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美術(三)/第四章 攝影與電腦所開創的影像藝術
普通高中/美術(二)/第四章 悠遊西洋傳統藝術史
職業學校/美術/第四章 變化萬千──現代繪畫面面觀
普通高中/美術(三)/第三章 從傳統藝術中找尋美的感動
普通高中/美術(二)/第八章 雕塑造形的禮讚
普通高中/美術(一)/第七章 百花爭鳴的臺灣當代藝術
普通高中/美術(一)/第一章 視覺藝術面面觀
普通高中/美術(二)/第六章 看懂現代藝術
發現天賦,創造自我,形塑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面對青春洋溢的學生,教育的重點之首是協助他們啟動夢想。華興就是老師們的最佳夥伴,不只為學生找到熱情,更提供全方位協助,讓未來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實。
發現天賦,創造自我,形塑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面對青春洋溢的學生,教育的重點之首是協助他們啟動夢想。華興就是老師們的最佳夥伴,不只為學生找到熱情,更提供全方位協助,讓未來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實。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第四章 處處留心—環境中的藝術美感
人類在自然環境中選址創造出適合居遊使用的空間,再漸漸的形成聚落或城市,不只追求安穩的生存,還要把環境設計得舒適愉快、優美和諧,環境藝術於焉而生。狹義的環境藝術指的是1960年代後,主張藝術與生活應結合的藝術運動,包括普普藝術、集合藝術、地景藝術……;廣義的環境藝術則是泛指在空間中與環境互相呼應與結合的藝術表現,因尺度大小的不同,分別包括有景觀雕塑、公共藝術、街道設計、建築空間設計、都市設計等。
環境藝術
狹義的環境藝術指的是1960年代後,主張藝術與生活應結合的藝術運動,包括普普藝術、集合藝術、地景藝術等。廣義的環境藝術則是泛指在空間中與環境互相呼應與結合的藝術表現。
韓森(Duane Hanson, 1925-1996)/超市購物者/1970年/複合媒材
166×130×65公分/德國 路德維國際藝術論壇館藏(見下頁圖)
韓森是美國60年代「超寫實主義」(Superrealism)的代表藝術家,作品描繪美國消費社會下的日常生活,特別關注勞動階級。他的真人比例大小雕塑是直接翻模人體,再將翻模後人體模型的各部位重新「組裝」。為求逼真,會再將人體塗上真人肌膚的顏色,最後加上衣服,搭配各式道具、物件,賦予它們生命。其雕塑的逼真程度非常高,因而成為當時超寫實主義的經典之作。此風格流派是從「照相寫實主義」(Photorealism)發展而來,同樣受電視、電影崛起影響,以相片式觀點進行創作,作品常被拿來跟普普藝術並列討論。
超市購物者
樟宜機場「星耀樟宜」建築空間設計
整體空間以新加坡「花園城市」為設計靈感,由國際知名建築師薩夫迪(Moshe Safdie, 1938-)設計建造,它不僅連接了樟宜機場的三個航站樓,更彷彿連結了新加坡與世界的重要樞紐。而為了保持新加坡「花園城市」的美譽,「星耀樟宜」內部中心也實踐森林綠化的概念,將興建高達5層樓高的「星空花園」,超過2000棵喬木和棕櫚植物及10萬株灌木,植物種類多達120種圍繞著建築內部。
一、與環境相關的立體藝術
雕塑本身即是三度空間的藝術表現,可以脫離環境單獨表現美感。其中我們熟知的雕塑公園,即是展示雕塑作品的地方;當雕塑作品能與周圍的場域以及人們產生連結與互動,並展現其藝術性與親和力,此空間便產生了獨一無二的意義,而非只是一件立體雕塑作品展示在此而已。
朱銘(1938-)/太極拱門/2001年
1520×620×590公分/青銅
新北 朱銘美術館
知名的雕塑公園如臺灣的朱銘美術館,就是一個戶外的展示空間。這件作品無論是在造形或是力量上,都達到和諧如自然般的平衡感。太極的深層含意來自於宇宙,無論是拳法還是觀念都是孕育自天地間,朱銘「太極」系列的〈太極拱門〉將其中運行之氣融貫於山海之間。
