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4-1 安瑟.亞當斯/上弦月與半圓頂山(Moon and Half Dome)/1960年/攝影 銀鹽相紙/攝於美國優勝美地
攝影可以將影像記錄下來,化瞬間為永恆。美國攝影家安瑟.亞當斯曾為美國西部優勝美地國家公園拍攝一系列經典攝影集,並致力於環境保護。他改變了當時攝影應模仿繪畫的「畫意攝影」觀念,單刀直入地捕捉光影變化,在這件作品中,他忠實地拍下在1960年12月28日下午4:14的景象:當太陽即將下山,月亮初升的交際時刻,落日在山壁上造成清楚的影子,天空較暗的色調襯出月亮的立體感,而山壁的細節清楚可見,整件作品節奏流暢而色調豐富,是亞當斯最著名的傑作之一。他曾說過:「這座山頭絕不會再出現同樣面貌,而每次拍攝的時候也絕不會有同樣的光線與同樣的心情。」後來天文學家就因此曾計算過,如果天氣允許的話,每隔63年才有可能在同樣的位置拍得同樣的照片。
圖4-2 針孔成像原理
光的進行有直線性,透過針孔般的小洞影像會成為上下左右相反的倒影。照相機利用此一原理,在針孔部分換上了鏡頭與光圈,使影像投射在相機的底片上,而鏡頭凸出相機機身可將實體景物縮小成像在底片中。
圖4-3 亨利.卡提爾─布列松/巴黎穆孚塔路/1952年/銀鹽相紙/法國
法國攝影家布列松絕大多使用萊卡聯動測距式相機,與50mm的標準鏡頭捕捉最自然的表情,他拍攝的人物大都沒有發現攝影機的存在,生動地捕捉日常生活最真實的一面。這件作品中的小男孩姿勢驕傲又愉悅地捧著兩個大酒瓶,似乎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背景模糊而搖晃,然而穩定的畫面主體卻絲毫不受影響,那一瞬間的感動與情緒也在這強烈的對比之下迸發出來。
圖4-4 傑考柏.范洪/有點害羞(A Bit Shy)/2007年/數位攝影200mm/荷蘭
因不能太過靠近拍攝物體,所以望遠鏡頭最適合拍攝動物,可以捕捉到自然的動態。畫面中的綿羊害羞地躲在石碑後面,背景因鏡頭焦距很長所以一片模糊,前後空間被壓縮。
圖4-5 彼得.K.布里恩/廣角鏡頭的運用:28mm/2001年/數位攝影
使用廣角鏡頭不需要後退至遠處,就能把大角度的景象拍攝下來,因為靠近主題拍攝,又使用廣角鏡頭的關係,而發生拉長變形的效果。
圖4-6 鏡頭的長短與視角的差別
各種不同焦長的鏡頭有不同寬窄的視角,變焦鏡頭的視角則會隨著鏡頭伸縮而改變。
圖4-7 光圈的大小
光圈的孔徑與F值呈反比,愈大則數值愈小,此圖片是顯示在同樣的光線環境之下,得到同樣曝光結果的光圈與快門配對。如「光圈在F22的時候,快門速度為1/4秒」,與「光圈在F2時,快門速度為1/500秒」所得的曝光量相同。
圖4-8 黃俐芳/櫻花/2009年/銀鹽相紙(F2.8 1/250S ISO100)/攝於臺灣淡水
使用大光圈拍攝,背景模糊可凸顯出主題。使用簡單的隨手拍相機可以微距模式近拍,也可以用人像模式取得較大的光圈造成很淺的景深。
圖4-9 黃俐芳/中央公園東南角/2008年/數位攝影(F6.3 1/8S ISO400)/攝於美國紐約
使用較小的光圈可讓細節更加銳利,在這件作品中可看到由近景至遠景的倒影、樹葉、樹枝以及建築物的細節都十分清楚。在隨手拍相機上我們可使用遠景模式拍攝。
圖4-10 菲利普.哈斯曼/原子達利(Dali Atomicus)/1948年/銀鹽相紙/攝於美國
