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學校/體育 Ⅴ/第6章 球類:第一節 籃球(7);第二節 排球(6);第三節 羽球(5);第四節 桌球(5);第五節 網球(4);第六節 足球(1);第七節 橄欖球(1);第八節 高爾夫(1)、(2)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職業學校/體育 Ⅴ/第2章 田徑:第一節 長距離跑;第二節 跳高(1)、(2)
職業學校/體育 Ⅴ/第1章 體育知識 運動與營養
職業學校/體育 Ⅴ/第5章 國術 劍術(1)、(2)
職業學校/體育 Ⅴ/第4章 舞蹈:第一節 中國舞蹈(5);第二節 創造性舞蹈─力量(5)
職業學校/體育 Ⅴ/第7章 體適能Ⅴ 柔軟度
職業學校/體育 Ⅴ/第8章 水上運動 水上安全與救生(2)、(3)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職業學校/體育 Ⅴ/第6章 球類:第一節 籃球(7);第二節 排球(6);第三節 羽球(5);第四節 桌球(5);第五節 網球(4);第六節 足球(1);第七節 橄欖球(1);第八節 高爾夫(1)、(2)
第一節 籃球(7)
籃球的傳球、接球、運球、投籃等基本技術,運用在個人身上,優者可塑造成一位傑出的籃球運動員,劣者只是一般平庸的籃球愛好者而已,如發揮在整個球隊上,隊員如果個個基本技術精良,其參與任何比賽將會無往不利,打勝仗就如探囊取物般的容易。反之,比賽就會打得礙手礙腳,球員滿場飛,表現一無是處。因此上列籃球基本技術及組合動作之優劣,可影響個人及團隊之表現與勝負,兩者息息相關。本單元將針對這些基本技術的組合練習方法作個別介紹,使大家能學得更多籃球運動的動作技巧。
應用技術──傳、接球與組合練習
兩人一組各項傳、接球
兩人面對面各式傳球
繞著三分線圓弧對傳
兩人移位對傳
1. 繞著三分線圓弧對傳
(1) 兩位面對面做雙手胸前快速傳球。
(2) 傳球時繞著三分線圓弧移位。
(3) 傳球者必須注意所傳球的位置、時間、球速等問題。
2. 全場兩人移位對傳
(1) 利用全場以籃圈為中心點,分成左右兩半場。
(2) 練習時可以從右去左回,或左去右回雙邊路線。
(3) 傳接球時最好形成面對面側身傳接。
(4) 持球者注意所傳的位置、時間,接球者先全速前衝再側身接球。
全場兩人移位對傳
3人1組各項傳、接球
3人全場不換位對傳
3人全場不換位對傳
3人組合傳、接球
3人組合傳、接球
多人排成兩列,各式傳、接球
多人組合各項傳、接球
多人排成兩列,各式傳、接球
星形傳、接球
星形傳、接球
應用技術──運球與組合練習
基礎運球
運球基本動作與姿勢
原地運球基本動作與姿勢
原地運球組合練習
轉身運球組合練習
行進間轉身運球動作與姿勢
背後運球基本動作與姿勢
背後運球組合練習
胯下運球基本動作與姿勢
胯下運球組合練習
應用技術──投籃與組合練習
基礎投籃
基礎投籃姿勢與投籃出手後的動作
空心球投籃
空心球投籃姿勢與起跳投籃動作
擦板球投籃姿勢與球碰籃板的位置
擦板球投籃
打板球投籃姿勢與球碰籃板的位置,
打板位置為籃板上擦板區中央。
打板球投籃
練習方法──傳、接球與組合練習
2人1組各項傳球
2人1組各項傳球
1. 2人面對面,相距約6公尺,1人傳球時,1人接球並交換角色進行反覆練習。
2. 傳球者雙手持球於胸腹前,以手腕力將球往接球者方向做出地板反彈傳球及胸前傳球,接球者雙手接球。
3. 傳球者雙手持球過頭頂,以手腕將球拋傳給接球者,接球者雙手接球。
4. 以單手持球在肩上方,以手腕力將球傳給接球者,接球者雙手接球。
