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3-1 達文西/蒙娜麗莎的微笑/1503~1506年/油彩畫板/77×53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此作為達文西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畫中女子的神祕笑容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也一直為藝術愛好者所津津樂道。
圖3-2 洞穴的壁畫/約西元前15000~13000年/法國拉斯考山洞
根據考古學家認定,人類最早的繪畫約在西元15000~13000年前法國南部的「拉斯考的洞窟畫」。〈攻擊人的受傷野牛〉,詮釋巨大的野牛,造形特點是用多種手法表現動物碩大的體積和沉重的量感,線條簡練有力、姿態生動,色彩呈黑褐色,外加簡單的明暗描繪,表現出自然而粗拙的風格,氣勢雄偉壯觀。
圖3-3 威倫道夫的維納斯/約西元前28000~25000年/石灰岩/高10.8公分/維也納自然歷史博物館藏
威倫道夫〈維納斯〉,形體滾圓豐腴的婦人,頭小且無表情,豐乳肥臀與纖細手臂及瘦削小腿形成鮮明的對比;強調女性的乳房、腹部及大腿部位,誇張女性生理特徵,表達人類鍾情於兩性世界的象徵性渴望。
圖3-4 Narmer王石碑/約西元前3100~3000年/高63.5公分/埃及博物館藏
古埃及的藝術大部分是為墳墓而生。法老王在石碑上記載個人功績,石碑有蘆葦及蓮花圖案,代表其統治權及於上下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記載歷史的藝術品。埃及是人類藝術史中最早形成「風格」的文明之一,在〈Narmer王石碑〉裏使用的線條呈現數學般的準確性 ,又有一種幾何化的傾向。
圖3-5 人面獅身像/西元前2722~2563年/金字塔平面圍為200×210公尺,高136公尺
相傳埃及第十八王朝Tuthmosis IV王還是王子時,夢見太陽神對他說如果可令獅身人面像重現,他便可當上法老,長埋黃沙之下的獅身人面像因此重見天日。原來的獅身人面像頭戴皇冠,額套聖蛇浮雕,頦留長鬚,脖圍項圈。經過幾千年來風吹雨打和沙土掩埋,皇冠、項圈已不見蹤影。
圖3-6 黑色人物畫/約西元前520年/高40.5公分/倫敦大英博物館藏
紅色陶土罐上用一種特別的黑色顏料填畫人物,再用針刮出細細的輪廓線,經燒製後變得烏黑發亮;其餘部分為明紅色,並綴以少數白色及紫色。此時期的人物動態多變,構圖簡單而完整,造形典雅,多半描寫日常生活的情形。
圖3-7 勝利女神/西元前190年/大理石 /高246.4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1883年在Samothrace出土。一般相信〈雙翼勝利女神〉是為了紀念洛斯特海役勝利而創作。勝利女神展開龐大雄健的雙翼屹立在險惡的大海,浪花打濕她的袍子而緊緊貼在胸前和雙腿上。向後揚起的衣角和展開的雙翼構成相當流暢的線條,腿與雙翼間的波浪線構成一個鈍角三角形,加強了前進的動勢,衣裙質感和褶紋的雕工令人嘆為觀止,表現了極高的技巧和思維。
圖3-8 維納斯/約西元前200年/大理石/高204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維納斯〉雕像由兩塊大理石組成,在左腰部接合,細緻性感的上半身與下半部粗糙繁複的衣褶波紋形成質感上的對比。自雕像正面看,維納斯以右腳為重心站立,左腿屈膝舉踵微抬,肩部則略為擺動傾斜,行雲流水般的波紋線條加上全身韻律味十足的螺旋形式,呈現靜中有動的平衡美感,姿態典雅迷人,雖然缺失了雙臂,但表情與身姿仍難掩女神勃發的生命力,給人寬闊的想像空間。