運用高速快門凍結正在運動中的物體。1948年,達利在美國遇到匈牙利攝影師菲利普.哈斯曼,他們對二戰發展出的物理學─原子能─特別專注,會漂浮在空中的原子帶給達利許多靈感,於是他便與攝影師哈斯曼合作,一起拍攝這件作品。貓、水、桌椅、達利本人與他的畫作〈原子達利〉等物體都漂浮在空中。此件攝影原作可看出藝術家們用透明的繩子將畫作吊在空中的幕後製作。
圖4-11 黃俐芳/腳踏車/追蹤攝影/2009年/富士軟片 F2.8 1/30s ISO200/攝於比利時
跟著移動中的物體等速平行移動相機並同時按下快門,能做到前景較為清楚,背景出現動態模糊的效果。
圖4-13 陳精國/夜光中的十字路口/2008年/數位攝影(F8 1s)
利用「夜景模式」拍攝晚上的街景燈光,因曝光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將相機置放在一固定的腳架或臺座上,不可晃動到相機本身,即能做到靜止的建築物清晰,而移動的車輛變成具晃動感的光線效果。
圖4-14 點測光示範
在最暗的草地上使用點測光,則草地亮度正常,天空曝光過度。(紅點右下)
在天空右側雲彩的中間色調測光,則整張照片曝光以中間色調為最正確的曝光部分。(紅點右上)
在天空左邊最亮處使用點測光,則草地全黑變成剪影,天空色調層次豐富但整體較暗。(紅點左上)
圖4-15 黃文鳳(學生作品)/幸運草/2009年/數位攝影
逆光拍攝時,使用閃光燈可讓畫面顏色清晰。
圖4-16 白平衡
不同的光線下會有不同的色差,使用白平衡可調整準確的顏色。這三張照片是在雨天的時候拍攝的,左圖是以「日光」模式拍攝,畫面偏黃;中圖是以「白熾燈」模式拍攝,看起來偏藍色調;而右圖是以「陰天」模式拍攝,是最正確的白平衡模式。
圖4-17 【井字構圖】與【消失點構圖】──視覺焦點與視覺平衡 尚皮耶.蘇德爾/銀鹽相紙/法國
通常我們的視覺焦點會很自然地放在畫面中的三分之一處,剛好是井字形的四個交點上。而這件作品利用一點透視的原理表現出空間深度,又將消失點置於左上方的視覺焦點上,畫面穩定而具平衡感。
圖4-18 【置中構圖產生力量】尤瑟夫.卡希/咆哮的雄獅(The Roaring Lion)/1941年/銀鹽相紙/加拿大
這件著名的攝影作品是加拿大攝影師尤瑟夫‧卡希的成名作──1941年二次大戰初期拍攝的英國戰時首相邱吉爾的肖像。當時邱吉爾在加拿大演講爭取美國的參戰,講演結束後,卡希在短短的兩分鐘內為他拍攝肖像,當時邱吉爾並不喜歡面對鏡頭,更因英國陷入苦戰而煩惱,面對攝影機時不耐與鬱憤的神情就像「對待納粹黨」一樣,卡希靈機一動,上前忽然將邱吉爾嘴裡叼著的雪茄拿掉,使得邱吉爾更加地對著攝影機怒目而視,就在這瞬間完成這件傑作。這張肖像將主角大方地置於畫面正中央,成功地營造了邱吉爾短小的身軀卻有種百折不撓的氣燄,這張照片傳回英國去之後,大大振奮當時尚在跟德國單打獨鬥的英國民眾,卡希把這幀照片命名為〈咆哮的雄獅〉。
圖4-19 【框中有框的圖地關係】柯錫杰/觀海/1983年/攝於美國紐澤西州
臺灣現代攝影家柯錫杰以極簡的風格表現孤寂感,他認為攝影藝術必須能呼應內心感受,表達個人情感。
圖4-20 【對角線構圖】與【不同角度拍攝】雷內.傑克/銀鹽相紙/法國
廣角鏡頭下的透視會被增強,劇場中的階梯向上延伸,利用廣角的變形效果,使得兩條平行線造成的透視線更加劇烈的向上縮小,將整體空間感表現出來。拍照的時候可以試試用不同的角度來拍攝,這件作品以仰角拍攝,讓鏡頭成為第三隻眼睛,讓人感受到與平時不一樣的視覺經驗。
圖4-21 【層次感與韻律感】柯錫杰/風箏/1976年/銀鹽相紙/攝於臺灣淡水
