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究天地人合一的古典陶磁世界
接觸陶磁的世界之後,有太多技術面的專有名詞與鑑賞方法。
但在古典陶磁美學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如何在器物中感受"天地人"三要素的搭配與和諧,但"天地人"這樣的名詞實在太過抽象了,請讓我用製陶老師傅的台語來解釋,也就是"一燒"、"二土"、"三功夫"這三大要素。
1."燒"="天"
在傳統陶磁的世界裡,一千多年來用的是柴窯。如何根據黏土的性質與木料的油脂去控制燒成溫度,必須一次次去反覆嘗試燒成溫度的控制,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來驗證。如果以一年燒窯兩次來說,陶工職人一生的經驗值很難超過100次,要將經驗值轉化成知識需要經過幾十代的努力。所以經常會見到傳承十幾代的陶工家族,例如備前燒的金重家已經傳承至七十七代了。
完全沒有科學儀器或溫度計的狀況下,依靠火的顏色去判斷土窯內的溫度,這是需要多麼豐富的經驗判斷啊....
然後再判斷要投入多少柴火去升溫或控溫,或決定釋放或阻絕多少空氣進入窯內。
設定火的通道再進行排窯,看火焰在高溫下在通道內劇烈流竄,火焰會在器物表面形成火痕,釉料根據面向高溫的方向產生各角度的層次變化,這是多麼難以控制的要素啊。
判斷錯誤的結果有可能窯體過熱,造成土質溶解,或是燒成溫度不夠無法燒結造成強度降低。基本上燒陶的成功與否是看"天意",每次的燒窯都是莫大的考驗,點火燒陶前都必須祭拜天地祈求燒陶成功。火焰在陶器上所留下的火痕與窯變,幾乎等於是上天所賜予的恩澤,所以"燒"的重要性排在第一。
2."土"="地"
泥土是大自然的原始基本素材,不同地區的土質黏度與耐火性都不相同。例如台灣常用混土方式大多只需四天三夜大火快燒可以完成,而備前燒的黏土因為耐火性較低的緣故,必須經過12~14天的緩慢升溫過程,而經過長時間慢燒的結果,落灰與窯變的層次會非常豐富。
許多陶磁產地則是因為黏土的性質不夠好,發展出獨特的上釉技術來掩蓋原土的缺點。這一切都是因為陶磁器在日本具有特殊地位,名器在日本戰國時代的重要性是非常崇高的,最頂級的陶磁器物經常具有一國一城的價值,甚至一個茶碗的價值....可能高過數萬個農民辛苦耕作一年的收成。
自古以來陶磁在日本就是特殊經濟產業,開採陶土的礦山都是由國家嚴密控管。
陶工則是世世代代繼承家業,而且在戰國及江戶時代,陶工不被准許自由移動以免外洩機密技術。
因為陶工的活動區域被限制在礦山周遭,陶工必須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去對抗或接納土質的優缺點,發展出因應土質的獨特製陶技術。
每個地區的陶土的"土味"各異其趣,基本上從底部看土的層次與色澤,大概就可以猜出產地的位置。
3."功夫"="人"
中國人說"人定勝天"是人的力量可以超越天地,日本人說"天地人"則是人順應天地去找出相對應的位置。人可以用熟練高超的技術去修飾及美化表面,讓器物看起來美觀動人。如果以古典陶磁的角度來看,"燒"的層次豐富與否,佔了將近50%的分數。
"土味"的層次決定了30%的分數,而"人為的技術"則只佔了最後20%。
柳宗悅所提倡的民藝陶磁,將重點放在素人創作與耐用性上,所以大多只講"地"與"人"的層次。
現代陶磁從技術上的改變,從柴窯進化到瓦斯窯及電窯,基本上可用溫度計或電腦控溫,泥土大多使用混合素材,以符合效率與實用堅固的要求,所以現代陶磁大多從"人"的技術或設計去看待。
從不同時期的陶磁文化,去找到能夠感動自己的要素,也慶幸在21世紀的現代社會
還可以找到這麼多堅持傳統的陶磁職人。
陶磁真的是深邃又迷人的豐富美術世界,歡迎你也來感受這樣的器物層次變化!
