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學校/美術/第一章 目不暇給──藝術萬花筒
普通高中/美術(二)/第一章 各具特色的異域文明
普通高中/美術(一)/第一章 視覺藝術面面觀
普通高中/美術(一)/第一章 視覺藝術面面觀
普通高中/美術(三)/第一章 多元豐富的現代與後現代藝術
普通高中/美術(二)/第一章 各具特色的異域文明
普通高中/美術(三)/第三章 從傳統藝術中找尋美的感動
普通高中/美術(二)/第八章 雕塑造形的禮讚
發現天賦,創造自我,形塑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面對青春洋溢的學生,教育的重點之首是協助他們啟動夢想。華興就是老師們的最佳夥伴,不只為學生找到熱情,更提供全方位協助,讓未來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實。
發現天賦,創造自我,形塑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面對青春洋溢的學生,教育的重點之首是協助他們啟動夢想。華興就是老師們的最佳夥伴,不只為學生找到熱情,更提供全方位協助,讓未來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實。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第一章 抽絲剝繭—探索美的大千世界
愛美是人的天性,追尋美的事物是人類精神上的需求,只要有文明的地方,就有美的足跡。透過文化與美感的形塑,美術創作成為記錄人類文明的物質表現。另外,藝術也是一種跨越國界與時空的文化產物,隨著時代與環境的改變,創作表現也有不同的形式、媒材與內容,藉由不同時空的藝術品可以體驗各地的文化差異與風俗民情。即使美感的風貌多樣,仍有共通的視覺元素與美學形式,透過主動學習與體驗,可以增進我們對於美感事物的欣賞與理解。
隨著時間與歷史的遞變,藝術品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意義與價值,若有相關的解說與描述、分析與評論,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藝術品的表現手法與背景內涵。當我們了解美術語彙、有了基本的美學素養,在面對藝術品或創作時,即能以美術知識為基礎,主動探索多元的藝術語言,豐富美感經驗與創作表現,而在面對生活環境時,則能追求善與美,提升生活品味,讓美感落實於生活。
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格爾尼卡/1937年/油彩 畫布
349.3×776.6公分/馬德里 蘇菲亞王妃藝術中心藏(見下頁圖)
在欣賞畫作時若有相關解說介紹,更能理解與欣賞藝術家創作的動機、作品的美學形式與作品欲傳達的內容。
1937年1月,西班牙共和政府原本委託畢卡索為「進步與和平」畫展創作參展,當時西班牙正處於激烈的內戰中,4月26日午後,支持佛朗哥將軍的納粹德軍竟然無預警地派空軍轟炸西班牙共和政府管轄的格爾尼卡小鎮,造成數千平民死傷。隔幾天,在巴黎的畢卡索從報紙上看這起祖國的慘事,決定以這件不幸的屠殺事件作為創作的主題,控訴戰爭的暴行。這件作品也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反戰」作品之一。
格爾尼卡
美感經驗
是人類在欣賞自然美或藝術美時整體的感受歷程,具有其獨特性與差異性。美,不僅限於美感經驗中,一切有知覺的感動,包括感知、想像、理解、情感等,都可能是美的。不同於味覺及嗅覺的快感,這是精神感官的知覺和諧。
一、美術的意義與類別
藝術是一種有意識的人為活動及產物,創作者以模仿自然、表達經驗或創造美的形式等,表現美感與思想於作品中,進而引發他人的欣賞與共鳴。傳統上藝術可以分為視覺藝術(繪畫、雕塑、建築)、表演藝術(音樂、舞蹈)、文學藝術和綜合藝術(戲劇、電影)等。
馬白水(1909-2003)/紅色北門/1970年
彩墨 宣紙 /40×50公分/私人收藏
融合中國水墨山水與西方水彩技法,以宣紙作畫,將墨與彩寫意揮灑,色調鮮而不艷,墨色濃淡變化豐富,是臺灣近代重要的水彩畫家。作品描繪當年擁擠的臺北北門圓環,以紅色城門為焦點,周圍配以濃淡建築,黃色天空可以感受到當年艷陽高照的臺北。
黃清埕(1912-1943)/頭像/1940年
石膏/23×20×26.5公分
高雄市立美術館藏
雕塑具有空間實體性,可多角度觀賞,欣賞不同面向的美感,表層的質感也會帶給觀者另一種美感。黃清埕與黃土水(1895-1930)都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代表性的雕塑家,此作是藝術家留學日本時期作品,看似粗糙的表層肌理,卻有細微的五官神情,蘊含一種內斂的情感與生命力。