舞者整齊劃一的動作在攝影師巧妙的安排與攝影角度下產生大小漸層、遠近對比的視覺效果,充滿著韻律感。
圖4-22 【色調】黃俐芳/動/2009年/數位攝影/攝於義大利米蘭
有時黑白比彩色更能凸顯畫面的魅力。黑白色調能過濾掉過多的顏色,將注意力集中在造形與調子的變化,會因明暗變化產生更強烈的韻律感。我們可以利用電腦影像處理軟體(Photoshop或PhotoImpact)來將彩色的照片轉成黑白檔案。
圖4-23 【順光拍出好顏色】王儷璇(學生作品)/2009年/攝於臺北
要拍攝出蔚藍的天空,必須要順著光線的方向拍攝,太陽在拍攝者的背後。
圖4-24 黃俐芳/日月潭日出/2010年/攝於臺灣南投
太陽的光線非常強烈,所以對著太陽拍攝的時候必須使用濾鏡,或用景物將太陽遮住一部分。用小光圈拍攝的結果可使光源產生星芒放射狀的效果,逆光拍攝若不開啟閃光燈則會造成強烈的黑影。
圖4-25 【側光拍出好質感】陳精國/完美/2008年/數位攝影/臺灣
側光因為光線照射的角度較小 ,能把物體表面的立體感呈現得較佳,也因此質感容易被凸顯出來。這件作品使用微距模式拍攝,使葉面與水珠的質感表現得十分細膩。
圖4-26 亨利.卡提爾─布列松/聆聽/1932年/法國
以螺旋狀的階梯扶手形成完美的構圖,運用直線、曲線分割空間,創造獨特的畫面,還有一種動態的「時間感」,關鍵就在左上角那個飛馳而過的騎腳踏車男子。
圖4-27 羅夫.艾格史登/《海底總動員》動畫彩繪腳本初稿/粉彩/2003年
即使皮克斯動畫公司近年來大量運用數位板來進行手繪輸入,但是最原始的創意發展仍使用傳統實體媒材進行創作。如鉛筆、粉彩、壓克力、拼貼等等。
圖4-28 黃俐芳/插畫──舞會/2008年/電腦繪圖
點陣圖放大超過正常的解析度之後會有鋸齒狀的邊緣產生。
圖4-29 汪蕓誼/插畫設計/2007年/電腦向量繪圖
向量繪圖無論放大多少倍率,也不會影響邊緣的銳利度。
圖4-30 李小鏡/十二生肖/1994年/Adobe Photoshop電腦繪圖/134.6×89.9公分
利用攝影與電腦平面繪圖軟體創造出造形特立的形象,挑戰我們以往的視覺經驗。李小鏡將人與獸的形象結合,讓人聯想到達爾文進化論的理論,人本是獸,進化到現在高度文明發展的社會,卻依然存在著某些獸類的野性,在文明理性的表象下仍有許多原始的慾望與不理性的情緒在翻滾沸騰著。
圖4-32 電影《阿凡達》(Avatar, 2009)的幕後製作
利用電腦科技,演員在身上貼上動作點,對應至動畫角色身體位置。例如:在演員的臉上描好節點,在面部前面安置一臺微型攝影機,透過這臺攝影機,電腦可以立刻將真人面部表情動作變化對應到電腦3D的模型上,就能絲毫不差地捕捉到人物生動的表情,讓動畫更加有生命感。
圖4-33 曾煒傑等/變.相/2008年/電腦 投影機 監視器 紅外線燈 壓克力板
這是一件以Photoshop軟體中的「變形」功能與觸控螢幕技術為基礎的當代藝術創作,人們可以藉由手指觸摸螢幕更改人物面貌,藉由對名人的肖像做無厘頭的破壞,所有既定的威嚴形象都一一的在指下瓦解,達到宣洩的目的,具強烈的互動效果。
圖4-34 加巴斯.阿格內里/電線上的鳥兒/2009年/影音多媒體/巴西
巴西音樂家阿格內里從報紙上一張照片中,鳥兒停在電線上所排列出的位置得到靈感,他用鳥兒站立的準確位置來創作旋律,配上其他器樂,創造出優美的歌曲。這是一曲足具視覺概念的音樂作品。經過網路的傳送,被選入2010「創意光影雙年展」前25名最具創意影片。
圖4-35 懷特克雷/Lux Aurumque/2009年/影音多媒材/美國