葛姆雷(Antony Gormley, 1950-)/「人體雕塑」系列
除了有單獨人像雕塑的展示Feeling Material XIV,也有利用展覽空間形成的裝置作品DOMAIN FIELD,以及與室外建築空間形成的藝術裝置Essere,更有與地景結合的裝置作品ANOTHER PLACE。
葛姆雷/Feeling Material XIV/2005年
鋼/224×218×170公分/紐約 尚凱利畫廊
葛姆雷/DOMAIN FIELD/2003年/鋼
占地8000平方英尺,287尊大小不等之立方雕塑
倫敦 當代藝術中心
由英國當地居民共同設置的群像,具強烈互動性。
葛姆雷/Essere/2019年/鋼鐵
高約180公分/佛羅倫斯 烏菲茲美術館
葛姆雷/ ANOTHER PLACE/2005年
鑄鐵/個別雕像高189公分,綿延3公里長
英格蘭 克羅斯比海灘永久展示
每尊雕像均由藝術家自己的身體鑄模而成,象徵人與自然的關係。
尺度更大的還有第五章提到的地景藝術,藝術家利用自然環境,借景設置裝置藝術,例如2013年芬蘭建築師、地景環境藝術家卡薩格蘭(Marco Casagrande, 1971-)在金門建功嶼出海口,設置〈牡蠣人〉大型地景藝術,道出金門養蚵人家的生活,濃烈地傳達出金門人與自然間的情感,這是件永久性的裝置藝術,陪伴著當地人度過每一天的日落與日出。
卡薩格蘭/牡蠣人/2013年/複合媒材
高300公分/金門 建功嶼出海口永久展示
卡薩格蘭長期關注環境與生態,在品嚐當地特產牡蠣之後,激發了此件作品的靈感,還有金門海面一根根當年為了反登陸而設置的軍用鐵條「軌條砦」,也刺激他以鋼鐵與燈光塑造出四尊高達3公尺的養蚵人家形象,它們站在潮間帶陪伴著金門在地蚵農,同時也反映出濃烈的在地文化與情懷。
問題討論
請比較「雕塑作品」與「環境藝術」之間的不同之處。
二、城市中的景觀與生活美感
地標
在都市空間中,與環境結合的立體裝置作品,發揮很大美的影響力。我們都知道城市景觀的美是由建築、街道、場所、設施、人群活動等組合交織而成的,尤其在西方城市建設的觀念中,城市、建築、藝術三者密不可分。在傳統的時代中,景觀的設計主要是由王公貴族和藝術大師主導,隨著民主化時代的來臨,大眾漸漸有更多機會參與都市景觀設計的歷程,許多成功的建設案例,形成了城市地標。
貝尼尼
(Giovanni Lorenzo Bernini, 1598-1680)
四河噴泉/1651年/大理石/高12.9公尺
羅馬 那烏納廣場
歐洲文藝復興後,人們把視點從宗教崇拜轉向更多的人文現實,位於羅馬那烏納廣場的河神噴泉群像,主要是在宣揚海上的政治霸權,以公共藝術的形式展現在大眾生活之間。也是城市中重要節點的地標,各種市民活動的聚集地。
艾菲爾
(Alexandre Gustave Eiffel, 1832-1923)
艾菲爾鐵塔/1889年/鐵/高324公尺
巴黎 戰神廣場
艾菲爾鐵塔矗立在法國巴黎的戰神廣場,得名於設計它的著名建築師、結構工程師艾菲爾,在鐵塔建造之初,幾乎受到了全體巴黎市民的反對,但如今已是法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巴黎城市的地標,也是目前巴黎最高的建築物。
也有串連歷史記憶再造城市新意象的環境計畫,如臺北古城北門的再生計畫,透過改造此區的交通,重新設計開放空間的動線與綠地,加上周邊建築的整理與美化,不僅讓古蹟重現風華,也讓周圍環境變得更方便舒適,人們得以在此遊憩,舉辦各式藝文或商業活動,成功活化空間並形塑城市的重要地標。
臺北市北門空間/再造計畫
臺北北門的歷史本身,就是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與美感。
街道美學
街道家具是城市中最直接影響著環境美觀與生活的公共項目,「街道家具」指的即是在公共場域中使用的一些小型設施,例如座椅、路燈、公車站牌、郵筒、招牌、公廁、人孔蓋、電話亭、交通標誌、門牌路牌等等,在加入藝術的思考並加以發揮與設計的同時,必須符合使用者的需求與習慣,來決定如何設置街道家具的位置、數量、面積或間距等,還要考量城市文化、搭配環境色彩、人身安全與治安等因素,才能適切的安排街道家具,建構出有地方特色的街道美學。