5. 以1.~4.的動作要領,在傳球時手肘順勢伸直以推送方式將球傳出,接球者雙手接球。
6. 2人相距約2公尺,傳球者單手持球,將球往後腰方向繞拋,配合適當的轉身將球由背後傳給接球者,接球者雙手接球。
7. 傳球練習時,力量由小而大,傳球速度由慢而快隨著熟練度加大加快。
2人移位對傳
3人1組各項傳、接球
3人全場不換位對傳
3人組合傳、接球
多人組合各項傳、接球
練習方法──運球與組合練習
基礎運動
原地運球組合練習
轉身運球組合練習
背後運球組合練習
胯下運球組合練習
練習方法──投籃組合練習
基礎投籃
空心球投籃
擦板球投籃
打板球投籃
第二節 排球(6)
本單元將著重介紹舉球、扣球和攔網結合的應用技術,以及高級的時間差攻擊和攔網結合的動作。
應用技術
舉球、扣球、攔網結合技術
動作說明如下:
舉球、扣球、攔網結合練習
舉球、扣球、攔網結合練習(續)
整體練習輪轉方式為:
扣球員→舉球員→攔網員→扣球員
圖:扣球、舉球、攔網結合練習輪轉方式
時間差攻擊和攔網應用技術
時間差攻擊是排球高級攻擊動作之一,即是利用快攻或平行快攻做第一時間的掩護攻擊,舉球員則把球送給第二時間的主攻手或副攻手做第二時間的攻擊(球高度約0.5~1公尺),以突破對方的攔網。
舉球員前面時間差攻擊與攔網應用技術
舉球員前面時間差攻擊與攔網應用技術
舉球員前面時間差攻擊與攔網應用技術(續)
舉球員前面時間差攻擊與攔網應用技術(續)
舉球員背面時間差攻擊與攔網應用技術
舉球員背面時間差攻擊與攔網應用技術
舉球員背面時間差攻擊與攔網應用技術(續)
舉球員背面時間差攻擊與攔網應用技術(續)
隊形戰術運用──攻擊補位隊形(後排舉球)
攻擊補位隊形(後排舉球)說明如下:
1. 當舉球員將球舉給4號位的攻擊手做扣球攻擊時,舉球員與3號位的攻擊手以及5號位後排的球員應立即跟進在攻擊手的後方,以補強攻擊手不慎被對方攔網攔回的近端防守區域;同時原本在2號位的攻擊手與6號位後排的球員應立即跟進補強遠端的防守區域。
2. 當舉球員將球舉給3號位的攻擊手做扣球攻擊時,舉球員與2號位的快攻手以及4號位的攻擊手應立即跟進在攻擊手的後方,以補強攻擊手不慎被對方攔網攔回的近端防守區域;同時原本在後排5號位與6號位的球員應立即跟進補強遠端的防守區域。
3. 當舉球員將球舉給2號位的攻擊手做扣球攻擊時,舉球員與3號位的攻擊手以及後排6號的球員應立即跟進在攻擊手的後方,以補強攻擊手不慎被對方攔網攔回的近端防守區域;同時原本在後排4號位的攻擊手與5號位的球員應立即跟進補強遠端的防守區域。
隊形戰術應用
練習方法
攻擊補位隊形(後排舉球)練習方式
1. 舉球員將球直接舉給4號位的攻擊手做扣球動作,攔網員預先拿好球位於球網對面,在球扣出時攔網員直接將球丟回場內,模擬攔網攔回的球讓攻擊方練習補位隊形。
2. 舉球員將球直接舉給3號位的攻擊手做扣球動作,攔網員預先拿好球位於球網對面,在球扣出時攔網員直接將球丟回場內,模擬攔網攔回的球讓攻擊方練習補位隊形。
3. 舉球員將球直接舉給2號位的攻擊手做扣球動作,攔網員預先拿好球位於球網對面,在球扣出時攔網員直接將球丟回場內,模擬攔網攔回的球讓攻擊方練習補位隊形。
攻擊補位隊形練習
比賽場地規格圖
第三節 羽球(5)
本單元的教材內容為正(反)拍抽球、發低短球,以及雙打比賽的應用技術,目的在提升個人進攻與雙打默契的能力。希望透過本單元的教材內容設計,能獲得羽球技術進步的成就感。
基本動作
抽球
正拍抽球
正拍抽球
反拍抽球
反拍抽球
正手發低短球(以右手執拍為例)
正手發低短球
反手發低短球(以右手執拍為例)
反手發低短球
應用技術
正(反)拍抽球
正(反)拍抽球路線圖
雙打比賽
