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
一 起源與發展
攀岩運動的興起最早源起於18世紀的歐洲。當時登山者為了登爬歐洲境內長年積雪且壯觀亮麗雪白的冰岩山峰,後來在開發新的登山路線時發現需要一些其他的攀岩技術,進而發展出一套有系統的攀岩技術,而一些較低的懸崖和岩壁地形是訓練這些技術的最佳場所。同時為了保護在訓練中墜落的攀岩者,於20世紀初,攀岩使用的用繩和基本確保的技術開始被大家推廣使用。
約在1910年時,垂降技術在奧地利出現,再加上沉重的鐵製鉤環和錨釘,這些裝備提供了當時攀登人們在攀爬困難路線時所需要的幫助和保護。1930年是高山攀登的黃金時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很少看到攀岩的活動,但是由於戰爭促成的科技發展卻對戰後的攀岩活動造成重大的影響。在此之前,錨釘和鉤環昂貴且數量不多,不易購買;繩索是用天然的材料編織而成,若有長距離的墜落則會造成繩索的斷裂;大戰後,所遺留下的軍事裝備,將它回收改製成攀登者使用的攀登設備,鉤環改用輕量的鋁製成,更重要的是強韌且輕盈的尼龍繩出現了。1960年出現了用高統的網球鞋再加上一塊平坦的橡膠鞋底而製成的早期攀岩鞋。
1980年,許多的攀岩者開始到世界各地去開發攀岩場地,同時推廣攀岩運動。在法國,有些攀登者開始專注於攀岩動作的困難度及伸展性,而促成了運動攀登(Sport Climbing)概念的產生。現今頂尖的攀岩者往往是先從岩壁的上方垂降下來置放一些保護設備,檢查當中可以利用的岩點,然後進行困難路線的攀爬。通常這種方式攀爬會持續數天、數週、甚至數個月的時間,在經過無數次的墜落,到最後所追求的是一次無墜落的完全攀登。
二 攀岩場地
攀岩運動的場地分為天然岩場與人工岩場兩種。天然岩場是在大自然環境中所衍生的一大片岩壁,可能是一塊大石頭,也可能是懸崖峭壁,具有獨特的環境及視野景觀,但其危險性高,需要有經驗的老手帶領。而人工岩場是經由人們設計所搭建的攀登場所,適合平常的訓練、教學或比賽。
三 攀岩方式
攀岩方式可分為傳統攀登、運動攀登及抱石三種,分別說明如下:
- 傳統攀登(Traditional Climbing):沿路沒有保護點,是由攀登者沿路自行架設保護點,其目的為完爬。
- 運動攀登(Sport Climbing):與傳統攀登不同之處是攀爬路線已事先預設保護點,不須攀登者自行放置保護點。
- 抱石(Bouldering):不使用繩索,在安全的高度3至6公尺以下,下方設置安全墊,仍需確保人員確保為佳。
四 攀岩確保方法
攀岩確保方法可分為先鋒攀登、上方確保及後繼者攀登三種,分別說明如下:
基本技術
近年來吹起一股攀岩運動風潮,這項全身上下手腳並用的體能活動,不但要負荷自己的體重、對抗地心引力,更須全神貫注地留意身體在岩塊上位移的每個細節。它不僅是一項具有極富挑戰性與成就感的運動,是提升體能、智慧及膽識的極佳訓練,更能展出力與美的體現。
一 手部動作
攀登者為岩壁上的裂隙、岩洞、懸岩等多變化的地形,使得手部的技巧呈現多樣化因應,以方向性來說,垂直方向施力的技巧中,向下施力可分為拉、握、推三種把手方式。
拉式把手
將手指彎曲併排於岩點上,拇指壓在食指上或旁邊的岩面上;因為拇指是五根指頭中力量最大的,所以善用拇指可以增加抓的力量。此種方式通常利用在小且有平面的岩點,側拉、邊拉和倒拉也會利用到。
握式把手
以拇指及其餘四指來握抓住凸出的岩點,通常用來抓住較大或較平滑的岩石。
推式把手
使用時以手掌及手指握岩石凸出或凹入部位,而向下施力推壓,以支撐身體向上的把手。
二 踏足動作(以左腳為示範)
內側踏足法:以腳掌的內側踏在岩塊上。
外側踏足法:以腳掌的外側踏在岩塊上。
正面踏足法:以腳尖的正面踏在岩塊上。
三 繩結
平結
又稱兩端結,是將兩條直徑相同且質料也相同的繩索繫結連接使用,平結的兩端繩頭須各預留10公分長度,並在平結兩側的主繩上以預留10公分長度的繩頭,各加繫一個半扣,其用途在攀登時,可防止繩結因受力收縮而有鬆脫的顧慮。
漁人結
漁人結又可分成單漁人結及雙漁人結兩種。漁人結是連接兩條直徑或質料不相同的繩索繫結連接使用,當兩條繩索的直徑或質料差異較大(繩索直徑差距在5公釐含以內)、繩索潮濕時,可用漁人結繫結連接。須注意繩結兩端繩頭各預留10公分長度。其用途在攀登時,適於連接粗細不同的繩子,將繩子做成繩環的結,以防止繩結因受力收縮而有鬆脫的顧慮。
8字結
8字結繫結後所形成的繩環比單結繩環牢固,通常可用於確保作業中主繩與鉤環的連接,且在使用後較容易解開。須注意繩結完成後預留10公分長的繩頭,並順著繩頭方向在主繩上加繫單結,以增加其牢固性;其用途在攀登時,繩子與攀登者吊帶作一條連結,或與固定點。結打好後須整理拉緊,繩尾打一單結做保險。