內田繁(Shigeru Uchida, 1943-2016)
愛だけを
I Can't Give You Anything But Love
2003年/不鏽鋼 紅漆/日本 東京街頭
人行道是常見的街道家具,日本設計大師內田繁擅長設計簡潔又極富特色的椅子與燈具,這件座椅設計浪漫又具優雅的美感,讓路人或使用者感到心情愉悅。
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上的招牌
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上的招牌五光十色,無論動態或靜態的畫面都讓人目不暇給,視覺上的強烈對比,顯示出各種經濟文化活動的多樣性,令人感受到紐約無比旺盛的生命力。
不同地區、不同文化,有不同風情的招牌
奧地利
法國
臺北三峽
日本
人孔蓋的平面圖案設計具備各地地方文化色彩
臺中豐原
臺北三峽
日本高知
問題討論
①請同學分組,畫出自家附近街道家具的樣式,並與同學分享自己的觀察,建構出社區的街道樣貌。
②請帶一支鉛筆與一張白紙,去尋找生活環境中街道家具上的浮雕,將它拓印下來,並記載採集到圖案的地點,用文字或簡圖在拓印圖形旁邊做簡單的說明。帶回課堂上與師生分享發現了什麼有趣的細節。
三、色彩建構出環境美感
在自然環境或人文聚落中所顯露出來的色彩組合,會展現不同的風土民情,其成因包括經緯度的不同會造就不同的陽光色溫,不同的氣候區域有不同的植披與地形,不同文化圈有其美感歷史,種種變化造就地域的各種配色與質感。從色彩心理學角度出發,我們也對應出一些有趣的訊息,例如氣候溫暖的地區常有熱情的、高彩度、對比強烈的配色;氣候寒冷的地方,常看到較為中性的低彩度顏色組合。我們可以運用一些網頁應用程式找出區域色彩的主要色盤。
義大利五漁村展現華美熱情的南歐風情與色盤
巴黎的城市色盤
義大利佛羅倫斯的城市色盤
臺南孔廟周圍的色彩與色盤
在整體區域中有計畫地使用色彩,是各地文明在藝術與文化上的展現,例如古代中國的紫禁城、近代臺北古城的古蹟群,就已有城市色彩規劃的觀念;然而現代主義與實用主義的建築風格,帶來了以鋼筋水泥建築的方盒子,讓現代城市的樣貌非常相似,失去了各自的特色,更甚者因城市中的各種產業與聚落眾多,任由各單位自行發展色彩計畫,往往雜亂不堪,城市面貌失去美感,於是有許多城市開始有了整體的色彩審核計畫。例如相鄰的日本京都,也有「色彩規劃審批」制度,讓新蓋的現代建築能一起朝「水清、花香、草綠又充滿歷史、文化魅力的城市」的目標邁進。
臺北市博愛特區的古蹟群
日本京都的城市色盤
20世紀法國的色彩專家郎科羅(Jean Philippe Lenclos, 1938-)更提出了「色彩地理學」,他認為城市的色彩搭配應該以自然美為原則,必須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根據城市的歷史人文背景為基礎,找到適合的色彩基調,並且應運用色彩區分功能,有脈絡地發展出當地的「景觀色彩特質」。以巴黎為例,淡黃色的牆面與深灰色的屋頂為主要色調,搭配優雅的深色銅雕欄杆或金色裝飾,輝映著隨四季變換色彩的綠帶植栽,讓人走到哪都知道自己身處在巴黎,並能清楚地留下城市印象。
室內空間也運用色彩來營造出不同的氛圍。例如臺北市誠品書局在2019年以色彩為主題設計書展,藉由書封的色彩做分類,結合色彩心理學重新認識顏色對人們的影響,突破讀者對書的想像力,同時亦邀請法籍旅日建築設計師蒙雷(Emmanuelle Moureaux, 1971-)設計「100 colors光譜漫遊」特展,利用彩色紙張為材料,手工製作數字裝置,把書店的樓梯空間轉換成如夢似幻的色彩王國,帶來全新的美感感受。
色彩主題書展
2019年臺北 誠品敦南店設計色彩主題書展,以書封的顏色為分類,搭配色彩心理學,例如黃色書籍的內容多偏向愉悅的情懷,黑色書封內容多偏向深沉風格,如此向讀者推薦書籍的內容。
蒙雷/100 colors光譜漫遊/2019年
色紙 複合媒材/符合實際展出空間大小
臺北 誠品敦南店
藝術家用數字與顏色製作裝置藝術,表達臺北 誠品敦南店自1989至2020年的經營時間,總共三十年的光陰陪伴著讀者,運用八千張手工剪紙造成的顏色變化,創造出光影流動感,象徵無數閱讀的日子,在數字中,還暗藏了一個「品」字意象。