視覺藝術是指藉由物質材料(筆、顏料、紙……等),透過構圖、設色、雕塑組構等形式,在平面或立體空間中塑形與創造,它提供觀賞者具有視覺形式特徵的形象,以及可視、可觸的直觀性。不過,現代藝術發展已不限於傳統固著的時間、空間和媒材的觀念,而超越既定模式,呈現多樣的美感形式。
草間彌生(Yayoi Kusama, 1929-)
圓點的執著/2012年/化纖布料 裝置
尺寸隨場地變化/私人收藏
紅色的圓點氣球物散布在昏暗的空間,透過球體光源與周圍鏡子反射,讓觀者置身其中,有如進入作者幻想的圓點異世界。
草間彌生對點點的迷戀,源自於兒時罹患神經性視聽障礙,經常看見幻覺,甚至有自殺企圖。但藉由藝術的療癒,讓她開始畫起這些點點,並創造出另一個無限延伸的世界。
「視覺藝術」在本質上是以視覺形式為主的作品,而美術是視覺藝術中的主要形式,除了繪畫(鉛筆畫、水彩畫、油畫、水墨畫、書法、版畫、複合媒材……)、各類平面設計、服飾編織、應用科技媒材藝術(攝影、電腦繪圖、影像與動畫)外,也包含立體的造形藝術,如:雕塑、物體藝術、空間設計、建築與景觀藝術、公共藝術、生活器物、手工藝等,皆為美術表現的範疇。
盧明德(1950-)/生態圖鑑/1991年
實物 壓克力顏料 木板/182×546公分
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運用多種繪畫媒材表現創作即為複合媒材,不過仍強調繪畫性與平面性。
盧明德的「生態」系列表達其對環境的關懷,以隱喻與圖像連結記憶——理性安排圖像,感性處理畫面,是此系列的特色。
複合媒材(Mixed Media)
用來指稱在一件藝術作品中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媒材的方法,且藉由「拼貼」、「物體」、「現成物」、「繪畫」和「符號」等複合手法進行創作,其重點不在於使用媒材的多少,而是媒材本身表現意念的張力。「複合媒材」的發展可追溯自20世紀初畢卡索的立體派與杜象推行達達作品。
阿曼
(Arman Pierre Fernandez, 1928-2005)
單彩紅色/1987年
壓克力顏料 毛刷 綜合媒材
199×305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自從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提倡現成物(ready-made)的創作與「選擇即創造」的觀念,運用現成物已成為現代藝術重要的表現手法。
阿曼將無數個沾滿紅顏料的筆刷遍布於畫面上,極具動感與震撼,帶給觀者不同於繪畫的美感。
物體藝術
1914年杜象提出現成物的概念,例如將梳子、腳踏車輪或小便斗等直接組構或改造意象,以此對傳統美學的嘲諷。另外也強調藝術的知性本質,任何現成物除實用性外,可藉由藝術家的詮釋,賦予全新的意涵,此為「選擇即創造」。
若是以創作的目的與功能性考量,美術可以區分為兩大類型:一是「純粹美術」,為創作者主觀表現或抒發心靈意象的創作,作品表現的形式不受實用性、功能性所影響,是純粹的心象表現,如:繪畫、雕塑。另一為「應用美術」,也可稱為實用藝術,創作時須考量功能與實用性,甚至製作時的結構性與生產時的經濟性,以達到美觀與機能的要求,如:產品設計、室內設計、海報設計,將美感帶入產品設計中,「好用」、「好美」是設計要考量的要素。
頑石文創/聚氣 友情巧盤組
與書法家董陽孜(1942-)合作,將書法藝術結合杯盤設計,創造新美學和新人文的感受。與朋友享用美食時,同時體驗美感與設計內涵,「友直、友諒、友多聞」也提醒我們對於美好友誼的期待。
美術活動記錄了歷史與文化,藝術品除了我們能看到的外在形式外,也傳達了創作者的個性與獨立思想,並隱含其豐富的人生經驗與社會關懷。換言之,藝術是結合形式、媒材、內容三者合一的文化活動。
「形式」是指構成作品的表面視覺元素組合呈現,或處理材料與表達內容的一種具體方式,也就是藝術品的構成安排,或是作品呈現的線條、形態、色彩、肌理、空間、構成等要素。「媒材」是指藝術家創作時,所使用的工具或材料,如鉛筆、炭精筆、蛋彩、油彩、水彩、粉彩、水墨、膠彩、壓克力顏料、複合媒材等。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質與效果,因此,了解各類媒材的特性,是創作與鑑賞作品前的必備知識。隨著科技的進步,各式科技產品,如機械動力、電視、電腦、火藥、各式聲光設備等,也都成為創作的新素材。「內容」是指創作者透過藝術作品,將欲傳達的情感、觀念與意義,或隱藏於作品背後的文化、歷史等內涵呈現出來,藝術創作的內容通常能反映出時代性與文化性。
吳瑪悧(1957-)/墓誌銘/1997年
噴砂玻璃 錄影帶 裝置藝術
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由於影像科技、新媒材的加入,現代藝術表現的形式更加多樣,新的媒材與形式帶來新的美學,像這類具空間縱深的裝置藝術,可以讓觀眾置身作品中,更具臨場感受。
