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學校/美術/第一章 目不暇給──藝術萬花筒
普通高中/美術(二)/第一章 各具特色的異域文明
普通高中/美術(一)/第一章 視覺藝術面面觀
普通高中/美術(一)/第一章 視覺藝術面面觀
普通高中/美術(三)/第一章 多元豐富的現代與後現代藝術
普通高中/美術(二)/第一章 各具特色的異域文明
普通高中/美術(三)/第三章 從傳統藝術中找尋美的感動
普通高中/美術(二)/第八章 雕塑造形的禮讚
發現天賦,創造自我,形塑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面對青春洋溢的學生,教育的重點之首是協助他們啟動夢想。華興就是老師們的最佳夥伴,不只為學生找到熱情,更提供全方位協助,讓未來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實。
發現天賦,創造自我,形塑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面對青春洋溢的學生,教育的重點之首是協助他們啟動夢想。華興就是老師們的最佳夥伴,不只為學生找到熱情,更提供全方位協助,讓未來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實。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第一章 蔚蔚大觀—一探藝術大觀園
藝術可以用理性的方式分析色彩、組合造形,可以用感性的方式探討人性、表現精神,更可以用現成物件加以詮釋,呈現新的時代風貌。面對藝術,我們可以用全方位的角度來探索並審視百花齊放、變化萬千的作品。
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
噴泉/1917年/陶製小便器
30.5×38.1×45.7公分/美國 費城美術館藏
杜象在1917年以現成物——小便斗完成的作品一經展出立刻引起一片嘩然,因其顛覆一般人傳統上對於美的看法,使其招受許多人的批評,但此創舉卻也帶動了另一波的美術革新運動與思潮。
藝術無國界,或許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不同人的眼中,對「美」的感受與認知各有不同。大抵而言,美感經驗的形成,從事觀賞的「主體」與可供觀賞的「客體」缺一不可;客體是否為美,與主體個人之學養、品味等息息相關。美的定義並非永恆不變,其常隨時間、地域而有所遷變。
美感經驗
由主觀直覺或由客觀對象的美所引發愉悅的心理狀態。包含感受、知覺、想像、情感、思維等心理功能在對象物的交織刺激下所產生之心理狀態。
面對美好事物的經驗人皆有之,但並非每一個人在觀賞或體驗同一事物與現象時都會產生同樣的感受。例如唐代人欣賞楊貴妃般的豐腴之美,若以現代人的眼光審視,則恐怕會有另一番解讀,而現代西方流行的「骨感美」,換了時空,或許也會有全然不同的評價。
各式汽車
1886年6月,德國人卡爾.賓士(Karl Friedrich Benz, 1844-1929)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輛裝有一座單缸發動機的汽車,自此迄今的百餘年間,汽車設計的造型日趨多變。同學們看著這些不同款式、色彩與功能的汽車,是否能選出自己心目中最喜歡的一部汽車呢?
美是什麼?或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都會因為一些美好的人、事、物而駐足停留,去慢慢欣賞它,品察它所帶來的視覺饗宴,心中也常會因此為這些美好的人、事、物生發無限讚嘆,但是我們卻很難用三言兩語就精準的說出什麼是美。
的確,相同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確實會產生迥異的評價。那麼,「美」到底是什麼?
