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運動傷害:抽筋
抽筋就是所謂的肌肉痙攣,指的是肌肉出現劇烈而不自主的強直收縮。當肌肉出現痙攣現象時,由於肌肉收縮強烈,因此會出現肌肉緊繃僵硬、無法伸展開來,並伴隨著劇烈疼痛等症狀。這種肌肉的異常現象最常發生在運動中及睡覺時,其中又以長時間的跑步、騎單車或游泳這類型運動項目發生的機率最高。以騎單車為例,因為騎單車是腿部的等長運動,若距離突然加長很多,或是速度過快、在陡坡時堅持騎上去,都可能引發抽筋。
抽筋通常好發於腿部與足部,尤其是小腿的腓腸肌、腳掌與腳趾。倘若大腿股二頭肌(大腿後側肌)和股四頭肌(大腿前側肌)發生抽筋,其疼痛與持續程度,會比足部來得嚴重。
一般而言,抽筋發作後如果受傷者停止運動,症狀持續5-10分鐘後應會自然地恢復正常,但是如果10分鐘後沒有恢復肌肉在靜止狀態下的原狀,就很可能有其他更嚴重的潛在病症,需要即時去醫院做檢查。
抽筋發作雖然在一瞬間,但若沒有及時處理得當,疼痛感可能持續一天,或又再次發作,也會引發後續肌肉的損傷。因此,我們應對其有充分的認識,並了解處理方法,進而避免肌肉抽筋的發生,將傷害降至最低。
發生原因
抽筋的真正機轉目前尚未被確知,大多數的研究結果認為,肌肉抽筋是起因於神經或神經肌應激閾值降低,使得肌肉的神經行動頻率突然增加,造成肌肉強直收縮。下列幾種情況較易引起抽筋的發生:
電解質不平衡
運動中在大量流汗之後,特別是在炎熱的氣候下,水分與鹽分補充不足;或是喝了過量具有利尿效果的咖啡、茶飲料、服用利尿劑藥物,使得體液電解質流失且來不及補充;也有可能因為偏食、營養不良,或服用藥物等原因,造成礦物質攝取不足或吸收不良;或者貧血、荷爾蒙失調、甲狀腺機能不足、骨質疏鬆等生理疾病症狀,也會導致鈉、鉀、鈣、鎂等電解質及礦物質不平衡,運動神經異常興奮而引起肌肉痙攣。
肌肉過度緊張疲勞
運動消耗肝醣作為能量來源,當肝醣消耗過快,例如短跑衝刺後沒有獲得補充,又例如跑馬拉松時沒有適時補給熱量,導致肌肉缺乏能量,就容易造成抽筋。
過度運動使得身體肌肉過度疲勞,或是情緒緊張造成肌肉無法放鬆,也有可能突發抽筋現象。
易常的溫度刺激
在寒冷的氣候中,例如游泳時受到冷水的刺激,特別是熱身運動沒有準備充分,容易導致肌肉抽筋,主要原因是肌肉會因寒冷而興奮性增高所致。
周邊血液循環不良
血液循環不良常見於環境溫度降低,使得血管收縮、影響血流暢通,例如冬天半夜天氣偏冷、夏天冷氣或電風扇吹腳,尤其心血管疾病、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壓等病人,更容易因為環境溫度改變,影響血液循環而導致抽筋。
不過,也有可能因為一直維持同一個姿勢,使得局部肌肉受壓過久,例如穿了一整天的高跟鞋而導致腳趾頭抽筋。若下肢血液循環不良,造成代謝能力變差,肌肉中的乳酸代謝物堆積,也容易發生肌肉痙攣的現象。
其他神經肌肉病變
有坐骨神經痛,或是其他脊髓神經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等,也會發生抽筋現象。慢性疾病與服藥者需要注意飲食營養與保暖,以避免抽筋發生。
處理方法
拉
不太嚴重的抽筋處理方式
1.應立即停止活動。
2.向肌肉收縮的相反方向作緩慢、持續性伸展和拉長抽筋的肌肉。
3.當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抽筋時,則可屈膝抓住足背處,將腳跟儘量往臀部靠,伸直大腿前側的肌群。
4.小腿後側肌群發生抽筋時,可以伸直膝關節,勾起腳尖,雙手握住腳底,向上伸展。
5.手指抽筋時,用力握拳,迅速用力張開,再將手指往後壓,重複動作至停止抽筋。
6.手掌抽筋時,雙手合十,手指交叉握拳,然後反轉掌心向外伸直。
7.處理時要注意保暖,伸展時用力要均勻、緩慢,以免造成肌肉拉傷。
腳抽筋緩解方式 X 與 O
腳抽筋總是讓人痛得哇哇叫,但不少人緩解抽筋的方法並不正確,以下圖示一般人容易犯的錯誤及正確的方法,讓大家能擺脫抽筋的痛楚。
大腿抽筋
X
過度用力地將腿伸直性拉高,容易拉斷大腿後方肌肉。
O
用手握住腳板,使腿伸直,但不可以將腳板扳超過90度,易造成肌肉拉傷。
小腿抽筋
X
用手抓住腳趾,用力往身體一側拉,肌肉過度拉扯易斷裂。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是利用牽張、關節壓縮和牽引、施加阻力等本體刺激,並應用螺旋、對角線狀運動模式來促進運動功能恢復的一種治療方法。此法的基本原理是以神經生理、運動學習和運動行為方面的研究成果歸納出來的。
