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的意義
根據牛津運動科學醫學辭典對運動的解釋為:運動為使用大肌群的人體動作和身體活動,而非高度特殊性較無負荷的小肌群動作。
運動應具備下列要件:
- 運動是人體骨骼肌收縮所產生的身體活動。
- 運動是使用大肌群為主的身體活動。
- 運動是有計畫、有組織及反覆性的身體活動。
- 運動必須是規律地實施,而且需達到輕度以上才有助於健康。
所謂大肌群是指我們身體中體積較大的一群骨骼肌,舉凡軀幹和四肢的肌肉都屬之,因此跑步、游泳、打籃球等都是大肌群活動;而打字、寫字等則是小肌肉活動,不僅所引起的生理反應弱,且對身體的生長與發展亦無多大助益。
健康的定義
一般人常認為身體沒有病痛便是健康,這是一種很狹窄而不完整的觀念。沒有疾病固然是健康良好的重要條件,但健康不應只是沒有疾病而已。誠如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對健康所下的定義:健康是身體、心理及社會性方面具有完全良好的狀態,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已。
從廣義的觀點而言,健康是促進生活品質最佳的安寧幸福狀態。近來更有全人健康(Wellness)的觀點出現,它統合了所涵蓋的心理、社會、情緒、精神及身體等層面,進而擴展到個人有效的生活和工作,以及對社會重要貢獻的潛力。全人健康被視為良好健康的正面要素,疾病則是健康的負面狀態。
運動的益處
從許多最新的研究結果得知,只要每週從事三次以上的適度運動30分鐘,就可獲得下列益處:
有益健康
規律運動是良好健康的基本,常運動者可以減少心臟病、背痛或肥胖症的發生。此外,規律運動亦可降低高血壓、潰瘍乃至結腸癌的危險。
提升體能和抵抗力
良好的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已,經常運動者體能較佳,對抵抗疲勞、疾病及傷害都有助益,而且睡眠較好,在身體活動和日常生活的整體感覺也較好。
具有較佳外觀
大部分的人都關心本身的整體外觀,例如身體是否過胖?腰臀圍比率是否太高?體格是否結實?透過規律的運動可以有效的控制體脂肪,適度的發達肌肉,改進身體姿勢。在外觀改進後,不論是日常生活或應徵工作、約會均可增加自信。
享受生活樂趣
規律運動者體能較佳,除了比較能勝任工作外,更有充足精力享受各種休閒活動,提高生活品質。
總而言之,規律的運動具有下列效果:
1. 降低冠狀心臟病死亡的危險。
2. 減低心臟病患再度復發的危險。
3. 降低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
4. 降低發生高血壓的危險,並有助於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
5. 降低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發生的危險。
6. 減低發生結腸癌的危險。
7. 協助達成及保持理想體重。
8. 減低憂鬱及焦慮感覺。
9. 增進心理健康,減低壓力。
10. 協助增進及維持健康的骨骼、肌肉和關節。
11. 協助年紀較大者減緩老化及能夠活動而不跌倒或過累。
運動與疾病
雖然運動無法防止所有疾病的發生,也不能防範或治療傳染病,但確實有助於改善某些健康上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抵抗力弱的人易於感染疾病,而經常規律運動的人具有較好體能及健康的身體,有助於增加染病時的抵抗力。
研究顯示,規律運動者對於罹患各種疾病的危險性要比不運動者低。此外,在醫學監督之下實施運動,可幫助某些疾病患者享受生活,感覺較為舒適。由於近年來疾病罹患年齡有逐漸下降趨勢,因此藉由規律的運動習慣,有助於減少疾病的產生。
運動與冠狀動脈心臟病
冠狀動脈心臟病屬於供應心臟血液的動脈疾病,也是當今人類過早死亡的主要病症。規律運動被認為是減低冠狀動脈心臟病危險的重要因素,不運動者罹患此症的危險為常運動者的二倍。
運動與高血壓