另外,同樣也是喜歡用彩虹顏色來改變空間感受的還有墨西哥藝術家達威(Gabriel Dawe, 1973-),用絲線製作「實體」之光,強調作品與空間的關係,它可以在室內外任何場地創造出美麗的彩虹。
達威/線叢A1裝置藝術/2015年
線 油漆木 掛鉤/250×120×400公分
美國 史密森國家藝廊
達威/線叢70.7裝置藝術/2012年
線 油漆木 掛鉤/160×300×80公分
丹麥 根妥夫特圖書館
藝術家利用彩色線條創造出空間中有形的色彩,將光線具體化,並讓人們感受空間與光的關係。
問題討論
①請尋找校園中美麗的風景,用行動載具拍下照片,可上傳手機APP(如 "XueXueColors")或線上色彩分析網站,找找看屬於我們校園的色彩。
②承上題,校園色彩和諧嗎?活潑嗎?有沒有營造出校園學習的好氛圍呢?請分享你對校園色彩的看法。
③蒐集校園裡有顏色的物件,例如葉子、小石頭……,依照明度、彩度、大小排列,看看會有什麼結果發生,請與師生分享你的發現。
四、公共藝術與節慶裝置
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Public Art)顧名思義兼具了「公共性」與「藝術性」,狹義地來說,現代「公共藝術」是指由藝術家、設計師、出資者,經一定流程與規定而產生的作品,常常與公眾關注的議題如性別、環境、人權等相結合,展現出對公共事務的關心;廣義地來講,可以說是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只要能具備一定的審美水準與規模,與公眾產生連結,人們能自由地接近,就是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顧名思義兼具了「公共性」與「藝術性」,狹義地來說,現代「公共藝術」是指由藝術家、設計師、出資者,經一定流程與規定而產生的作品,常常與公眾關注的議題如性別、環境、人權等相結合,展現出對公共事務的關心。臺灣的公共藝術,由文化部《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中《公共藝術設置辦法》特別規定,運用公有建築物1%經費和大型公共工程的部分經費,在公共空間中完成藝術品之設置,這整體過程必須經過審議會一定程序的審核與評選,舉凡藝術創作、策展、民眾參與、教育推廣、管理維護及其他方案,都涵蓋在公共藝術的範圍之內。
它可以是一件由各種不同材料所完成的藝術作品,像是非永久的設置,例如為了紀念911事件,從紐約世貿中心原址歸零地(Ground Zero)向夜空打出雷射光束〈光的默哀〉;也可以是永久固定的設置,如置於芝加哥市中心廣場上的〈雲之門〉大型不鏽鋼雕塑作品,將芝加哥城市的天際線倒映到造形簡單且優美的作品當中,人們能自由的接近作品並與之互動,其地域特色十分強烈,看到此件作品就知道來到了芝加哥。
光的默哀/紐約 世貿中心遺址
衝向天際的兩道雷射光束象徵被911恐怖攻擊倒塌的紐約世貿中心南塔與北塔,對逝去的英靈默哀之際,也向世人昭示著紐約精神不滅,必將重生。
卡普爾(Anish Kapoor, 1954-)
雲之門/2004-2006年/不鏽鋼
長20公尺、寬13公尺、高10公尺、重100噸
芝加哥 千禧公園
〈雲之門〉雖是由168塊不鏽鋼板焊接而成,但其表面非常光滑,遊客可以在其上看到被反射和扭曲的城市輪廓,但完全觀察不到接縫。此外,塑像的底部為歪曲和重疊影像的凹形空間,被稱為 "omphalos"(希臘語意為「中央」)。
它也可以是一項人們一起參與的活動,例如由丹麥裔冰島藝術家艾力森(Olafur Eliasson, 1967-)在紐約市主導的「集體合作」,觀眾到現場利用藝術家準備的白色方塊積木,堆砌出心目中的理想城市樣貌,透過活動,讓居民關注周遭環境並關心都市的景觀。
艾力森/集體合作/2015年/樂高積木
美國 紐約
艾力森與紐約高線公園(High Line)合作的公共藝術活動「集思廣益計畫」(The Collectivity Project),邀請建築師們與民眾一同創作,用了上萬顆白色樂高積木,一同堆砌出白色的城市新樣貌。
