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專案
翻閱簡報可由下方進度欄位的左右鍵調整或是由右側欄位快速瀏覽上下頁面。
想要放大視窗吉寶也提供全螢幕瀏覽喔!
序
現代社會相較於過去更加富庶、資源也更為充足,多數人本該生活在滿足與快樂之中,但為何世界發展的腳步向前,人們卻往往感受到孤獨與壓抑?本章就讓我們從理性的角度出發,以哲學來思考如何追求生命的意義與幸福,並從中找尋出安頓生命的方法。
學習目標
序
現代社會相較於過去更加富庶、資源也更為充足,多數人本該生活在滿足與快樂之中,但為何世界發展的腳步向前,人們卻往往感受到孤獨與壓抑?本章就讓我們從理性的角度出發,以哲學來思考如何追求生命的意義與幸福,並從中找尋出安頓生命的方法。
學習目標
生命劇場
沐軒:我最近總是覺得好無力喔。
語彤:怎麼了?發生什麼事了嗎?
沐軒:也沒什麼,就是說不上來……。
語彤:會不會是課業壓力太大了啊?
沐軒:是有壓力,但成績也還算可以。
語彤:那不然就是有人造成你的困擾囉!
沐軒:也沒有,我和家人朋友相處都很和諧,只是每天這樣上學、放學,放假耍廢,感覺好沒意義喔。
生命探索
什麼是哲學?
「哲學」(philosophy)一字源於希臘文的「ψιλοσοψια」,譯成拉丁文為Philosophia。Philo代表「愛」,Sophia代表「智慧」,意即「愛好智慧之學」。這種愛好源於人對未知事物與生俱來的好奇與反思,希臘哲學家們常透過觀察與理性推理,探索萬物運行的原理。在探索一個問題時,哲學家常先釐清概念的定義、為問題設立判斷的標準,依此層層推衍出有邏輯的理論體系。
從哲學發展的歷史來看,可將哲學論題大致分為四個領域:
序
現代社會相較於過去更加富庶、資源也更為充足,多數人本該生活在滿足與快樂之中,但為何世界發展的腳步向前,人們卻往往感受到孤獨與壓抑?本章就讓我們從理性的角度出發,以哲學來思考如何追求生命的意義與幸福,並從中找尋出安頓生命的方法。
學習目標
生命劇場
沐軒:我最近總是覺得好無力喔。
語彤:怎麼了?發生什麼事了嗎?
沐軒:也沒什麼,就是說不上來……。
語彤:會不會是課業壓力太大了啊?
沐軒:是有壓力,但成績也還算可以。
語彤:那不然就是有人造成你的困擾囉!
沐軒:也沒有,我和家人朋友相處都很和諧,只是每天這樣上學、放學,放假耍廢,感覺好沒意義喔。
生命探索
什麼是哲學?
「哲學」(philosophy)一字源於希臘文的「ψιλοσοψια」,譯成拉丁文為Philosophia。Philo代表「愛」,Sophia代表「智慧」,意即「愛好智慧之學」。這種愛好源於人對未知事物與生俱來的好奇與反思,希臘哲學家們常透過觀察與理性推理,探索萬物運行的原理。在探索一個問題時,哲學家常先釐清概念的定義、為問題設立判斷的標準,依此層層推衍出有邏輯的理論體系。
從哲學發展的歷史來看,可將哲學論題大致分為四個領域:
了解食農教育的意義、由來、做法,以及臺灣目前推行狀況。
普通高中/體育(一)/第6章 有氧舞蹈
普通高中/體育(三)/第6章 有氧競技體操
了解食農教育的意義、由來、做法,以及臺灣目前推行狀況。
普通高中/體育(二)/第6章 階梯有氧舞蹈
發現天賦,創造自我,形塑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面對青春洋溢的學生,教育的重點之首是協助他們啟動夢想。華興就是老師們的最佳夥伴,不只為學生找到熱情,更提供全方位協助,讓未來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實。
發現天賦,創造自我,形塑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面對青春洋溢的學生,教育的重點之首是協助他們啟動夢想。華興就是老師們的最佳夥伴,不只為學生找到熱情,更提供全方位協助,讓未來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實。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第六章 越追求就越幸福嗎?—生命意義的追尋
序
現代社會相較於過去更加富庶、資源也更為充足,多數人本該生活在滿足與快樂之中,但為何世界發展的腳步向前,人們卻往往感受到孤獨與壓抑?本章就讓我們從理性的角度出發,以哲學來思考如何追求生命的意義與幸福,並從中找尋出安頓生命的方法。
學習目標
生命劇場
沐軒:我最近總是覺得好無力喔。
語彤:怎麼了?發生什麼事了嗎?