羽球雙打比賽是2人共同進攻、共同防守、共同協調且密切配合的比賽。因此,2人之間移位和補位的路線必須有一定的規律,才能善攻易守。因此,無形中發展出3種隊形的組合。
1. 前後隊形:如同雙打發球站立之位置,1位站立於中線與前發球線交點位置,另1位站立於後發球線中點前方。凡屬前方球員舉拍能拍擊及其前方的球,由前方球員負責;越過者則由後方球員負責。2人前後分區攻守,此隊形利於攻擊,如圖所示綠色部分由前方球員負責,藍色部分由後方球員負責。
2. 雙邊隊形:一球員站於中線左邊,另一球員站於中線右邊,羽球在那一場區飛行,則由該場區的球員還擊,此隊形重於防守。
3. 輪轉隊形:是前後、分邊兩種隊形的相互交換應用;或當對方攻擊時,採分邊隊形防守;本方主動攻擊時,改為前後隊形。如此兩人一前一後,或一左一右,既可守又能攻,是羽球雙打最理想的隊形。
下頁圖:雙打隊形組合
練習方法
抽球──正(反)拍抽球
正拍抽球路線
反拍抽球路線
正(反)手發低短球
正(反)手發低短球練習
第四節 桌球(5)
桌球運動與一般球類運動的比較是球體小、速度快、變化多。它的發展離不開器材、球拍,及規則的修改、技術的創新和水準的提高,尤其是發球與接發球,要做到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方能致勝;此外,對於團體比賽中的雙打,往往有起死回生的決定性作用。因此,對於雙打比賽的要求是建立在單打的基礎,它是不同於單打,在技術和戰術上有其獨特要求,方能隨心所欲而有良好的戰果。本節將介紹發球、接發球基本動作及雙打練習方法,使其能提升桌球技術的能力。
基本動作(以右手執拍為例)
發球
站立位置:站位在球檯左邊,身體與球檯的距離約為30公分,視身體高矮加以調整。
發球站位
正手發球
反手發球
接發球
站立位置:視對方發球的位置來決定自己的站位。通常為能便利掌控球檯的各部位,不宜過遠或過近,一般大約離檯30~40公分為宜。
防守型接球姿勢
攻擊型接球姿勢
應用技術
發球搶攻
發球者利用對方在回球的有限時間範圍內實施攻擊。
2人1組,1人發球,另1人接球。當接球者回球時,發球者即直接進行攻擊,先慢後快,待熟練後兩人互相交換。
抽球結合扣殺攻擊
利用抽球的旋轉,使對方回擊之球上飄,進而實施扣殺攻擊。
2人1組,1人發球,另1人用抽球接球,使發球者回擊之球上飄,接球者即實施扣殺攻擊,先慢後快,待熟練後2人互換練習。
雙打比賽戰術應用
練習方法
發球與接發球練習
先做模仿拋球、發球和接發球的動作,再實際上檯2人1組之練習:
雙打的練習
反手推檔1人1球
正手快攻1人1球
第五節 網球(4)
高壓球在威力和效果上類似於發球,兩者都是以近似擲拍動作,在身體前上方完成擊球。而兩者間的差異是殺球的動作須依來球的落點調整位置,無時間性,且是對著具有配速的來球做壓倒性的擊球效果,不像發球是靠自己托球及自我製造配速。
如果使用大陸式握拍法發球者,則可輕而易舉地運用高壓球,因其具有較大彈性控拍功能及產生靈敏的球感,且有助於藉由手腕動作,使基本高壓球發揮更大的威力。
挑高球主要是作為防禦戰術,當自己尚未完全採取準備姿勢,或對方擅於底線抽擊球或已做上網動作,此時之挑高球能爭取時間,也可攻破對方底線抽球的節奏或上網截擊,偶而也能成為反攻得分之利器。挑高球在雙打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份量。
有了掌握制空權──高壓球、發球的同時,也要同時以挑高球及接發球的練習相配合。據統計,每盤的比賽約有十次的接發球(也就是回擊發球)是在「非壓迫失誤」情況下失分。而這其中的應用技術即單打比賽所使用的戰略,能充分發揮攻擊、反攻擊、防禦的功能。當發現對手的弱點須乘勝追擊,加速耗損其自信心以取得勝利;反之,對手十分強韌時,則須穩固自己;在戰術上要確保能運用各種網球運動技能,以達成預設目標及完成戰略計畫。
