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食農教育的意義、由來、做法,以及臺灣目前推行狀況。
普通高中/體育(一)/第8章 籃球
普通高中/體育(四)/第8章 籃球─個人進攻技巧
普通高中/體育(三)/第8章 籃球
職業學校/體育 Ⅲ/第8章 水上運動 游泳(5)、(6)
職業學校/體育 Ⅳ/第8章 水上運動:第一節 游泳(7);第二節 水上安全與救生(1)
了解食農教育的意義、由來、做法,以及臺灣目前推行狀況。
職業學校/體育 Ⅵ/第8章 水上運動 水球(1)、(2)
發現天賦,創造自我,形塑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面對青春洋溢的學生,教育的重點之首是協助他們啟動夢想。華興就是老師們的最佳夥伴,不只為學生找到熱情,更提供全方位協助,讓未來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實。
發現天賦,創造自我,形塑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面對青春洋溢的學生,教育的重點之首是協助他們啟動夢想。華興就是老師們的最佳夥伴,不只為學生找到熱情,更提供全方位協助,讓未來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實。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第八章 發現生活與生命之美。—身心靈的整合與修養
序
你聽過「小確幸」嗎?其完整意思是「微小但確切的幸福與滿足」,舉例來說,對於喜歡整潔的人而言,把抽屜裡的雜物收納得乾淨有序就能夠產生一種「小確幸」。在這一章中,我們將學習如何以不一樣的眼光體會日常生活,從生活小確幸到生命大確幸,或許我們可以重新確信為何有人會說「生命是最大的禮物」。
學習目標
生命劇場
睿恩:你看我剛剛排隊排超久買到的麵包,這家店超有名的,我排了一個多小時才買到的,超好吃耶!
沐軒:要排隊的東西我是不太感興趣啦,不過你這個麵包聞起來怎麼怪怪的?
睿恩:拜託,這塊麵包要300塊耶!你真是外行,有沒有一點品味啊?
沐軒:貴的東西不一定就比較好啊!我媽媽親手做的麵包沒有人可以模仿,我覺得才是最好吃的。
語彤:我覺得福利社的麵包也很好吃啊,可以吃飽最重要吧!
生命探索
向外探索日常之美:生活美學
「美學」一詞通常適用於文學、哲學或藝術等相關學科,顧名思義,是討論「美」究竟是什麼的一門學問,例如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570B.C.-495B.C.)就認為,美存在於和諧的比例中,所謂的「黃金比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而「生活美學」是現代人根據各種不同的「美學」定義所推論出來的新名詞,專指應用於「生活」而言。世界上的人百百種,每個人的成長環境都不同,所以發展出各自的生活模式。無論是哪一種生活模式,只要能讓自己覺得快樂、自在,就是自己的一套「生活美學」。
作家蔣勳(1947-)認為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很多人誤解了美的意義,以為美只存在於戲劇院、美術館,只存在於馬友友(Yo-Yo Ma, 1955-)的音樂符號中。其實美存在於日常生活的接觸,當我們開啟每一絲感覺,會發現每一個生命存在的特徵和狀況都不可取代。」
品味美好人生
生活美學不僅是自我生活模式的表達,更是一種美感品味的展現,在美感經濟蓬勃發展的環境下,更容易在生活中感知美的事物。過去許多長輩或許會告誡孩子只管好好讀書,不需將目光放在學習之外的事物上,但無形中便可能剝奪了許多親身經歷美感體驗的機會。
如何在一項工作或作品之中注入創意與美是當今人人都必須掌握的一門學問,而關鍵其實就源自於平日生活裡的任何一個小細節,「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們身邊處處充滿等待你我來開發的美好,只要用心體會生活,就能夠在淺移默化之間加深對於「美」的感知力與敏感度。
而我們需注意,享受生活之美並不是要使人耽溺於逸樂之中,而是在自己所體會的美好裡進一步去創造生活。不管是在品嚐珍饈後想要去親自動手實踐的感動,還是觀看優秀作品而受到啟發進行個人創作,只要能夠為你帶來積極正向的影響,都代表你能夠感知並內化生活所帶來的豐饒與美麗。
生活中的美學啟發:食、衣、住、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食、衣、住、行是缺一不可的基本要素,我們肚子餓了便需要吃飯;我們覺得冷了,便需要穿暖;我們覺得累了,便需要回家休息;我們需要前往某個地方,便需要交通。這些如此平凡、看似瑣碎的事情,究竟該如何提煉出不一樣的「生活美學」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食.