公共藝術的發展,從1930年第一次經濟大恐慌之後,美國發起促進經濟的計畫,由政府雇用藝術家進行公共藝術的創作,不僅援助了藝術家,更因為藝術作品而為城市增添希望與光彩。這股公共藝術的熱潮在二次大戰後吹至歐洲,法國是首創提取建設費用的1%來建置公共藝術的國家。1980年代後,美國城市也跟進制定《百分比藝術法》(Percent for Art Law),公部門的公共工程計畫必須提撥1%以上的經費用來設置公共藝術。而體制外則有民間非營利團體主導募款與執行,如公共藝術基金會、創意時代等機構發起公共藝術計畫。著名的例子如藝術蓬勃發展的紐約市,其公共藝術設置案例,包括永久性的與非永久性的作品,多如天上繁星,精彩萬分,可以在地鐵站、公園、學校、水岸、商城、機場等地方看到規模大小不同、創意十足的公共藝術。
芙娜提斯(Teresita Fernández, 1968-)
蜃景/2015年/不鏽鋼 複合媒材
609.6×1402.1×1066.8公分
紐約 麥迪遜公園非永久性公共藝術裝置
藝術家利用光的反射與鏡面效果,反射周圍的景象與自然光線,創造出都市裡的海市蜃樓景像,讓人們能於作品下穿越與停留,與作品生活化地互動。
不只有紐約是公共藝術的搖籃,歐洲的公共藝術也非常蓬勃,世界上許多城市都有精彩的公共藝術設置。公共藝術的品質可以提升整體城市文化及藝術水平,增添各地的特色地標,成功地塑造該城市的形象。
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 1911-2010)
媽媽/1999年/鋼鐵 銅 大理石
927.1×891.5×1023.6公分
六本木 森美術館前廣場
用鋼鐵塑造出母蜘蛛保護蛛卵的堅強與慈愛,成為當地著名的地標。
「國際奔牛節」(CowParade)是目前跨國際、最大、最知名的公共藝術活動,起源於1998年瑞士蘇黎世的藝術家克納普(Pascal Knapp, 1957-)以白色玻璃纖維製作三隻姿態不同的素牛,提供給參與公共藝術節的藝術家在牛隻身上自由創作。
三隻牛的造形
後來引起國際間廣大迴響,先後在芝加哥、倫敦、巴黎、紐約、東京、馬德里、米蘭、布魯塞爾、臺北等地,也都辦過有趣的奔牛節唷!這個展覽活動非常自由,可以自己去官網投稿,並自行規劃屬於自己城市的奔牛節!
多年來奔牛節不斷進化,除了尺寸的變化以及各種創意之外,也增添更多的藝術性,人們在每天來往的路上,看到由不同藝術家為牛隻賦予各種新意,啟發對生活不同角度的思考,而每個地區的牛也呈現不同面貌,彰顯在地特色。
設計自己的奔牛節,包括logo、網頁、地點、活動內容等
巴西奔牛節的官網設計
這些牛隻作品在展覽後透過拍賣會,將拍賣所得捐助給兒童與藝術公益基金。二十年來,奔牛節已跑了超過80個城市、公益募款超過3000萬美元,全世界幾千位藝術家都為牠進行過創作,這是結合公共藝術、城市行銷、公益募款等元素,將商業、公益以及藝術結合得相當成功的活動。
臺北奔牛節各式各樣的牛隻彩繪
臺灣的公共藝術借鏡美國的《百分比藝術法》,在1990年代創了亞洲的先河,文化部在《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中《公共藝術設置辦法》裡特別規定,必須運用公有建築物1%的經費和大型公共工程的部分經費,在公共空間中完成藝術品之設置,讓優質美感進入國民的日常生活中,這整體過程必須經過審議會一定程序的審核與評選,舉凡藝術創作、策展、民眾參與、教育推廣、管理維護及其他方案,都涵蓋在公共藝術的範圍之內。
在公部門對公共藝術的推動之下,臺灣漸漸地出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公共藝術,成功塑造城市印象。較為早期的臺北市立動物園河馬群像,曾被日本知名攝影網站boredpanda評為全球最具創意的公共藝術之一。後來也有更多公共空間邀請國內外藝術家一同共襄盛舉創作美好的作品。
臺北市立動物園/河馬/2004年/銅雕
依實際尺寸展出/臺北市立動物園
臺北市立動物園的河馬廣場被評選為全球最有創意的25個街頭雕塑品之一。這是在2004年臺北市立動物園為舉辦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年,將園區打造得更為親近並富含教育意義,其中的河馬廣場,利用地面的水平效果,安置只露出上半部身體的河馬,呈現出河馬水中嬉遊的畫面,生動自然,民眾也能隨時親近,了解動物的生態與習性。在有趣可愛的藝術作品背後,蘊藏了喚起民眾保育野生動物的心思。
