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傳統水墨的色彩
傳統水墨在設色方面有金碧、青綠、淺絳等幾種方法。青綠山水始創於唐代的李思訓,我們可以從其作品〈江帆樓閣圖〉看見青綠山水的風貌。現傳為董源畫的〈江堤晚景〉、王希孟所畫的〈千里江山圖〉也都是青綠山水作品。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唐代/水墨設色 絹/101.9×54.7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畫顏色濃而古雅,艷而不俗,和許多唐代或唐以前的畫一樣,本身無作者的款印,但後人考證認為應該是李思訓的真蹟。
董源/江堤晚景/五代/水墨設色 絹/179×116.5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為張大千先生遺贈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張大千並考證此畫為五代南唐董源的作品。畫史上記載董源「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董源隨李後主降宋後,在北宋初時,也是以青綠山水得名。此畫以赭石為底,石青、石綠罩在上面,是典型的青綠山水作品,畫中山石做披麻皴都是董源繪畫的特徵。
金碧山水是青綠山水中的著色形式之一,以青綠山水為基礎,到最後一道工序時再沿輪廓處勾金一次即成。李思訓之子李昭道便工畫金碧山水,其風貌精緻,華貴富麗之風,唐張彥遠評其云:「變父之勢,妙有過之。」
佚名/唐人畫雪景/唐代/ 水墨設色 絹/135.4×69.1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館藏
所有的色彩中,金色是最閃耀而且又給人富麗堂皇之感,在山水畫中很適合表現山石在陽光照耀下閃耀的明亮感。〈唐人雪景圖〉中作者用金色勾畫山石的輪廓,表現出陽光照射在覆蓋雪的山石上,山石映出光線的景色。
「淺絳山水」就是指以水墨鉤勒皴染為基礎,再敷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又叫「赭墨山水」。
在元代以前,水墨畫多表現在絹上,〈富春山居圖〉全卷紙本水墨,我們除了看到紙開始代替絹,成為水墨畫主要的繪畫材料外,也看到水墨代替了色彩,成為水墨畫正宗的發展。
傳統的水墨畫,使用的顏料可分成植物性顏料和礦物性顏料兩種,我們常聽見的青綠(金碧)山水即是運用石青、石綠、泥金等礦物顏料敷染或勾勒於山石上,所完成的作品。
淺絳山水則是運用赭石敷染而成的山水畫作品。不設色的水墨畫,則運用墨本身的濃淡變化的效果(即「墨分五色」),再加上乾筆、濕筆的運用,產生豐富的墨韻效果。
牧谿/叭叭鳥圖/宋末元初/水墨 紙/78.5×39公分/東京五島美術館藏
此畫表現了老松幹上停著一隻休憩的叭叭鳥(八哥),破墨皴擦的老松樹和松針,襯托一隻用墨塊表現的鳥,牧谿將鳥和松幹表現在左下方,畫面空間顯得特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