基本動作
高壓球
基本高壓球是極具威力的,它是在來球落地前回擊,因其以正面拍擊來球所產生的旋轉力,能使球回得既快又深入對方底線,以最大衝力向前且朝低處彈跳,故高壓殺球動作能在最具堅定的信心及時機掌握下完成得分。
所有的高壓球動作基本上都是發球動作的縮影,故再次強調運用高壓球時,應該使用發球的握拍法。運用基本高壓球時,雙腳要穩健的踏地,但在擊中球時,重心必須適當的轉移至前腳,其向前的動力比基本發球少,而控球力道是首要條件。
基本高壓球的重要部分是準備動作、擊球點和步法:(以右正手拍為例)
高壓球
高壓球的步法
挑高球
挑高球大都從底線附近出擊,其握拍方式和擊球準備動作都類似基本正、反手抽擊球。挑高球重視低的準備動作和高的後續動作。
當向前上方揮拍擊球時,會產生一些上旋力,要施加控制力使拍面的底端朝前,如此方能產生高提的效果,而使球在空中飛行弧度較高。
以右正手拍為例:
挑高球
接發球
接發球時,首先要考量對方發球強度和自己的擊球能力。在對手做出發球動作時,就要隨時全神專注準備接發球的動作,若自己正、反手擊球須改變握拍法時,也要及早轉動握把及拍面。
1. 接發球時須考量自己是正手或反手擊球,而發球者是正手或反手持拍也需考慮之。
2. 當預測發球者是強勁平擊發球,應退至底線1~1.5公尺後,才有足夠的縱深及充裕的時間回擊發球。若預測發球者是側旋發球,就要採取底線前之位置回擊發球,因側旋發球力量較小,並可在反彈初期之旋轉力量未完全發揮功效時,爭取時間迅速予以回擊。
3. 接發球的準備動作為雙腿微屈,身體略向前傾,保持機動移位,腰部放鬆,手眼專注發球者的動作。如果感到緊張則以放鬆臉部緊張肌肉,或略加深呼吸均有助於保持身心順暢。
接發球
4. 當在發球未過網之前,接發球者須判斷該以正手拍或反手拍回擊,並已將球拍後拉同時側身對著來球,當球落地反彈後注視球體,完成此一順暢之接發球。
5. 接發球回擊路線可分為:(1)通常回擊球路,即對來球路線,擊回原路線;(2)較佳的回擊球路,選擇空間較大,能擊出安全球;(3)具攻擊性之回擊球路,擊出能得分的空間,或強勁朝對方攻擊。接發球回擊的縱深以越近底線越具侵略性。
應用技術
單打比賽
網球運動迷人之處在於比賽。不論任何比賽,都須將對手的能力,包括擊球基本的實力技能、應用技術、移位速度、發球、接發球……排名、經驗、持續力,控球能力及強度……等,與自己作比較,以提供選擇目標並擬出戰略計畫及完成戰術應用決策。
進入比賽,首先要了解球員彼此的特性,是單一打法見長,如底線型球員、發球上網型球員,或是數種特性集合的全能球員。
比賽中要認清球場
底線後方通稱為後場,底線型球員據此希望以縱深擊球擾亂對手配速,或以良好的落點迫使對手產生失誤而得分。在接發球區線至球網之間稱為前場,此區和對手最為接近,故擊出的球較具攻擊性;但相對上網者準備時間少,動作無法大,彼此須先具制敵先機的判斷力。由底線至接發球區線間稱為無人區域,是過渡型態性質,進入此區通常會銜接上網而進入前場;若非主動的被帶入此區,則須設法回退底線。
單打比賽之應用(一)
比賽中要時時刻刻記住中間點理論
以對手的擊球位置為基準,遠端之球員所站位置,將其能往左右兩方之最大有效擊球角度,扣除球的飛行弧度,選擇此最佳位置為下一個回擊球做最好的準備,近端球員選擇之位置,該位置即稱為中間點。
單打比賽之應用(二)
單打戰術其實就是發球、接發球、回擊落地球、截擊、吊短球、高壓球、挑高球等基本動作的選擇、組合、修正;並配合各種生理、心理上的準備,包括:賽前須充分熱身,賽中抱持必勝的決心,集中注意力,培養控制情緒(EQ)的氣質訓練,用控球感打球,學習如何適應比賽的節奏等。