宋代儒者程明道(1032-1085)曾言:「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我們要了解藝術,首先便要敞開心胸,體會萬物之美,進而思考、學習其意義為何?其功能與形式原理又是什麼?如此方能對藝術有全面而深入了解。
一、美術的意義
藝術是藉由創造具體的感性形象,以反映個人及社會對生活之審美思考與感受的一種體現。以不同的媒介區分,可以將藝術概分為造形藝術(繪畫、雕塑、建築)、表演藝術(音樂、舞蹈)、語文藝術(文學)和綜合藝術(戲劇、電影)等。
法蘭韾・侯班(Francine Houben, 1955-)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2018年
高雄市
建築是八大藝術之一,與繪畫及雕塑同屬造形藝術。圖為荷蘭女性建築師法蘭韾.侯班以衛武營榕樹群為靈感,設計過去曾為軍事新訓中心的衛武營,將其設計為造形前衛兼具多元表演空間與都會公園等功能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表演藝術
由表演藝術家所完成,直接訴諸人的視覺、聽覺的藝術種類。其主要特徵是透過演出者的表演,將各類文字腳本所提供的間接形象轉化成直觀的形象,使觀賞者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語文藝術
運用語言文字為載體塑造形象,以傳達、反映作者的思想與意念的藝術。
綜合藝術
綜合文學、音樂、舞蹈、攝影、美術、雕塑等多種藝術手段來塑造藝術形象的藝術種類。為一整體性的藝術表現,通常具有較強的概括力與表現力。
其中,「造形藝術」為美術的主要部分,造形藝術又可分為「空間藝術」與「視覺藝術」。其意所指為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諸如顏料、紙、木、塑膠、底片等,透過構圖、設色、拼貼等數種手法,在二度或三度空間中塑形與創造,反映客觀現實的生活或主觀情緒與思想的藝術。它提供觀賞者具有形式特徵的藝術形象,並且具有可視、可觸的直觀性。當然,現在的美術絕對不僅止於傳統的時間、空間和媒材等概念,它可以超越既定的模式,強調新美感定義的呈現。
空間藝術
即造形藝術或視覺藝術,其所強調的是藝術作品占有一定空間的特質。
視覺藝術
以創造出可視形象為主的藝術。視覺藝術能使觀者在瞬間對藝術形象進行完整的視覺經驗。
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 1959-)
與其筆下的小女孩系列作品(見下頁圖)
奈良美智早期的作品以插畫性質為多,其於1980年代訪問香港時,曾經看見一位大眼、額高、可愛而邪惡的小女孩,因此受到啟發,後來便發展出以兒童頭像為主的角色風格。
小女孩系列作品
如果以美術創作的目的來區分,美術可以包括兩大領域:
純粹美術
嚴格來說,此類美術完全不受實用的目的所左右,純粹為表現作者直接的審美觀念與心靈意志。純粹美術重視創作者個人主觀的自由思想與獨創的風格,不論是以平面的繪畫、立體的雕塑或複合媒材等方式呈現的作品,基本上通常沒有具體實用目的的作品。
居廉(1824-1904)/花卉圖冊(局部)
清/墨筆 紙本 冊頁/每頁均22.5×28.2公分
中國 上海博物館藏
畫家在創作之時,有時僅是為記錄當下對眼前美好景物的感動。清代嶺南畫家居廉在花卉草蟲畫方面的成就斐然,既服膺傳統,又能時出新意。
應用美術
應用美術,顧名思義乃指所創作的成品是為了某種功能或經濟目的而產生。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必須考量各項客觀的條件,如實用性、便利性、機能性,或是否符合經濟效益等因素,以使其成品能獲得大眾的喜愛,包括日常生活用品所需的種種工藝美術、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設計、住宅的室內設計、戶外的景觀設計、建築等。
大同電鍋
大同電鍋對於臺灣多數家庭而言應當是相當熟悉的小家電產品,經歷數十年的時間考驗,仍在電鍋商品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堪稱是臺灣小型家電的經典產品之一。
二、美術的源起
要了解藝術,首先當然必須知道美術的源起。美術是怎麼產生的?相關的研究與論述其實不算少,有人從考古學的角度切入,認為石器、石雕的產生就是造形藝術的肇始;也有人認為是起於模仿或為自我表現,也有人主張是類似遊戲的遣興,或產生自勞動過程之中,抑或為了裝飾或神靈崇拜等。