由米其林輪胎公司所發行的《米其林指南》是一本舉世聞名的暢銷刊物,每年挑選世界各地值得推薦的美食料理,給予一到三星級的評分,可說是餐飲界人人競逐的奧斯卡。而「必比登推介」(Bib Gourmand)則是米其林評審給予「超值餐館」的一項殊榮,此類料理的品質佳但價格必須平易近人。在2019年最新出爐的必比登推薦名單中,臺灣人最熱愛的夜市小吃也有多項入榜,包含蔥抓餅、割包、排骨湯等耳熟能詳的美味都受到評審的青睞。誰說米其林美食一定要大把鈔票才吃得起?在鄰家夜市也能一嘗行家的美味。
衣.
什麼?檳榔袋也能登上法國時裝秀?沒錯,來自臺灣的年輕設計師江奕勳(ANGUS
CHIANG)在2017年的巴黎男裝周上舉辦了名為「她與她們的紅唇(SHE AND THEIR
RED LIPS)」時裝秀,以臺灣檳榔文化與熱門的單車環島作為主題,得到國外媒體一致的高度評價。除此之外,臺灣的廟會、辦桌、電子花車這些常被認為「俗」到不行的東西,通通都在他的巧妙創意之下成為讓人驚豔的作品。雖然日常生活中並不會有人真的把檳榔袋穿在身上趴趴走,但是這樣融合傳統與前衛的風格,是不是讓你對周遭習以為常的事物稍稍改觀了呢?
住.
走在臺灣的街頭上,時常望見四周的房子加裝著千篇一律、冰冷單調的鐵窗,這種「獨一無二」的風景,其實曾經是富含創意與美感的。「老屋顏」工作室的創始人辛永勝、楊朝景因此有感而發,致力於蒐集經常被人遺忘的老派鐵窗花、花磚,重新讓世界看見老房子中的所蘊藏的人文風情。富士山、水果、動物,甚至是屋主姓氏都曾是窗花圖案的主題,然而後來由於房屋的大量興建,師傅為滿足需求只好改為簡單樣式,鐵窗花的工藝也慢慢失傳。下回走訪老屋時,不妨多留意一下那些充滿歷史之美的鐵窗花吧!
行.
居住在大臺北地區的人,大部分都會以捷運作為日常通勤的方式,但是在捷運上除了滑手機跟睡覺之外,現在似乎多了一種樂趣。2016年,臺北捷運推出「捷運聲音地景」計畫,邀請四位知名的音樂製作人,分別為紅線、橘線、藍線和綠線,打造了四種專屬的配樂。當列車即將進站時,我們便會聽到不一樣的樂音緩緩響起,充滿律動感的紅線、魔幻輕飄的橘線、和緩悠長的藍線,以及宛如都市混音版本蕭邦的綠線,都為百無聊賴的通勤時光增添了不一樣的風味。
看完以上食、衣、住、行四個不同面向的生活之美後,輪到你來提出你認為的例子啦!請從生活體驗中,分別找出你認為可以符合這四種生活美學的案例,並與同學們分享。
在初步了解生活美學的應用層面之後,你覺得生活中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更美」的例子呢?
我觀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並不美,
如果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更美。
我觀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美,
因為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常觸動我。
藉由上面的內容,你觀察你自己的美學品味了嗎?生活美學能不走進你的日常,成為一種生命美學?近年來興起的文青風格、手作風格、極簡風格,這些明顯的「生活品味」和你的偏好有什麼異同之處呢?又或者我們能透過什麼方式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生活品味的人?
發現生活中的美
中國哲學家老子(571B.C.-471B.C.)曾在《道德經》中說過:「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如果全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絕對標準,那麼不合乎該標準的「惡」就產生了;同樣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絕對標準,那不合乎其標準的「不善」也就產生了。
美醜善惡真的找得到絕對的標準嗎?在本章一開始的生命劇場中,睿恩認為自己排隊買到的麵包很美味,原因是這顆麵包要排隊一個小時,而且一個要三百元。而沐軒反駁他,認為「價格」並非判斷一件事物美不美的標準,反而一塊獨一無二、蘊含著媽媽愛心的麵包,對沐軒來說才是最美味的。究竟兩人誰說得有道理呢?