練習方法
高壓球
自我練習
帶一簍球站在球場內中央,將球托在前方高處,讓自己有時間準備擊球。先練習擊出進入對面球場底線中間和角落的球,也可在目標區放置球筒,練習殺球擊中之準確性。
與球友練習
其效果比自我練習要大得多,且分項綜合等訓練皆可。若練習連續次數殺球,可請球友從底線挑高球做基本殺球或做跳躍殺球動作,每次擊出殺球後,須跑到網前,以球拍觸碰網帶。這種方式能增進速度、敏捷性、步法和耐力,而且也應該列為訓練課程之一環。
對牆練習
剛開始可像發球自我練習之托球後擊向距牆底約三分之一位置,使球落地後彈碰牆面而成高弧之來球,再做殺球動作等訓練,其效果可用來改進姿勢及練習突發狀況之球路。
挑高球
自我練習
在球場的底線2公尺內做上記號,然後拿一簍球回到另一邊球場底線做好準備姿勢。先練習由自身側方拋落球,然後擊出高而深遠的挑高球,挑高球只需用些許上旋力,要注意所擊出的球路為準確平穩的拋物線(約4.5~5公尺高度過網),並落在對面球場記號內。
與球友練習
球友由對面球場運用高壓球,在己方球場底線中央標誌後做好準備姿勢,兩人開始練習挑高球和高壓球等訓練皆可。試著延長對打時間,每次擊球後,要還原準備動作。
第六節 足球(1)
足球運動的起源有種種的傳說,世界各地的文獻裡也都有記載,而大致可分為兩種說法。
中國
中國古代稱之謂「蹴踘」,亦即今日足球之起源。戰國時代稱為「蹋踘」,但蹴踘規章制度於唐宋時方有考據,更把球改進由實心變為空心以添氣(打氣),但比賽方法未流傳下來。不過世界各國都一致認為中國是足球的創始者。英國學者們更認為漢朝李尤(西元50年~130年)的「踘城銘」為世界最早有關於足球的記載。
歐洲
足球於歐洲古戰場中以頭蹴之為樂。西元前500年斯巴達人哈巴斯登(Harpastom)時尤為盛行;至西元前59年羅馬凱撒大帝(JUI ins Caesar, 100~44B.C.)時以皮或布為殼,內蓄羽毛為球,分兩組角逐,用以訓練士兵,作為克服他國之具。故古羅馬軍中酷嗜此戲,迄大帝以其雄厚軍力西征英國南部海岸時,始將其傳入大不列顛(Great Britain)及伊斯利(Britain Tsles)。惟羅馬傳至奧古斯都(Augustus, 63B.C.~14A.C.)時覺其運動不夠熱烈,未能增加士兵之戰鬥能力,乃禁止戲於羅馬。足球傳入英國後,英人則倍加熱愛,世代習傳,力促改進,因之流傳後世,沿至今日乃成為國技。
基本動作
傳球
足內側傳球
應用此方法傳球時,踢球足和球的接觸面積較大,傳出的球較準確;同時腿的擺動小,傳球快,適用於短傳。但由於踢球足不是自然向前擺動,而是以髖關節為軸向外轉,以足內側正對著球,所以它擺動幅度小,不如正足背傳球有力。動作要領如下:
足內側傳球
外足背傳球
這種傳球方法較適用於傳行進間之活動球。它的使用範圍很廣,如射門及傳球等,尤其適合於踢向外旋轉的弧線球(即香蕉球)。外足背傳球前的助跑姿勢可分為直線助跑和斜線助跑兩種;主要是根據傳球者跑的方向和球的方向作區分,即兩者成交叉稱為斜線助跑,而兩者的方向相同稱為直線助跑。動作要領如下:
外足背傳球
正足背傳球
在足球比賽中,令觀眾感到最刺激的是以足背將球猛射入門。這是一種力道最猛、最為可觀的射門方法,因為這種踢法的腿擺動距離短、擺幅大,足和球接觸的面積也大,因此踢出的球有力而準確。適合於遠距離傳球射門、踢自由球、球門球、後衛球及角球等。動作要領如下:
正足背傳球
停球
足底停球
在接停身前的高球和反彈球時常用該部位。大腿抬起使腳與地面保持一個球高度。足底停球時要觸球的後上部,使球同時接觸足底和地面。球一旦停死,將有利於對方防守者的壓迫和逼搶,所以應注意迅速停球之連貫動作。
此技術熟練後,可以足觸球的同時,利用足底回拉球體。
足底停球
