介紹造成骨折的因素、骨折的部位以及幾種醫療常見的處理方式,例如:各部位的包紮方法...等等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介紹抽筋的常見原因,以及各種事後的處理方法。另外也補充了一些預防抽筋的小祕訣。
描述運動中常見的傷害及處理方法
職業學校/體育 Ⅱ/第1章 體育知識 運動傷害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介紹造成骨折的因素、骨折的部位以及幾種醫療常見的處理方式,例如:各部位的包紮方法...等等
常見運動傷害:骨折
骨折指的是硬骨組織由於撞擊、彎曲、拉扯或扭轉等外力作用而造成裂損。大部分骨折的造成是因為一次過大的外力,而外力的種類、方向和大小不一,且運動者本身骨骼組織的構造不同,所以骨折也會呈現裂傷、橫斷、斜斷、旋斷或壓扁等各種類型。
雖然骨頭本身並沒有神經,但骨頭外部的骨膜卻有密集的神經,因此骨折時會有嚴重的疼痛感,還可能併發內出血、腫脹,及周圍大神經、動靜脈的壓迫與損傷。
骨折的種類
骨折依有無開放性,可區分為:
閉鎖性骨折
又稱為簡單骨折,即斷骨未凸出皮膚表面。大部分採鋼釘鋼板內固定治療,比較沒有受感染的疑慮。
開放性骨折
又稱為複雜性骨折,即斷骨已刺穿皮膚表面,出現開放性的傷口。治療需包含清創手術以及抗生素治療, 再進行進一步骨折固定,以免感染。
骨折的型態
因受力分別為直接外力或間接外力,而產生不同的骨折型態:
橫向骨折(transverse fracture):骨折線與骨長軸相垂直。
縱向骨折(linear fracture):又稱為線性骨折。骨折線與骨長軸相平行。
斜向骨折(oblique fracture):骨折線與骨長軸呈斜角。
螺旋骨折(spiral fracture):因扭轉性的外力所造成螺旋形的骨折線。
壓迫性骨折(impacted fracture):又稱為嵌入骨折。與骨長軸方向平行的壓力造成的骨折,兩端互相插入,互相交錯,最常見於脊椎骨。
節段性骨折(segmental fracture):因外力或不當壓力,使骨頭產生數片碎裂狀。
粉碎性骨折(comminuted fracture):因嚴重外力使骨頭碎裂成細碎粉狀。
扯裂性骨折(avulsion fracture):又稱為撕除性骨折。斷骨處仍連著肌肉或肌腱,如膝關節內的前後十字韌帶扯裂性骨折。
不完全骨折(greenstick fracture):又稱為旁彎骨折、青枝骨折。骨頭出現裂縫,尚未完全斷裂。此種骨折較常發生在嬰幼兒身上。小兒因骨頭以軟骨為主,富柔軟性,因此常出現像青綠的樹枝被折彎一樣,較少有斷裂的現象,而只有局部的挫傷和彎曲。
脫臼骨折(dislocation fracture):骨折與脫臼同時發生,多在關節處。
不同平面骨折表現不同方向的移位。直接外力多引起粉碎性或橫向骨折;間接外力多為斜向或螺旋骨折。
特殊原因骨折
疲勞性骨折
有一種常見於運動員身上的骨性傷害稱為疲勞性骨折,這種運動傷害是骨骼過度使用而疲勞的結果,也是因為多次過大的外力,加上沒有足夠的時間讓骨骼組織休息和修復,導致硬骨組織產生質變的現象。常見於健行、行軍中蹠骨骨折。
病理性骨折
因為內科疾病而非外力造成的骨折,如骨膿瘍、癌細胞轉移至骨頭、骨先天形成不全、嚴重鈣質流失等等原因。
主要骨折部位
頭部・脊椎・軀幹部骨折
顔面骨折 顱骨骨折
下頷骨骨折 上頷骨骨折
頸椎骨折 胸椎骨折
腰椎骨折 肋骨骨折
骨盆骨折
上肢骨折
鎖骨骨折 腕骨骨折
橈骨骨折 尺骨骨折
舟狀骨骨折
下肢骨折
股骨骨折 臏骨骨折
脛骨骨折 腓骨骨折
跟骨骨折 蹠骨骨折
因骨折而衍生的問題