最複雜的藝術表現形式 - 陶藝
陶藝可說是人類歷史上最複雜的藝術表現形式,光是從原料、泥土來區分,可能就有數萬種組合,不同的產地泥土性質也 不相同,透過調整泥土的成分,就可變化截然不同的表情。
從製作方法來區分更是千變萬化,透過高低溫釉燒與 裝飾技巧,每個陶藝家都有獨特的創作樣貌。
陶藝作品的製作過程
傳統陶藝品的製作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每個作品從材料的準備到燒製完成,至少需要兩年以上的時間,每個器物都是 獨一無二的,以下列出基本的製作過程。
第一階段-泥土的準備
1.為了器物的製作而採集適合的黏土
2.將石塊與雜質去除後充分乾燥
3.將乾燥過後的黏土進行碎石工作
4.粉碎的土石加水進行溶解
5.靜置溶解後過篩,去除沈澱物或雜質
6.過濾完成後的黏土至少靜置1年以上時間
7.進行土質的調和與練土的工作,將土質的硬度平均化, 並將泥土中的空氣擠壓出來
第二階段 成形
以手或轆轤將泥土進行塑型
1.手捏成形 - 將黏土練成適當圓筒大小,再進行捏塑
2.泥條成形 - 將黏土搓成泥條,用堆疊的方式塑型
3.陶板成形 - 將黏土壓成平板狀,用切割的方式進行造型組合
4.石膏模成形 - 先製作石膏模型,將黏土壓合後成形
5.轆轤成形 - 使用回轉台塑型,透過迴轉的離心力做出圓形器物
第三階段 素地加工
泥土塑型完成後靜置乾燥,在器物表面進行切削、雕刻、黏貼造型等裝飾技巧
1.線雕、浮雕
2.透雕、螢手
3.印花、櫛目
4.飛刨、鎬、
5.布目、網目
5.貼花、嵌花
第五階段 素燒
以低溫先燒製一次讓後續的上釉作業比較容易,也有不做素燒直接上釉燒成的方法。
(柴燒是不經過素燒直接經過長時間的本燒完成)。
第六階段 釉下彩
在素燒的器物表面直接上繪。以吳須、氧化銅、鐵砂等釉料進行描繪。
第七階段 上釉
在器物的表面上一層釉藥,經高溫燒製後形成類似玻璃質的保護層,也具有防水的作用。
第八階段 本燒
以1200度以上的高溫進行燒製,長時間高溫燒製過程會 將泥土質玻璃化,會讓器物堅硬不易損壞。
第九階段 釉上彩
釉上彩的顏料經過高溫燒製會褪色或消失,所以必須在本燒 過程後才進行上彩的過程
細緻描繪的過程都是在釉上彩的時候進行製作
-------------------------通常一般的陶磁器過程至此為止-------------------------
第十二階段 低火度燒成
金與銀的溶解溫度比其他顏料來得低,必須在最後以500 ~600度的低溫燒製。
第十三階段 出窯
器物在出窯時無法迅速降溫,降溫太快會造成熱漲冷縮變化造成器物爆裂,需等待長時間的冷卻過程,通常冷卻的時間約與燒成的時間 差不多(燒製3天,冷卻也要花三天的時間),出窯後器物的修整也是非常重要的過程。
每個器物都是得來不易啊~當手上握著這些器物的時候,真的要感念陶藝家的心血與堅持!
分辨陶磁器性質的方法 - 陶器&磁器
源自中國製品稱為瓷器.而日本產則是稱為磁器
僅是用語不同其實指的是同樣的材質
在陶磁器的世界裡總共分成四大類,陶器、磁器、燒締、土器。其中燒締陶是以柴火素燒而成,器物上會有落灰與精彩的變化,土器大多用在裝飾上樸實而無光澤是其特色,從外觀上非常容易判斷。
而陶器與磁器的分界則是越來越模糊,如果對性質沒有基本認識就很難分辨,在使用過後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判斷錯誤就會覺得自己買到的是瑕疵品,甚至去找店家更換新品,造成雙方的困擾。
以下提供幾種判斷的原則,讓你可以自行參照看看。
一、吸水 VS 防水
磁器-防水:本身具有排水性,水分不易滲入器皿中,清洗方便。
陶器-吸水:具吸水性質,每次使用都會產生熱漲冷縮的細微變化,最好不要盛裝油脂或味道濃郁的食物。
二、從底部圈足判斷
磁器:冷調的潔白,摸起來光滑柔細。
陶器:溫暖的米色或各式各樣的顏色,摸起來有顆粒或粗糙質感。
三、貫入紋(釉彩上的裂紋)
磁器- 近代磁器大多平滑無裂紋
陶器- 每次使用過後因為釉藥與泥土的收縮比例不同,會在釉藥表面形成細細的龜裂紋
因為以前從中國傳來的宋瓷官窯上有著美麗的釉裂(官窯的念法=貫入),所以後來就把貫入當成高級品的象徵
四、聲音
磁器:輕敲器物表面會有清脆類似金屬的聲響。
陶器:輕敲器物表面會有混沌悶悶的聲響。
五、透光性
磁器:放在燈光下,會有光線透過器物的感覺。
陶器:不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