美國音樂家懷特克雷集合了185個合唱團員展開視訊演唱,所有歌手都在家各自上網用網路視訊的方式與指揮合作唱出聲音,然後透過電腦科技將影像與音樂錄製起來,經過一番後製修改後成為一首完整的歌曲和影像,在音樂會中和網路上播放,形成名符其實的網路影音合唱曲。
圖4-36 提伯.卡爾曼/《COLORS》雜誌封面設計/1991年/美國
《COLORS》雜誌成立於1991年,首席設計師卡爾曼認為新世代的年輕人之間的精神特質更加接近,打破上一輩對文化種族較僵化的思維,進入全球一家的新世代。在1991年,他使用新生嬰兒的攝影圖片作為第一本雜誌的封面,就闡述了這個主題─一個新的時代誕生了。
圖4-37 提伯.卡爾曼/《COLORS》雜誌內頁設計~如果是…?/1992年/美國
《COLORS》雜誌挑戰人們對種族的刻板印象,把世界著名的人物用電腦繪圖修改成不同的膚色樣貌,如把教宗改成中國人,把黑人明星歌手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改成金髮碧眼的白人。在此件作品中將英國女王依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修改成黑人。
圖4-38 艾弗列.來恩/Hub-Tones爵士樂唱片封面/1962年/美國
在這件作品中,單純粗黑方條表示鋼琴琴鍵,黑白分明,音樂家佛來迪.哈伯的照片被裁切成長條狀置於落下的黑鍵上,表現出爵士樂的韻律感。畫面單純沒有太多不必要的元素,將爵士樂手的名字與專輯名稱凸顯出來,強烈的韻律感將音樂性以視覺的方式表達得淋漓盡致。
圖4-39 臺北當代藝術館官方網站
網站頁面設計的順序性十分重要,尤其是在資訊很多的時候,必須讓人馬上就能找到所需的內容,就必須妥善分割版面,整理並分類資訊,重要的訊息用較鮮明的色彩與較大的字形吸引人們目光,再依序縮小字型與圖案。在此網頁版面設計中,風格乾淨簡潔具現代感,①的顏色與面積最大、最為搶眼,設計師有意將此部分當作最重要的訊息傳達。②是網頁名稱,所以利用粗黑體來凸顯視覺效果。③全版面大致採三欄式的版面,文字部分將訊息分類整理,用較細小的字體表示,把文字全部靠左對齊在所屬的方塊中,清楚又不干擾版面,瀏覽者可以輕鬆地找到需要的資訊。
圖4-40 《哈利波特》小說封面設計
A與B分別為紐西蘭兒童插畫家卡克夫(Jason Cockcroft)與美國當代設計師扣利(M. S. Corley),呈現不同風格的插畫設計。
圖4-41 麥克.沃夫/《東京地鐵夢》(Tokyo Subway Dreams)/2009年
德裔美國攝影師麥克.沃夫在他旅居亞洲時,觀察都市文明人在狹小擁擠空間中的生活,拍攝下許多系列的照片。《東京地鐵夢》是他觀察東京每天上下班的交通尖峰時刻,人們在擁擠的地鐵裡面的表情,反映出東京人每日的生活狀態。這系列作品獲得2010年的World Press Photo一等獎。
圖4-43 〈與我父親的日子no.6〉
喪失短期記憶的父親總是記不得妻子過世的事實,每隔一小段時間就必須對他重新解釋一遍發生過的悲傷,每一次都是極大的打擊,必須花很大的精力去接受事實。但要這樣不斷處理親人過世的情緒,對家裡每一個人來說是永無止境的重大打擊,所以他只好編造一個「母親去巴黎遠遊」的善意謊言,讓父親不要一直陷在失去妻子的傷痛中。他拍下這張畫面,表達他對父親的愛。
圖4-44 〈與我父親的日子no.33〉
兒子去工作不在家的時候,父親寫下給兒子的字條:飛利浦,我很想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