這件作品是以一位228事件女性受害者的角度發聲,在這段歷史中,女性是沒有聲音與地位的,隨著歷史平反,男人的歷史改寫了,暴民變英雄,但女人的故事有誰會記得?在這樣靜思的冥想空間,風聲、海浪拍打聲反覆在耳邊,期待歷史傷痛不要重演。
問題討論
藝術可以反映時代與文化,許多藝術家也會從社會議題裡找到創作的動機與靈感,並以視覺元素呈現,引導觀者一起探討與研究,例如上頁圖就是站在女性的角度,藉由影像裝置表達想法。還有什麼也是藝術家常關注的議題?舉例說明之。
二、美術的視覺元素
藝術家藉由媒材與技巧,形塑作品外在的視覺要素,以傳達內心的意念與創意。美術上常見的視覺元素有:形態、明暗、色彩、質感、空間、構圖與動勢,認識這些外型上的要素,將有助我們探索作品的構成與形式美學,並提供觀賞藝術作品的認知能力。
形態
是造形的基本骨幹,一般可分為幾何形態與有機形態。幾何形態較為理性,如:圓形、方形等幾何圖形,線條也較尖銳,表現出冷靜與堅毅,具有秩序與典雅之美,常見於人造物體上,如金字塔、現代建築等。現代繪畫之父塞尚(Paul Cézanne, 1839-1906)認為自然界的事物可以簡化成圓柱體、圓錐體、球體等幾何形體,他一生致力於物像造形的詮釋,也深刻地影響日後的立體主義。
塞尚/蘋果與橘子/1899年/油彩 畫布
74×93公分/巴黎 奧塞美術館藏
相較作品畫面的主題故事,塞尚更重視畫面的結構。靜物是他最喜歡的題材,亦是冷靜作畫的最好題材,追求塊狀與結構而忽略空間深度,也影響日後立體主義的表現。
有機造形多半為不規則並具流暢性,形態充滿了活力與熱情,而大部分的自然物都是有機形態,例如:雞蛋、葉脈、木紋,很多藝術品也是從自然界有機形態裡得到靈感,進而創作出動人的藝術。
布朗庫西/空間中的鳥/1927年/青銅
高287.7公分/華盛頓 國家藝廊藏
有機造形自由流暢,形態優美,布朗庫西從鳥的造型得到靈感,將空間中流動的鳥簡化成一微彎的曲線,形成一種優雅向上的動感。
明暗
美術表現上的明暗有兩種類型,一是光線投射在物體所產生的明暗,藉著光影創造出具有立體感與空間深度的平面作品;另一種是指物體本身固有色的明度值,例如黑頭髮是暗色,而我們的黃皮膚則偏亮。因此,明暗反差大,對比即強,明視度與辨識度就高。
明視度
亦稱視認性,即畫面清楚的程度,圖形與背景明度差的關係決定明視度的高低大小,明視度高較容易引起觀者注意,如黑板與白色粉筆,以及下雨天穿黃色雨衣等等。
在繪畫作品中,明暗的變化與明暗色塊的組合,可形成視覺上的不同感覺,例如:「明暗強烈對比」的創作手法,即是將畫面的明暗加以刻意的凸顯與強化,產生明確的界線與清楚的主題,引導觀賞者視線的焦點與走向。相反的,「明暗調子漸變」則是採明暗漸次變化的手法,產生朦朧輕柔、曖昧不明的性質,並脫離了焦點的形式。若作品整體偏暗色調,會令人感覺沉重或恐懼;作品色調明亮,則有祥和、溫柔或喜悅的感覺。
拉圖爾
(Georges de La Tour, 1593-1652)
木匠聖約瑟/1642年/油彩 畫布
137×102公分/巴黎 羅浮宮博物館藏
作者擅長營造明暗對比強烈的畫面,燭光附近的銳利亮面,引導觀者將視線聚焦於此,周圍則隱身於陰暗中,明暗懸殊給予人們一種神祕感與宗教神聖感。
席涅克(Paul Signac, 1863-1935)
亞維儂教皇宮/1909年/油彩 畫布
73.3×91.9公分/巴黎 奧塞美術館藏
這是新印象主義的作品,雖然運用紅綠、黃紫兩組對比色交錯畫面,但明暗色系調和,使作品保持良好的和諧與愉悅感。
色彩
了解色彩前,先認識色彩三個屬性,即為「色相」、「明度」、「彩度」。色相是指色彩的名稱或色彩的相貌,如黃、紅、藍、綠……等;明度是指色彩明暗或深淺的程度,如淺色、亮色稱為高明度,深色、暗色為低明度;彩度是指色彩的鮮艷或純粹程度,純色或最鮮艷的原色稱為高彩度,濁色稱為低彩度,黑、白、灰三色則是為無彩色。
紅、綠、藍為「色光三原色」,當它們等量混合時會形成白色光,這種色彩相加後,其明度愈來愈高的現象,稱為「加法混色」,電視螢幕上呈現的彩色畫面即是利用色光混色的原理。
色光三原色
而「色料三原色」是指紅(洋紅)、黃、藍(青)三個顏色,其等量相加之後可得近似黑色的濁色,這種色彩相加後,其明度愈來愈低的現象,稱為「減法混色」,彩色印刷即是運用紅(洋紅)、黃、藍(青)、黑四色的調配來印製色彩。
色料三原色
顏色也會給人不同的冷暖感受,色相環中的紅、橙、黃等屬暖色;藍、藍紫、藍綠等屬冷色;紫與綠則介於冷暖之間,稱為中性色。明度、彩度偏高的色彩具有前進感,反之則有後退感;明度高的色彩感覺重量較輕,視覺上具有膨脹感,而明度低的色彩看起來較為沉重,且具有收縮感。
伊登十二色相環
凱斯.哈林(Keith Haring, 1958-1990)
猴子樹/1984年/壓克力顏料 畫布
152.4×152.4公分/私人收藏
圖中單純的藍綠色退後為背景,黃色樹幹與紅色猴子前進為主體,深藍色的樹葉則覺得收縮且較重。
凱斯・哈林是塗鴉藝術家出身,而後成名於紐約現代藝壇,經常以簡約隱喻的符號、鮮明的色彩與批判世俗的議題來表現創作,是近代美國最重要的塗鴉藝術家。
