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長距離跑
長跑是屬於耐力性運動,以技術的結構來看,它屬於周期性運動,在較長的時間內需要連續不斷地重複跑步動作。受長時間連續活動的限制與影響,因此,放鬆是非常重要的前提;長跑技術動作的連貫、柔和、圓滑、自然和節奏性,在跑步中都必須掌握放鬆的能力作為教學訓練的重點。目前,長距離跑的比賽隨著運動水準的提升,競賽越發激烈,對速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基本動作
擺
指跑動中,雙手臂前後擺動而言。手臂彎曲成90度,以肩為軸前後擺動。前擺時手稍向內接近胸前,不超過身體中心線,擺臂角度小於短距離跑,此時肘關節角度稍小於90度;後擺時肘稍向外,手擺至髖部,雙手自然半握拳,手腕放鬆。
蹬
指跑步時,後腿蹬伸的動作而言。跑步前進之力,是來自腿後蹬而起的反作用力。當擺動(前)腿屈膝前擺的同時,支撐(後)腿按髖、膝、踝的順序伸展用力,以推動身體前進。
抬
指跑步時,前抬的動作而言。跑步步幅之大小,主要來自大腿的前抬及後蹬力量之大小。當支撐腿後蹬離地後,大小腿彎曲在臀下,支撐腿即變成擺動腿,此時以髖關節帶動大腿屈膝前抬,小腿自然下垂或自然彎曲,支撐腿成蹬伸的動作。
跑
指雙腿交互蹬(支撐腿)、擺(擺動腿)之跑步動作而言。跑是屬於周期性運動,一個周期中經歷了2次單腿支撐狀態和兩次騰空狀態。就以一腿的動作而言,在一個周期中經歷了支撐和擺動兩個時期,這兩個周期又可分為折疊前擺、下壓準備著地、著地緩衝和後蹬4個階段;當雙腿同時處於擺動期時,人體處於騰空狀態。長距離跑的蹬地動作不需像短距離作強而有力的蹬伸,抬腿也不需強調高抬,在整個周期中強調動作的連貫、柔和、圓滑、自然、韻律呼吸、節奏而放鬆的跑。
應用技術
上下肢協調
長距離跑最重視節省能量的跑法,所以上下肢的協調很重要。跑步時下肢動作是雙腿交互做蹬與擺的動作;上肢動作與下肢動作互為協調;擺臂的動作,是依據下肢蹬、擺、抬之大小與速度而定的。
呼吸的均勻配合
長跑呼吸的節奏取決於個人的特點和跑的速度。在正常跑速時,3步1呼3步1吸;隨著跑速的增加,可改為2步1呼2步1吸;在終點衝刺時,有的運動員採用1步1呼1步1吸。總之,呼吸應與跑的節奏相配合,最好採用口鼻一起進行方式,以滿足身體對氧氣的需要,提供更多的能量。
站立式起跑
長跑的起跑線均在彎道上,所以以左腳踩在起跑線後,身體前傾,右腳腳尖在後輕點地較占優勢,聞令後,必須採取有利的直線加速度。
中途跑
長距離比賽起跑之後到終點之前稱之。中途跑因比賽的戰況會有各種技巧及變化的跑法,分述如下:
彎道跑
長距離跑有一半在彎道上,所以彎道跑的技術占很重要的分量。彎道跑時應靠近跑道的內沿,為克服離心力,身體重心應向圓心傾斜。直道進入彎道前不宜加速或超越對手;出彎道入直道時,加快速度產生離心力,將身體拋向外道,便於超越對手。
漸速跑
漸速跑在中途跑時,可應用在被超越後想追趕、脫離團隊想迎頭趕上或想擺脫對手時,為了不浪費太多能量,所以,不做瞬間的加速跑,而是由慢而快逐漸加快速度的跑。
均速跑
長距離跑因較短、中距離長好幾倍,節省能量的消耗視為第一優先,所以大部分選手中途跑會採取均速跑,也就是依據自己專項的成績,計算出每一圈平均應跑的時間,然後再依自己當時狀況稍做增減秒數,每一圈依據這個秒數做穩定速度的跑。
終點衝刺與衝線
依據項目、個人水準、比賽時對手之狀況來決定衝刺距離,掌握最恰當的時機,動員全部體力,以無比堅強的毅力衝向終點,爭取最佳成績和名次。終點衝線方法與短距離衝線方法相同,但大部分以採直衝法為最多。
基本動作練習方法
擺
以次為單位,每次每個動作練習時間約10~15秒為1組,每秒擺臂2次,共做2組。
原地直臂擺振
雙腳前後開立,雙手臂下垂作前後擺振動作。
原地屈臂擺振
雙腳前後開立,雙手臂屈肘約90度做前後擺振動作。
1+2變化練習
先作直臂擺振5~6次後,慢慢手臂由直變屈,速度由慢逐漸變快的屈肘前後擺振動作。
單抬腿伸膝下壓走