再來看看食、衣、住、行之美中提過的例子。必比登所推薦的美食中包含了銅板夜市美食,扭轉了我們對於「吃美食就要花大錢」的印象,便宜的食物絕不代表品質隨便,「物美價廉」反而是值得更多人追求的目標。另外,在住的方面,現代人為了追求財富與效率,不斷蓋起一棟棟彷彿同個模子刻出來的豪宅,這些建築不但沒有特色,也反映出當代社會的浮華與空洞,更失去了一個空間做為「家」的意義。以前老房子的鐵窗花,每一扇都蘊含著師傅獨具的創意與心血,居住在那樣的房子之中,人的心自然也美麗了起來。
美感經驗與生活美學的培養源自日常生活中,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或絕對的壞,因此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就是最重要的課題。舉例而言,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能「不改其樂」;蘇軾《和董傳留別》中的詩句「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說明讀書除了可以獲得知識,更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脫離低俗,養成高雅、脫俗的氣質,以及面對人生失意和困窘時樂觀豁達的態度。
蔣勳在著作《天地有大美》中提到,「美」應該是一種生命的從容、悠閒,如果心靈上充滿焦慮感、急躁感,並汲汲於追求名利,那麼食衣住行各方面即使擁有再多物質上的改善,並不見得會帶來滿足感。真正的美,應該發源自心中。
袁枚《遣興》一詩中提到「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言「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若我們能在日常的行住坐臥間發揮觀察力及感受力,則處處可見美的蹤跡。
照片中的拾荒長者如實呈現,而畫作中的農婦則帶有一種朦朧、模糊的感覺,透過畫家的眼抽離了真實世界的不堪,呈現的不是沉重的生活壓力、不是無奈的地位尊卑,而是豐盛真實的生命力與柔和的田園風光。生活美學的品味無法單純從「物質」上建立,就如同一個人即便全身名牌服飾、珠光寶氣,卻品行不佳、胡作非為,便很難被認同是一種美。反之,拾荒長者與農婦呈現出對生命的韌度、對生活的認真,那就是一種反璞歸真的美。
善也可以是一種美:靈性修養
討論完生活美學之後,接著進一步朝自我深處挖掘,看看內在之美的淬煉方式—靈性修養。
人生三問中的第三問,便是人「如何活出知行合一的生活」?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踰矩」正是一種知行合一或人格高度統整的境界。我們或許都知道什麼是對的事,但卻常常背道而馳、心口不一或是知行不一,這樣的關鍵問題究竟何在?或許我們就必需回歸靈性修養來談起。
在人學探索的課程中,已經探討了很多的問題與答案,接著我們更要瞭解人是由「身、心、靈」三方面所構成的整體狀態,唯有兼顧這三方面的發展,人生才可能保持均衡的動力與明確的方向。我們都了解身的狀態就是指外在的身體行為,而心的部分就是人的自我意識與想法,但對於靈性的部分則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
或許可從現在幾乎人人都有的手機來形容,手機有不同的廠牌,也有著不同的硬體設備,我們可以比擬是全人的身;當我們拿到不論是新的或是舊的手機,或許會迫不及待下載自己想要用的程式,這些軟體程式我們可以比擬為內在的心。但往往還會有一個更重要的,卻也是我們所看不見的,那就是電。只有電才能驅動軟體與硬體,是肉眼不可見但最為核心的一部分,因此電可以比擬為全人的靈性。
現在讓我們將「靈性」落實為「愛」,再把「愛」確立為「慈悲」與「智慧」,這就是靈性之所在。透過靈性,可以讓人展顯的情操、超越對於物質的追求,從扶老太太過馬路到投身第三世界進行人道救援,這都是靈性的展現。
西方文化常使用的「愛」與佛教的「慈悲」有相似,也有差別之處。「愛」是一個多義詞,人間有各種可能的「愛」,希臘思想則用Eros、Philia、Storge、Agape 等不同概念去說明它;「慈悲」比較接近Agape,代表一種同情同理而願意自我犧牲成就他者的情懷,慈悲與智慧是靈性修養的核心。接著可以參閱下列圖表了解其中的不同或是相同之處。
靈性與內在生命(包括人格各方面)和外顯行為的整合有關,這整合要依靠我們自己創造,而靈性修養即是在具體的生活環境中,與精神世界交往的一套模式。精神世界通常可以直指至一個目標體,我們可以稱它為神明或天主,當然它也可以是終極信念。
靈性修養是一種力量,因為靈性是變動的,也是「用進廢退」,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精進來使我們常保靈性。靈性修養推動人從事各種活動,以各種方法來提升自己精神層次的能力,讓整體生命抵達更高、更圓滿的層次。
透過與自己對話的自我覺察,建立合宜的人性觀與自我觀,才能透過選擇、分析與運用新知探索生命意義,並不斷自我精進追求至善。
踏出靈性的第一步—與自己對話
1. 與過去的自己對話
①如果你可以傳遞訊息給過去的自己,你會如何形容現在的自己?
