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結合真善美的希臘、羅馬藝術
古希臘人在文學、戲劇、雕塑、建築、哲學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古希臘滅亡後其文明被古羅馬延續下去,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 古希臘藝術
古希臘被譽為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擁有悠久的歷史,我們從雅典和斯巴達等城邦所留下的文明,可看出希臘文明發展演進的脈絡。〈兩個打拳擊的孩子〉是一件生動的濕壁畫(Fresco),從人物側面臉孔及正面眼睛可以看出受埃及藝術的影響,但人物的姿態較埃及活潑,且壁畫內容中並沒有宗教和巫術意味,而是描繪人民日常生活情景的繪畫。希臘的陶器不僅造形優美,題材也非常廣泛,從神話世界到日常生活都有。
兩個打拳擊的孩子/西元前16世紀/濕壁畫/275×94公分/雅典國家博物館藏
從孩子身上金色的耳環和手鐲,及藍色的項鍊和臂環來看,這兩位孩子應是出身貴族階級。側面臉孔及正面的眼睛可以看見其受埃及藝術的影響,但兩個孩子伸展自如的肢體,是和埃及藝術迥異的地方。
黑繪赫拉克里斯陶瓶/西元前520~510年/黏土/高38.7公分/雅典國家博物館藏
這件陶瓶屬雅典風格,使用的技術是在紅色的背景上用黑色泥釉畫圖案,經過燒製後,橘紅色的背景和黑色圖案形成強烈對比。身披獅皮是希臘英雄赫拉克里斯(Heracles) 的特色,此陶瓶上描繪的內容是赫拉克里斯和一隻危害鄉村多年的野豬搏鬥的場景。赫拉克里斯在他的守護女神雅典娜的幫助下,完成任務。
古希臘神殿建築大都為長方形建築,周圍是列柱成行的迴廊,正面門楣上有三角簷(山牆)。
希臘神殿最重要的就是柱體,依照柱頭與柱體結構的不同,可分為 : 多利克式(Doric)、愛奧尼亞式(Ionic)、科林斯式(Corinthian),希臘式的建築及柱式直至今日仍常被採用。
多利克式石柱/巴特農神廟(局部)/西元前440年/希臘雅典衛城遺跡
巴特農神廟是衛城重要遺跡,屬於典型的多利克式建築,柱頭平滑樸素,柱身上的凹槽所產生的明暗效果,更增添柱子立體的效果與修長的感覺。建築物上方的門楣仍可看出原本是有三角簷的建築式樣。
愛奧尼亞式石柱/伊瑞克提翁神殿(局部)/西元前395年/希臘雅典衛城遺蹟
此為伊瑞克提翁神殿的石柱,柱頭兩端各有一雲狀卷渦,屬愛奧尼亞式石柱。柱身凹槽刻度很深,充滿華麗輕盈的美感。
早期希臘人物雕刻很多作品都是將重心均等落在兩腳之間,並有嘴角微微上揚的神情。這樣風格的雕刻被稱為「古拙時期」。
之後,希臘人將寫實的表現手法與理想美融為一體, 此時期的雕塑作品, 都展現了更美麗而柔和的姿態,而這樣風格的雕刻則被稱為「古典時期」。
西元前323年以後的希臘,隨著亞歷山大的去世及時代的推移,希臘在雕刻方面更重視理想的人體比例和人們的心理狀態,生動地描繪人的情感和個性,具有這種特徵的希臘雕刻被稱為「希臘化時期」的雕刻。
米羅的維納斯/高203公分/約西元前130年/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米羅的維納斯〉也稱斷臂維納斯,在希臘神話中是代表愛與美的女神,由兩塊大理石拼接而成,兩塊大理石連接處非常巧妙,在身軀裸露部分與裹巾的相鄰處。
1820 年,米羅農民在米羅島( Milos) 上發現它,因而稱它為〈米羅的維納斯〉。這件雕塑被譽為「希臘黃金時期的縮影」,維納斯的肚臍到腳底的距離和她的整個身體長度比,便符合了黃金比例。整個雕像的姿態接近 S型,較小的頭部、窄肩、寬腰、豐臀是她的特徵。
1. 古拙時期(800-450 B.C.)
此時期的人像雕刻生硬,兩手貼腿旁,左腳微向前,寬肩窄腰,杏眼卷髮為其特色。幾乎所有時期的希臘雕刻都有塗色,使得眼睛、嘴唇和珠寶等,看來更加真實。
左腳向前伸出的雕像,是向埃及學的,不同點在臉上微笑的表情,這特色被稱為「古拙時期的微笑」。
2. 古典時期(450-330 B.C.)
此時期的青銅作品,顯示希臘雕刻的進步,對於人體美和動態的品味,動態、造形有最完美的均衡感,線條的表現,顯示對於人體深入的觀察,建立了理想的人體比例的準則。第四世紀作品多為大理石,作品很多,但現今所見者多為羅馬時代的模仿品。
3. 希臘化時期(323-146 B.C.)
題材走向現實化、生活化,如市場婦人、拳擊師等等,成為表現的對象,注重人物的表情,如〈垂死的高盧人〉及〈勞孔〉。此時期多裸女雕像,如〈米羅的維納斯〉。在四世紀以前,希臘的女性雕像幾乎都是穿衣服的,以古典時期的雅典娜女神浮雕像,最為優雅端莊,反之,男人像幾乎全為裸體。
■ 古羅馬藝術
羅馬人崇尚理性和實用,講究制度、規範、系統,崇尚數學,是一個以實用為主要考量的民族。他們建造了許多城市、神廟、劇院、浴場等公共建築,以及著稱於世的水道及大道。
到了帝國時代,羅馬發展出以圓拱、圓頂為基礎的獨特建築形式,主要建材為磚、方石塊、混凝土、大理石等。圖雷真紀念柱和萬神殿等,都是帝國時代留下來的輝煌建築。大競技場(Colosseo)是古羅馬遺跡中規模最大的,也是有史以來世界上最大的古典競技場。
圖雷真紀念柱/西元前110年/大理石/直徑3.83公尺,高38公尺/羅馬
圖雷真紀念柱是為了慶祝圖雷真大帝在達奇亞(現在的羅馬尼亞)兩次得勝而立。高約40公尺的圓柱,由17塊鼓形藍色大理石築成,柱子上以浮雕的方式表現戰爭大捷的場景。此柱子內部中空,柱子內部光線來自45個槍眼,沿著階梯而上可通往柱頂看台,柱頂本來是圖雷真大帝的塑像,1587年換成了聖彼得像。
競技場/72~80年/混凝土/長軸187公尺,短軸155公尺,高48公尺/羅馬
羅馬大競技場可容納 5 萬人,競技場底層有80個圓拱做為出入口,能讓人潮迅速進出,外側圓柱裝飾樣式由下至上為多利克式、愛奧尼亞式、科林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