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
近年來,醫學的研究指出,經由規律運動強化健康體能,可有效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進而提升國民健康與生命的品質。依據教育部體育署民國103年運動城市調查結果顯示,國人平常有17.6%是不做運動者,49.4%屬不規律運動者,其中無運動者,有46.9%表示因為「沒有時間」,「工作太累」占26.9%,「懶得運動」占20.6%。如何指導民眾時時運動、處處運動,提升民眾健康意識,保障身心障礙者運動權益,降低參與運動結構上的障礙,養成民眾規律的運動習慣,是當前國家施政重要課題。
透過運動來促進全民健康的觀念,在世界先進的國家已經是成熟的概念,英國、美國、日本、德國、澳洲、紐西蘭、丹麥、挪威、瑞典等國,已將規律運動納入國家衛生政策白皮書的重點,此一概念對我國訂定2020年健康國民白皮書提供了很大的啟示,例如:與醫學緊密結合共同推廣運動對健康的助益方式、廣闢國民休閒運動的設施、培育國民體能專業指導人才、辦理國民體能促進與檢測活動、落實學校運動設施的開放,提供民眾適當的運動場所、辦理各項運動人口調查工作,建立我國每年體能變化數據等政策。
安適的健康觀
傳統的健康觀大都著重於避免死亡、罹病及降低影響健康的負面因子,但隨著多元社會的變遷,現代人對健康的認知,已經導入「安適」(Wellness)的健康觀念,亦就是考量個體對生活適應的程度,其本質強調人們的健康狀態除了與醫療體系有相關外,包括社會行為、教育理念、運動認知及營養體系等因素,都應該被納入營造個人健康的體系中。
生物與哲學家Rene Dubos適切的對健康下了定義,健康是一種高品質生活,包括個體生理上、情緒上、社會上、靈性上、心智上與對環境上的適應,並提出一個人為達到高層次的安適,會積極的朝正向健康移動。
美國體育健康舞蹈休閒學會根據適能教育(Fitness Education)的觀點,對健康提出整體性的概念,認為真正完整的健康應由五個安適狀態所構成,包括身體的適能(Physical Fitness)、情緒的適能(Emotional Fitness)、精神的適能(Spiritual Fitness)、社會的適能(Social Fitness)與文化的適能(Cultural Fitness)。
此學會所提出促進全人健康(Total Well-being)的相關因素即與上述所提「安適」(Wellness)的健康觀念相近。此五類健康適能互相影響所形成的生活型態及其品質,呈現出全人健康狀態;其中以身體的適能對健康的貢獻最為顯著。學者蘇俊賢提出身體活動、體適能及健康的關係圖。影響身體適能的因素有遺傳因素、生活型態、環境因素及個人特質,其中運動習慣是影響生活型態的重要因素之一。
現代人的健康問題
隨著科技的進步使得生活方式逐漸改變,坐式生活型態成為現代生活的主流。而坐式生活型態卻使得現代人罹患各項慢性疾病的機率提高,此種生活型態,使得「麵龜族」(指體重過重、體脂肪過多的人)有愈來愈多的趨勢,而這些族群中有超過六成的民眾沒有規律運動的習慣。
過重不只是外在美觀的問題,且是導致高血壓、高血脂及心臟病等文明病的重大因子,行政院衛生署於2007年的調查也發現到,坐式生活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最大危險因子,因此改變生活型態是刻不容緩的事。
運動與健康
根據美國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養成運動習慣,可以降低中年過後罹患高血壓的風險。該研究分析一份美國國民健康資料,年齡介於15至30歲的男女,共計4,000名,經過15年的追蹤期,發現每個星期運動五次,每次約消耗300卡路里的人,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比少運動的人低了17%,且隨著運動量的增加,罹患高血壓的機率也跟著下降,平均來說只要每個星期多燃燒1,500卡路里,罹患高血壓的機率就降低約11%。
該研究領導者David Jacobs提出「研究結果再次證實運動與高血壓有其因果關係存在」。田納西大學教授Michael Zeme針對此研究也提出他個人的看法,運動除了能幫助體重控制在健康的範圍內,也能維護心血管的健康,更能有效防止青少年至中年期間發生高血壓的問題。從上述研究可以證實運動與健康具有密切關係。
一 運動對健康的益處
我們從上述研究瞭解到,適度的運動可以促進健康,包括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與社會的健康等。在生理方面可以加速能量代謝,強化呼吸及循環系統,降低死亡率,改善身體組成,減少肥胖,增進健康體適能(包括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與柔軟度的改善),降低各種慢性疾病的罹患率。在心理方面可以維持情緒穩定,降低焦慮、沮喪與壓力,增強自信心與意志力。在社會方面可以發展良好的合作精神、促進人際關係、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二 運動與健康管理