美術設計與創作若妥善運用色彩可營造風格或氣氛,在色相環相鄰的色系屬於類似色或調和色,如紅橙、藍紫;色相環相對的兩色是為補色,屬於對比色,如黃紫、藍橙、紅綠,當彼此互為補色的兩色並置在一起時,會有相互輝映的效果,讓彼此的顏色更加鮮明、醒目。
運用補色對比的商標
這是信義房屋的企業標誌,運用補色強烈對比,增加視覺的注意力,紅與綠中間的空白,可以適切地降低補色過強引來的不舒服感。設計具巧思,以人字當作房子形象的屋頂,代表人是家與房子的主體,由人組成了家。
質感
物體表面的柔軟、堅硬,或光滑、粗糙,稱為質感或肌理,可透過視覺與觸覺去感受,例如:木雕與金屬雕塑會帶給我們不同的分辨與感受。選擇一件作品或產品的表面質感相當重要,因為質感是物品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朱銘(1938-)/三姑六婆/1981年/木雕
由右至左53×44×34公分、67×16×13公分、61×19×12公分/高雄市立美術館藏
木雕質感溫潤,纖維紋理明顯。〈三姑六婆〉是朱銘「人間」系列作品,不同於「太極」系列,彩木「人間」洋溢著世俗人家生活的寫照。作者雖沿用大塊面的切割風格,卻多了一份親切柔和感,加上艷俗的色彩,讓嚴肅的藝術品有了溫度,屬於時代的人性。
楊英風(1926-1997)/鳳凰來儀
1970年/不鏽鋼/104×125×70公分
臺北 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藏
利用不鏽鋼金屬的延展性創造出半具象流暢的造形與線條,表面的反光性則將周圍環境色彩融入作品中。
不鏽鋼塊面與線條構成的作品是楊英風的代表性風格,雖然是冰冷的材質,但有機形體將感情融入鋼材中,加上拋光鏡面處理,在環境的顏色映照下,灰冷的鋼材色彩,也開始有了生命的氣息。
而創作者亦會透過媒材與技巧,以擬真的方式描繪某種元素的視覺特性,展現其質感、紋理、光澤與結實,提供觀賞者親臨實境的感受。另外,若藝術家刻意改變事物表面質感,也會帶給我們另一種美感經驗
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摩西/1515年/大理石
高235公分/羅馬 聖彼得鎖鍊教堂
米開蘭基羅以精湛的技術將大理石雕刻成各種質感,表現出不同材質的擬真美感,如:皮膚肌肉的彈性、髮鬚的蓬鬆與衣服皺摺的質感,表現出栩栩如生的智者與其悲憤的情感。
達利(Salvador Dalí, 1904-1989)
記憶的持續/1931年/油彩 畫布
24.1×33公分/紐約 現代美術館藏
將堅硬的時鐘改造成柔軟質感,讓一切變得如此的超現實。學院派寫實的技法將超現實主義帶入另一種夢幻的世界。
空間
美術創作上的空間有平面與立體兩種,而平面創作又可分為擬真的空間與並列圖案的空間,所以空間類型可以按圖式空間、幻覺空間與真實空間三類來探討:
圖式空間
是將各種形狀與色塊在平面作品上的自由排列組合,並沒有強調空間深度,只是將描繪的形象並列呈現,這種空間表現常出現在剪紙、壁紙、織物設計和抽象畫作中。
排灣族珠繡雲肩/直徑約45公分
雲肩上規律地繡上人形紋與蝴蝶紋,這並非要表現空間深度,純粹只是將布面空間填滿裝飾,使雲肩更顯華麗。此形式常見於民間藝術品,上面的圖騰通常代代相傳,祈求幸福美好或展示歷史故事等。
幻覺空間
在二次元平面上模仿真實三次元空間的創作,如上下排列法、重疊法、近大遠小、透視法等,都能表現空間的深度,其中以透視法最能忠實呈現眼睛所看到的表象。15、16世紀,歐洲的透視學研究達到純熟的境界,藝術家可以成功地在平面底材上,創造出三度空間的立體感,形成幾可亂真的幻覺空間。
埃及壁畫:水邊的狩獵/約西元前1500年
83×97公分/倫敦 大英博物館藏
埃及的壁畫除具裝飾性外,敘述性也相當強,能清楚地呈現當時的情景。值得注意的是,埃及的人物畫有一特色,頭與腿是側面的,但身體卻是正面的,說明埃及藝術重視真實的記錄更甚視覺性。
大衛
(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
賀拉斯兄弟宣誓/1784年/油彩 畫布
335×427公分/巴黎 羅浮宮博物館藏
藉由定點透視,前亮後暗,在平面畫布中創造出深邃的空間,增加視覺真實性,使觀者易感受到作者傳達的視覺語彙。這是新古典主義重要代表作,藉由羅馬時期的歷史故事重新詮釋創作,振奮人心並提倡愛國情操。
真實空間
在空間中創作具三次元厚度感的立體造形,人們的觀賞角度可由180度轉為360度,帶來不同於平面繪畫的嶄新感受,觀眾甚至可以在其中走動,如臨實境。常見的創作類型如:雕塑、裝置藝術、地景藝術、建築等,都是真實空間的藝術品。
董振平(1948-)/山水系列
1988-1989年/鋼鐵/200×200×156公分
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裝置藝術是指展品布置在一個空間裡,觀眾可走入其中,與展品互動,有些會融入燈光、音效甚至氣味。
圖中紅色片型鋼材如山水意象,引導觀眾感受如親臨世外桃源。