圖3-9 鬥獸場/72~80年/大理石、磚/地基12公尺,寬51.5公尺,最長直徑188公尺/羅馬
鬥獸場的正式名稱為佛拉維歐圓形劇場或稱競技場,呈橢圓形,由韋斯馬列西亞諾皇帝始建於西元72年,由他兒子提圖皇帝完成於80年。整個建築分為四層,底部三層為連拱式建築,每個拱門兩側有石柱支撐。鬥獸場內部看臺由低到高分為四組,觀眾席位按等級尊卑地位之差別分區。今天人們所能見到的僅存一片斷垣殘壁的形象。
圖3-10 聖馬可教堂/1071~1073年/義大利威尼斯
曾享有世界上最美的教堂之譽。因在拜占庭帝國統轄之下,藝術趨向自然受到拜占庭的影響。教堂內部空間寬廣,外光源引入形式和鑲嵌畫均屬拜占庭的風格,巨大的圓頂和以金黃色為主調的鑲嵌畫是其最鮮明的特色。聖馬可教堂共有五個圓頂,每一處圓頂均規劃成像兩翼等長的希臘式十字架,內殼由木材築構,再以鍍金的銅包裹,外觀顯得富麗堂皇。
圖3-11 聖瓦西利教堂/1554~1560年/莫斯科
此座教堂為16世紀俄羅斯建築的代表作,在藝術形式與文化思想表現上,是最美麗也最富童話性的教堂。教堂以一座高塔為主,外加八顆彩色的東正教圓蔥頭屋頂,融合了拜占庭宗教建築、羅馬宮廷式建築特色及俄羅斯藝術建築的元素。
圖3-12 泰姬瑪哈陵/1632~1647年/大理石/印度阿格拉
位於阿格拉城邦,朱木拿河南岸,是世界七大建築奇蹟之一,亦稱泰姬陵。占地17萬平方米,四周以高大的紅砂石護牆。整個陵墓由前庭、正門、中庭、陵墓和兩座左右對稱的清真寺組成。在設計理念上充分體現「天圓地方」的建築風格,上方是圓形穹頂,中層陵墓及底部為寬厚的方形基座,結構勻稱穩妥。
圖3-13 范仁薰攝/比薩教堂/1118年/義大利
「仿羅馬式」建築形式。造形上,美麗精巧,柱子小而多,但不具結構上的支撐效果,僅為美觀,真正承重的是內側的厚牆。拱圈保持半圓,教堂的身廊或側廊的屋頂均以砌圓拱的方式完成,是哥德建築最先期的形式。
圖3-14 春日風景/十三世紀早期/慕尼黑巴伐利亞國立圖書館藏
羅馬式的繪畫風格,也是西方古典時期最早的風景圖畫。此畫描寫大自然蘊蓄的春天意境,精緻華美,有詩意的盎然。此作為詩文的插圖,以詩配畫,有點睛之妙。
圖3-15 余廷彥攝/法國巴黎聖母院西正面/1163~1200年/法國巴黎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的全長128公尺,全寬40公尺,穹頂33公尺寬;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是巴黎的主教座堂,更是法國文化的中心點,屬哥德式建築形式。
圖3-16 陳綺華攝/法國巴黎聖母院教堂玻璃/1163~1200年/ 法國巴黎
世界第一座典型的哥德式教堂,採用石質組成纖細的窗框,鑲嵌彩色玻璃窗。主要的形式是玻璃鑲嵌畫,藝術家並非直接在玻璃上作畫,而是像嵌畫一般,使用不規則的碎片玻璃經過剪裁後嵌在輪廓線中,細部則用黑色或灰色的顏料畫在玻璃表面上。
圖3-17 馬薩其奧/三位一體/1425~1428年/濕壁畫/667×317公分/佛羅倫斯聖母堂藏
描寫三位一體(聖父、聖子及聖靈合成一體),聖母與聖約翰站在十字架下,捐贈的商人與他的妻子跪在外側。中央的聖子為視覺焦點,下方的人均以對稱方式排列,背景為一有透視的建築,具有穿透與延伸感。
圖3-18 波提且利/維納斯的誕生/1485年/油畫/175×278.5公分/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藏
根據希臘神話,維納斯站在一只貝殼上,風神把她吹到塞浦路斯島,四季女神正等著迎接維納斯並為她妝扮,奉到諸神面前。波提且利的畫,線性節奏優美,栩栩如生地實體化了「美」是如何降臨於世間的傳說。
圖3-19 范艾克/阿諾菲尼夫婦結婚畫像/1434年/油彩木板/82× 60公分/倫敦國立肖像畫廊藏