足內側停球
該部位觸球面積大且運用最為頻繁。但因足內側停球時腳必須外轉成90度,以足內側平行點觸球,觸球剎那,足稍微往後拉,以求停球之穩定性。此動作在跑動中運用時,會破壞正常的跑姿、跑速。儘管如此,初學者仍把該動作當作足唯一的停球部位。
足內側停球
足背停球
該技術特別適合接空中垂直下落球。以正足背或鞋帶部位提起,至球下墜接近足背時,足和腿在觸球剎那稍微往下後拉,以求停球之穩定性,所以觸球瞬間,踝關節應稍微放鬆。
足背停球
應用技術
在足球個人技術領域中,基本動作的要求是球員必須具備之先決條件。在練習過程中,首先必須從踢球之基礎技術開始,其對於往後個人技術及整體戰術的發揮,是極重要的關鍵所在。傳球的方法大致可分為足內側、外足背及正足背等3種,3種方法各有不同的使用時機。
練習方法
足內側傳球練習方法
外足背傳球練習方法
外足背傳球練習方法
正足背傳球練習方法
正足背傳球練習方法
停球練習方法
第七節 橄欖球(1)
橄欖球運動始於西元1823年,在英國拉克貝學校(Rugby School)舉行的足球賽中,有位名叫威廉卜愛利司的球員,不顧犯規,用手把球撿起來抱住,直向對方球門奔跑,從此有了橄欖球運動。1862年,英國修訂足球規則時,把用腳踢的足球和手腳併用的足球分開,拉克貝正式成為獨立的運動項目。因比賽用球形狀類似橄欖,因此我國將它譯為橄欖球。
基本動作
傳接球
簡單的說,傳接球就是把球從一個球員手上傳至另一位球員手上。
傳接球
正確而安全的傳球要領如下:
雙手持球
撿地上球
在競賽中有很多時候必須從地上獲得球,需要不少的撿球技巧來應付各種情況。撿球方法的選擇須視可供利用的時間,以及球是在滾動狀態還是固定不動而定。
撿地上球之一
撿地上球之二
想要獲得球,必須考慮天氣和地面的狀況,主要的要領如下:
應用技術
司克蘭(Scrum)
所謂司克蘭,又稱為正集團爭球,由兩隊球員頂架而成,雙方架式必須使球能投進其間的地上。司克蘭的目的,是在有輕微違規或比賽停頓後,使比賽迅速、安全、公平地重新開始。而「司克蘭」爭球,就是用「司克蘭」向前推進,或是在最壞的情況下去獲得這個爭球。每一位球員必須對「司克蘭」有積極的態度並認知其重要性及目標。負責、專心和控制是達到「司克蘭」爭球的基本因素。
司克蘭
整體性
每位球員必須將自己的力量由後往前推進,使前排的3名球員能有最大的推力,8名球員能同時施力,將力量發揮至最大,形成推進的力量,而達到成功有效的爭球。
體力
體力是「司克蘭」的重要因素。前鋒必須強壯且有足夠的體力,擔任「司克蘭」爭球中的任何工作,且能穩住自己的位置,去抗拒強烈的壓力,而且還能適時產生爆發力量,達到「司克蘭」爭球的目的。
司克蘭(15人制)集團前鋒球員進攻法
球員互相組合均衡堅牢,推進力強大,為前鋒最基本組合「司克蘭」。但若組合過於堅牢,則爭球後不易散開做有利攻守掩護(3-4-1組合)。
球員組合之中排兩側翼靠近對方,有利於阻擾對方的攻擊。若前鋒的推進排面過寬,組妥不穩,則容易崩潰(3-2-2組合)。
從下圖中可知,不平衡組合陣式對「司克蘭」旋轉戰術有利,但其缺點為組合不平衡,偏重在一邊,違背現代橄欖球運動的機動性(3-3-2組合)。
司克蘭進攻法
爭邊球拋接球
橄欖球賽中球被踢出,或持球者被推出邊線外或踏到邊線時,成死球後,雙方前鋒球員各排成一列,並於距離15公尺內完成投擲爭邊球,球員因站為2列,中間的間隔距離為1公尺,雙方球員站位完成後,即可開始執行爭邊球的爭奪。
爭邊球拋接球
拋接球者基本技術如下:
15人制比賽爭邊球集團
爭邊球時,雙方球員都是一對一互相防守對方,其實雙方8位前鋒球員,都共同一致負有防守與攻擊的任務。球員個人跳躍爭球能力強,機動性大;球員爭球後有利於快攻,助攻員配合時間、球速之掌握,爭球者有利爭奪球。