骨折所造成的問題非常的繁複,以下以嚴重到足以致命或造成肢體終生殘廢的問題說明之。
1.脂肪性肺栓塞
骨折後,約60%的傷患會發生無症狀的脂肪性肺栓塞,一旦有症狀,就約有25%的死亡率。脂肪性肺栓塞常發生於多處長骨骨折的年輕人或老年人,前者常因受傷力道太猛,後者常因骨髓內已脂肪化,而致使脂肪逸出,隨著血流栓塞在肺部。栓塞發生時間常在事故後三天內,高峰期是事故後18-24小時間。病人的症狀是心悸、呼吸急促、意識不清等;心跳過速(非失血性引起),往往每分鐘大於120下,以及動脈血氧分壓過低。目前尚無良藥可治療,曾有人嘗試使用類固醇,但療效未定,唯一可做的是將病患送入加護病房,隨時準備氣管插管,並告知家屬病危狀況。
2.肢體主要血管斷裂或栓塞
肌肉對缺血的忍受力最多只有6小時,因此每一位肢體骨折的傷患,都必須檢查肢體的脈搏;有時,動脈的栓塞會在二、三天之後才發生,所以剛開始時雖有脈搏,但仍然須常常檢查肢體的脈搏。
3.腔室症候群
常因患肢軟組織嚴重挫傷,而造成嚴重的腫脹,導致肌肉及其他組織的血液循環受阻,引發廣泛性的肌肉壞死,最後造成肢體的殘廢。
4.大量出血
依照骨折位置及骨折數量,大約可以估計總失血量,應快速補充血液。
運動時發生骨折的急救與處理
當運動傷害發生時,若是創傷力量不大,可能只造成軟組織的傷害,如挫傷,拉傷,扭傷等傷害。一旦創傷力量大於骨骼可承受的強度及彈性,就會造成骨折的發生。
在進行運動活動時,若是在受傷後發生嚴重疼痛腫脹、肢體變形、喪失運動能力,甚至是骨頭直接外露,都要懷疑有骨折的發生。
發生骨折時的急救
運動時發生骨折的急救和處理方式,應依閉鎖性骨折或開放性骨折的不同而採取相對的措施,以下分述之。
閉鎖性骨折
1.停止運動。
2.觀察患肢末端之神經、血管狀態:如手臂受傷,應測試手腕、手指的活動是否正常,有無活動受限或是肢體麻痺之情形。並應觸摸脈搏的強度及手指血液循環的狀況,確定血液循環的完整性。
3.檢視患肢是否有傷口。
4.適當並及時地固定患肢:利用手邊可取得的各種東西,如雨傘、拐杖、樹枝、捲起的雜誌等加以固定。一般而言,以固定患部上下兩處關節為原則,如小腿處骨折,最好同時固定膝關節及踝關節。
5.冰敷及抬高患肢,避免患肢腫脹、流血,減緩疼痛。
6.儘速就醫:送醫治療時應小心搬運,避免二度傷產生。
開放性骨折
1.停止運動。
2.觀察患肢末端之神經、血管狀態:如手臂受傷,應測試手腕、手指的活動是否正常,有無活動受限或是肢體麻痺之情形。並應觸摸脈搏的強度及手指血液循環的狀況,確定血液循環的完整性。
3.傷口上可見的污染物先行移除,再以無菌的紗布及繃帶覆蓋傷口。
4.適當並及時地固定患肢:利用手邊可取得的各種東西,如雨傘、拐杖、樹枝、捲起的雜誌等加以固定。一般而言,以固定患部上下兩處關節為原則,如小腿處骨折,最好同時固定膝關節及踝關節。
5.冰敷及抬高患肢,避免患肢腫脹、流血,減緩疼痛。
6.儘速就醫:送醫治療時應小心搬運,避免二度傷產生。
各部位骨折包紮示範
到達醫院後的處理
到達醫院後,應立即進行X光或電腦斷層等檢查確定是否有骨折,以及骨折之形態。若是確定有骨折的發生,醫師將會依患者年齡、活動度、配合度、受傷原因、受傷部位及出血量、骨折型態、是否合併其他外傷(如頭部、胸部、腹部…)等,評估後給予適當的固定治療。
對於壓迫性骨折在X光中不易判斷,有時需要核磁共振或是骨掃瞄才能確認,處理的方式為減少活動到不痛的程度,不需完全不動,在6-8週可恢復完全活動。
無論如何,骨折的處理須及時與正確,應盡量地恢復骨骼原來之形狀。經過數個月的骨折癒合期及復健期,在醫師的評估及確定後,才能循序漸進地恢復原來的運動能力,回到運動場上。
1.患者年齡
對於一位外傷的病患而言,年齡常常就代表他忍受外傷的能力。年齡越大(大於60歲),忍受力越差,則生命危險越大。