威倫道夫的維納斯
約西元前28000-25000年/石灰岩
高10.8公分/維也納 自然歷史博物館藏
〈威倫道夫的維納斯〉為一形體滾圓豐腴的婦人,頭小且無表情,豐乳肥臀與纖細的手臂及瘦削的小腿形成鮮明的對比;強調女性的乳房、腹部及大腿,誇張女性生理特徵,呈現出創作者對女體重點式的觀察。
以下即就幾種中外歷代學者如陳瓊花(1954-)等所列舉的藝術起源之因略加介紹:
模仿說
認為藝術的產生乃是起源於人類對外界事物的模仿,如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即主張此一說法。中國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言:「倉頡見鳥獸啼亢之跡,而造書契。」主張以模仿自然萬物而生文字符號造型的論點亦屬之。
甲骨片/殷商/中國河南安陽出土
臺北 中央研究院藏
甲骨文又名契文、卜辭,主要是指商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已成體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其文字創造多以象形、指事為原理。
自我表現說
主張藝術的產生乃是人類自我情感表現的結果,其重點即是強調人類與生俱來即有藉語言、動作等媒介以傳達其喜、怒、哀、樂之情感的本能。
遊戲說
認為藝術和遊戲類似,是人們為了消耗過剩之精力而產生的活動,如兒童的塗鴉、玩泥巴的舉動。
勞動說
主張此一說法的學者認為藝術的產生是源於人類在演進過程中,各種勞動行為的表現帶來相關的藝術創造活動。如客家族群的採茶歌謠、原住民族的戰舞等等即是。
裝飾說
認為藝術的產生是因為人們在生活演化的進程中,便會將其自身或生活周遭種種事物加以美化、裝飾,以達到實用與審美兼顧之目的。
宗教說
認為藝術的產生是人類各種信仰活動的表現,如中外各國多有以木、石、金屬等材料為其所信仰之神靈塑像之例。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T形帛畫
西元前2世紀/畫布
長205公分,上寬92公分,下寬47.7公分
中國 湖南省博物館藏
帛畫出土時覆蓋於內棺上。分天上、人間和地下三部分的景象。天上繪有日、月、扶桑、天帝和天國守門神;中間是墓室主人和祭祀的場面;下方繪製一巨人托舉大地。線條流暢細膩、色彩絢爛華麗、構圖嚴謹對稱,充滿當時生活的氣息及漢代人們對於天地存在的神話思想。
三、美術的形式原理
完成一件美術作品,所需考量的部分甚多,無論是題材的選擇或是與「形式」相關之內容的組織與結構、表現的媒材等,皆需創作者勞神慎思方能致之。
以下即就數項美術之形式原理分別論之。
平衡(balance)
平衡可分為對稱平衡與不對稱平衡兩種。
左右對稱、上下對稱、放射對稱都屬於對稱的靜態平衡,或簡稱為「對稱」,對稱的平衡常能產生莊嚴、穩重與沉靜之感,但因差異性小,有時亦會略顯缺乏變化。
不對稱的平衡則是指相對的兩個元素,其形狀、體積或面積雖看似不太相等,但重量感卻是相當的。這種外在形式富有變化,但卻能形成內在之間的平衡感覺的狀態即是不對稱的平衡,亦可稱為「均衡」。
陳巨來(1905-1984)/印文:北室
無年款/石材 篆刻/3.2×2公分/私人收藏
運用小篆文字的對稱結構,加上勻整的布局與穩定的刀工,便形成安和平穩的對稱畫面。
對比(contrast)
以非秩序性、矛盾而不平衡的形式為之,進而產生一種緊張且不和諧的美感,此即為對比。此種表現手法亦能形成另一種主觀性之美感。
吳平(1920-2019)/印文:人長壽
無年款/石材 篆刻/3.5×3.5公分
私人收藏
這件篆刻作品中,就筆劃言,「人」字筆劃極簡,「長壽」二字與之相較則顯得繁複許多;而其所占面積亦有極大之差別,但透過篆刻家巧妙的重筆處理,左右兩側雖然朱白對比頗大,但仍別具美感。
和諧(harmony)
和諧又稱為「協調」,可分為類似性和諧與對比性和諧兩種。類似性和諧是以相近的不同元素加以組合,使其產生出特殊的協調美感,如形式上的和諧、色彩的和諧、明暗調子的和諧等均屬之。
克利(Paul Klee, 1879-1940)
紅色賦格曲/1921年/水彩 紙本
24.5×37.3公分
巴黎 布里奇曼現代圖書館藏
克利利用大小形狀相近且色彩類似的造形完成此作,使全作在明暗色彩的變化之中仍充滿了形式和諧的美感。