此作以赭石色、紅色、綠色為色彩主調,在環境與人物的空間深度、層次與色調明暗的安排上,串接得相當自然。從室內裝飾到新婚夫婦服飾上的細節描繪,再到背景的物象襯托,全都經過仔細觀察,鉅細靡遺,無一例外。
圖3-20 達文西/最後的晚餐/1495~1498年/油彩與蛋彩的混合顏料壁畫/429×910公分/米蘭葛拉及埃聖母堂藏
這是一幅畫家對《聖經》故事情節巧妙詮釋之代表作,切合於「宗教」與「進食」兩大主題,為食堂增加不少氣氛。十二位使徒中的背叛者顯然與其他使徒的表情相異,臉部表情充滿著驚恐不安,其餘人在表情和反應上也都各有不同;而基督相對於此則是泰然自若的沉靜神情。且看陰暗背景中的猶太,違心似的手拿著出賣耶穌所獲得的金錢,整幅畫充斥著複雜懸疑的緊繃氣氛。
圖3-21 米開蘭基羅/創造亞當/1508~1512年/濕壁畫/280×570公分/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藏
描寫上帝創造亞當的故事,由眾天使簇擁的上帝觸及躺在地上的亞當手指的那一瞬間,人類從沉睡中甦醒,凝視造物者慈祥的容顏,生命就此展開。
圖3-22 拉斐爾/雅典學院/1510~1511年/濕壁畫/寬820公分/梵蒂岡拉菲爾室藏
以古典哲學家為題,壁畫內容為一組井然有序的人物來表示結構,中間站立的是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左邊可見蘇格拉底正與幾位年輕人辯論,概念統一的人物對稱排列,精確描繪又富有象徵意義,呈顯出古典的穩重、平衡與寧靜。
圖3-23 提香/聖母升天圖/1516~1518年/油彩畫板/690×360公分/威尼斯佛拉里聖母堂藏
構圖恢弘壯大,色彩表現豐富,整幅畫視點很低,藉著透視法的運用,將畫面各部分情境連結起來,張力效果強大,在當時極具創新風格。場面動感強烈卻又顯得十分均衡,加強了聖母的神聖性。
圖3-24 貝尼尼/聖德勒撒的沉迷/1645~1652年/大理石/等身大/羅馬維多利亞聖母堂藏
此雕刻作品刻畫在瞬間當中化為凝止的姿態,極富動感;作品洋溢著無與倫比的想像力,表現出流暢繁複的戲劇性情境,具有靈敏如繪畫般相等的線性表現,又能與建築相融合,成為建築物裝飾上的一部分。
圖3-25 魯本斯/優美三女神/1639年/油彩畫布/221×181公分/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藏
這幅作品為魯本斯的晚年之作。畫在林間的3個裸女,右端第一人係以魯本斯的第二任妻子海倫.富曼為模特兒。對於學習古典美術及義大利繪畫的魯本斯而言,創作的主要目的還是在於讚美充滿生命力的人體,他對人體的處理著重於身體的解剖、色彩的渲染和形式的表達。此作以三個不同的角度呈現女性身體之美感,此一構圖形式,也常見於其他畫家與雕刻家之作品中。
圖3-26 林布蘭/夜巡(局部)/1642年/油彩畫布/359×435公分/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藏
民兵連團體的畫作。律動感的構圖與戲劇性的光源,真人等身般大小的畫中人物彷彿從陰影中浮現出來,中央的隊長被強光照射,與隱入後方的隊員形成強烈對比,大面積的暗色背景,增添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圖3-27 布雪/維納斯的誕生/1740年/油彩畫布/130×162公分/斯德哥爾摩國家博物館藏
這幅畫作是受瑞典大使暨收藏家德辛伯爵委託所繪製的。畫面中的場面頗為浩大,由海豚所牽引的隊伍圍繞著維納斯,另有美惠三女神、半人半獸的海神、海中仙女以及愛神等神話人物,漂浮於波浪之間,讚頌著維納斯的誕生。
圖3-28 大衛/何瑞希艾的宣誓/1784年/油彩畫布/335×427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畫中歐哈斯三兄弟向父親宣示為國犧牲的決心,表現出的愛國情操對當時的法國有教化作用。右方柔弱的婦女對比了左方三兄弟毫不妥協的堅強意志,營造一種強烈的舞臺戲劇效果。