克里斯多(Christo Javacheff, 1935-2020)與珍.克勞德(Jeanne-Claude, 1935-2009)
被包圍的島/1980-1983年
粉紅花環聚丙烯織布/邁阿密海灘
地景藝術家有著返璞歸真的想法,以大自然作為畫布與媒材,透過自然表達理念,也藉此喚起環保意識。
克里斯多與珍・克勞德擅長以包裹大型物體表達欲蓋彌彰的意象,提醒世人對於環境與歷史建物的重視與關懷。
構圖與動勢
平面作品的構圖中,常見具方向性的水平線、垂直線或對角線的線性表現。水平線構圖,容易引導視線往左、右兩方向延伸,給人一種開闊、平靜與和諧的心理感受;垂直線構圖,則具有嚴肅、端莊的視覺感受;而對角線構圖,可使畫面充滿活力與動態,並使視覺隨著傾斜的角度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前進,以醞釀戲劇化的張力,其他如S形構圖也具有視覺的延伸性,三角形構圖則具有平穩安定性。有時也會有隱藏的線條暗示畫面的動勢,例如:以人物的動勢與姿態引領著觀者視覺的走向,形成畫面的動勢。
盧梭
(Henri Felix Rousseau, 1844-1910)
睡眠的吉普賽人/1897年/油彩 畫布
129.5×200.7公分/紐約 現代美術館藏
盧梭是樸素派畫家代表,畫面呈現純真樸實與原始感,比較沒有受到學院派的影響。遠方水平展開的山脈平原、橫向的獅子及斜躺的人與吉他,都呈現左右開展的動向,畫面雖然配色陰沉神祕,卻呈現平靜、和諧的氛圍。
福拉哥納爾
(Jean-Honoré Fragonard, 1732-1806)
鞦韆/1767-1768年/油彩 畫布
81×64.2公分/倫敦 華勒斯典藏館藏
從右上到左下方的斜對角構圖形成活潑的動感,映襯出鞦韆上飛蝶般優雅的少女,下方左右安排一男子推動、另一位觀看女子。這類題材在18世紀法國洛可可主義時代,十分流行於上層貴族圈,畫面充滿輕佻與歡樂的氣息。
藝術家在設計建築與雕塑時也會加入引導的線條或塊面,讓造形具有方向性,強化作品隱喻的力量,也使靜態的作品有了更強烈的生命力。
科隆主教堂/1322年完工/高157公尺
德國 科隆
這是哥德式建築的代表,教堂的結構與建築外貌的立面,皆是拉長與垂直向上的線條,整棟建築給人上升的動力與嚮往天國的感覺。
三、美的形式原理
美術作品雖然因為表現媒材、表現技法、時空背景、個人特質而有很大的差異,但從作品中,我們仍可歸納出幾項視覺元素組構成的共通美感,作為創作者和觀賞者進行創作或鑑賞時的參考方法,即為「美的形式原理」,依其造形表現的秩序與關聯可歸納為下列六大項:
和諧(harmony)
即視覺元素組構的相互協調關係,和諧可以分為兩種,一是「類似性和諧」、一是「對比性和諧」。將性質相同或類似的事物安排一起,令人覺得相互和諧融洽,這是類似性和諧,亦可稱為「調和」。若將兩種性質差異極大的事物並置一起,如黑與白、大與小等,雖然相異,但是構成並置卻能產生相互和諧與相互襯托的關係,即是對比性和諧,會有緊湊、明快、強烈的感覺。
克利(Paul Klee, 1879-1940)/少女
1922年/油彩 畫布/40.3×37.4公分
瑞士 巴塞爾美術館藏
以黃、橙、紅等暖色系為主調,加以白色系變化明度差,整件作品色彩調和溫馨。
梵谷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53-1890)
抽煙斗的自畫像/1889年/油彩 畫布
51×45公分/私人收藏
紅色背景與綠色大衣、橙色牆面與藍色帽子,都是運用補色的對比效果,產生視覺強烈刺激感,也呈現梵谷割耳事件後情感交織的激烈氛圍。
平衡(balance)
空間上下或左右的事物質量相同或相近而達成某種秩序美,稱為平衡,可分為「對稱平衡」與「非對稱平衡」。對稱平衡是指在一假設軸線的兩端,物質或形式完全相同,如上下對稱、左右對稱、放射對稱等,易產生平穩、安定、莊重的感受,雖然較為單調呆板,但具有穩重的美感。
總統府
對稱性建築有莊嚴穩重感。總統府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總督府,於1919年完工。由於是日本殖民時期建築,所以結構呈現「日」字型,並且面向東京,外牆以紅磚和灰泥搭配各型雕飾,樓高60公尺(為當時最高建築),展現出威嚴的氣勢。建築形式可以見到矯飾主義(Mannerism)的誇張、巴洛克(Baroque Art)的動感、哥德式(Gothic Art)的垂直崇高感、古典主義的和諧,可說是一種折衷主義(Eclecticism)樣式的建築。
矯飾主義
矯飾主義一詞來自義大利文maniera,16世紀這個字指的是一種帶有優雅意味的風格。矯飾主義繪畫大約興起於16世紀初期文藝復興開始式微之際,到巴洛克主義之間。矯飾主義畫家的作品特色是有自覺的造作,通常很人工、帶有誇張的優雅、偏好流暢的線條、顏色對比強烈而鮮艷、布局複雜且相當富有創意,以及精湛的技法。
巴洛克