單腳先抬腿後降膝同時伸膝,然後積極向下趴地動作。
抬腿伸膝下壓走
雙腳交互連續抬腿伸膝下壓走,如圖所示但是兩腿交互行之。
中間跑、彎道跑,漸速跑、均速跑
直道進入彎道跑
由直道的一半開始跑到彎道的一半結束,進入彎道後,體會以臀部為中心向圓心內傾斜。
彎道進入直道跑
由彎道的一半開始跑到直道的一半結束,要進入直道前加速度或超越前跑者。
均速跑
依學習者的能力作決定。例如跑5000公尺,最佳成績20分,平均每400公尺為96秒;則練習2000公尺三趟,每趟每圈以96秒的速度完成。或報名參加5公里左右的路跑賽,以均衡的速度跑完全程。
漸速跑
同前基本動作,惟距離可增長。
終點衝刺與衝線
衝線練習
跑60公尺,拉終點線,練習直衝法、雙臂後摔法、轉肩法等。
終點衝刺
跑120公尺,後半段約30~60公尺加快速度衝過終點。終點衝線在長距離競賽中並非決勝負之關鍵,如時間不夠充裕可省略之。
第二節 跳高(1)、(2)
跳高是一項歷史悠久的田徑運動項目,最早把跳高列為學校體育教材的是英國。1864年起,跳高才正式被列為田徑比賽項目。當時的過竿動作是起跳後雙腿屈膝貼胸、側身、越過橫竿。之後出現了「跨越式」跳高動作,隨著運動技術出現新的「剪式」跳法,其助跑的方向與橫竿成垂直角度,過竿時雙腳有如剪刀式側身過竿。1923年蘇聯運動員第一次嘗試「腹滾式」,至1936年為腹滾式發展最盛時期。1968年第19屆奧運會美國選手福斯貝里採用了以弧線助跑,背向越過橫竿的「背向式」新技術,獲得男子跳高冠軍,此後背向式技術廣為流行。
基本動作
跑
主要作用於提升跳高助跑至最佳速度,與短跑動作技術相同,為連續性週期運動。以一般跑的技術為基礎,透過各種跑的技術練習,有利於形成正確的姿勢,例如:馬克操、直道加速跑、彎道跑……。
最後幾步
一般是指助跑最後3步,主要的目的是,在儘量減少速度的損失下,準備有效率的起跳。以左腳起跳為例,最後3步即為左、右、左。於倒數第2步時,身體重心適度下降,並主動積極推蹬,進入到起跳階段。
跳
是指起跳腳自腳跟接觸地面、滾動過全腳掌、至腳尖快速起跳的過程。此動作必須連結髖、膝、踝3個關節迅速完成緩衝和蹬伸動作,跳離地面,以獲得較佳的垂直速度。
擺
除了在助跑過程中雙臂協調擺動之外,雙臂和擺動腿的動作,是起跳階段重要技術,擺動的效率越好,其力量越大,則起跳高度就越高。茲將準備起跳階段擺動腿與雙臂動作分述如下:
擺動腿
起跳腿蹬伸起跳時,擺動腿應盡可能快地、向前上方快速擺動,大腿至少擺至與地面平行。
雙臂
分為雙臂和單臂擺動兩種。
1. 雙臂擺動
在最後第2步時,雙臂在身體前方,最後1步起跳腿前伸踏向起跳點時,雙臂屈肘擺在身體後方,當起跳腿蹬伸起跳時,雙臂同時向前上方擺動。
2. 單臂擺動
當起跳腿前伸踏上起跳點時,兩臂維持自然前後的協調擺動,起跳時,擺動腿同側臂順勢上舉,起跳腿同側臂由後向前上方積極、快速上擺。
在起跳過程中,起跳腿、擺動腿和雙臂應該協調配合,當起跳腿完成伸蹬時,擺動腿及雙臂亦應積極、迅速擺動至預定位置並急停,提高起跳向上的效果。
弓身
背向式過竿為弓背挺髖動作,弓身動作流暢,可獲得較有利的高度,越過橫竿。
應用技術
背向式
助跑
助跑的目的在於獲得向前的水平速度及轉變為垂直速度,有利於起跳的條件。
背向式跳高的助跑是採用 J 字形,其直線的助跑先要求步幅穩定、速度加速較快;而接近起跳前3~5步的彎道助跑,必須要做好起跳的準備,才能獲得最大的向上速度。
助跑採用 J 字形,一般助跑步數(距離)為7~13步,助跑距離愈遠,其所產生之步幅偏差愈大,助跑準確性的偏差也愈大。整個助跑分為直道助跑、彎道助跑和前撐動作。
1. 直道助跑
助跑開始階段是直線助跑,跑步時,手擺動作與一般跑步相似,但重心較高;步幅均勻,採跳躍步方式進行,輕鬆自然,逐漸加速,具韻律感。無論要跳的高度多高,其跑速、步幅和跑步形態都須一致,才能夠掌握準確的起跳點。
2. 彎道助跑
由直道進入彎道的時機,是在起跳前3~5步開始。其過程必須自然、圓滑、流暢,漸漸地進入彎道助跑,不是突然由直道切入彎道。在進入彎道助跑時,外側手臂之擺動要配合臀部內轉而擺動加大,此時雙眼注視橫竿。