對比性的和諧是相對或相反的兩元素,雖然二者間存在著強烈的衝突與矛盾,但組合之後仍能產生出特殊的協調美感,如光線的明與暗、空間的虛與實、質地的粗或細、色相的對比等。
呂佛庭(1911-2005)/月夜泛舟/1989年
水墨 紙本/43.5×33.5公分/私人收藏
中國水墨作品常常以虛實相映的方式去處理畫面,雖然兩者性質看似相對,但卻能和諧的共處於同一畫面之中。
比例(proportion)
比例是指兩物間的比值,其關係或為大小、重輕、高低等,其比較之後形成的數值比即為比例。關於比例之美的探討,最常為人引用的是西方的「黃金比例」(golden ratio),其分割標準為1:1.618,如一長方形之寬與長之比為1:1.618時,便符合了所謂的「黃金比例」。而古希臘的普拉科希托斯(Praxiteles,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西元前4世紀)也曾提出人體高度若為頭部之八倍時為最美之說法。
黃金比例
又名「黃金分割」或「黃金律」。指事物各部分間的一定數值比例關係,即將一整體一分為二,其較大部分與較小部分之比為1:1.618。
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維特魯威人體圖/1485-1490年/筆 紙
34.3×24.5公分/威尼斯 學院美術館藏
達文西以維特魯威(Vitruvius)的理論基礎而研究出的人體比例,身長恰好等於雙臂伸展的全長。此圖以正方形、圓形為軸心,肚臍為圓形的圓心,生殖器則位於正方形兩對角線的交點,強調人體具有和諧共構的平衡比例。
韻律(rhythm)
又稱為節奏或律動。是指具有規律與週期性變化,而能使視覺產生如聆賞音樂般抑揚頓挫之心理效果的一種具秩序性的結構。
在美術作品或建築中以色彩、線條、造形等經營出具有強弱、疾徐的多層次變化,常能引起觀者心理、情緒的波動。
另外,韻律美的產生常需借助「反覆」、「漸層」、「大小」、「長短」、「強弱」等條件的規律性重複出現或交替變化的形式來完成,以造成群體規律安排的美感。
瑞士 琉森 Schweizerhof飯店馬賽克地磚
圓形馬賽克地磚圖紋呈向心排列,透過具規律性的造形與漸層的色彩安排,使觀者能明確感受其韻律之美。
單純(simplicity)
單純所指的是運用簡潔的元素,如造形、色彩、題材等以表現溫和、樸素、平靜簡練的美感。
以繪畫作品為例,繁複的畫面結構固然能撼動人心,但是單純的題材往往更能引人深思,越是單純的色彩也越能聚人目光,而單純的造形運用則可以讓人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青瓷無紋水仙盆/宋代/汝窯
高6.9公分,橫23公分,縱16.4公分,口徑23公分,足徑19.3×12.9公分
臺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河南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中國陶瓷史上閃耀著燦爛的光輝。此水仙盆素身無紋,形制簡約,土質細膩,其釉玻璃質感强,胎骨堅硬,釉色潤澤;運用最簡單的色彩與形式,讓人感受到單純樸素之美。
統一(unity)
統一可說是形式原理中居於最高位階者,當許多原本不相融的元素並存時,以某種主調加以組織,就能形成統一的美感。形式美中的平衡、和諧、比例、韻律、單純等各組元素分別開來可各自產生不同的美感,而當其綜合起來同時運用,使之處於相互呼應、映襯的狀態,如以形、色、筆觸等方式來使作品具有渾然一體之感便是。統一的形式具有優美的性質,可使觀者內在產生寧靜、平和之感。
劉國松(1932-)/吹皺的山光/1985年
水墨 紙本/40×26.5公分/畫家自藏
此畫作用「水拓法」製造山體的肌理,畫面中除了以由白至黑的明暗層次來完成山體外,在墨痕的動線變化中,也以流動方向局部一致的線條使畫面能兼有統一與變化之美。
四、視覺藝術的表現符號
視覺藝術的表現符號一般而言有下列幾項:
點、線、面、空間
過去傳統的看法認為繪畫的基本要素為點、線、面,點與點接續形成線條,點或線的擴展則形成了面,而面與面又可構成形體。
基本上,平面繪畫是呈現二度空間(長、寬)的藝術形式,而建築、雕塑等則是在三度空間(長、寬、高)中構成的藝術形式;然而有些時候,創作者亦會運用一些模擬空間透視的方式,在平面的繪畫作品中呈現出如三度空間的視覺效果。至於四度空間的作品則是再加入了時間、速度等要素,以探討在時間存續下,作品的相對運動和變化。