圖3-29 安格爾/蒙娃泰吉夫人/1851年/油彩畫布/148×105公分/華盛頓國家畫廊藏
安格爾典型的肖像畫作品。表現了一位高貴夫人的形象,靜止而含蓄的姿態,不難看出身上穿著的黑色服飾其質料之佳,胸前的紅寶石與手上的鍊飾,都顯示了貴氣優雅的上流社會女士。
圖3-30 傑利柯/梅柳絲之筏/1819年/油彩畫布/490×716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一幅船難的情景,畫面中,竹筏、風帆布、惡浪,一群人擠在狹小搖晃的竹筏上,個個疲乏羸弱、面色蒼白,有人神情痛苦絕望,有人已昏厥,整個構圖維持巧妙的平衡。若自左上角向右下方拉出一對角線,可以見到明顯的氣氛對比,左下方的人們個個淒然無助,只剩絕望的氣息,而右側卻有一群人不放棄一絲絲希望的曙光,不住地振臂揮動手中的衣物,向遠方求援,展現出人們絕處求生的奮鬥意志。
圖3-31 德拉克洛瓦/美帝亞的激憤/1862年/油彩畫布/122×84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描述希臘神話美帝亞的復仇故事,上身裸露的美帝亞手上拿著一把鋒利的劍,準備刺向她懷抱裡的兩個孩子。女子瘋狂的眼神與孩子無辜的表情形成強烈的對比,使這幅畫成為帶有戲劇性情感的浪漫主義作品。
圖3-32 哥雅/1808年5月3日/1814年/油彩畫布/266×345公分/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藏
描寫西班牙馬德里1808年5月3日的槍殺事件,官兵拿槍瞄準反抗群眾,反抗者瞪大了雙眼的驚恐表情,寫實的呈現流血暴力事件。畫面中央下方的光,照亮並加強了恐怖的意象。
圖3-33 庫爾貝/奧南的葬禮/1849年/油彩畫布/314×663公分/巴黎奧塞美術館藏
庫爾貝認為藝術必須描寫現實的景象,追求的是絕對的真實存在。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可見他把這些真實人物當作他創作的主要題材。他依照真人的尺寸畫人物,使他們具有某種力量和性格,它的構圖極為簡單,人物堅實有力。庫爾貝強調,一幅畫作呈現出現實景象並不算什麼,最重要的是必須能夠「使人思考」。
圖3-34 米勒/拾穗/1863年/油彩畫布/81×101公分/巴黎奧塞美術館藏
在米勒眼中,農民都有著單純的心與虔誠的宗教情懷。在冷調、金黃色光線的烘托下,落日餘暉裏三位農婦因為逆光,臉部和身體遠比周遭的景色、乾草堆都要昏暗得多;在強烈的對比下構築出一個穩定的畫面。
圖3-35 柯洛/摩特楓丹的回憶/1864年/油彩畫布/65×89公分/巴黎奧塞美術館藏
靜泉是柯洛最喜歡的風景,右方的樹,茂密的塞滿了整個畫面,左側則相反的一棵幾乎沒有枝葉的小樹,這樣的構圖使得畫面疏密有致,透露出霧氣迷濛之美,帶有一種詩意。人物不再是畫面的重心,卻有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美感。
題1-1 林布蘭/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1632年/油彩畫布/169.5×216.5公分/海牙莫瑞修斯博物館藏
題1-2 布雪/維納斯的誕生/1740年/油彩畫布/130×162公分/斯德哥爾摩國立博物館藏
題2-1 米勒/晚禱/1857~1859年/油彩畫布 /55.5×66公分/ 巴黎奧塞美術館藏
題2-2 米勒/牧羊女/1864年/油彩畫布/81×101公分/巴黎奧塞美術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