爭邊球的基本排列方式
爭邊球全隊基本進攻排列方式
爭球員利用高大體型爭球後,轉變成小組攻擊,有利前鋒球員進攻。球員在爭邊球集團中爭奪球後,要互相組合均衡堅牢,產生強大的推進力、防守力,攻擊或突破對方,達到爭邊球集團在15人制比賽中的目的。
側面傳接球
練習方法
側面傳接球
傳球時接球者必須跑在傳球者的後方,不可將球往前傳,側面傳球為進攻的基本傳球方式,常運用在訓練或比賽中。
交叉傳球
交叉傳球
持球員在進攻時與接球員做一個交叉的動作,持球員從右向左前方前進,接球員從持球員的後方由左向右前方前進,在兩者經過交叉點的同時將球傳給接球員,完成交叉傳球的動作。
移位循環傳球
移位循環傳球
循環傳球是3個運動員以側面傳球進攻,當球傳到綠色運動員的時候,另外兩名運動員移位繼續往前進攻,圖中綠線為傳球路線,橘線為運動員移動跑位的路線,常用在比賽中的小組進攻中。
撿地上球
以分組進行練習,可分為2人1組、4人1組及6人1組,為練習小組。
2人1組可採用1人撿球1人拋球的方式,拋球者將球拋向地面使球跳動,撿球者在觀察球的跳動後將球撿起,即完成1次練習動作,可反覆練習。
4人及6人的練習可採用踢球的方式進行,利用10~20公尺的距離將人員平均分成兩側,兩側人員運用互相踢球的方式將球踢向地面,使球能在地面上形成彈跳或向前跳動,撿球者觀察球的彈跳或滾動的方向後,將球撿起即完成1次練習動作,可反覆操作。
司克蘭
以分組進行練習活動,可分為2人1組、3人1組、5人1組及8人1組,為一個練習小組。
2人1組可採用1對1的練習方式,2人面對面後,使其右肩與對方右肩相結合對抗,並同時用力。
2人1組練習
3人1組可採用2對1的練習方式,2人平行站立,1人站於對面,使3人行成三角形進行對抗,並同時用力。
3人1組練習
5人1組可採用5對5的練習方式,3人平行站立,2人站於後方,使隊型為3-2組合後進行二方對抗,並同時用力。
3-2組合對抗練習
8人1組可採用8對8的練習方式,與前述的3-2組合相同,並於後排再加入3人,行成3-4-1的組合進行二方對抗,並同時用力。
3-4-1組合對抗練習
爭邊球拋接球
以分組進行練習活動,可分為2人1組、3人1組及8人1組為一個練習小組。
2人1組可採用互相投擲的練習方式,利用5~10公尺的距離,站立於兩側,並進行互相投擲。
3人1組可進行接球員的練習方式,接球員執行向上跳躍的動作,並反覆練習。另外2人練習藉由接球員跳起的力量,再將接球員向上托高撐起即完成1次動作,可反覆練習。
8人1組可採用4對4的爭球練習,4人1組分別站立於兩列,雙方中間間隔距離為1公尺,再由擲球者將球投擲於兩列中間,進行雙方爭奪。
爭邊球拋接球練習
第八節 高爾夫(1)、(2)
有關高爾夫活動的紀錄資料,最古老的文字記載年代為1457年蘇格蘭國會紀錄中的文獻(大英百科全書,2004)。高爾夫運動的名稱(Golf),便是來自蘇格蘭的方言(Gouf),意為「擊、打」。
從史料上多少能明確的推知,近代高爾夫的運動誕生於14、15世紀,發源地是蘇格蘭或荷蘭,世界上第一家高爾夫俱樂部設立在蘇格蘭的愛丁堡,而最有名氣的高爾夫俱樂部也是設在蘇格蘭,即聖安德魯皇家古典高爾夫俱樂部;而且高爾夫運動最初的規劃是由蘇格蘭的愛丁堡高爾夫俱樂部制訂的。
經過了近5個世紀,高爾夫始由日本引入臺灣在1919年,當時臺灣尚為日人統治的時候,日本總督明石元二郎(第七任總督)在淡水建造了第一座高爾夫球場,即現今的「老淡水球場」。
基本動作
握桿
是球桿和身體的連結點,其主要目的是將身體的力量順利的傳至球桿。而握桿的方式將是修正擊球最後的關鍵,以下介紹幾種握桿方式供參考。
左手握桿要領