巴洛克一詞的來源可能有三:義大利語的baroco,指中世紀繁縟可笑的一種神學討論;義大利語的barocchio,指曖昧可疑的買賣活動;葡萄牙語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三詞皆含悖禮怪奇之意,因此從18世紀的建築師責難17世紀那種複雜而考究的樣式,生氣地稱它為「荒謬的、奇怪的、巴洛克的」稱呼之後,巴洛克這一詞就被相沿成習了。
哥德式藝術
在羅馬式藝術之後,文藝復興之前,是哥德式藝術盛行的時期,大約從12世紀中葉延續至16世紀初。「哥德式」一詞,原本是文藝復興時義大利建築師對前期建築風格的一種蔑稱,意指「野蠻未開化的」。當然,這指稱是從主體認同的古典角度來說的,除了用於描述建築外,也用於雕刻及繪畫方面,最後,則成為該時代的整體文化代名詞。
哥德式藝術的體現則以建築最具代表。哥德式建築構造技術使用:
1. 尖拱:巧妙運用尖拱,以滿足教堂對於高度需求的表現。
2. 肋拱穹窿:利用仿羅馬時期肋拱的觀念,減輕屋頂的重量,因此建築構造更為輕巧,減少了柱梁系統的負荷。
3. 飛扶壁:是為了跨越側廊及滿足更高聳的中間主廊,所做的橫跨飛梁系統。
4. 玫瑰花窗:大片的彩色玻璃開窗,以鉛條將其連接起來組合成一大幅圖畫,成為哥德式建築最具特色的光源處理手法。
折衷主義
在創作或操作運用上,以不同的理論、方法、風格,挑選其中最佳要素,應用與組構在新的創作中。在藝術或建築的評論上,是指挪借多種視覺資源來創作新的一項與新的作品。
非對稱平衡是指軸線左右或上下的物質或形式,雖非完全相同,但因彼此的位置、大小與距離安排恰當,在視覺的感受上似乎相等,形式上較為活潑、優美且具動勢,又可稱為「均衡」,美術創作上較常運用這種構圖形式。
崔白(活躍於11世紀)/雙喜圖/宋代
水墨設色 絹/193.7×103.4公分
臺北 國立故宮博物館藏
在一般繪畫表現上,非對稱平衡是常見的表現方法,畫中的枯樹、鳥與左方兔子形成一均衡的畫面。順著兔子回頭的眼神,看到了兩隻吵鬧的長尾綬帶鳥,形成呼應的動勢,枯樹、草與葉順著風的方向倒去,秋景的蕭瑟感油然而生。
比例(proportion)
是指在同一事物中,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數量關係,包括大小、長短、厚薄等的比較,例如:頭身比例即是身高與頭部的比例,幾頭身代表身高為頭高的幾倍,合適的比例蘊含的是一種美感。
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維特魯威人體圖/1485-1490年
墨水 紙/34.3×24.5公分
義大利 威尼斯學院美術館藏
如同希臘學者對人體比例美的追求,達文西參酌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 西元前80-25)之人體比例研究所繪,畫出了這件經典的手稿,展現身體與四肢的比例美感。
對於比例關係的追求,在西方的美學理論中尚有「黃金比例分割」(golden ratio)的標準,即是指矩形中,長與寬的比若為1:1.618,便是最具美感的矩形。此外,費布那西數列(Fibonacci Series)也常應用於設計表現,其排列的順序如:0,1,1,2,3,5,8,13,21……,前兩項的和等於第三項,數字愈大時,相臨兩項的比值愈接近黃金比例。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的組構就是近似黃金比例,例如:鸚鵡螺、向日葵等。或許人類在潛意識中,將自然法則視為美的形式,而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如:帕特農神殿、吉薩金字塔、公司標誌、明信片、各種器物設計等。
以費布那西數列為邊的正方形可拼成近似黃金矩形(1:1.618)
鸚鵡螺
鸚鵡螺外殼切面呈現優美的等角螺線,美麗螺旋是由黃金比例線段排列組成。自然界中有許多不可思議的美感藏於萬物中,令人不禁讚嘆造物者的神奇與偉大。
韻律(rhythm)
又可稱為「節奏」、「律動」,是將構成元素依據反覆、交錯變化的安排,使其具有規律之週期性變化,既複雜又有秩序,通常以「反覆」或「漸層」的形式存在,「反覆」是將相同要素的形或色重複排列,較具規律性。漸層是將構成的元素依大小、濃淡、強弱等作規律漸次的變化,較具活潑性與輕快性。
龍山寺戲臺頂棚的藻井/1831年
彰化 鹿港
利用斗拱層層相疊,由外向中心漸次收縮,造形優美華麗,結合了力與美,是臺灣現存年代最早、跨距最大的藻井。
雙人座椅設計
椅背上的圓形由小而大、有規律地變化。漸層具有秩序美,也常見於生活產品設計。
單純(simplicity)
運用簡化的元素(如造形、色彩)構成樸素、溫和、平靜的感覺,如簡單的幾何形體、同色系的組合。單純原理的運用往往令觀者擁有更寬廣的想像空間與放鬆的心情。
陳庭詩(1913-2002)/生之慾/1968年
版畫 紙/單張121×60公分,共5張
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單純的色塊簡約如太初時期,一切萬物渾沌的原型,畫面乾淨,給人一種溫和平靜的美感。陳庭詩少年不幸失聰,而後輾轉於藝術上得到發展,從年輕時的寫實木刻、中年的現代版畫,至晚年專研鐵雕焊接創作,是近代臺灣出色的藝術家。