2.受傷原因
骨折病患常常是因車禍而造成。除了車禍,其他還有跌倒(常發生於老人家)、高處跌落(常發生於工地工人或自殺者)、槍傷,或病理性骨折(因骨內長腫瘤而發生骨折)。在急診室時,護理人員要特別留意車禍及高處跌落的傷患,因為此類型的骨折常屬於高能量型骨折,通常容易合併其他的傷害。
3.受傷部位及出血量
愈大的骨頭(如股骨、骨盆),其骨折所需能量愈高,相對出血量也愈多,受傷也愈嚴重。一般而言,上肢骨折(如橈骨、尺骨、肱骨),出血量平均在200CC;股骨骨折,出血量平均在700CC;脛骨骨折,出血量平均在500CC;骨盆骨折,出血量平均在2000CC以上。若屬開放性骨折,則出血量會更高。通常而言,除了骨盆骨折外,單一骨折並不可怕;至於多處骨折,病人常因可觀的出血量,或嚴重脂肪性肺栓塞,而造成生命危險。
骨折時非常的疼痛,尤其骨斷端移動的時候,更是劇烈疼痛;因此,骨折傷患一定要馬上處置。大體上來說,骨折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兩大類。
1.保守治療
即不開刀的方式,可利用牽引、徒手復位、肩吊帶、各式支架、副木、石膏等各種方式固定骨折,一般原則是先復位再固定:
(1)先徒手復位,將變形的肢體拉直,此時病患會非常疼痛,因而需施予短效性的麻醉止痛劑。
(2)再將拉直的肢體以石膏固定,骨折只要被暫時固定住,病人的疼痛就大大減輕。石膏固定原則:一定要固定住骨折處之上及下二個關節,才能有效的固定。如前臂骨骨折,必須使用長臂石膏固定(包括手腕及手肘關節的固定);又如脛骨骨折,必須使用長腿石膏固定(包括足踝及膝關節的固定);而肱骨骨折,常以三角巾或石膏懸吊方式處置;股骨骨折,則常以皮膚牽引方式或特長石膏副木固定。
夾板固定
夾板固定是採用夾板、固定墊、紮帶等器具進行局部外固定,為傷科骨折治療中外治法的一種。骨折經徒手復位處理後應保持它的整復位置,要求固定直至骨折斷端達到理想的癒合為止。夾板固定是貫徹「固定與活動結合」治療原則的一種手段,可以防止不利於骨折斷端癒合的活動,而對上下關節的各種正常活動起到保證作用。
如果夾板固定不好,骨折後斷骨經常活動,或重新發生移位,即有可能不癒合和畸形癒合,以致傷肢不能恢復功能。尤其是不穩定的斜向、螺旋和粉碎性骨折。所以應特別加以重視。
夾板固定的主要特點有:除特殊部位作超關節固定外,一般固定骨折斷端的局部,而不固定骨折端的上下關節。因而能在整個骨折的治療過程中,把動(全身和傷肢的積極功能鍛鍊)和靜(對骨折端的確實固定)結合。
夾板固定使用器材
1.夾板:具有可塑性、有一定牢度和彈性三種性能。其材料有柳木、杉樹皮、竹片、塑料板、三合板、馬糞紙、工業硬紙等,但用於股骨部位則需再加其他夾板雙重固定。夾板的規格、長度視骨折的部位不同,分不超關節和超關節夾板兩種。夾板寬度可按肢體形狀分為大致相等的四塊,或兩寬兩窄的四塊。包紮時夾板間留有0.5-1公分的空隙,兩端和邊緣要呈圓角鈍邊。木製、竹製或塑料板的一面襯以毛氈,並用棉織套包裹夾板;樹皮類夾板兩端應錘成向上翹起的刷狀軟邊,使用時下襯棉花墊;三合板或硬紙類夾板應用時也要襯棉花墊。
2.固定墊:又稱為壓墊,是夾板固定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夾板適當的部位安放固定墊,然後在夾板外用紮帶分段紮緊,固定墊所在之處就產生一定的壓力,可以加強夾板的固定作用,防止復位後的斷骨再發生移位。也可按情況採用兩個固定墊,使起兩點加壓作用,協助防止側方移位,或用三個固定墊,使起三點加壓作用,協助防止成角移位,以補徒手之不足。固定墊常選用質地柔軟、能吸潮、透氣、維持一定形態、對皮膚無刺激性的材料製作,一般有紙墊與棉墊二種。紙墊與棉墊各有優點,前者壓力較強,且易折成各種形式,但對皮膚壓迫較烈;後者雖較能保護皮膚,但不易製成一定形式。在應用時最好採取以毛頭紙折成紙墊外,在內層接觸皮膚處再墊棉墊作成紙墊、棉墊結合的固定墊。在固定墊內包一塊金屬窗紗或金屬絲,便於在X光下能顯示其位置的正確與否。常用固定墊的種類有平墊、梯形墊、塔形墊、空心墊、合骨墊、分骨墊等。固定墊的面積要足夠大,過小易在局部形成壓迫性潰瘍。