運動的目的主要是促進健康,其運動的型態、強度、時間、頻率等會因年齡、性別、工作性質與生活型態不同而有差異,故為使身心健康獲得最大效益,所發展出來的管理方式,就是運動與健康管理。一般而言,運動與健康管理的目的包括下列二點:
1.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況,做為運動計畫調整的依據。
2.讓自己的身心在運動過程中維持在最舒服的狀態,避免受到傷害。
三 運動與健康管理實施方法
運動與健康管理的實施方法,除了從事適當的運動管理外,還必須配合適當的睡眠、飲食等管理來促進身心健康。因此本節分成日常生活管理與運動管理二方面進行介紹。
1. 日常生活管理
主要是針對日常生活中較易實施管理的項目包括睡眠、飲食進行介紹。
睡眠管理:一天的活動必然累積相當的疲勞,充足且良好的睡眠品質,有助於體能的恢復。每天的睡眠時間最好能達到8~9小時,晚間最好能10點左右入睡,讓體能代謝活動能正常運作或休息。
飲食管理:充足且正確的飲食,可提供日常活動與運動需求之營養。除了正常進食三餐以提供足夠的熱量外,運動過程中隨時要留意水分的補充,運動後也可以適度補充碳水化合物來恢復運動時所消耗的能量。
2. 運動自我管理
為了使運動更有效果、更具安全性,本段將分成運動前、中、後自我管理的介紹。
運動前自我管理
(1) 身體健康評估
運動前的健康評估,是指在運動前,先檢視一下自己是否能安全的從事運動?是否有心臟方面的疾病?是否經常心痛及胸痛?是否經常覺得頭暈或嚴重暈眩?是否血壓過高?是否有骨骼關節方面,會因運動而更加嚴重的問題?或是有其他方面的問題而不能運動?如果有上述任一狀況者,必先徵詢醫生的建議才能從事運動。
(2) 運動裝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參與不同運動項目應穿著合宜的服裝及鞋子,來維護運動時的舒適與安全。服裝方面,夏天運動服裝的質料應注意通風、透氣、排汗者為佳,冬天運動服裝的質料則應注重保暖、吸汗,以協助體溫的維持,女生運動時,最好穿著運動用的胸罩,來防止胸部的傷害並保持外在的美感,鞋子的部分應依據運動的特性來選購適當的運動鞋,除了能減少運動傷害,還可以延長鞋子的壽命。
例如:慢跑、走路等運動,必須選擇鞋底外層耐磨,延緩撞擊力量良好的鞋款。打籃球,則必須特別注意腳踝的保護設計。方向變化多的項目包括排球、桌球、羽球等,則要注意前端及兩側的強化。
(3) 運動場地與器材
安全的場地與器材是影響運動能否持續實施的重要因素,從事室外運動,應選擇寬闊、視野良好的地方。如果是慢跑等對腳部有衝擊性的運動,則要注意地面是否過於堅硬無彈性。
室內則要將物品移開,避免在運動時,因撞擊而受傷。例如在使用運動器材之前,應先檢查器材是否有損毀,並確切遵守正確的使用方式,以免在運動過程中造成運動傷害。
(4) 運動項目的選擇
運動項目的種類眾多,一般而言,年輕人大部分的運動都能從事,因此在從事運動前應考量自己的興趣、體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與方式進行活動,以避免運動意外事件發生。夏季時可以從事較清涼之水上活動,冬季低溫時則以室內的運動項目為宜。
運動中自我管理
(1) 熱身運動(Warm-up)
進行運動前應先進行肢體的活動稱之為熱身運動,大部分使用伸展操的方式進行,其中以靜態型伸展操為佳,可以減少運動時骨骼肌的傷害,改善關節、肌腱、韌帶的可動範圍,增加身體的柔軟性,預防因為激烈運動所產生的組織傷害。
(2) 運動過程
為了達到良好的體能,以維護個人的健康,必須選擇適當的運動強度、運動時間來從事運動。運動強度有時以個人感覺為準,運動時氣喘吁吁表示運動強度太強,此時,運動者應自動調整降低運動強度。為了使強度的判斷較科學化、有數字的依據,較簡便的方式即是以心跳率計算。通常運動強度在最高心跳率的60~80%之間為優。
運動時間的長短應以個人體能的負荷程度作為基準,原則以30~90分鐘為佳,但運動過程中如感到身體不適時,則應立即停止運動,以避免意外事件發生,此外,運動過程中應有規律的進行水分的補充,以避免因水分流失太多導致暈眩。
運動後自我管理
(1) 緩和運動(Cool-down)
一般人在運動後,大多採用靜態性的休息來消除疲勞,但此種效果較慢,運動後不要立即停止動作,可實施動態性的休息,來減少肌肉的酸痛,還能消除疲勞、保持肌肉彈性。
(2) 個人清潔衛生
運動過程中由於大量排汗,會導致身體異味的產生,因此,運動後應立即實施個人清潔衛生,包括使用毛巾擦汗,如有淋浴設備,最好馬上進行沖洗並更衣。
運動與健康管理計畫
一 運動與健康管理計畫擬訂
擬訂一套屬於自己的運動健康管理的計畫,可從日常生活中的睡眠、飲食的管理與運動(前、中、後)的自我管理二部分進行擬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