②到目前為止的生命歷程中,有哪件事你特別希望過去的自己做出不同的決定?為什麼?
③請以50 字簡單說明你如何成為現在的自己。
2. 與現在的自己對話
①請閉上眼睛,細心感受自己目前的狀態。
②請回憶最近一次自己發怒時的狀態,並與現在的自己對話,分析當時的狀況,例如:「為什麼生氣」、「一定要生氣嗎」、「生氣有助於解決問題嗎」、「如果不生氣比較好,我下次應該如何避免發怒」等。
③在處理事情時,是否能及時覺察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並檢視自己的情緒與想法是否合適?
④該如何自我覺察,讓自己能保持清楚的思考及敏銳的感知?
除了需要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的素養外,靈性修養也需具備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從小我到社會公民養成社會責任與公民意識,展現知善、樂善與行善的品德。
體驗靈性的第二步—同理關懷
請觀賞〈你會怎麼做?〉短片後,回答下列問題。
靈性與人格統整
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發生明知道多找的錢應該退還,但卻可能讓貪心蒙蔽而沒有誠實以對;明知道不該亂發脾氣,但當別人惹自己生氣的時候還是控制不住;明知道考試不能作弊,但可能因為怕被當掉重修,還是選擇跟作弊妥協。這就是「知行不一」,或更進一步來說,我們也可稱其為「人格不統整」。
「人格不統整」可以表現為許多形式,除了知行不一,尚包含了心口不一、理性與感性(包含無名的情緒與盲目的情慾)的衝突、理性本身所肯定之價值或原則間衝突等,甚至競爭的壓力、名利的誘惑、人生觀的膚淺導致目標不能內化為動力都是人格不統整的原因。
結合前面對於靈性的探討,我們可以說靈性就是統合身心的一股能量,也是與世間萬物連接相通的能力,它能夠讓我們領會宇宙與生命的意義,使我們成長、探尋、激發,並趨於更高層次的和諧,讓自己到達內外合一、言行一致的「人格統整」狀態。
靈性修養的首要之務,就是要返回個人自身去追問真實的想法,察覺自我情緒能幫助我們不再囿於外在環境的「身」與情緒性的「心」。現在請列舉出最近經歷過後讓你印象最深刻的事件,不管愉快或傷心皆可,並靜下心思考你的內心最深處的聲音,察覺自己人格不統整的原因。
某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事件:
①過程中,我的心裡感受到哪些情緒?
②我對於參與事件的他人,抱持著什麼看法?
③事件結束後,我的心理狀態如何?
我們在生活中會運用理性與感性來判斷各種事物,然而有時理智下達的指令與感性未必一致,例如悠閒的週末午後,你可能會想要放空心思好好享受片刻寧靜,卻又擔心浪費光陰;或是在積極處理眼前困難的同時,卻又煩惱自己最後會白忙一場。此時除了藉由哲學思考與價值思辨來進行判斷外,更需專注於自己狀態的靈性覺察,做出最適當的決策。換言之,靈性修養就是一個「覺察—行動—省思」的無限循環。
透過自我覺察不斷檢視自我狀態,是靈性修養必備的基本功,在課程中我們探討了人生三問,透過哲學與人學更認識自己後,你會如何讓自己達到知行合一的目標?
