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移動式視點的妙到之處
在傳統水墨中,我們可以發現藝術家用移動的視點來經營物象位置的特色。北宋的郭熙在其《林泉高致》中「三遠法」的精闢理論,運用在同一幅作品中,也是移動式視點表現手法的最佳寫照。
比較〈唐人宮樂圖〉和安格爾的〈土耳其浴〉,〈唐人宮樂圖〉中圍坐於巨型方桌四周的後宮嬪妃,前後人物都一樣大,顯示作者在描繪每一位人物時,並沒有固定在一個定點觀看所有的景物,而是移動式的。旁邊兩位站著的女侍者,因身分地位較低,因此描繪得較小。安格爾的〈土耳其浴〉運用的是西方單點透視的手法安排畫面中人物,所以前方和後方的人物大小明顯不同。
唐人宮樂圖/唐代/水墨設色 絹/48.7×69.5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寫後宮嬪妃10人,圍坐於一張巨型的方桌四周,其中有4人吹奏笙、簫、古箏和琵琶等樂器,其餘6人坐一旁聆聽,有人持扇,有人飲酒,非常的悠閒。旁邊有兩名站著的女侍者。畫中仕女豐腴,穿著妍麗華貴,臉部也可看出傳統水墨表現,人物將額頭、鼻梁、下巴塗白的「三白法」。
安格爾/土耳其浴/1863年/油彩 畫布/直徑108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安格爾是一位敏銳的現實觀察者,〈土耳其浴〉是他長年使用的主題。安格爾根據英國駐奧圖曼帝國的大使夫人馬利.沃特列.蒙特裘(Mary Wortley Montague)描述土耳其皇宮浴室內的景象,構思〈土耳其浴〉的主題,於1860年開始著手畫這件作品,並於1863年,即安格爾84歲時完成。
再比較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和克勞德.洛漢〈希巴女王乘船離開的海港〉兩件作品,我們順著畫幅由右至左觀看〈清明上河圖〉時,恍如搭乘飛機從上空俯瞰整個市容,但有時又好比乘船遊歷於河面,在畫面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時間」的轉變;而克勞德.洛漢的作品讓我們感受到的則是希巴女王在海港邊準備啟航那一刻的風光。
克勞德.洛漢/希巴女王乘船離開的海港/1648年/油彩 畫布/148×194公分/英國國家畫廊藏
克勞德.洛漢是法國古典主義代表畫家,作品完全依據自然景象,注重自然氣氛之塑造,印象派畫家,甚至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都推崇他為「風景畫」的宗師。這件作品描繪希巴女王帶著禮物出航,拜訪深具智慧的所羅門國王。畫面右側港邊右階上的紅衣女子即希巴女王,她正準備乘坐港邊小船駛至遠方海上的女王旗艦,然後再揚帆出海,駛向廣闊的海洋。在畫面中表現陽光是洛漢早期偉大的革新,作品運用了中分的均衡構思表現,呈現莊嚴且優雅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