3.紮帶:常用1公分左右寬的紗帶,其長度以能在夾板外環繞兩周並打結為主,也可用繃帶來替代。
夾板固定的作用
1.使傷肢固定在良好、恰當的位置,保護筋肉、神經、血管等,不再增加傷勢,從而解除疼痛。
2.保持已接正的位置,防止再移位,避免骨折部承受有害的剪力或旋轉力。
3.與固定墊配合使用,協助矯正雖經徒手復位而仍未糾正的部分畸形。
4.保證骨折上下關節及局部肌肉進行各種活動。
副木介紹
在以前固定患者肢體的方法可能用木板、石膏繃帶等方式。前者無法符合患者肢體的輪廓,後者雖然較符合輪廓,但是厚重且不好穿脫。後來有樹酯石膏的出現,雖然重量較輕,但還是有不好穿脫、無法完全符合輪廓及無法修改的問題。副木(splint)的出現,剛好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副木,又稱護木,為低溫熱塑型材質,在攝氏60-70度加工成型,治療師依病人需要製成不同的形狀,並且直接在受傷肢體上塑形。其優點為重量輕、穿脫方便,又能擁有良好的支撐及保護效果。
穿戴副木的目的
1.保護或支撐關節與軟組織,幫助癒合,並減少發炎的產生。
如:術後使用副木取代厚重的石膏,固定接合的骨頭、肌腱或神經。
2.提供良好擺位,預防或矯正變形。
如:長期臥床者,使用足踝副木提供良好的踝關節擺位,避免腳板下垂與關節變形、攣縮。
3.協助或代替受損的肌肉的功能,以執行活動。
如:利用豎腕副木,協助部分脊髓損傷患者抓握湯匙。
製作副木的要點
製作副木的器具及設備通常包括加熱箱、加熱槍、強力剪、副木筆、安全剪刀、皮尺、副木專用美工刀等。一般副木製作的時間約需15-20分鐘,製作後需再用黏扣帶將副木固定在肢體上。
副木的製作必須符合生理解剖及生物力學原則,以手部為例,譬如功能性的角度、手弓的位置、副木的長短、固定的位置、避免影響動作等等。所以在製作副木之前需先評估患者目前的狀況及治療的目的,再幫患者設計出符合患者需求的副木,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副木穿戴時間
不同的副木,穿戴的時機與時間長短不同,請依治療師的指示穿戴。一般來說,第一次先穿戴30分鐘後,須拿下來檢查,若有任何不適現象如:壓痕、紅、腫、疼痛,可直接與治療師聯絡,或將副木帶至治療室做修改。
對於長期臥床的病人,副木最久穿戴2小時,就要拆下來休息2小時,才可以再繼續穿戴,而若為皮膚較敏感者,穿戴時間宜適量減少。
副木清潔方式
將襯帶拆下後,使用冷水或中性清潔劑清洗,並用毛巾擦乾,切勿使用熱水。若保護良好,副木壽命可達1年,老化時會泛黃或脆化,則不宜繼續穿戴。
注意事項
請勿將副木靠近接觸熱源,如:火、熱水、長時間曬太陽、置放機車車廂等。
2.手術治療
包括使用鋼釘、鋼板及螺絲、髓內鋼釘,甚至是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目前的骨折鋼板治療趨勢在於使用小傷口,不打開骨折區以間接性復位將鋼板固定於骨折區兩端。這種方法可避免骨頭感染發生骨髓炎,並可保留骨折區的血液循環以促進骨折癒合。
要注意的是開放性骨折,需要儘快的進行傷口清理及抗生素注射,降低感染的發生率之後,再視傷口污染程度給予內固定或是外固定。
