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常言道「事實勝於雄辯」,乍看下似乎振振有詞,擲地有聲,但若認真思考一下何謂「事實」,就不難發現我們對於「事實」的掌握往往未必精準,於是在自己的立場上各執一詞,這時候如果又牽涉到價值觀的差異,那就更難進行溝通了。例如在討論死刑存廢議題時,「死刑能有效遏止犯罪率」這個說法是事實嗎?在討論「安樂死」議題時,「人有自己決定如何結束生命的權利」是事實還是觀點?本章將討論有關事實、觀點與立場如何影響人們的思考,以及如何建立思考美德,達到「立場不必中立,態度必須公正」的目標。
試著用最短的時間回顧你日常生活中從早到晚的活動,思考這樣的生活模式是在什麼時候形成的,再回想當你打開電腦或電視後的第一個動作或選擇的頻道是什麼,你可能會發現,生活中有許多事物都太過理所當然,以至於我們未能去思考這樣的模式是否最理想。習慣性的動作背後其實有許多重要訊息值得探究,但很容易就被我們忽略,就像一個人到餐廳點了自己最喜歡的套餐,以為是自己做出來的決定,卻沒注意到背後有哪些文化造成這樣的飲食習慣。
生命劇場
沐軒:下一節班會要選班長耶!
語彤:我覺得柏宇最適合當班長,因為他是全班第一名。他當班長可能全班的成績都會提高,搞不好對大考有幫助。
沐軒:我會選語彤,因為她處事最公正,這樣以後班上發生什麼事情都可以讓她來處理。
睿恩:我覺得,只要他願意為班上付出,讓班上的大家和和氣氣的,選怎樣的人其實都可以吧。
沐軒:你們講的好像都有道理,但是我很好奇,你們這樣的想法是怎麼來的?
生命探索
在生命劇場我們思考了適合當班長的條件,其中有些是屬於描述性的概念,有些是屬於評價性的概念,而認清這樣的概念更能判斷主觀與客觀的事實。你認為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呢?例如:身高185公分、戴眼鏡、個性溫和……。請試著以前述的「描述性概念」與「評價性概念」來形容自己,並與同學互相討論對於自己的形容是否均符合彼此的觀察。
我是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描述性概念(身高、體重、具體外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評價性概念(你所認為的自己的性格、優缺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述性概念:對所見或所理解的事物進行客觀描述,不牽涉價值判斷或好惡影響,例如「宜蘭在臺灣的東北部」。
評價性概念: 帶有價值判斷的標準或是個人喜好所做出的定義,例如「臭豆腐很好吃」。
由前面的討論中可發現大家對於「描述性概念」多半能認同,但在「評價性概念」上可能會有所落差。這是由於描述性定義相對客觀,不牽涉到個人價值、好惡的判斷;而評價性定義由於涉及價值觀與標準,往往因人而異。請同學試著分辨下列句子何者屬於描述性定義,何者屬於評價性定義。
了解了描述性概念與評價性概念的分別之後,讓我們進一步更了解事實與觀點的用法,並且更加懂得如何辨別這兩者的區別。
生命能量
《論語・公冶長》:「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
參考翻譯:以前我對人,他說什麼,我信什麼;現在我對人,聽他說,再觀察他行事狀況。
................................................................................................................................................
練習題:對於政治人物在選舉時開的支票,你的看法為何?請舉例說明之。
眼見不為憑—全面/片面、事實/觀點間的迷思
如果你看到以下這則新聞,會有哪些想法或質疑?
一名媽媽因女兒意外撞傷額頭,緊急帶女兒到當地衛生所掛急診,請醫師縫合傷口,但因當時正巧為醫師休息時間,媽媽被告知先去吃飽飯再來,讓媽媽氣得大罵「這是你醫師的醫德嗎?」在網上引發熱議。
事實上,這是一則發生在臺灣綠島的真實事件,該醫生表示因小孩情緒激動無法立即處理,所以才請家長先回家。事件經網路討論後,也有資深醫師為該醫生澄清,然而當這位母親在網上情緒發言時,有許多網友不分青紅皂白地開始進行批判。
請同學區分三組:家長、受傷的女兒、醫生,接著自擬臺詞並以情境劇的方式呈現。
你覺得在這個情境中:
① 媽媽是恐龍家長?