康丁斯基
(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
構成第八號/1923年/油彩 畫布
140×201公分/紐約 古根漢美術館藏
俄國抽象藝術家康丁斯基,早年學習音樂的經驗,促成了他日後嘗試將音樂展現於畫布的想法。其創作多透過研究形體與色彩結構的方式而產生的藝術效果。
形態
指物質形態的外在樣貌。藝術家可以根據其審美觀自行加以再現、創造或變形。易言之,造形可以是現實中物象的重現,也可以是想像力運作後的成品。它可以是趨近於幾何的、物象的或是各種規則與不規則的形象。
瓦沙雷利(Victor Vasarely, 1908-1997)
VP-119/1970年/油彩 畫布
260×130公分/私人收藏
瓦沙雷利擅長使用幾何形狀來組構成具有造成視覺閃爍感、錯視空間與動感的新型藝術。
色彩
色彩是光線照射到物體,再經由物體反射或折射至人的眼睛而產生的。從美術觀點來看,色彩的運用關係到藝術家的經驗、愛好與個性,再加上觀賞者的因素,色彩便更具魅力與變化。此外,色彩的運用也常能使觀者產生不同的視覺心理與錯視效果,使作品產生特殊的層次或空間效果。
錯視效果
利用眼睛直接的生理反應,使視覺的對象物產生與原先的物理屬性相異、運動、立體等特殊效果。
如「穆拉-李愛爾錯視圖」,圖中斜線之折角方向使兩條原本長度相同的線條看起來變得一長一短。
馬諦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
舞蹈/1909-1910年
油彩 畫布/260×391公分
聖彼得堡 俄米塔希博物館藏
擅用「色彩」與「線條」,以單純且嚴密的符號形象為表現,是馬諦斯藝術中最迷人的特色。此圖使用強烈的色彩,表現狂野奔放的畫面效果,以極端對比的色彩,營造畫面中的衝突感,並產生出另一種不協調的美感。
質感
質感是物體本身的屬性所產生的質地感覺,它可以直接影響人們觀看藝術作品時的心理反應,如毛皮的溫暖、木頭的溫厚、玻璃的清透、金屬的光輝與堅硬等。傳統繪畫時常以在平面的畫布上重現實物之質感為尚,現代藝術作品中則有部分藝術家企圖用顛覆物體的質感來創造與觀者過往經驗截然不同的全新感受。
余廷彥(1976-)/清香/2016年
油彩 畫布/45×53公分/私人收藏
畫家以寫實的手法描繪大自然中嬌豔盛開的花朵,呈現它們受到陽光、空氣、水滋養的美麗姿態,無論色彩或造形,抑或花瓣間錯落的光影變化,皆能精準掌握其質感。
五、美術作品的表現形態
美術作品中形態的處理方式依其被辨識程度高低之差異,約可概分為具象、半具象、抽象,以下即分別論之。
具象(embodiment)
具象是創作者用以模擬自然景物的一種創作類型,其作品中呈現的是可以藉由人類經驗法則加以辨別的具象物體。自遠古以來,人類從師法自然習得許多道理,進而累積智慧。因此,人們將生活周遭的物體或景象據實地以圖象表現出來,就成了早期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具象的作品發展至極致,常常是以非常細膩精確的寫實風格呈現,無論寫實的人物、風景、動物、植物等,皆屬具象的範疇。
除了寫實風格之外,部分的創作者亦會採「變形」的手法再現自然物,只是在表現手法上不是以全然寫實的方法為之,但基本上其作品仍屬「具象」範疇。
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
德瑟諾納夫人/1814-1816年/油彩 畫布
106×84公分/法國 南特美術館藏
安格爾以精湛的繪畫技藝,在人物畫上著力表現線條的簡淨、形態的優美和服飾、肌膚質感,人物性格的表現更是高絕,其對古代大師的學習,與強調輪廓的完整構圖的嚴謹創作態度及高超的技巧,使其成為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
半具象(half embodiment)
除了上述兩種美術作品表現形態之外,尚有存在於具象與抽象之間的半具象,有時亦稱為類抽象(semiabstract)。此類的藝術作品常以變形的方式呈現,使作品充滿想像的空間,同時也給予觀者嶄新的視覺經驗,在藝術領域中開展出新的道路。如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 1881-1973)的作品便拋棄了傳統繪畫看待事物的模式,使物體不同之角度與面向同時呈現在畫面上。而杜象的〈下樓梯的裸女〉一作同樣也表現出了連續動作所造成之運動感。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1872-1944)一系列以「樹」為題的作品,更是他由具象發展到半具象,最終邁向抽象繪畫的關鍵作品。