統一(unity)
是指在複雜的創作中,找尋某種共通性,使整體不至於雜亂無章。一件藝術品不論使用一種或數種形式原理,都必須考量整體的和諧統一,因此,會運用共同的主調、形態、筆觸,使作品在變化中又有統一的形式。
席德進(1923-1981)/淡水梯田/1981年
水彩 紙/55.8×74.5公分
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單一畫面代表一個和諧的世界,其中的視覺元素雖有衝突或協調,例如明確的對比與調和,線條的律動與單純,但整體仍要有統一的元素,才不會過於紊亂。
四、美術表現的形式
美術創作表現的形式多樣,若以所描繪事物形象的辨識度來看,可以簡略分為具象、抽象、半具象。
具象
指呈現的型態為可藉人類經驗法則辨別的具體物像,只要看得懂、又可以判斷形象的表現形式,都稱為具象。「模仿自然、寫生萬象」一直是美術史上最主要的類型,不過模仿真實並非完全照抄,多數會加入藝術家對景物印象的美感總結,英國美術史在18世紀出現一個新名詞「如畫的風景」(picturesque),即是將繪畫提升到超越現實之美。
具象發展到極致,會演變出非常細膩寫實的風格,例如:中國五代到北宋理學興盛,美術上強調寫生與觀察,也因此產生各類具象寫實的花鳥作品,歐洲自希臘的理想寫實到羅馬的客觀寫實,創造出許多傑出的人物雕像,而文藝復興後四、五百年,具象表現一直是西方美術表現的主力。即使今日攝影與影像技術發達,具象表現在美術創作上始終是重要的一種類型。
黃筌(903-965)/寫生珍禽圖/五代
水墨設色 絹/41.5×69.5公分
北京 故宮博物院藏
這種淡墨細鉤、後加彩渲染的雙鉤填彩法,是傳統工筆花鳥的技法。黃筌與兒子黃居寀(933-993),畫風以富麗工巧聞名,歷史上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的說法。此作品為黃筌給兒子參考學習的寫生手稿,本作可以看出五代、北宋重視寫生的態度。
米隆(Myron, 約活躍於西元前480-440年)
擲鐵餅的人/約西元前460-450年世紀中期
大理石/高173公分
義大利 羅馬國家博物館藏
以寫實技法表現出運動瞬間的優美體態,除表現生動的形態,作者也將均衡與優雅的理想形式帶入作品中。
黃銘昌(1952-)/秋禾日/1994年
油彩 畫布/140.5×202公分/私人收藏
細膩的筆觸描寫鄉土田園風景物像,是黃銘昌的風格,「水田」系列表現出水稻田迷人的風采,化平凡的景物為動人的美景。
抽象
視覺上難以用人類經驗法則分辨的圖像內容,可以視為抽象藝術,這也是現代藝術常見的表現風貌。抽象藝術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抒情抽象」,形色奔放灑脫,也稱感性抽象。另一則是「幾何抽象」,作品常以幾何形態呈現,線條與色面剛直,也稱為理性抽象。
康丁斯基
(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
主導的彎線/1936年/油彩 畫布
129.4×194.2公分/紐約 古根漢美術館藏
自由流暢的造形與線條是畫面的特色,看起來似乎隨意表現色面與線條,整體奔放活潑,卻又平靜和諧。
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1872-1944)
百老匯爵士樂/1942-1943年/油彩 畫布
127×127公分/紐約 現代美術館藏
畫面多以幾何構成,邊緣銳利清楚,蒙德里安以紅、黃、藍三原色與白、灰構築畫面,藉由色塊的大小聚散,表現音樂的節奏,在冷靜中呈現音符的跳躍。
半具象
這類形式多以變形或組構呈現現實中的物像,有些元素或許無法辨識,但藉由其他主體,讓觀賞者仍可理解整體形象。立體派(Cubism)與未來派(Futurism)藝術家經常以分割變形、重新組構的方式創造新穎的視覺形象,豐富美術創作的型態。
立體派
是20世紀最重要的畫派之一。畢卡索與布拉克(Georges Braque, 1882-1963)創立。非洲黑人雕刻的造形與野獸派追求單純化的表現,塞尚對於物像形體的探索與表現,都是立體派創作的出發點。立體派可分三時期:「初期立體派」(1907-1909)根據塞尚的理念,嘗試將不同角度觀察到的物像,以圓柱、圓錐、球體的三個基本形體結構來重組表現,取代了傳統的透視寫實手法。「分析立體派」(1909-1911)時期創作重點擺在物體結構的分解與重組,物像徹底被解體,主要用黑、灰、棕色調來畫畫。「綜合立體派」(1911-1915)則將符號、現成物等素材融入了畫面,增加了畫面的複雜性,加上色彩與形體的綜合表現,讓觀眾更直接感受到二度空間與三度空間的視覺激盪。
未來派