② 醫生是無良怪醫?
提問:
-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形?
- 醫生休息與病人治療的輕重應如何拿捏?
- 身為媒體閱聽者,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些訊息?
看過醫生與家長之間的事件,再讓我們更深入的看看〈在大野狼死了以後〉短片,透過這個短片試著繼續思考以下問題:
- 影片中的網友出現哪些不同的聲音?
- 是哪些因素影響網友的想法?
- 我們如何判別事實與觀點?
根據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用以下的步驟來進行正確思考:
一、資訊是否完整
如果有三個總統候選人,其特質如下:
A. 曾兩度被上司趕出辦公室,每天睡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喝大約1公升的白蘭地,而且有吸食鴉片的記錄。
B. 曾經嗜酒如命,有多年的吸煙史,頑固地篤信巫醫且婚外情不斷。
C. 國家的戰鬥英雄,素食、不吸煙,偶爾喝點酒,大多是喝一點啤酒,年輕時從未做過違法的事。
在沒有其他選擇下,你認為誰最適合擔任國家領導人?
會是C嗎?很不幸地,他是德國納粹黨領袖希特勒(Adolf Hitler, 1889-1945)。
- 從上述選擇過程中,同學有何發現?對於事件的判斷可能造成哪些影響?
- 請就目前生活經驗,舉一例說明「囿於有限資訊可能做出錯誤判斷」,你會採取什麼策略,以免做出錯誤判斷?
從同學的分享中可以發現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像是商店貼出「跳樓大拍賣」或是「咖啡買一送一」就盲目地認定這是經濟實惠的行銷嗎?還是會更進一步想想這會不會是瑕疵品或過期品呢?又或者是商店決定要清出空間來擺放更有價值的商品呢?無論對「人」或是對「事」,是否都應審慎思考提供我們判斷的資訊是否完整,在資訊不全的情形下進行決策所伴隨的風險當然是比較高的。
二、區別事實與觀點
常言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杯攝氏溫度35度的水」是事實,「喝熱水不如喝冰水舒暢」則是觀點;「理組男同學較多」是事實,「理組比較適合男生」則是觀點,關鍵在於事實有客觀標準、統計數據,而觀點則因人而異,須考量其他因素。如果我們能夠在對話時清楚區別事實與觀點,加上能夠同理對方有不同的觀點,自然就可以減少許多紛爭。
有個笑話說兩個人為了一加一等於多少而吵架,甲說一加一等於二,乙說一加一等於三,結果兩人告上官府,官老爺聽完後把甲打了一頓板子,甲委屈地說:「一加一不等於二嗎?」官老爺說:「一加一當然等於二,大家都知道,但你卻跟一個搞不清狀況的人吵這種無聊的架,還來告官浪費我的時間,當然處罰你啊。」這個例子就是在說一加一等於二是事實,「事實」的爭執會有明確的「對錯」,但甲與乙爭論這件事到底算不算「無聊」?因為這件事情而告官到底算不算「浪費時間」?則是「觀點」上的不同,沒有絕對的對錯,需要更多因素的討論,故「對錯」不像事實般明確。
三、阻礙思考的因素
《戰國策》中有一段小故事:古時齊國有一位相貌堂堂的男子名叫鄒忌,他聽聞城北有另一位美男子名叫徐公,很好奇自己與徐公誰相貌較佳,於是分別詢問妻子與小妾,兩人都告訴鄒忌「徐公相貌不如你」;有客人上門時,鄒忌又詢問客人他與徐公誰相貌較佳,客人也回答鄒忌勝過徐公。某日徐公登門造訪,鄒忌才發現原來徐公的相貌優於自己,於是這才明白「我的外貌確實比不上徐公,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於我,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的相貌更佳。」
我們在生活中也可能和鄒忌的妻、妾或客人一樣,受情感、利益或偏見、意識形態影響了自己的思考;又例如籃球比賽當球出界時,雙方教練無論有沒有看清楚,都會喊出對自己有利的判斷,而當裁判做出對自己有利的判決時,便認為裁判英明而不管實際上造成出界的是哪一方了。
- 根據此則故事,除了「偏愛我、害怕我、有求於我」外,你認為還有哪些情形可能會影響我們的思考?
