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踢毽子(1)小武
踢毽運動俗稱踢毽子,早在宋朝或宋朝以前便已經是中華民族中流行與流傳的活動。在古老的中國,民俗運動已有季節之分。踢毽子在明朝除盛行於婦女與兒童外,更是重要的秋冬運動項目,運動的形式也開發出許多花式,技巧可能比現代更為高明。臺灣在五○年代前,踢毽子是一項在中小學與女生間廣為流行的課間運動項目。
毽子外觀通常為雞毛、羽管、酒瓶蓋或銅錢配合少許布料以搥扁或縫製而成;亦可用纖維、塑膠繩撕碎代替雞毛,亦能發揮想像力製造各種不同材質或大小的毽子作為休閒運動,想擁有特別的毽子,不妨自己動手作作看。
踢毽運動入門簡單易學,不分男女老少人人可行,場地沒有室內外的要求(風大除外),運動可以是自己操作也可以是多人同玩,花費的器材費用低廉,又可以運動健身、遊戲取樂、表演、促進身體協調能力、增強自信心等,好處很多,是一項值得推廣且深具價值的運動項目。
基本動作
踢毽運動中有所謂文科與武科,亦即指小武和大武,這是動作區分的名稱。小武與大武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小武動作中沒有「跳」,都是一腳站立的踢毽姿勢,其動作內容有踢、拐、膝、踶、豆、蹬等六種基本踢法。
拐
拐的練習和踢相同,但毽子於體側落下,惟須留意踢毽是由踢腳自膝以下向身體外側拐出,以腳外側踢毽。
膝
膝的練習首須保持的是毽子的落點,必須落在股四頭肌平面上靠膝的部位,方能確保毽子平穩彈起。
踶
踶的練習和膝的動作極為相似,惟改以腳背以膝的提動將毽子勾踢彈起。
豆
豆的練習較不容易,以掌握時間差確保毽子不被踢遠而無法承接再踢為首要。練習要領和踶類似,但踢法不同,毽子落下位置則較踶略遠於身體,踢毽時必須注意腳尖迅速勾起的動作。
蹬
蹬可以輕輕地將毽子放於腳背上練習,感受腳背如何配合毽子落下的速度,將毽子的速度抵消,使其停留於腳背上,並瞭解腳背哪一部位最易留住毽子。練習時可先將蹬毽腳提高約30公分,腿打直或彎曲均可,配合毽子落下速度放低蹬毽腳,使毽子的落下速度受到腳的控制而抵消速度和彈跳,將毽子停留在腳背上。適應速度與腳背承接點後,可慢慢加大距離與速度,練習後即可隨心所欲操控毽子。
第二節 踢毽子(2)大武
大武又稱武科,除了勾以外,具有「跳躍」的特徵,依序介紹勾、跳、跪、踩、蹦等五個基本動作,依照動作分析與圖片自行練習,將更能把毽子踢得更好。
小武動作之連貫
小武的動作雖然各有名稱且各有不同踢法,但彼此也可以相連接,成為連貫動作,除了可以增加遊戲樂趣,也是一種視毽位變化動作,使控毽更為輕鬆容易的做法。在連貫動作中沒有一定形式,可依自己的喜好練習,也可以依下列方式練習:
- 踢→拐→膝→踢→豆→蹬。
- 拐→踢→踶→膝→蹬→豆→踢。
- 踢→拐→膝→踢→膝。
- 依自己編配與花式動作組合,如小武加十字經等。
大武基本動作
勾(豆子)
勾是一個較難學習的動作,其特徵是踢毽腳由站立腳後方橫過,以腳內側踢毽。
跳
跳的踢法和勾非常相似,兩種踢法的差別在於,跳的動作必須先跳離地面。
- 雙腳同時跳離地面。
- 前腳打直瞬間踢毽腳向上彎踢,踢時可藉由雙手上揚保持身體平衡。
- 踢毽後以踢毽腳先落地。
- 可以採取結合踢及勾的踢法踢毽,踢毽的瞬間動作如蹺。
蹺
蹺和勾的動作非常相似,但比勾更容易踢到毽子,所不同的是蹺必須有雙腳離地的跳躍動作。
跪
跪的動作特徵是踢毽時,另一腳以跪姿碰觸踢毽腳的踝關節靠脛骨部位,其餘要領和踢類似。
踩
踩和跪有些相似,所不同在於踩是以左腳腳底踩著右腳踝至膝之間的部位。
以上大武動作除勾以外,動作的進行必須親自體驗毽子落下時,在那種高度起跳最為適宜,因此眼睛必須隨時注意毽子的高度、速度、方向,以正確做出合適的走位與起跳動作。同時,為保持身體平衡,雙手可以自由擺動或伸展,但須留意姿態的美感。
大武動作多具有跳躍的特性,在未熟練各項基本踢法時,毽子彈飛較不易控制,在動作變化練習時可以用「跳」作為連接,如跳→踩→跳→蹦→跳等。此係「跳」的動作較能控制毽子,若要進行更多的花式變化,則可以小武的動作配合大武進行組合,把多個拿手的基本動作加以聯結練習,便可成為一套可「秀」性高,且極富趣味與挑戰性的大武動作組合了。
大武練習方法
大武動作的練習比小武繁瑣,為能在學習之初即能做出正確的動作,練習時可依下列方式進行。
應用技術──大武與小武的動作組合
踢毽運動的大武與小武組合動作,除於個人計分賽中有明確的組合規定外,並可參考第一節之簡要規則。在團體比賽中亦有規範,但花式動作部分則完全自編,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大、小武的組合,應包括由基本動作再衍生出來的各種花式動作,也就是可以把所會的動作全部有系列的編配組合在一起。
為使學習者對組合動作有更深的了解,以下介紹由小武變化而來的十字經動作,也是在組合動作中最常使用的花式。
十字經
先踢一次後再做花樣,做完一個接一個。
1. 一手心:手掌心向上,接住落下的毽子,使毽子停在攤開的手掌上。
2. 二手背:以手背停住落下的毽子,手的動作和 1. 相同,但手背向上。
3. 三酒盅:以大拇指、食指、中指做酒盅狀停毽。
4. 四佛手:以拇指、中指與無名指三個手指輕觸,食指和小指伸直,以手臂接住毽子。
5. 五牙筷:大拇指壓住無名指及小指,食指及中指伸直,成牙筷狀。
6. 六拳頭:手握拳,以第一指節朝天停接毽子。
7. 七上肩:將踢高之毽子以肩停接。
8. 八上臉:將踢高之毽子以額或兩側臉頰接停。
9. 九穿針:以左右手指圍成圓圈,使落下之毽子穿過此圈,圈的大小可隨意擴大及縮小。
10. 十搖頭:毽子上臉後,由停毽臉將毽甩到另一側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