內固定:以手術的方式將金屬骨釘釘合在骨折部。
外固定:從體外固定骨折部。
微創手術治療
一般骨折治療的基本原則首先必須將骨折完全復位、穩固固定、減少血液循環受到破壞,才能促進骨折癒合,並快速恢復關節功能和肌肉力量。
骨折微創手術是將原本手術會造成的大傷口縮小,經由小傷口在X光影像設備配合下,植入特殊設計的解剖型鋼板,橫跨骨折處固定骨折。
較小的傷口、較少的組織破壞,可降低手術感染率、減少手術併發症,更包括一般民眾在意的傷口美觀問題。
骨折微創手術治療的好處在於:可避免破壞骨折部位組織血液供應,增加骨折癒合機率,更可減少手術部位皮膚、肌肉、組織血液供應的傷害,以減少手術傷口癒合併發症,增進傷口美觀。
雖然微創骨折手術的治療效果良好,但目前仍無法應用於所有形式的骨折,而且此類手術難度較高,相對於醫師手術的經驗要求也較高,且鎖定式鋼板健保不給付又昂貴,是目前這種治療方式的缺點。
骨折治療方法的優缺點
石膏固定
優點:
1.可以根據肢體的形狀塑型。
2.固定作用確實可靠。
3.維持時間長。
缺點:
1.無彈性,不能調節鬆緊度。
2.固定範圍大,關節無法進行鍛鍊。
3.易導致關節僵硬與肌肉萎縮。
徒手復位
優點:
1.不開刀,無需擔心手術後的種種併發症。
2.骨折癒合速度明顯加快,肢體功能恢復迅速、良好。
缺點:
1.骨折端之間有肌或肌腱等軟組織嵌入,則需要再次進行手術治療。
2.徒手復位失敗者,也需要再進行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鋼板、螺釘固定)
優點:
1.在表面固定的穩定性強。
2.固定牢固,可不加用外固定,早期功能鍛鍊。
3.縮短骨折的癒合時間。
缺點:
1.價格較昂貴。
2.術野暴露過大,周圍組織損傷大,患併發症可能性增大。
3.鋼板需要術後取出(鈦板除外)。
骨折癒合後 若要拔釘應及早
骨折手術後,骨頭完全癒合時,骨釘還要不要拿出來?
基本上,手術置入的不鏽鋼骨釘及骨板並不會生鏽,可以不必取出,除非極少數人對不鏽鋼的鎳金屬成分過敏。
以往總認為骨折固定的植入物一定要拿掉,因為對身體而言,金屬植入物是「異物」,異物就有潛在變成感染源的可能,尤其糖尿病或洗腎患者,細菌可能藏匿在骨折固定器,未來有可能發生蜂窩性組織炎、骨髓炎。另外,骨釘可能會形成局部軟組織的擠壓刺激,尤其在骨頭表面或靠近關節處,由於軟組織比較薄,易產生疼痛感,甚至會卡到關節附近的肌腱韌帶,造成關節活動障礙。
除此之外,骨釘會對骨骼造成「應力遮蔽效應」,骨釘處骨質會漸漸流失,變得相對脆弱,尤其下肢遮蔽效應大,一般偏向拿掉;此外,年紀愈年輕者愈建議移除骨釘,因為未來很長久,不知何時會遇到新的意外,增加下次手術的困擾。
不過,把骨釘骨板拿掉等於要再開一次刀,對病人而言就是再一次麻醉與手術的風險,尤其手臂、肩膀的神經肌肉精細,拔釘比打釘更易受傷。
一般拔釘多半是應病人的要求,雖然要移除骨釘比當初釘上去容易,但是固定骨折的骨釘廠牌眾多,相容共通的工具不多,拔釘前要先準備好器械,避免工具不合。另外目前骨折治療主流的鈦合金鎖定式骨釘,生物相容性雖然比較好,但其強度較不鏽鋼差,要小心移除時斷釘的可能性。
老人手術麻醉風險高,骨頭癒合比較慢,拔掉之後要休息較久,更擔心再度骨折,因此偏向不移除骨釘。
除了明確因骨釘摩擦壓迫不舒服必須拿掉的必要性,骨折術後要不要移除骨釘,可諮詢不同醫師的意見再作決定。
若要拔釘應及早處理,術後兩年內就該回來,一方面骨折此時已癒合,一方面骨痂也還不會把骨釘完全包住,移除骨釘比較簡單。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