何謂確保作業:確保者主要任務在保障攀登者的安全及資訊的提供。主要動作為控制安全繩索的收放,以確保攀登者的安全。如人工岩場攀登者在攀爬而上時,另一確保者在下方以口令資訊引導及控制安全繩索。
普魯士結
普魯士結(Prusik Knot)是普魯士博士在1931年為了攀登用途所創造,可區分為單纏繞普魯士結、雙纏繞普魯士結及多重纏繞普魯士結。將直徑較小的繩索以纏繞方式繫結在直徑較大的繩索上;至於纏繞的多寡則視繩索直徑大小與所需繫緊程度而定。通常直徑差異越大,抓力越強;必要時亦可使用於繩索攀登,但須由技術熟練人員方可用於繩索攀登。其用途在攀登或救難時,當結受力時會緊緊固定在主繩上,當結不受力時即可在主繩上下移動調整,如營帳主繩等。
四 人工岩場、器材裝備介紹
主繩
主繩由兩個部分組成,中心為繩蕊提供支撐力;外面看到的編織部分為繩鞘,功能為保護中心的繩蕊,提供摩擦力。
攀登用的主繩分為動力繩及靜力繩兩種。主繩直徑約在9~11公釐之間,值得注意的是動力繩(繩子的延展性大於4%)才有較好的延伸彈性,可以緩衝大量因墜落所產生的衝擊力;而靜力繩(繩子的延展性小於4%)的延伸彈性較小,只能承受靜態的拉力,因此只適用於下降、救難、繩環及做固定點,絕對不能誤用於攀登岩壁。
鉤環
鉤環通常使用在確保和垂降的活動,保險方式有自動上鎖式和旋轉式兩種。
一般可分為O型鉤環、D型鉤環及保險鉤環。O型鉤環在所有鉤環中的承受力最差,而且重量也最重,不過由於能適用於所有的裝備,因此經常利用於人工攀登中。D型鉤環比O型鉤環輕,承受力也比較大。
在國際攀登聯盟(UIAA)的測試中,鉤環至少要能承受2000公斤的正拉力,及400公斤以上的側拉力,當鉤環打開時,則需要有600公斤以上的正拉力承受度才算合格。
安全吊帶
一般攀岩用的吊帶可以簡單分為調整式和固定式。調整式的吊帶比較適合在教學上使用,它可以適合各種體型的人。但是固定式的吊帶比較好,一方面比較舒適,因為它的腿環是獨立分開的,受力後不會造成任何的不舒服;另一方面在活動上也比調整式方便。
岩鞋
岩鞋是攀岩者最重要的裝備,也是對個人在攀岩當中唯一有幫助的裝備,一雙好的岩鞋可以幫助攀岩者克服極端困難的地形,同時也可以保護腳部免於受傷。
快扣
車縫的繩環比較輕,受力強度也比較強,比起打結的繩環輕巧,且容易使用又安全。
粉袋
由於攀登運動時手掌會流汗,造成抓力或握力降低,可利用碳酸鎂粉來吸汗。
確保器
用於攀登者在攀爬時確保安全,以繩索來控制上升和下降的轉換。
五 攀岩的要領
重心的保持
攀登時須運用身體姿勢調整,使身體重心儘量落於兩腳,以減低雙手臂的負擔,而雙手主要是在維持身體平衡。
攀登的節奏及速度
攀爬時節奏及速度須平和緩慢,整體動作須「求穩而不求快」。
保持「3點不動1點動」
將雙手雙腳分成4個點,每當在岩壁上移動時,僅能有1個點移動,隨時保持3點不動,以支撐身體的重量及維持身體的平衡。
好的踏足點
尋找好的踏足點而不是好的把手點。
用「心」
用「心」去感覺身體的重心,而不是用手腳。
適合的岩點
利用適當距離的岩點,太遠的把手點和過高的踏足點會無法保持重心,或讓手臂付出過多的力量及浪費體力,所以適當就好。
預先規畫路線
當準備攀岩時,利用介紹的資料或別人的敘述,事先規畫好要利用的把手點、踏足點及休息點。
善用呼吸
攀岩是一項有氧運動,肌肉的運動需要大量氧氣,所以別忘了大力呼吸,千萬不要閉氣!
應用技術
先將確保與安全所需的扣環及繩索準備好,並確實將所需器材裝上且固定好;再利用基本動作所學之腳部與手部技巧配合進行攀登。視攀登路線所遇到的情況,讓手部的拉、握與推等把手動作,及腳的內、外側與正面踏足法均能應用於攀登過程中。
練習方法
攀岩的基本技巧是從「3點不動1點動」開始的,雙手加雙腳代表著有4個點,而攀登者在岩壁上爬移時,每次僅能移動1個點,其餘的3個點須保持不動,留在原來的岩點上,以便支撐身體的重量及維持身體的平衡。
重心轉移練習
重心的轉移及上下移動時身體要稍微離開岩面,看清楚要踩的點,踩穩後身體貼回岩面,將身體重心移動到剛剛踩點的那腳,再移動手,如此交替。
腳踩練習
以岩鞋前面三角形部位分為內側、趾部、外側,利用橫渡來練習腳點的踩法,要做到踩點可以輕放、無聲,而且一次到位,不要一直亂動。
動作注意要點
雙腳同時動離岩點,身體失去平衡易產生危險。
一隻手及腳同時離開岩點攀登,易失去重心與平衡,易產生危機。
應維持三點不動一點動的原則,以保持身體重心及平衡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