沐軒:也沒什麼,就是說不上來……。
語彤:會不會是課業壓力太大了啊?
沐軒:是有壓力,但成績也還算可以。
語彤:那不然就是有人造成你的困擾囉!
沐軒:也沒有,我和家人朋友相處都很和諧,只是每天這樣上學、放學,放假耍廢,感覺好沒意義喔。
生命探索
什麼是哲學?
「哲學」(philosophy)一字源於希臘文的「ψιλοσοψια」,譯成拉丁文為Philosophia。Philo代表「愛」,Sophia代表「智慧」,意即「愛好智慧之學」。這種愛好源於人對未知事物與生俱來的好奇與反思,希臘哲學家們常透過觀察與理性推理,探索萬物運行的原理。在探索一個問題時,哲學家常先釐清概念的定義、為問題設立判斷的標準,依此層層推衍出有邏輯的理論體系。
從哲學發展的歷史來看,可將哲學論題大致分為四個領域:
哲學如何能幫助我們找到生命意義?
前面提及哲學家在探索問題時,往往會先釐清「定義」,因為有了定義,我們才能保證是在同一個基礎上討論事情,否則即使是同一個詞,也可能在不同的脈絡裡有不同的指涉。而定義其實很簡單,只要確認出詞語指稱的範圍、使用的方式以及情境就足矣。
哲學明晰事物的定義,而透過哲學,我們也得以思索生命的意義。當我們秉持著追尋真理的心來討論各種議題,並藉由哲學理性的精神來客觀地面對生命,或許便可以在過程中實踐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哲學探索的領域包含了愛慾、知識、智慧、勇敢等人倫議題,蘇格拉底更是直接指出這些議題的本質,就在於「幸福」的追求及「生命意義」的全面思考。
生命的意義並不在於被某人賦予,而是在於從實際行動裡創造價值與經驗,並從其中追求意義與探索幸福,然而討論什麼是生命意義與幸福之前,我們或許可以談談生命的「自主性」。在現在流行的RPG(Role-Playing Game 角色扮演)遊戲裡,那些角色彷彿就在他們自己的世界真實的活著,當然事實上並非如此,虛擬人物的生命是由程式所賦予,不管打敗魔王還是蓋出全世界最大的農場,都是由人類創造給虛擬人物的,並不是那些角色自發去追尋或是發現。如果不能夠自主決定自己的命運,不能自己做出選擇、按照自我意志行事,那我們當然就無法肯定與感受生命的意義,「哲學」的目的就在於給我們一個釐清這些問題的方法。
要探尋生命的意義,必須首先回溯自己的內心,並了解你的命運操之在己。
想要探索生命意義,除了從自主性出發之外,也可以先嘗試了解自己的人生價值觀,試著問問你的內心:
生命有什麼意義?
說了這麼多,到底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其實道理你我都早已曉得,首先要了解生命是具有自主性的,你就是自己人生的主宰,需要透過自為的行動,來實現自己的目標與發展。
認知到生命是由自己作主之後,接著就要請你自問,人生的價值在於何處呢?不管是觸動心中感性的美好事物,還是憧憬而想要成為的目標,都是促使你前進、追求人生目標的動力。釐清了價值觀,了解什麼對你來說才是重要的,才能活出不後悔的人生。
在探求人生價值的過程中,還可以透過宗教感性的力量及哲學理性的思辨,進一步去審視目標是否有符合人生的善與美,以更加接近生命的真諦。在生命的旅程中,唯有經過自己的反思與抉擇,才能真正找尋到自我生命的意義,而當你了解生命中真正的美好並親身實踐,「幸福」自然就會來到你的身旁。
追求至善與至福
一、希臘哲學家追求的至福境界
三哲人中的亞里斯多德有一本影響後世久遠的著作—《尼可馬赫倫理學》(The Nicomachean Ethics),在書中提到了一個人生的目標叫做「eudaimonia」,這是個古希臘字,有人翻譯為「至福」,有人說其意指「順遂的」或「成功的人生」,當然也有人直接翻譯成「幸福」。
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會有一些暫時的目標,用現在的方式來說,就是買車、買房、成家、立業、事業有成、子孫滿堂、安養天年等,然而這並不是真正的幸福,亞里斯多德認為幸福是由德性與際遇所組成的,「德性」即是與生俱來的內在善,是指在理性的指導下,行為合乎「中庸之道」(Doctrine of the Mean);而外在善則指錢財、外貌以及友誼等等人生際遇。
亞里斯多德認為,每個人的幸福都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每個人所得到的幸福會與他的「德性」、「智慧」及「追求幸福的能力」有一定的關聯,幸福是很實際的活動,因此為了讓幸福順利運作,還需要加上身體的善(健康)、外在的善(物質)、內在的善(心靈)。實踐需要很多條件,而目標越是偉大和高尚,過程中所需要的也就越多,幸福來自美德,有德之人不一定能夠獲得幸福,但無德之人一定無法幸福。
你認為亞里斯多德的觀點能否說服你呢?而對你來說,幸福又是什麼?有人認為透過快樂可以得到幸福,有人認為富有就是幸福,前面我們說到生命的意義,那幸福的意義又會是什麼呢?