- 請查詢新疆血棉花的相關報導,並根據你所查詢到的資料分析其中可能隱含哪些阻礙正確思考的因素。
關於「觀點」的討論,我們以「廢除死刑」議題為例,有關死刑的要件及執行方式比較偏向描述性定義,而「人可不可以透過執法剝奪他人生命」、「生命價值至高無上」則是評價性定義。
請同學試著以「微型公聽會」的方式就「死刑是否廢除須考量哪些因素」進行討論,並區分討論過程所提出的因素屬於事實還是觀點。
事實:
觀點:
四、根據實際情形進行判斷
當具備了充分的資訊且能區分事實與觀點後,還需要「就事論事」,例如在前一課中提到「立委提議增加教育預算卻遭質疑想縮減國防預算」的稻草人謬誤,或是「柏宇數學很強,人緣也很好,那這次的四百公尺比賽就推派柏宇吧」,都明顯是搞錯了討論的重點,或是與討論主題沒有直接關聯。
我們也可以比較立法精神與實務上的落差,探討並反思法規文字是否有可能造成誤導,增加對於規則、條約的正確思考判斷。可就我國刑事訴訟法第88條規定來討論:「現行犯,不問何人得逕行逮捕之。犯罪在實施中或實施後即時發覺者,為現行犯。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以現行犯論:(一)被追呼為犯罪人者。(二)因持有兇器、贓物或其他物件、或於身體、衣服等處露有犯罪痕跡,顯可疑為犯罪人者。」
把視角拉高,看見正在思考的自己
看完事實與觀點的種種特性與步驟,你知道如何觀察自己的想法了嗎?
在電影《哈利波特》中,主角榮恩為了通過考驗取得魔法石,不惜把自己當作棋子,並以成功的戰略獲勝。人生也像一盤棋,下棋的我們是否也會落於慣性思考。
後設思考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能隨時保持「旁觀者清」,從檢視自我思考的過程,分析思考的脈絡以找出更佳的思考方法或行動方案。正如棋局中有「棄車保帥」的策略,若是棋手過於錙銖計較,就容易因小失大一般;又如同學習數學,運用公式可以很快找到答案,但生活中如果我們只依賴某些原則而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容易流於慣性思考而不容易進步。
生命能量
比阿特麗斯(Evelyn Beatrice Hall, 1868-1956):「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言的權利。」
................................................................................................................................................
練習題:
- 你覺得基於什麼立場會捍衛對方的發言權利呢?捍衛他人發言權利的意義何在?
- 當同學於班會中提出你非常不認同的想法時,你會如何處理?
生命深思
觀點與立場是如何形成的?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會受到觀點與立場影響?