蒙德里安/灰色的樹/1911年/油彩 畫布
79×108公分/荷蘭 海牙市立美術館藏
此圖是蒙德里安受到立體派的影響,以樹為主題的組作之一,是其創作自具象發展至抽象的關鍵中介時期作品。
抽象(abstract)
「抽象」此一名詞常被誤解,認為只要是難以用視覺直觀經驗去辨認內容的作品就是抽象。事實上並非如此,抽象繪畫是以色彩、線條、空間、點等元素,運用內省及純粹的方式,將作者所思所感反映在作品中的一種創作類型。抽象繪畫最為人熟知的主要有下列兩個範疇:其一是透過立體主義(Cubism)發展出來,不以自然形貌為基礎之構成的機械性幾何圖形表現,代表的畫家如蒙德里安;另一則為純粹傳達內在心緒,以帶有浪漫、抒情之造形和色彩、線條等作為構成要素來進行創作者,康丁斯基即為代表畫家之一。
蒙德里安/百老匯爵士樂/1942-1943年
油彩 畫布/127×127公分
紐約 現代美術館藏
此圖是蒙德里安在紐約時期的重要作品,也是他在世最後一件完成的作品,主要以顯現新氣象下現代城市的活潑型態。全作以直線為主要構成,色彩運用則活潑跳躍而不單調,繽紛的彩線以黃色為主,與藍線、紅線交織成大小長短不一的矩陣,讓人感受到如爵士樂般的明快節奏感。
六、美術的功能
美術的功能極多,以下就其在教育上,及對個人、社會之價值分述如下。
美術對教育的價值
1.美術可以培養學習者的創造性。美術教育的潛移默化,能培養學習者建立獨特見解,對學習者的創造力有莫大啟發。
2.美術教育可以培養觀察力及訓練手部的靈活運用。
3.透過美術教育能培養及表現判斷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4.藉著美術的活動培養自信心,並發掘美術方面之天賦。
5.透過欣賞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之作品,可以使學習者了解不同時空條件下所創作之作品其所形成之文化及審美上的差異,有助於學習者對自身所處地方文化及相異地區文化有所理解、比較與審視,進而尊重與欣賞不同的文化與思維模式。
水仙(Maestro Narcissus Quagliata, 1942-)
光之穹頂/2008年
玻璃直徑30公尺,面積660平方公尺
高雄捷運美麗島站
「光之穹頂」是全世界最大的單件玻璃公共藝術作品。由義大利藝術大師水仙所設計的彩繪玻璃穹頂,分成水、土、光、火四大區塊,中間的兩個圓柱分別代表陰和陽,陳述高雄與海洋的故事和美麗島事件中的省籍衝突與情節。
美術對個人的價值
1.在實用生活方面,美術對於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皆有密切關係與重要性。如精美器皿除了增加食慾外亦可以提升生活情調;衣飾更需仰賴美的設計與搭配,才能襯托個人的優雅儀態與氣質;居住的環境亦需結合理性的規劃與美的布置,才能使人樂於居處其中。重視秩序等美的情操與素養則有助於都市交通的改善。育樂方面,美術環境的設立與活動,才能真正滿足人們在休閒方面的需求並提高生活品質。
瑋緻活(WEDGWOOD)瓷盤
英國是歐洲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最成功的國家之一。其國內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製造業,如以生產瓷器聞名的WEDGWOOD,雖然幾度經營困難,但因其生產的瓷器風格典雅又具特色,被視為最能與英國午茶文化結合的瓷器生產商之一。
(上)「Uni」盤 埃及式餐具組/1808年
直徑25公分
(下) 德培 展示用餐盤
紅幕簾圖飾「戴安娜」餐具組/1992年
白瓷土/直徑29公分
法國國立塞弗爾瓷窯是一個深具歷史性的法國機構。1740年,法國在路易十五大力支持之下,建立了國立塞弗爾瓷窯。之後,成為歐洲陶瓷製造最負盛名的瓷窯之一。
「Uni」盤 埃及式餐具組
德培 展示用餐盤 紅幕簾圖飾「戴安娜」餐具組
2.美術可使人得到感情、視覺上的享受。反之,在生活空間裡,若色彩搭配不當,將使人心理無法安寧,影響情緒。
3.純粹美的表現在藝術領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某些作品畫面上呈現出的特定情境,便能直接帶給觀賞者相對應的感受。