將桿柄置於左食指,第一指關節與小指根的斜線上;依左手小指、無名指、中指的順序緊握桿柄,食指往上扣成U字型。將拇指置於桿柄上方與桿面成一直線上,若左拇指置於桿面延長線的右側,稱為強勢握桿法;反之則稱弱勢握桿法。
左手握桿法
右手握桿要領
將桿柄置於右手的無名指和中指的第一指關節和第二指關節之間,食指第二指節由下往上扣成U字型,拇指右側面靠在桿柄上。
右手握桿法
互鎖握桿法
雙手握桿法
依上述左、右手握桿要領,讓雙手緊密結合在一起,以下介紹三種不同的握桿方式,可依個人的舒適程度做選擇。
1. 互鎖握桿法
左手的食指與右手的小指交錯的握桿法。
重疊握桿法
2. 重疊握桿法
右手小指置於左手食指與中指之間的握法。
棒球握桿法
3. 棒球握桿法
像握球棒一樣,用10隻手指握住球桿的方法。
站姿
站姿的目的在於能使自己身體平衡,同時對準目標點。雙足約與肩同寬,背部打直,上體前彎(可依每位練習者的身高及球桿的長度做適度調整)。膝關節微屈,雙手自然下垂,身體重心置於足板與足趾之間。為了適應各種不同長度與角度的球桿,以下說明三種不同的站姿。
站姿
平行式站姿
平行式站姿
雙足趾尖與目標成平行線,此種站姿較容易瞄準方向,一般初學者以此種方式練習較容易。
開放式站姿
開放式站姿
靠近目標的前足,稍往後方站立,使身體微向目標點。其優點是較容易控制球的落點,但由於身體旋轉的幅度較小,所產生的力量較少,一般適用於短鐵桿。
封閉式站姿
封閉式站姿
略將後足往後站立,使背側微向目標,其優點是身體旋轉幅度較大,產生的力量相對增加,適合長距離擊球。
揮桿
揮桿的目的是利用身體旋轉所產生的力量將球擊出,其所牽涉的動作相當複雜,在此分成上桿、下桿、擊球、收桿來逐一討論。
上桿
上桿
下桿
下桿
擊球
擊球
收桿
收桿
當完成以上所有的動作,身體正面自然會朝向目標點,雙手會往左上方,球桿會往背部靠,這是完美又自然的收桿。
應用技術
挖起桿動作
挖起桿一般多使用於果嶺附近的沙坑障礙,對於一般業餘球友是個相當大的考驗;在一般練習場並沒有沙坑練習場,間接造成業餘球友相當大的心理壓力。其實把握住以下動作要領,多加練習,應不致於對沙坑障礙產生恐懼。
試探沙坑虛實
1. 試探沙坑虛實:利用合規定的站立之方式,儘量用雙足試探沙坑的深淺、軟硬。
採開放式站姿
2. 穩定下半身、重心偏向前足,採開放式站姿。
手腕向外起桿
3. 打開桿面角度,提早快速使用手腕向外起桿。
利用沙爆將球擊出
4. 擊球面角度落在球的後方約1吋,利用球桿接觸沙坑瞬間破壞沙面,沙子被球桿擊打向前上方飛散的沙爆現象時,將球擊出。
起撲桿動作
起撲擊球作用,在於補救無法以正常桿數上果嶺時的輕擊球法。如何將球補救到洞口附近,一推進洞,其要點如下:
起撲桿動作
推桿動作
推桿並沒有規範的姿勢或動作,只要能進洞就是最好的推桿;但不等於可以隨心所欲的變換推桿動作,成為臨時性的打法,這樣無法掌握到方向性和距離感。以下為練習時之注意事項:
練習身體正確的旋轉
練習方法
1. 利用輔助器材,練習身體正確的旋轉。
練習屈腕的動作
2.利用輔助器材,練習屈腕的動作。
練習固定雙手上桿角度
3. 利用輔助器材,練習固定雙手上桿角度。
練習下桿擊球動作
4. 打擊沙包,練習下桿擊球動作。
練習推桿直線擺動
5. 在練習果嶺上擺兩支球桿,與推桿面同寬,練習推桿直線擺動。
6. 在練習果嶺上置一標記,練習不同距離的起撲桿,練習推打與切擊兩種打法,以了解球落點後的滾動距離。
7. 練習時應注意下列4點:
(1) 充分做好熱身活動。
(2) 遵守練習場安全守則,不得於擊球區外練習揮桿。
(3) 揮桿擊球前,需保持安全的揮桿距離,先注意周圍人或物。
(4) 下場擊球,預防曬傷。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