是義大利20世紀初期的第一個現代美術主義,受到立體派與野獸派的影響,呈現出求新求異的變化。詩人馬利內提(F. T. Marinetti)於1909年2月在當時巴黎《費加洛日報》發表了〈未來主義宣言〉,對新的世界讚揚,歌頌勞動、革命和現代機械化設備,對未來抱持著樂觀的態度,肯定當下現實生活,反對當時傳統保守的義大利政治與藝術。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與汽車、飛機、工業化的城鎮在未來派的眼中是充滿魅力的,因為這些象徵著人類依靠技術的進步征服了自然。由於未來派畫家歌頌工業與機械的動能,認為應把萬物的運動感運用到畫中,表現出萬物的動態感。所以在他們的作品中,常能看到物體的形象被分解成點狀、塊面與線條;作品中採用重疊與重複的手法,表現出不安定的律動感,因為他們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不停地運動著。到了1915年,義大利興起了「形而上繪畫」,未來派的勢力就逐漸地式微。
德洛涅(Robert Delaunay, 1885-1941)
艾菲塔/1911年/油彩 畫布
201.9×138.4公分/紐約 古根漢美術館藏
未來派以分割的畫面或點描技法,表現生活中速度與活力的動感,畫面雖經分割,但仍可以辨識出現實物體的形態。
五、美術的批評與欣賞
在觀賞藝術作品時,可先從美學(Aesthetics)、藝術史(Art History)與藝術批評(Art Criticism) 三方面的素養作為學習的起點,期能廣泛地認識藝術,達到統整性的了解。美學是以美感經驗為中心,致力於美與藝術的本質之探討;藝術史可了解作品與社會、時代背景的關係;藝術批評讓我們理解作品的形式、內容、意義與價值。融合三方面的素養與知識。
美學
美學是以美感經驗為中心,致力於美與藝術之性質的研究。在美學的領域裡,我們會不斷地檢驗、質疑許多議題,例如:藝術是什麼?如何來區別藝術家與非藝術家?什麼是審美的經驗?為什麼審美的經驗是具有價值的?當我們說某人具「好品味」時,是什麼意思?品味有好、壞的分別嗎?藝術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麼重要性?
美學是透過藝術來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以及在這一關係中所產生和形成的審美意識之學問。美學研究的內容包含了美的哲學、審美心理學和藝術社會學等面向,透過這樣的研究,可以把人的審美心理、審美意識和審美理想等這些文化心理結構,在作品中清晰地揭示出來。
藝術史
是關於美術作品學問及知識的歷史,需要對作品進行記錄、分析和定位等工作。一位成功的藝術史家,不僅需要足夠的素養以論述作品,還需有品味的能力,以作為評斷美術作品的基礎。他們在進行研究工作時,必須將作品當作歷史文獻來解釋及評價,其研究主題多是特定作品,或有特殊意義的藝術家,有時也擴及整個流派,或一個時代的美術風格。
藝術批評
藝術批評的 "Criticism" 是從希臘文而來,其語意為區別、分辨或辨識,後來亦包含「判斷」之意。前者可以說是對美術作品之了解,如作品結構之分析、作品意義之解釋、作品對觀者之影響等,而後者是對作品優劣及價值做判斷。
描述、分析、詮釋與判斷等過程是鑑賞藝術品的方法之一,可以藉由這幾個方式去探索與鑑賞藝術品:
1. 描述
先就作品做精要的外在描述:「看到了什麼?」並仔細地條列出所見的線索,尤其是作品的主題、表現的對象與細節,以及使用的美術元素。再從作品的解說文字中找到尺寸、媒材、創作方式的說明,更進一步地了解創作的背景和緣由,以作為分析、詮釋的基礎,就可說是完成了鑑賞的第一步。
2. 分析
面對作品可以進一步分析作品的組織與構成,探究作品的形式要素,並分析作品創作的媒材與主題內容。
3. 詮釋
是指對作品的表現內涵做進一步探討,以了解作者欲表達的思想、情感與觀念,並考察時代、社會、民族等因素,是如何影響藝術家與藝術品的表現,對作品的詮釋,必須奠基於前兩個步驟所蒐集到的線索。
4. 判斷
最後,我們要對作品的價值及優劣,做個人的判斷,並對作品與創作者在藝術史上的貢獻,做審慎的定位。這是相當困難且艱鉅的工作,如何做到適切的評斷,除了憑評論者個人的藝術史專業與藝術批評的深厚涵養外,亦可參酌其他藝評家的評價或相關資料。此一步驟可將前述三個過程中所蒐集到的資料,加以歸納出結論。
問題討論
請同學對於右圖運用描述、分析、詮釋、判斷的鑑賞四步驟,進行簡單的討論。
①描述(你看到什麼?)
②分析(運用哪些元素與形式美?)
③詮釋(想表達什麼?時代背景?)
④判斷(你對作品的看法?其他人的看法?)
廖德政(1920-)/清秋
1951年/油彩 畫布/91×72.5公分/私人收藏
學習活動①
美的體驗在校園中
生活環境中有許多事物都具有一項以上的「美的形式原理」,只是我們往往習以為常,忽略平凡中的美感。請同學根據美的形式原理,以攝影或速寫的方式找尋校園中美好的事物,並分享討論。
學習活動②
藝術作品鑑賞與分析
課文介紹了視覺藝術形式要素與畫作範例,請同學參考前述內容,選擇自己喜歡的美術作品,進行美術鑑賞與批評。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