4.藝術可以具體表現個人對世態人生的看法和感受,及對人類的見解,諸如愛、死亡、喜悅、憂傷和戰爭,這些人生的遭遇,亦常被藝術家作為創作之題材。
陳進(1907-1998)/母愛/1984年
膠彩 絹布/72×55公分/私人收藏
陳進以自己的兒媳與孫子作為圖中的模特兒。畫中的母親輕展微笑,正享受著小嬰兒與自己的親密接觸。整件作品的設色亦十分柔美,使得畫面溫婉而充滿慈愛。
5.藉由藝術可以尋求人生的價值,探討人類生存的問題,表現出心靈的關愛。
6.美術可訓練我們的視覺反應,為我們帶來不同的文化價值。美術是文化與思想視覺化的產物,同時也是世界語言,藉著它,我們能和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人在感情與思想上得以溝通了解。
美術對社會的價值
1.藝術並非止於娛樂,對陶冶與教化也負有責任,並對醜惡的社會表示反抗,進而改造社會、引導社會,使社會文化繼續向前推展。如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是為紀念西班牙內戰時格爾尼卡鎮被德、義的法西斯空軍轟炸時的無辜犧牲者而作,更是對政治獨裁的諷刺。
畢卡索/格爾尼卡/1937年
油彩 畫布/351×782公分
馬德里 蘇菲亞王妃藝術中心藏
全畫以黑、白、灰的色調來呈現主題意識,使得畫面看起來充滿悲傷氣氛;擰扭的形體在竭力的嘶叫吶喊,恐懼或震驚的表情帶來身歷其境的壓迫感,強烈的不安氣息籠罩著觀賞者的心。
2.藝術的創造,可以給我們帶來精神的平衡及心理的寧靜,亦即藝術有助心理衛生的建設,所以美術教育可為社會的安寧、人心的平衡帶來許多功效。有些時候藝術也能配合心理醫學,成為治療特定精神患疾、學習發展障礙等徵狀的治療方式。
近年來,臺灣在經歷了「921大地震」、「SARS」及數次的風災、水患等無情的天災肆虐後,部分創作者以畫筆記錄了當時的情景,或是以雙手創作出撫慰人心的作品,更有部分創作者提供個人作品作為義賣賑災之用。
蘇憲法(1948-)/殤921/1999年
油彩 畫布/116.5×91公分/私人收藏
畫作以發生在1999年9月21日凌晨的大地震為題,畫面中除了坍塌的高樓外,還有奮勇救災的警消人員身影。畫面右上更以黃色數字 "9 21 '99" 標示出這場震撼全臺的大震發生日期,並以象徵紀念與哀悼的黃色絲帶繫於畫上。
1955年至1975年間,持續20年的越戰則是20世紀除兩次世界大戰之外,影響世界局勢發展的重要戰事。戰爭結束後數年,時年21歲的美籍華裔建築師林瓔(Maya Ying Lin, 1959-)參加越戰紀念碑的設計徵選,在眾多專業設計作品中脫穎而出,為那一場改變許多人人生的戰爭立下紀錄。
林瓔/越戰紀念碑/2009年/美國 華盛頓
越戰紀念碑以「嵌入地球」為核心理念,好像是地球被(戰爭)砍了一刀,留下了這個不能癒合的傷痕。林瓔設計的越戰紀念碑由兩面黑鏡一般的花崗岩牆體組成。兩牆相交處,從底部到地平面,高約3公尺,底線逐漸向兩端升起,像打開的書頁往兩邊延伸,直到與地面相交,其走向分別指向林肯紀念堂和華盛頓紀念碑,使三者從物理和歷史兩個方面結為一體。林瓔說:「當你沿著斜坡而下,望著兩面黑得發光的牆體,猶如在閱讀一本敘述越南戰爭歷史的書。」
而美國歷經「911」恐怖攻擊之後,也有藝術家以創作紀念此一造成舉世震驚與傷痛的事件。
湯姆.奧特尼斯(Tom Otterness, 1952-)
哭泣的巨人/2002年/銅雕/高437.4公分
此作為藝術家參與911事件紀念碑設計作品,造形簡明,姿態透露出悲泣的情緒;作品創作與空間、環境正是面對著新澤西河對岸已消失的世貿中心雙塔,路過的人都不免駐足緬懷該段歷史。此作後被翻製,陳列於多處,讓更多人能記得911事件。
3.應用美術如海報、包裝、報紙、商標、雜誌、插畫、產品廣告等,可促進商業機能,成為社會傳達的媒介物。
王士朝(1939-)/愛與和平/2016年
紙本輸出/97×68公分/藝術家自藏
設計者巧妙地將「紅色愛心」與「反戰標誌」結合在一起,搭上"Love"及"Peace"的字樣,以簡單明瞭的方式傳遞「愛與和平」的反戰理念與普世價值。
4.有些美術作品記錄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景況,如宋代張擇端(1042-1107)的〈清明上河圖〉,詳盡描繪出北宋時期開封城汴河兩岸人民的生活,表現出當時社會繁榮與人民安樂的情境。由此可見藝術與時代文化深深結合,同時美術作品也為民族文化留下了豐富的遺產。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北宋