高血壓為血壓高於正常的疾病,它可減弱動脈的功能,引發心臟病發作、中風或腎臟損害。規律運動是協助降低高血壓的一種方法,但運動本身並不能使高血壓降到正常水準。除了運動之外,其他如減重、低鹽及低膽固醇飲食、不吸煙,以及壓力管理等生活方式的改變更不可忽視。
運動與糖尿病
糖尿病是胰島素分泌量相對或絕對不足狀態。糖尿病有兩種類型:第一型為胰島素依賴型,第二型為非胰島素依賴型。運動對於減輕糖尿病的副作用有效,例如耐力性運動可以減弱血小板黏著性,而糖尿病患的血小板黏著性增加,在跑步、游泳或自行車等運動後能恢復到正常的黏著性。
運動被許多人視為是糖尿病治療的基本要件之一,因為運動訓練可給糖尿病患提供許多益處,諸如血糖控制的改進、增進胰島素感受性、降低體脂肪、心臟血管改善及減少壓力等。
運動與結腸癌
臺灣歷年來十大死亡原因中,癌症已經連續33年居冠,以民國103年為例,癌症占28.3%,幾乎接近十大死因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國人必須對癌症有充分認識。過去探究運動與結腸癌關係的文獻中有3/4的研究結果指出,常運動者罹患結腸癌的人比缺少運動者少。
換句話說,運動可以減少結腸癌的罹患率,原因可能是運動刺激大腸的蠕動,使糞便停留於結腸的時間縮短,以致減少了結腸壁與致癌物質接觸的時間。此外,規律運動的人可以增強免疫系統,亦可減少癌症發生機率。
運動與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為一種過程緩慢,沒有任何外在徵兆的「緘默疾病」。有時直到骨折發生時可長達幾十年。據估計,全世界約有多達2億的骨質疏鬆症病患,如目前趨勢繼續下去,到2020年時,流行率將增加兩倍,達到四億人。
骨質疏鬆症不能徹底治癒,惟可以透過飲食、雌性激素及其它藥物、運動等方法來減緩其發展。鈣攝取充足及規律身體活動有助於對抗因年齡增加所造成的骨質流失。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CSM)推薦,增加身體活動,尤其是負重性運動及阻力訓練,可以抗禦因老化而造成的骨質流失,但運動不宜取代婦女更年期時的激素替代治療。
運動與肥胖
肥胖的定義
肥胖在目前已是嚴重的健康問題,它不僅會降低人的平均壽命,而且也會威脅到個人的生活品質。肥胖與許多疾病有關,如心臟病、中風、高血壓、糖尿病、骨關節炎及心理問題等。
肥胖症是指身體脂肪過多,通常男子體脂肪約為15%,女子約為25%,當男子體脂肪百分比高於25%,女子高於30%時稱為肥胖。肥胖與過重二詞常交換使用,但並非同義詞,所謂過重是指體重超出理想體重120%以上或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5。雖然身體質量指數一樣,身體組成卻往往有極大不同,有些身體質量指數低的人比指數高者擁有較多脂肪,例如運動選手常有超重現象,但體脂肪卻不高。
肥胖與能量平衡的概念
一個人體重的增加或減少是由於體內能量失衡所造成。當我們攝取的熱量等於能量消耗時,新陳代謝即處於能量平衡,體重不變。但當攝取的熱量大於消耗時,即是正能量平衡,體重便會增加或發胖。反之,負能量平衡則使體重降低。
肥胖症的正能量平衡,往往由許多因素所引起,包括遺傳、不當飲食、內分泌失調及缺乏運動等,但造成兒童及成人肥胖的主要原因,則是缺少運動更甚於飲食過量。
運動與飲食控制雙管齊下對抗肥胖
減肥方法雖有多種,但從健康的觀點,最佳的方法是藉由運動來增加能量消耗及減少熱量攝取兩相結合實施。人的身體是由體脂肪和去脂體重(肌肉、骨骼、水、器官等)兩種成分組成。
肥胖者如單靠節食(限制攝取熱量),不僅容易造成營養不良,產生嚴重的健康問題,而且減掉的大部分是去脂體重。如果運動與飲食控制雙管齊下,則減掉的體重成分主要是脂肪。
肥胖者實施運動時應選擇低強度、長時間的有氧運動較為適宜。教育部推展的「333計畫」,即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運動30分鐘,運動心跳率達130次/分,就是一種很好的運動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