缺點糾察隊
請參考下頁表格,在自己的書桌上貼一張便利貼,每當自己出現不適切的行為表現時,例如上課打瞌睡或不專心,就在便利貼上註記是哪一節課、自己的狀態或行為。便利貼不需繳回,請同學對自己誠實、負責,除前述狀況外,其他符合缺點、壞習慣的情形可自行評估並列入。
一週後全班一起討論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缺點,並思考如何改善或避免。
宗教與靈性修養
宗教信仰,或是某些形式的個人靈性之追求,可作為個體的力量來源,促發其行動的意義與目的;對某些人來說,宗教對他們沒有重要的影響,因而其個人的靈性追求就扮演了主要的中心力量,靈性價值觀幫助許多人理解這個世界,理解他們生存在這世界上的意義。如同其他潛在的意義來源,宗教信仰或是靈性覺知在幫助我們盡可能達成全人境界上似乎是最真實、最有價值的力量,這能幫助我們與自身思考、感覺、決定、意願與行動的力量取得聯繫。
所有宗教都有靈性修養的傳統,不論是佛教、印度教或伊斯蘭教。這些宗教的靈性修養都有類似的形式,如祈禱、默想、苦修,但是這些形式會受到各個宗教本質的影響,而有所區別,像佛教的禪修是要靠著自己不斷地修行操練,找到內心最深處的佛性;基督教的靈性修養,主要的對象則是天父上帝、耶穌基督、聖靈。
靈性修養是身心修養的專門學識與習修過程,幫助個人靈性與人格統整,達到內外合一、知行合一、心口合一、靈肉合一的圓滿狀態。靈性修養是不分宗教、超越宗派的自我修行法門,從不同宗教信仰看靈性修養,更能見出宗教對靈性修養與人格統整的影響。
以下就常見的宗教,分別論述其對靈性修養的方式與目標。
一、佛教
生命能量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練習題:
二、基督宗教
生命能量
《哥林多前書》13章4-8節:「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
練習題:
針對上面對於愛的闡述文字,你覺得哪些對你來說可以輕易做到?哪些比較困難?
三、伊斯蘭教
1. 伊斯蘭教的基本靈性修養方式可以歸結為五功,分別是:唸、禮、齋、課、朝。
(1) 唸:教徒必須公開誦讀他們的信仰基石「清真言」。
(2) 禮:教徒每天必須朝向麥加的方向禮拜五次。
(3) 齋:教徒在齋戒月時堅持不吃、不喝、不性交,以追求接近真主的感受。
(4) 課:指義務性的法定施捨,承擔社會責任來幫助窮困的人。
(5) 朝:經濟與身體條件良好的教徒,一生中最少要到聖地麥加朝拜真主阿拉一次。
2. 靈性修養中獲得的真主光亮,須向社會發射,施恩於社會和周圍的人。先知穆罕默德為靈性修養的典範,回教徒直接跟隨先知穆罕默德的生活和教導。
伊斯蘭教徒朝拜盛況
四、臺灣民間信仰
民間信仰的形式多元,不拘一格,從臺灣信仰廣度最高的媽祖、土地公、關公、觀音與王爺的信仰模式看來,神祇對於民眾而言比起高不可攀的未知存在,更像是一位令人崇敬的長輩。
臺灣民間信仰因為揉合了不同宗教的觀點,對人的「終極」沒有統一的詮釋,卻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勸善」推動心靈進程,從廟宇牆面的雕刻、壁畫、對聯、扶鑾文等方式,無一不是在宣揚一種正向良善的人生價值觀。
生命能量
西比利亞克(Dmitriy Mamin-Sibiryak, 1852-1912)《普里瓦洛夫的百萬家私》:「每個人總不免有所迷戀,每個人總不免犯些錯誤,不過在進退失據,周圍的一切開始動搖的時候,信仰就能拯救一個人。」
................................................................................................................................................
練習題:
你覺得信仰與生活困境之間的關係為何呢?