水墨 絹本/35.6×1152.8公分
北京 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的主題是描繪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從城郊到城內街市繁華熱鬧的景象,為流傳至今反映當時汴京生活面貌的宏偉巨作。全景式的構圖,運用鳥瞰的方式,以精緻的筆法細膩而寫實的描繪,詳盡地呈現當時各階層人物的生活和動態。
近年來開始有人提出「軟性國力」一詞,用以區別兵力、武器等呈顯武裝國力的軍事力量。一個國家在藝術、文學方面的成果展現就是其「軟性國力」的一部分。
總而言之,美術活動是文化活動的主流,它能激發人類高貴的情操,產生向上的精神,擴而移風易俗,匡正社會風氣,並提高生活的品質;更是再創現代國家文化必經之途,因此值得全民重視與大力推展。
軟性國力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大致分「硬性綜合國力」和「軟性綜合國力」。美國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 1937-)認為硬性國力是指支配性實力,包括基本資源、人口、軍事、經濟和科技力量;軟性國力則分為國家凝聚力、文化被其他國家接受的程度,和人民參與議政的程度等。
一展身手—創作學習
主題:單色系繪畫創作
示範者:余廷彥
同學在國中的藝術課程中都學習過「色彩學」的相關知識,也應該能夠分辨所謂的「寒色調」與「暖色調」。在藝術史上的某些名作其實便是以少數色彩創作,或只取一個色調來完成的作品,如本章中所引用的劉國松作品、蒙德里安作品都是很好的範例。
請同學自選一個簡單的題材,運用單一色系來完成一件作品。可以選擇以水彩、色鉛筆或蠟筆等媒材來完成上色的部分。創作前也可以先複習一下在本章所學到的種種構成「美」的形式原理與表現手法等,或參考下列示範後再進行創作。
創作練習—單色系繪畫創作
準備材料:紙、鉛筆、軟橡皮、各尺寸水彩筆、顏料、調色盤、洗筆水桶或水袋、色鉛筆、蠟筆等。
❶先以鉛筆勾勒出所有物件。
❷以棕色調為主染出背景的色彩。
❸以各種彩度及明度不同的棕色描繪所有物件。
❹提點畫中主要物件的細節,強化其明暗變化,及主客之別,至作品完成。
學習時間①
你是否有造訪過美術館、博物館和其他藝文展演場的經驗?其實每一座美術館和博物館都有其主要的展品性質、策展方向和典藏取向,如臺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便以收藏清宮舊藏藝術品及文物為主,而新成立的故宮南院則以亞洲工藝為主要展覽方向。
請同學們以分組方式進行討論,並在分享個人參訪經驗後,以小組為單位,列舉5個國內的藝術展覽機構或單位,並寫出其館藏或展品的主要特色與方向,依次完成表格。
學習時間②
2015年9月2日一位記者將一幅敘利亞小男孩俯臥海灘的罹難影像透過媒體呈現在世人眼前,造成舉世震撼,也讓人們再一次見到戰爭的殘酷與無情。
2016年藝術工作者林舜龍在瀨戶內海海灘完成了裝置作品〈跨越國境・潮〉,除了紀念此一事件與受難的小男孩,更對世人控訴戰爭與政治的無情。
請同學在閱讀完下頁文字資料與作品相關圖片後,以書面或口頭報告方式陳述個人觀後心得。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秋會期〈跨越國境.潮〉~林舜龍
以敘利亞難民溺斃男童亞藍為創作發想,
196個(日本認可的國家數目)孩子,
有著亞洲的眼睛、西方高鼻及非洲微翹的嘴唇,
淺波浪的頭髮、往下延伸漸大幅度衣擺,如同輕拍上岸的波浪。
以大部港的沙、黑糖、糯米粉、麻及石膏為素材,灌模而成的孩子們,
胸前寫著各自國家首都至此的公里數,
而背後則標上了座標。
隨著潮汐拍打著,也偶有老鷹、小鳥啄食、豔陽照射與雨水穿透,
孩子的樣貌漸漸消融了,
露出的是刻在鐵碑上的國家名字與代表祝福的白玫瑰。
每個孩子命運各不相同,
有的完好如初,卻有許多僅存像是墓碑的鐵牌。
但孩子們,別怕,
像母親懷抱的大海,
將在夜裡輕拍浪花如同蓋上溫暖的棉被,
永遠呵護著每一個屬於世界的孩子……
(文字轉載自https://www.facebook.com/andotour/?fref=ts美學行旅)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