快樂的英文是happy,而幸福則是happiness,因此有人說「快樂就是短暫的幸福」,你認同這樣的說法嗎?
哲學教授林火旺(1952-)曾提出一個幸福運算式,他認為:幸福=快樂+有意義
亞里斯多德則表示,人們在追求財富時,會有兩種狀況,一是把人生目的當作聚集財富,二是追求美好生活。
對於前者,亞里斯多德提出了很嚴厲的批判,他說:「他們僅知道『生活』而不去追求『美好生活』,且就像他們的欲望無止境一樣,企求滿足的手段也無止境。」
至於後者,又可區分為兩種:一是追求肉體快樂、二是追求精神愉快。
二、東方思想的至善境界
希臘哲學家的「至福」概念其實也反應在東方思想中,還記得孔子有位貧困的學生顏回嗎?當孔子詢問弟子追求的理想時,顏回答「無伐善,無施勞」,意即不彰顯自己優點、不誇耀自己功勞,因此孔子描述顏回為「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說明顏回所追求的是內在的品德價值,不以外在物質為侷限,所以顏回之「樂」可視為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至福」境界。
關於快樂與幸福的關係現在你心中或許也已有些想法,如果你還是感到困惑,可以再看看東方文化中對於「至善」的說法。
在《禮記.大學》中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宋儒朱熹(1130-1200)據此提出「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三綱領,作為人生活處世的基本道理。「至善」指的是人道德修為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應先從對自我的內省開始,將隱藏於人性中的善質發揮出來,在生活中安頓情緒與身心,在與人互動的關係中持守善意,並能對事物進行多元的思考與判斷。「至善」並非一個固定的目標,而是永遠保持提升自我德行而能創造價值,人在朝向「至善」中,秉持無止盡的好奇、思索與學習,讓崇高的道德與幸福人生完滿的融合,以達到生命的最高境界。
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有一些暫時性的目標,當然財富就是其中一種管道,但是我們需要了解,這些都不是生命最終的目的所在。東西方哲人在談論人生的幸福境界時,其實都不約而同的指出了內在德性的重要,當我們能夠正直的面對生活,實踐自己的道德精神並為他人付出「善」,其實也就可以了解到,真正的幸福就存在於你的行為與念想之間。
純粹的物質滿足難以實現真正的幸福,唯有付出善與愛,我們才能追尋到生命至福。
現在你可以回到上個小節末的討論,再重新思考看看,你怎麼看待幸福與快樂之間的關係呢?如果你曾感受到快樂但不構成幸福,是否其中缺失的部分就是林火旺教授的幸福運算式裡所提出的「有意義」?對你自己而言,「意義」又在於何處?
耶魯大學心理系的教授桑托斯(Laurie Santos, 1975-)認為「變得幸福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需要熟能生巧。」因此他也給予大家五項練習步驟:
幸福人生的終點!
當討論生命的意義與幸福時,「有限性」常常會影響我們對於人生的看法,撇除對於死後或來生的想像,死亡就是一切事物的終點,不論你生前追求為何,面臨死亡也都將歸於塵土之中。
許多人都避諱提到死,華人世界往往以「往生」、「長眠」等詞語來稱呼;在宗教用語中,也會以「圓寂」、「涅槃」、「蒙主寵召」等不同意象代之,不管在中西文化,對於死亡往往都存在著既尊敬又畏懼的態度。死亡,是每一個人無論出身、富貴、地位,都會經歷的過程和結束,那麼如此重要的死亡,我們要以什麼樣的姿態面對才是適當的呢?