不同宗教影響靈性修養的程度與方向有所不同,此與各宗教之教義有關。儘管各個宗教有其特殊的靈性修養方式,但終極境界是相同的:觀照自我的心靈狀態,回復真我。了解常見宗教的靈性修養方式與目標後,我們可以歸納幾個共同點:
看完了不同信仰的靈性修養方式,你的心中是否有所啟發呢?現在輪到你靜下心,試著與最深層的自己進行對話了,只要掌握正向心態並實踐自我反省,你也可以讓自己的靈性獲得近一步的成長。
靈性修養六原則
現代人對愛的定義與需求,也或許和過去的傳統有所不同;科技的發達與資訊傳遞的快速,甚至觀念上的開放或扭曲,已經有部分的人將「愛」的解讀負面化,也或許因為如此,對於「愛」的感受因此麻痺,也更加的不懂得尊重與珍惜。
靈性需要不斷更新和調整,使我們能夠立即察覺自己所不足的部分。我們生命的成長,不單單是肉體上的成長,真正有意義的人生是在我們的靈性增長。
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所推行的靈性修養六原則,不論本身是否有無宗教信仰,都可以將之融入於個人的靈性修養生活中,這六個靈性修養原則當然不能涵蓋生活中值得努力與反省的方方面面,不過,它們提供一個起點以及幾個值得具體努力的方向,讓人以之為基礎,往更高更大的人生境界前進。
靈性修養六原則的提出,來自於對人生與世界的特定信念,這個信念肯定生命是有意義的,更肯定人生最後不是歸於虛無,而是邁向圓滿與至善。這個信念也可以用「人生無常,唯愛永恆」來表達。
靈性修養六原則,無論就內容或來源來說,都具有跨宗教及跨文化的精神。靈性修養六原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對所有生命、對於他人、對於自己:
「靈性修養六原則」的根源雖然來自不同宗教,但它們的價值是超越宗教的,亦即對任何人都是有用的。一個人無論有無特定的宗教信仰,都可以依自己習慣的方式或語言去操持它們,並從中獲益。我們的生命有限,所能做的事也有限,但應該要思索的是我們願不願意去做?這並不是一個空談的論點,而要將之付諸行動,每個人都如小小的燭光,但燭光相輝映,將能照亮彼此的生命、化解彼此之間冰冷的心,每一個生命與生命的相遇、生命與生命之間的感動,就在於我們用心去體會,用心去修行。
當我們陸續完成哲學思考、人學探索、終極關懷、價值思辨的主題探討後,你是否發現生活中有時會「知而不行」?例如期中考後激勵自己要發憤圖強,卻仍然整天沉迷於玩手機;或是與同學約好定時健身,一起達到減重塑身的目標,卻每到週末便窩在家發懶。
生活中往往有太多的理由、藉口妨礙我們發現真實的自我,阻礙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完形治療法亦強調透過自我覺察與自我規律,讓自己能清楚認知每一個當下,從而在每一次的改變中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以下我們就運用靈修六原則,嘗試讓自己保持在自我覺察的狀態並感受與省思, 來一趟靈修之旅吧!
生命深思
在這一章當中,我們首先理解到什麼是「生活美學」,發現在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這些面向當中,都有許多值得我們慢慢品味的美,只要擁有一顆悠閒、開闊的心胸,美俯拾即是。接著,在探索完外在的美之後,我們返回自己的內心,了解心靈之美也是人生的追求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多元宗教的世界中,我們欣賞不同宗教的傳統,並嘗試為自己找尋一條適合自己身心靈開展的道路。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關心的是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內化,以促成知情意行的連結,不同宗教團體影響信徒修行時間的程度與方向是有所不同的,此與各宗教之基本教義精神有相當大的關係。前面我們也曾提及,儘管每一個宗教均有其特殊的靈性修養方式,但終極境界是相同的,均強調返向觀照自我的心靈狀態,回歸真實自我的本然面目。
靈性的取得必須歷經自我意志的破碎、自我慾望的消除、自我價值的重建,而得以擁有一個超越現實生活的屬天平安與心靈的寧靜。另一方面,人能對理性與感性的世界進行攝受作用,並以靈性來整合這兩者,靈性表現在對神聖事物的追求,一切的宗教行為皆是靈性的作用力。
但儘管如此,卻並非所有的靈性都是指宗教上的靈性,只有人開始經驗到自己與某種更高的能力或層次建立關係,並以特定的行動形式來回應這種關係,這種靈性追求才變成宗教的靈性追求。
心理學家梅(Gerald May, 1940-2005)致力於從靈性看心理經驗,他認為:「最根本的靈性追求是找尋我們的根,唯有宗教能幫助我們明白這種靈性的追尋。沒有成為宗教,任何靈性追求都不能有太大的進展。」解決生命的難題、追求生命的幸福,是人亙古的課題,透過哲學思考、人學探索、終極關懷與價值思辨的途徑,要如何以這些知識作為養分,擴充自己的靈性,達到理想的生命樣貌,正是生命教育的真正意義。
生命動一動
傾聽內心的成長
在經歷過一學期的生命教育之旅,我們透過哲學思考與人學探索建構了生命教育的基礎與方法,再接著透過終極關懷、價值思辨、靈性修養來思索關於人生三問的問題。最後不妨透過以下賓果遊戲仔細查看自身狀態,看看你成功連了幾條線吧!
生命檢視站
①回顧主題四夢蝶的課文,請你找出三個你覺得重要的段落,為什麼你覺得這是重要的?對你產生了什麼影響呢?