此療法是透過刺激本體感覺的方式,來達到增進神經與肌肉間的控制,恢復動作協調能力的一項伸展技術,多被物理治療師用於治療神經肌肉痲痺患者的復健上。近年來,運動界及運動傷害防護界已普遍利用本法的原理,將其運用在伸展運動上,以促使肌肉能獲得更進一步的伸展、拉長,並增加關節活動範圍及柔軟度。
當此療法使用在伸展運動時,其操作方式是藉由自己的手或輔助者的協助,給與適當的阻力,利用作用肌與拮抗肌交替收縮—放鬆的組合方式,來誘發神經—肌肉間的控制,使肌肉達到更進一步的伸展,進而得到較佳的柔軟度。
1.被動伸展
靜態牽拉目標肌肉,使其作被動伸展,約15-20秒。
2.拮抗
由操作者給予阻抗力量,使目標肌肉進行長收縮,約6-10秒。
3.被動伸展+拮抗肌主動伸展
操作者協助被動伸展,患者同時於對側拮抗肌用力收縮,約20-30秒。
敷
冰敷
抽筋當下立即冰敷。
熱敷
緩和後若無明顯疼痛即使用熱敷治療。
具明顯疼痛,則執行「PRICE原則」持續冰敷。
PRICE原則
「PRICE原則」主要是由5項急性傷害處理步驟的英文單字字首所組合而成,其目的是要把握黃金48-72小時的急性期進行正確急救,降低受傷初期過度旺盛的發炎反應,以及發炎反應所帶來的紅、腫、熱、痛的症狀,進而幫助受傷部位快速恢復。
以下分述之:
P 保護(Protection)
受傷當下須立即暫停活動,檢查傷勢以後,以護具或護木固定患處。
上肢:用副木、支架或貼紮限制關節動作,用懸吊帶減少重力作用。
下肢:用副木、支架或貼紮限制關節動作,使用柺杖減少載重。
每天應取下固定物2-3次,作緩和之關節活動與等長肌力運動,以避免關節僵硬及肌肉萎縮之後症。
R 休息(Rest)
痊癒前應避免繼續活動傷患處,主要是為了減少由活動引起的疼痛、出血或腫脹現象,並預防傷勢惡化,讓身體組織慢慢修復。
I 冰敷(Ice)
冰敷是人們常用的急救方法,利用低溫即時減少腫脹及發炎。即使沒有冰袋,只要用濕毛巾包裹冰塊亦行,但絕不要讓冰塊直接與皮膚接觸,以免凍傷。
C 壓迫(Compression)
用彈性繃帶由遠心端向近心端(即距離心臟從遠而近)適度加壓地包紮,以減少腫脹。不過,切勿紮得太緊,以免出現麻痺現象,阻礙痊癒,甚至造成二次傷害。
彈性繃帶使用原則
1.選擇適當的繃帶尺寸。
2.由遠端往近端包紮。
3.繃帶壓力要平均,不可產生縐折,鬆緊要適中。
4.肢體遠端要露出以觀察血液循環。
5.較常使用螺旋形、八字形的方式包紮。
E 抬高(Elevation)
將患處抬高,且應高於心臟位置,有助血液回流並減緩腫脹。抬高患處時如能同時做等長肌力運動,促進血液及淋巴液回流的效果會更佳。
補充
1.電解質:鉀、鈉…等。
2.糖。
3.礦物質:鈣、鎂…等。
預防方法
1.首先要加強身體適能,提高體能水準,尤其應提高肌肉對溫度的適應能力和肌耐力。
2.運動前必須做好準備活動,對活動肌群進行伸展,尤其是容易發生「抽筋」的肌肉可事先做適當按摩。
3.冬季運動,要注意保暖。
4.夏季運動,尤其是進行劇烈或長時間的運動,需注意水分的補充,並可適當飲用淡鹽水或運動飲料。
四招有效預防抽筋
以下是幾個常見抽筋的緩解、預防方法:
1.運動導致
運動過程抽筋常見的原因是水分流失過多,鈉、鉀離子也隨著汗水流失,或是能量不足,肝醣來不及進入肌肉所致,所以補充水分、電解質,吃點食物補充能量、休息一會再繼續運動是關鍵。
這時候常聽到的「抽筋要喝運動飲料」,就是對的,因為可以同時補充水分跟電解質;「吃香蕉」也有道理,可以補充熱量跟鉀離子。
如果要避免下次運動再抽筋,切記,運動前要先拉筋,運動過程要定時補充水分、電解質、能量;運動後也要伸展,免得運動過程沒抽筋反倒半夜找上門。運動過程穿壓縮褲或壓縮腿套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能減少抽筋的發生率。
2.半夜抽筋
半夜抽筋可能是水喝太少導致電解質失衡,所以除了舒緩肌肉還要喝點水;也有可能是溫度低導致循環不好,所以保暖很重要,冬天記得加穿襪子、蓋好棉被,夏天則要把直吹腳部的電扇、冷氣風向移開。
預防半夜抽筋最好的方式是睡前做伸展運動,放鬆肌肉並促進血液循環,白天多喝水,少喝容易利尿的茶、咖啡,免得身體缺水,導致電解質失衡。
3.姿勢不良
如果抽筋是長期維持某個姿勢害的,那就要記得三不五時起來動一動,舒緩那個部位的肌肉。
4.這些情況應該就醫
嚴重的抽筋可能導致拉傷、撕裂傷,所以如果抽筋到隔天還在痛,甚至影響到走路,就要考慮就醫。
如果抽筋經常反覆發作,即便多做伸展、多喝水、少碰利尿飲料都沒用,或者連不容易抽筋的小肌肉像手臂、手指都會抽筋,那就要考慮可能是疾病或藥物導致的問題,應該就醫,或者詢問醫師是不是藥物影響所致,需要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