朴善熙(Soo Sunny Park, 1975-)
燦流/2018年/不鏽鋼 壓克力
650×440×300公分
基隆火車站都市更新站區遷移計畫
創作靈感來自基隆依山傍海的地景特色。作品形似綿延的山丘、波湧的海浪,又像是一群暢游海中,鱗光閃動的魚群,流轉映照在站體空間中,呈現色彩斑斕的繽紛光影。
水仙大師(Narcissus Quagliata, 1942-)
光之穹頂/2009年/玻璃
直徑30公尺,面積660平方公尺
高雄捷運美麗島站
藝術家作品說明:「您的鑰匙時光如風火焰,生命空靈的氣息光之輪,讓我們的生命作夢!人類作夢吧!讓夢中光塵滋潤太空中浩瀚的河流。」這是高雄捷運公司委託藝術家創作之作品,位於高雄捷運中心轉運點站內的穹頂大廳,豐富的色彩變化以及壯觀的玻璃藝術,成為高雄重要的地標。
我們還有全國公共藝術獎選拔,每兩年評選獎勵優秀的作品,第6屆公共藝術獎由交通部鐵道局東工程處以「花東線鐵路整體服務效能提升計畫——新城車站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的一組公共藝術作品〈太魯閣之美〉與〈織路〉拿下卓越獎。
陳彥君/太魯閣之美
彩色玻璃片 彩色玻璃細砂 玻璃礦石粉 強化玻璃
2724×343.5公分
花蓮縣新城車站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本作品是依照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藝術大師馬白水的〈太魯閣之美〉(二十四聯作)為本,以融燒與窯燒玻璃的方式重製〈太魯閣之美〉作品,設置於新城車站東向立面入口處,以彩色玻璃呈現太魯閣山水之美。
林介文(1982-)/織路
織布 回收衣物 不鏽鋼
450×390×235公分/花蓮縣 新城車站
賽德克族藝術家林介文,以織布的方式,募集無國界的回收衣物,拆解毛衣再重新作成線球,最後結合32位「織女」用女性的生命能量織出作品〈織路Elug Tminum〉,此件纖維製成的軟雕塑作品如一塊色彩繽紛的大型Gabang (傳統被毯),懸掛於天花板,作品陷落處向下延伸的喇叭狀開口則面向車站入口,讓人們再度進入一個充滿圖紋想像的世界。
節慶公共藝術
自1999年從芝加哥吹起「奔牛節」的藝術風潮後,這種不同以往的節慶式公共藝術型態擺脫了基地的限制、非固定性也非永久性,機動性強,能因時地之不同,創造出主題明確的藝術活動,更生活化的節慶安排成為城市行銷的新利器。
臺北市捷運車廂公共藝術
「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在臺北市舉辦,結合城市觀光,由臺北市 觀光局與捷運局合作完成。
林務局里山動物列車公共藝術
2018年起,林務局深化里山倡議的精神,以國有林事業區為軸帶,全面推動臺灣國土對生態保育及綠色網絡的建置,營造友善的生態環境,並推動社區參與。連結社會—生產—生態,以提升淺山、平原、溼地及海岸等生態棲地的功能,及生物多樣性的涵養力,串聯東西向河川、綠帶,連結山脈至海岸,編織「森、里、川、海」廊道成為國土生物安全網。里山列車設計一系列可愛的插畫公共藝術來推廣動物與生態環境友善之林務精神。
臺灣節慶式的公共藝術首推國家級的「臺灣燈會」,自2001年元宵節開始由全臺各縣市輪流主辦,每年都會依當年的生肖設計壯觀的主燈,2019年於屏東辦理的臺灣燈會,打破傳統,以當地主要的漁產——黑鮪魚作為主燈的形象,目標明確地以燈會彰顯在地文化並帶動觀光產業,同時也號召藝術家進行藝術燈區的創作,其公共性與藝術性具佳,吸引千萬人潮前去觀賞;此外,各縣市也會各自舉辦燈會,例如每年臺北燈節的盛會及臺南的月津港燈節,邀請了國內外藝術團隊進行創作,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例子 。
2019年屏東燈會水上主燈〈巨鮪來富〉
2019年屏東燈會大鵬灣燈區裝置藝術
臺南月津港燈節
問題討論
①請說說看,廣義的公共藝術與狹義的公共藝術有什麼分別呢?