孔子(551B.C.-479B.C.)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這正是體現了正確思考的方法與態度,一方面不憑藉片段的資訊來評價或舉薦他人,另一方面也不因為對他人的評價而刻意高估或貶低其看法。在我們從媒體接收各種資訊時,都需要秉持這樣的觀念與態度來判斷這些資訊的正確性,並嘗試理解這些資訊背後所代表的立場及其形成的原因,加上尊重、同理的思考情意,才能更接近「真實」。
我們一般會將「過度習慣於接受相同想法所形成的一個群體」稱為「同溫層」,在同溫層中因為彼此想法相近,互動較為舒適,但也可能導致我們忽略其他的可能而盲目相信某些論調。
請舉一個生活中出現同溫層的例子,並試著說明:
你可以如何運用本章的思考方法來避免被同溫層限縮了自己的思考?(例如舉出同溫層想法的缺點,或是非同溫層想法的優點。)
生命動一動
六頂思考帽
運用波諾的六頂思考帽,將會使混亂的思考變得更清晰,使團體中無意義的爭論變成集思廣益的創造,使每個人變得富有創造性。讓我們試著以大學選組來進行六頂思考帽的練習:
我該如何選擇大學科系?
白色思考帽:中立而客觀,客觀的事實與數據,如:我們需要哪些資訊?
紅色思考帽:暗示憤怒與情感,代表情緒上的感覺、直覺和預感,如:現在你感覺這個怎麼樣?
黑色思考帽:考慮事物的負面因素提出質疑,如:這是真的嗎?它會起作用嗎?缺點是什麼?它有什麼問題?為什麼不能做?
黃色思考帽:耀眼、正面,代表樂觀、希望與正面思想,如:為什麼這個值得做?為什麼可以做這件事?它為什麼會起作用?
綠色思考帽:代表創意與具有創造性的新想法,如:有不同的想法嗎?新的想法、建議和假設是什麼?可能的解決辦法和行動的過程是什麼?
藍色思考帽:代表思維過程的控制與組織,可以善加運用其他思考帽進行組織思考。
生命檢視站
①回顧主題一破繭的課文,請你找出三個你覺得重要的段落,為什麼你覺得這是重要的?對你產生了什麼影響呢?
②生命教育或許跟你想像的不太一樣,試著以「生命教育課程」來分析你先前的謬誤與偏見,重新為生命教育課程下個新定義,也分享看看你期望這門課給你帶來什麼樣的幫助?
③正確思考的方法與技能有哪裡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④「立場不必中立,態度必須公正」是我們不論在哲學思考或價值思辨的最基本原則,試著以正確思考的方式分析一個新聞事件,並從倫理學的角度進行道德判斷與釐清你自己的立場。
生命視野—生命閱覽室
書籍
朱立安.巴吉尼、傑瑞米.史坦葛倫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麥田,2019
你經常以為,你以為的那些東西真的就是你以為的嗎?我們「實際上」在想些什麼,其實非常難以釐清。那麼該如何跳脫出錯誤的思考模式而能獨立思考呢?
李南錫
《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不知不覺掉入的101種慣性思考陷阱》
本事出版社,2017
很多時候我們選擇相信自己的判斷,卻往往落入慣性思考的窠臼,要如何脫離這樣的困境,面對事實、承認我們的思考偏見呢?
魯爾夫.杜伯里
《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商周出版,2012
思考陷阱往往隱藏在「直覺」與「無意識」的決定中,為了讓自己客觀且理智的思考,你認為可以從何處著手呢?
作者:奧斯卡.柏尼菲
繪者:巴斯卡.勒麥特
《知道,是什麼呢?》
米奇巴克,2007
面對學無止盡並且不斷變化的世界,我們可以秉持著什麼樣的態度呢?
陳志勇
《失物招領》
謬思,2004
《失物招領》中漫步在海灘的孤獨少年,最終找到了失落的東西。試想你曾在生命中遺失了什麼?如果想要找回的話會怎麼做呢?
電影
維克多.沙爾瓦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2006
對你而言,什麼樣人生才算是真正活著?
提姆.波頓
《魔鏡夢遊》
2010
當問題被提出,我們得以思考未知的事物;如果不發問,便將無法開拓更多可能,也無法達成自己理想的目標。倘若生命是充滿冒險與驚奇的,誰能決定什麼才是正確的?而你會如何實現自我呢?
羅恩.克萊門茨、約翰.馬斯克
《海洋奇緣》
2016
要如何用心探索自己,放下陳見與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