既然我們都清楚明白死亡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那麼即使避之不談,也不會延緩死亡的到來,如果因為害怕而選擇忽視,一旦親身面臨生命的盡頭,就可能因為倉促而充滿後悔。思考死亡的意義,能使我們在有限的人生中充實的活著;察覺生命的有限性,可以讓我們思考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且有意義的事情是什麼,只要我們願意好好面對死亡的課題,必然將學會如何生活。
面對有限性
①生活中幾乎所有事物都會有終結或消逝的一刻,例如因為下課時間是有限的,所以彌足珍貴而不想浪費。請試著回想在你的經驗裡,還有什麼東西是並非永久的、總有一天會結束 的?
②我們都知道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但你有沒有意識到其實生命同樣也是如此呢?撇除一些對於不同世界的想像,人生的終點就是死亡。請試著回溯在你的經驗中,有沒有曾與「死亡」相關的體驗:
●經歷過親人或寵物的死亡
●參與過葬禮或告別式
●目睹過死亡或曾經接觸過遺體
●閱聽過與死的議題相關的書籍或影音
●其他
什麼是善終?
什麼是善終?字典的解釋是指能享天年,安詳而逝。那麼要如何讓病人安詳離開呢?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臺灣人的臥床期(一生中的長期照護需求時段)是7.3年,尤其在生命的最後一段路程,因為身體機能的衰敗,往往是在病榻上度過。對於這樣的情況,你是否有聽過一個詞叫做「安寧療護」呢?
有人說安寧療護就是「等死」,其實這個說法是不精確的,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所謂安寧療護是指針對治癒性治療無反應之末期病人,提供積極性及全人化的照顧,以維護病人和家屬最佳的生命品質;主要是透過疼痛控制,緩減身體上其他不適的症狀,同時並處理病人及家屬在心理、社會和心靈上的問題,也就是說安寧療護的基礎思考,是力求病人主觀改善為原則。在現代醫療技術無法為病人提供更有利的服務之際,安寧療護用尊重生命的哲學態度,陪伴病人走過人生最後旅程,並輔導家屬重新面對未來的生活。
請上網搜尋安寧療護相關的新聞,與同學分組討論安寧療護常見的議題,並以情境劇的方式實際體驗。
情境劇說明如下:
請組員分別扮演「接受安寧療護的病人」、「等著分配遺產的後代1」、「希望醫生幫病人續命才能繼續領病人退休俸祿的後代2」、「心疼不捨的醫護人員」等不同角色,並就以下兩組對話自由發揮情境劇演練。
對話A
後代1:請問醫生,病人還有多少時間?
醫護人員:大約三個月到半年吧。
後代1:這麼久喔!
病人:醫生,不然不要再進行治療好了。
對話B
後代2:醫生,無論如何都請務必救活病人!
醫護人員:我們會盡力,但是你要知道這些治療可能會花很多錢,而且治癒的機率低於三成。
後代2:這你不用管,救就對了!
病人:我已經簽了放棄急救不是嗎?