②請問你認為什麼樣的公共藝術才具有「藝術性」與「公眾性」?請舉例說明之。
③請上網搜尋一件成功的公共藝術例子,分享你欣賞的理由。
五、公共環境中的平面裝飾之美
平面藝術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強,在環境中,平面裝飾常常能因地制宜,為原本平凡的空間帶來新的氛圍。傳統中可以看到建築的立面常以壁畫、浮雕等藝術形式來紀念或記錄某時期的重要歷史,除了建築上的裝飾,也有在一些平凡無奇的器物表面進行有效的美化。
臺北新光三越百貨公司樓梯間的平面主題設計/2019年
豐富的色彩充滿叢林的野趣,用藝術為平凡的角落空間創造令人耳目一新的活潑氛圍。
巴黎歌劇院拱頂夏卡爾的巨型壁畫
1964年夏卡爾受法國文化部長馬爾羅(André Malraux, 1901-1976)之邀,為巴黎歌劇院(Palais Garnier)天花板作畫,內容涵蓋了莫札特、威爾第、華格納、比才、白遼士、拉威爾等14位作曲家的歌劇及芭蕾舞劇作品。巴洛克式的建築裡,搭配夏卡爾自由舒展的畫風,可以看出巴黎市民從19世紀至20世紀藝術喜好的轉變。
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將酒桶進行彩繪呈現出新的生命力
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前身為公賣局 第五酒廠的臺中舊酒廠,是目前國內現存五大酒廠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個。
臺灣早期曾經有一段時間盛行過用進口的馬約利卡(Majoia)花磚來裝飾宅邸,極具地方特色。另外,門窗的裝飾也是公共空間中常見的平面美術,從中可以看出歷史的推演及藝術喜好的轉變。
花磚藝術
花磚藝術最早可追溯至8世紀的中國,經阿拉伯人傳至西班牙,再經由西班牙輾轉於歐洲各地發揚光大,稱為馬約利卡磁磚,後來日本於明治維新時期習得花磚工藝,在東亞各地發揚光大。西方世界花磚著名者有英國維多利亞磁磚、荷蘭台夫特磁磚、還有義大利等地都見得到花磚的蹤跡,各有不同特色。臺灣現在看到的老花磚,就是1920至1940年間風行於東南亞的建築裝飾風格,由日本出口至中、日、韓、臺灣以及東南亞各國,當時的富有人家都會使用花磚裝飾牆面或家具,以彰顯文化品味與富足的財力。嘉義的臺灣花磚博物館專為臺灣老花磚進行保存與推廣。
維也納馬約利卡公寓(Majolica House)新藝術青年風(Jugendstil)的牆面裝飾。以花飾陶磚形成美麗的裝飾畫面,是19世紀風行歐美的藝術風格,應用在各公共工藝美術中。
20世紀初裝飾藝術(Art Deco)開始在歐洲風行,許多美麗的花窗與花磚在這時期蓬勃發展,應用藝術與工藝之美於生活之中。臺灣民間的建築當中也有許多美麗的平面裝飾藝術,除了各式各樣優雅的花窗,還有分布在西部與離島的老屋花磚。花磚藝術其實早在8世紀時就已開始萌芽,經阿拉伯人傳至西班牙,再經由西班牙輾轉於歐洲各地發揚光大,稱為馬約利卡磁磚,後來日本於明治維新時期習得花磚工藝,並在東亞地區發揚光大。臺灣現在看到的老花磚,就是1920至1940年間風行於東南亞的建築裝飾,由日本出口至中、日、韓、臺灣以及東南亞各國,當時的富有人家都會使用花磚裝飾牆面或家具,以彰顯文化品味與富足的財力。這些美麗的花磚現在成為珍貴的文化資產,除了蒐集保存之外,也積極進行復刻,花磚的魅力與現代的空間結合,讓舊時的美麗有新的生命力。
臺灣老花磚與陳來成故居/臺南
建於1927年,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保正」陳來成的故居,其建築特色為牆門洗石子面,鑲滿臺灣老花磚,花色眾多,顯示其經濟富裕。2018年已修復完畢,老屋重生,花磚建築也成為當地特色。
臺北新光三越南西店美食街的花磚地板設計
問題討論
請問「塗鴉藝術」與本節所提到的牆面或平面彩繪有什麼不同?