助跑最後3步,身體重心必須下降;為達到降低重心的目的,其3步中的步長,以倒數第2步為最長,最後1步最短,差距約30公分左右。最後第2步加大,主要是使身體重心下降,且能夠增加身體後傾的角度。
助跑最後兩步時,雙臂同時向後擺,起跳時用力向前上擺振。起跳點位置在橫竿前3分之1段的垂直距離前約90~120公分處;以此為起跳點原因有二:➀起跳後,可讓水平動量把身體帶過橫竿中央最低部分。➁避免跳者因害怕跳出海棉墊外,而能專心發揮應有的技術。
3. 助跑最後兩步
在倒數第二步時,身體重心適當下降,不可前傾,並依助跑速度之快、慢,保持適度內傾,著地後,積極蹬地,緊接著最後一步起跑腳積極、快速邁出,同時要特別注意起跳腳應順著助跑方向踩踏起跳,不可與橫竿平行,以免踝關節受傷。起跳腿做邁步支撐時,膝關節要稍微彎曲,但不可彎曲過度。
助跑線標誌標定
前面介紹過助跑的路線,背向式跳高的助跑採用J字形,一般選手的助跑步數(距離)為7~13步。起跳前3~5步是由直道進入彎道的開始,因此助跑線標誌可依圖所示的方式標定。
圖:背向式助跑線標誌標定圖
起跳
在跳高運動中,起跳是決定提升身體重心高度的重要因素。起跳腿踩到起跳點時,由於向前的慣性,起跳腿被迫彎曲,此時形成緩衝階段,同時身體內傾姿勢向橫竿方向直起,擺動腿屈膝迅速向前上方擺抬,同側髖也同時往上。當起跳腿開始蹬伸時,擺動腿和雙臂向前上方快速擺動並急停與蹬伸密切配合,雙臂的擺振有助於身體的向上。
空中姿勢
起跳腳離開地面的瞬間,開始進入空中動作階段,在此的空中動作應包括過竿動作。當身體離開地面後,即繞著縱軸與橫軸所形成的拋物線;肌力、速度及起跳動作配合恰當,所形成的拋物線較接近垂直線上方;雙臂及擺動腿的擺振使身體繞著縱軸旋轉,直到最高點,正好是背部對著橫竿。
頭部的動作視個人習慣而定,可隨著頸部與背脊的伸展後仰,也可以貼近肩側看著橫竿,判斷橫竿位置,增加信心。
騰空後,身體重心軌跡已確定,但還必須藉著身體位置之改變獲得有利的高度過竿。在過竿時,良好的弓背挺臀姿勢,可使身體形成橋姿過竿;同時上半身用力向後壓,雙腿產生反作用力而上揚,使身體順利過竿。
落地
身體越過橫竿後,上半身向後下方降落,臀部也順著向下,雙腿變成在上的姿勢;此時,下顎向內收,手臂自然垂放於兩旁,以肩膀或上背部著落於墊上。
腹滾式
助跑
腹滾式助跑是起跳腿一側靠近橫竿進行直線助跑,助跑步數為8~11步,助跑與橫竿之角度為25~45度。助跑的目的是產生水平速度,再把水平衝量改變為垂直衝量。
助跑線標誌標定
腹滾式的助跑是直線式,因此助跑線標誌之標定非常容易。
標定的方式:A點(跳高架)至B點為橫竿平行線之延伸;D點為起動點,與B點呈垂直;C點為起跳點;C點至D點為助跑路線。
起跳
腹滾式起跳最基本的要求是方向要正,充分向上,稍微向前方,起跳點在助跑同一側橫竿前3分之1處,離橫竿的垂直線前60~90公分。
從助跑最後1步開始,擺動腿屈膝,迅速做送髖動作,使骨盆向前移動,其速度要超過肩部移動的速度。接著,起跳腿屈膝向前,以髖帶動大腿向前邁伸,然後伸小腿,先以腳跟著地,再以全腳掌踩地。踩地時膝關節要伸直,在起跳腿踩地的瞬間,擺動腿落在身後,同時雙臂也在身後,為加強擺腿及擺臂做有力的準備。
當起跳腿蹬地支撐時,擺動腿以髖帶動大腿向前上方擺抬;當擺動腿擺動到最高點,此時身體已呈直立姿勢,並做提肩(聳肩)動作,使身體離地騰起。
空中姿勢
當起跳動作完成後,身體便進入無支撐的空中動作階段,開始做過竿動作。當擺動腿越過橫竿時,擺動腿和同側臂應沿著橫竿的縱軸方向前伸和內旋;臂向內扣,接著轉體成竿上的俯臥姿勢。身體與橫竿大致平行,以便讓身體繞橫竿旋轉和起跳腿順利過竿。過竿時,起跳腿屈膝上收,雙臂緊靠軀幹,加速身體的旋轉。隨著身體的旋轉,迅速扭轉骨盆並翻轉起跳腿,使身體繞橫竿越過。
落地
當身體繞橫竿越過後,雙臂和擺動腿幾乎同時落地;著地後隨著身體的旋轉,順勢屈肘倒向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