②「人應如何生活」雖然不應侷限在道德的範疇,但也的確與道德上該如何做人的問題相關,此外還該包含生活與生命中各種不同向度的美善追求。怎樣的關係能促進人我的真誠互動與親密?生活環境該有怎樣的美感經驗,才能滋潤豐富我們的生命體驗?
③任何一個人,不論他是誰,也不論他在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更不論是富貴貧窮或生病健康,總會在人生某些時刻碰到生命帶來的課題,如何落實靈性修養的六項原則,進行日常生活觀照與反省?
生命視野—生命閱覽室
書籍
克里斯蒂安.米勒
《其實你沒有你想的那麼善良︰一堂關於品格的哲學思辨課》
商周出版,2018
你是發自內心做好事,還是為了符合期待或避免尷尬?你是真心不騙,或者只是缺少機會又怕被逮到?好人與壞人並非絕對,那麼該如何面對人生的善惡抉擇呢?
布魯斯.韋恩斯坦
《沒被抓到也算作弊嗎?:學校沒有教的33則品格練習題》
漫遊者文化,2015
每天都會遇到的道德兩難,有標準答案嗎?依循的方向在哪?
林火旺
《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
寶瓶文化,2006
不得不道德的理由是什麼?
作者:奧斯卡.柏尼菲
繪者:克雷蒙.德渥
《好與壞,是什麼呢?》
米奇巴克,2007
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作者:Escoffier.Michael
繪者:Di.Giacomo.Kris
《Brief Thief》
Enchanted Lion Books,2013
你認為什麼是「良心」?你會乖乖聽它的話嗎?為什麼呢?
傅佩榮
《人生,一個哲學習題:認識自我、開發潛能、修養靈性的追求》
天下文化,2016
「我們如何理解自己的生命?」唯有理解自己的生命是怎麼回事,人生才可能有意義。
劉桂光等
《比考第一名還重要的事:光哥與107班》
聯經出版公司,2012
「靈性修養」可以幫助我們看到身邊人的美好與良善;更能看到自己的有限,使我們學會感恩、學會珍惜、學會付出愛、學會道歉、也學會寬恕。我們該如何活出一個更美的人生?
弗蘭克
《活出意義來》
光啟文化,2008
人類生命的動力在於尋找意義,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就能承受煎熬;而無論處境如何,亦皆有自由抉擇的餘地。該如何活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呢?
作者:奧斯卡.柏尼菲
繪者:傑侯姆.胡里埃
《人生,是什麼呢?》
米奇巴克,2007
人類存在,這是個確定的事實;不過,有時候我們還是會停下腳步,驚訝地看著自己,思考關於人類存在的問題。你覺得人類的存在意義在於何處?
作者:提利.勒南
繪者:奧利維.塔列克
《走進生命花園》
米奇巴克,2013
孩子從他的島上看著世界,他看見戰爭、飢荒、海洋污染、人們不懂愛與分享;他看見世界有許多不公義,他靜靜的觀察,想像該怎麼做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好?你又會有什麼想法呢?
電影
湯瑪斯.凡提柏格
《謊言的烙印》
2013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某些時刻很脆弱,一個事件、一句話都有可能撕裂關係。人云亦云的恐怖與群眾的暴力或許會讓我們憤憤不平;試著用客觀的態度去看待事件,你認為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勞勃.史東柏格
《黑魔女:沉睡魔咒》
2014
善良、邪惡要如何衡量?
布萊德.博德
《超人特攻隊2》
2018
當看或不看、相信或不相信一件事情,是可以被輕易控制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似是而非的選擇?
金榮華
《與神同行》
2017
我們的人生,有哪些是應該注意的?為什麼呢?
葛斯.范桑
《心靈捕手》
1997
天賦能代表一切嗎?什麼才是重要的?
強.法洛
《獅子王》
2019
有什麼是自己所不願意面對的生命難題嗎?其中的問題為何?
喬許.科雷
《玩具總動員4》
2019
如何勇敢的活出自己?
延尚昊
《屍速列車》
2016
面對人性,如何活出更有價值的樣貌?
影集
林君陽
《我們與惡的距離》
2019
每個問題的背後,都有無法只靠自己解決的難處;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我們與善的距離有多遠?
許肇任
《出境事務所》
2015
欲求善終,先求善生;怎樣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如何活出生命的真諦?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