六、校園環境藝術的參與
環境藝術乃至於公共藝術,不只帶來空間美感,更是具備了地緣及族群的特性、各地的自然特徵、場所的時代精神、人文關懷以及一些公共議題相關的討論,而非只是純粹的美感表現。這樣的藝術特性,本質上就能拉近區域中人們的情感,產生強烈的共同空間記憶。在校園中設置公共藝術,作品本身必須以校園生活為出發,加上師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從行動中培養出對空間之美的關懷,對於以教育為目標的校園場域來說,這是培養民主素養、對環境付出、對美的堅持等能力最好的身教與體驗。
諾維亞(Juanjo Novella, 1961-)
葉子/2017年/生鐵/870×750公分
新竹 清華大學台積館前草原
「紫荊季」是清華大學每年舉辦的校園科系博覽會,紫荊花也曾是清大校花選項之一,師生對於紫荊充滿感情。這片看似輕盈卻十分巨大的紅鏽色的葉子,鏤空的設計不會遮住景觀,透過孔隙可以看到朝陽與夕照所形成的光影,作品與大自然相互輝映,為這件藝術品帶來更多的風情。藝術家說:「這兩瓣葉對我來說,就像正與負、陰與陽、黑與白,我相信這就是人與自然的本質。」
李明學(1978-)/霧中仙人長大/2018年
不鏽鋼 噴霧系統/197×85×270公分
臺北 師大附中校門口內側花園
此作品將不鏽鋼的巨大仙人掌設置於花園中間,創造一種超現實的氛圍。仙人掌藉由噴霧系統製造出環繞其身的人工霧,將具有敵意「刺」的部分,轉化為溫柔的水霧,象徵附中學生既剛強又具備溫柔內在的人格特質。
在美術課的課堂當中,同學們也有機會一起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校園環境藝術,例如北一女中利用美術專科教室現有的空間,在選定的範圍內,結合臺灣的老花磚,讓學生透過環境藝術行動,一人一磚地設計製作,將地磚鋪滿整間教室地板,一起完成這件由老師發起的龐大花磚集體創作。
教室花磚地板集體創作/2019年
卡典西德 磨石子地磚
30×30公分、616片地磚
臺北 北一女中美術教室
此件集體創作是利用美術教室地板汰舊換新的機會,以黑色卡典西德為材料,由學生設計圖案,一人一片地磚進行創作與雕刻。每一片花磚的圖案都不相同,但統一黑白色調及規格大小,使整體畫面豐富和諧而深具美的氛圍,學生在自己設計的地板上上課,能感受到空間因自己的付出而變得更有趣味。
問題討論
①請尋找本校校園裡的環境藝術。用鉛筆簡單地畫在空格中,並以圖文說明之。
②角色扮演。請全班分組,一組4人,2位同學扮演家長來到本校,其他2位扮演本校學生,必須幫助家長認識本校並體驗學習環境中的美感。請問你們會怎麼向家長介紹你的校園呢?家長對校園環境會有什麼問題要提出呢?請討論,並寫下劇本摘要,用5分鐘向同學們表演一段短劇。表演完畢後請同學們給予回饋。
學習活動①
花磚地板設計
①請以校園環境中的物件為對象,選2至3件寫生,觀察校園物件的美感與特徵,以圖文說明細節。
學生作品
②請試著簡化寫生的圖像,在方框中畫出6格不同的設計稿件,可以是單獨圖形,也可以是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的圖形,用單色即可。並選出一個最滿意的圖形作為定稿。
學生作品
③量好地磚大小,裁切相同大小的卡典西德。
④將定稿釘置於卡典西德上,以美工刀按圖雕刻,把不要的卡典西德撕除(注意不要撕到光滑的底紙)。
⑤用轉貼膜:再將轉貼膜貼在卡典西德正面,全部撕下,連同轉貼膜貼在預定的地磚上。撕除膠膜,完成。
備註:或可以直接將卡典西德貼在地磚上雕刻,撕除不要的部分即完成。若貼在玻璃窗上,即形成窗花。顏色可以自定。
學生作品
⑥連續畫面製作:將自己的花磚正面拍下,在電腦裡9格重複排列,形成連續的花磚牆畫面,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唷!上下左右有特別設計對稱圖形,重複拼接時形成連續圖案。
四方連續圖紋
原作單獨一片花磚
學習活動②
校園公共藝術設計圖
請於校園內選定一個基地,設計一個與環境有所連結的公共藝術。
①巡視校園,選定基地。
②基地環境觀察:
(1)請畫出此基地在校園平面地圖內的位置,並標明:出口與附近建築設施位置、人們行走的方向動線、指北針方向、陽光照射的方向、基地大小、水源、休憩點、功能等,並以圖文說明使用方式。
(2)請客觀敘述人們使用此區域的狀況,設計訪談問題,蒐集5位同學與師長的訪談記錄:(最常在此空間進行的行為是?您覺得此空間有什麼樣的問題需要改善?)
(3)若在此設置公共藝術,能解決訪談中提及的哪些問題?
(4)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理念:根據以上問題答案與訪談結果,請用一段文字與草圖來敘述創作理念。並說明公共藝術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要營造出何種新的空間意象。
學生作品(設計意象說明)
(5)拍下基地的照片,黑白輸出放大成B4大小,準備一張B4描圖紙,描下基地照片,並以此角度繪製公共藝術立體模擬圖,以乾式媒材為佳。
(6)發表與回饋:請向全班同學說明你的設計,並回答同學提出的問題,總結。
學生作品(素描彩繪完成示意圖)
現場照片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