生命能量
賈伯斯(Steve Jobs, 1955-2011):「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下重大決定時,最重要的工具。因為幾乎每件事:外界期望、名譽、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都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
接下來要介紹兩部法令,分別是《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是趙可式(1948-)博士有感於病人在加護病房中面對瀕死的掙扎,引入了國外的安寧緩和醫療(hospice)。為了實踐五全、四道、三善理念,促使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問世,期望能降低臥病者在最後的人生階段上遭遇的痛苦。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具體內容如下:
在104年,由楊玉欣(1974-)立委倡議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三讀完成,於108年正式實施,是臺灣第一部以病人為主體的醫療法規。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適用對象僅在於末期病患,但《病人自主權利法》則擴大為五款臨床病患,讓人人都能擁有預立醫囑與委任醫療代理人的權利。透過特定門診提供的醫療照護諮商後,便可以預先簽立醫療決定書及指定醫療委任代理人,未來當自己處於特定狀態時,醫療單位便需要遵照這份醫療決定書來施行醫療行為,例如是否使用心肺復甦、是否餵食流體、是否進行氣切或插管手術、是否使用電擊等,達成真正尊重個人意願的醫療照護,讓臨終之時獲得尊嚴與寧靜。
《病人自主權利法》適用的五款臨床條件
生命深思
為什麼我們要特別討論死亡呢?因為他同時涵蓋到了我們最想要知道的兩個問題:什麼是幸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縱使死亡會讓人生走到盡頭,但無論如何,依然存在著不會隨著生命而消逝的幸福。當人們用善與美去對待每一段關係、每一寸土地、每一道風景,就會發現真正的幸福將以千變萬化的姿態延續在世間,而生命的意義也正在於此。
人類在數不盡的作品中探討過死亡,有各式各樣的理由、有各式各樣的死法,但結果是一樣的,都是句點、一個終結。我們應該了解,並不是已知既定結果就放棄了過程,正如同一個好的故事,從來不會因為結局被人提早知道而喪失他的精采。
生命動一動
生命留言版
從現在開始15分鐘,所有的人都禁止交談,也禁止拿任何的資料或是手機出來查找。假設你明天就要啟程前往一段未知旅程,可能是要去另一個地區生活;總之,將會有一段非常久的、甚至是永遠的時間無法與你想見的人碰面。
那麼請寫下三封簡短的留言,或許是道謝、或許是道歉、或許是道愛、或許是道別,可以寫給任何對象,但不管你給了誰,請記得在三封裡保留一封給自己的訊息。
生命檢視站
①回顧主題三展翅的課文,請找出三個你覺得重要的段落,為什麼你覺得這是重要的?對你產生什麼影響?
②哲學的終極課題是在於追求意義與探索幸福,「幸福」不同於「快樂」,請分析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哪裡?「幸福」的必要條件又應該包含了什麼?為什麼?
③擔任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立法院榮譽最高顧問的楊玉欣女士,在談論病人自主權時曾提出:「如果有一天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你必須決定是否在病床上完全失去所有生活能力、毫無尊嚴的活著,你願意嗎?還是你寧願選擇安穩地離開呢?」善終對於你而言具有什麼意義?屬於我們自己的生命價值與意義是什麼?
④試著回想看看,距離上次跟家人拍照有多久的時間了呢?利用這門課跟家人拍一張全家福相片吧!把握能與家人相處的珍貴時光,在你的手機裡留下美好回憶。
生命視野—生命閱覽室
書籍
艾蜜莉・艾斯法哈尼・史密
《意義:邁向美好而深刻的人生》
時報出版,2018
人這一生真的是為了追尋快樂而活嗎?除了快樂,還有什麼其他值得追尋的東西呢?
陳永儀
《生命這堂課:心理學家臥底醫療現場的26個思索》
三采,2018
生命中有許多猝不及防的變數—當摯親驟逝、噩耗突襲、病痛纏身,那些我們用盡一生追求的目標,具有什麼意義呢?
孫效智
《最美的姿態說再見: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內涵與實踐》
天下,2018
當生命有一天來到終點,你希望以怎樣的姿態道別?是躺在病床上任由他人決定?還是預先做好規劃?人生最後一堂課,善終是自己的責任,也是給家人的愛!
奧斯卡・柏尼菲
《幸福,是什麼呢?》
米奇巴克,2012
你怎麼知道自己幸福呢?幸福很簡單嗎?你應該不顧一切去追求幸福嗎?金錢可以帶來幸福嗎?你需要其他人才會幸福嗎?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不幸福呢?
秋原康
《象爸的背影》
親子天下,2019
天神告訴象爸爸:「你的生命將畫下句點」,象爸爸在雲上持續溫暖守護著家人,同時娓娓道出了對家人無限的感謝。從四道人生: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來思考,我們該如何活出生命的色彩?該如何善終呢?
電影
羅伯・雷納
《一路玩到掛》
2007
人如何活成他想活的樣子?
馬克・福斯特
《摯友維尼》
2018
你是否曾把一些事看得至關緊要,卻遺忘了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呢?
阿德里安・莫里納、李・安克里奇
《可可夜總會》
2017
誠如聖嚴法師所言,人生的意義在於盡責,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人生的目的在於受報、還願、發願。你會如何發掘自我存在的價值呢?
瀧田洋二郎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2009
人生這條路上,有什麼是我們需要學習「修復關係」的呢?
影集
洪子鵬
《靈異街11號》
2019
劇中的「死亡」作為載具,承載的都是最真實的人性,在接觸死亡相關事件的過程中,如何面對自己的心靈、並與家人產生連結?
邱晧洲、王傳宗
《生死接線員》
2019
面對生命,你能留下什麼呢?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