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862年,世界上第一張照片問世。當時影像再造的方便與迅速震撼了整個藝術界,攝影的出現滿足了一般大眾將影像再造與保存的欲望。相對於攝影,當電腦被發明,漸至電腦繪圖軟體普遍的今日,許多藝術史家對於透過這樣高科技所產生的電腦影像,雖仍抱持謹慎小心的態度,但科技的進步確實改變了人們的的生活型態、價值觀念以及認知世界的方式。
馮君藍 攝/月夜──牧童大衛/2010年
藝術家以傳統攝影技法先拍得主題人物後,再將檔案傳輸至電腦,而後透過電腦上的繪圖軟體將人物後方原來近乎全黑的背景逐漸擦亮,製作出月光閃動的效果,最後再儲存、輸出影像。
攝影藝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拍出一張好的攝影作品,對攝影器材及其功能的認識是不可少的。相機和鏡頭可算是諸多器材中最具關鍵性的,而適時的運用其他的器材,也有助於在拍攝不同作品時取得較理想的效果。
相機機身
通常分為可依需要控制光圈和快門、變換鏡頭、改變景深的手動機械式相機(單眼相機)、自動相機(傻瓜相機)與數位相機等。後兩者雖不及單眼相機的品質,但卻具有攜帶方便、操作簡易、價格經濟等優點,尤其是數位相機的問世,結合電腦及周邊輸出設備,更突破了傳統攝影必須以底片沖洗方能取得影像的限制,帶給人們莫大的便利。
鏡頭
鏡頭的類型很多,通常會搭配傳統相機機身使用;鏡頭依其功能及所拍攝出之效果大致可分為:
- 標準鏡頭:拍攝出來的照片與人類眼睛的正常視覺較為接近,焦距為50mm。
- 望遠鏡頭:可將遠方的東西拉近,使物體在畫面的構圖放大,焦距為大於50mm。
- 廣角鏡頭:視角較寬,但透視感會改變,焦距小於50mm。
軟片
分彩色負片、黑白負片、彩色正片(幻燈片)三種,依其感光效果則可分為100、200、300、400等感光係數,數字越大者越能克服拍照時進光量不足的問題,但沖洗出的相片顆粒亦會相對變大。
各式軟片
軟片大致上可區分為正、負片。其感光係數亦有級數差別,數字越大者越能克服拍照時進光量不足的問題。
各式腳架
腳架
如需長時間曝光,為使進入鏡頭的光線能穩定地對焦成像,可用腳架固定相機,使拍攝出的畫面較為穩定清晰。
傳統攝影原理
任何相機不論外觀大小,其基礎結構都是相同的,是一個前方開有一個小孔的密封黑箱,光線由此小孔穿入,照射到置於後方的軟片,軟片因光線的照射產生物理變化,便在片膜上產生影像。
古耀華 繪/攝影成相原理圖示
物體藉由光線穿過相機針孔,形成在相機內部底片上的影像是與實際景物的影像上下顛倒。
簡榮泰 攝/夜幕/1985年
攝影家以簡單的主題入鏡,再加上暗房的後續處理,使作品充滿變化,吸引觀賞者的目光。
巴巴拉.克蘭 攝/Human Form/1965年
運用身體局部拍攝手法將畫面減至最簡約的程度,在簡單且強烈對比的畫面背後,卻有相當深刻的人文思想。
郎靜山 攝/富春初雪/1919年
以平視的角度拍攝江影山色,並加上筆刷與光點的畫面處理,再透過統一和諧的色調經營,使全作充盈著柔美、夢幻與詩意。
郎靜山
江蘇省淮陰人,民國前20年出生。從小即浸浴在富有中國書畫藝術氣息的書香世家。十三歲開始跟美術老師學攝影,從此以攝影為職志,一生成就輝煌。
早年曾創立「光社」「華社」,舉辦攝影展,開啟中國攝影的風氣。作品參加國際攝影沙龍獲獎無數,並榮獲教育部文藝獎、中山文藝獎等榮譽。
獨創「集錦攝影」,即是利用特殊的暗房技巧,將不同時空所攝得的影象透過人為組合(乃所謂「蒙太奇」Montage的手法),把中國繪畫六法論中的「經營位置」和「傳移摹寫」應用在照相,創造出朦朧的氣氛,以模擬中國傳統水墨畫中如詩如畫的意境及視覺效果。
郎靜山 攝/白石老人像/1946年
以側光的方式拍攝,捕捉近代書畫家齊白石靜穆的神態。運用側面光源拍攝人像通常可以經營出較佳的立體感。
馬丁.莫卡西 攝/馬里恩.戴維斯時裝照/1934年
善用光線形成的視覺效果,可以讓攝影作品更為迷人。
奈特.芬克斯坦 攝/安迪.沃荷工廠/1967年
此作以當代藝術家安迪.沃荷為主角,構圖打破傳統中心性的原則,而將主角人物安排於畫面右半側,是一件極具個性的人像攝影作品。
麥克.威爾斯 攝/手/1980年
圖中的兩隻手,一為西方成人的手,一則為烏干達孩童的手。簡單的構圖與畫面,卻以無比的力量震撼每位觀者的心靈。
古耀華 攝/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夜景/1996年
建築物在夜間光照時,常有奇妙的變化,在進行夜間攝影時,適時的運用腳架輔助,並控制曝光時間的長短,是捕捉夜景之美不可忽略的。
米羅.史瓦立克 攝/My Wife C./1985年
採俯瞰角度拍攝,以大地的自然形色作為底紙,以四位男性分展平躺,使畫面形成有趣的圖象,引發觀者對女體的聯想。
阿爾佛雷德.埃森史塔特 攝/對日作戰勝利日─時代廣場/1946年
作者以美國時代廣場上一位凱旋返鄉的士兵在街上擁吻一位陌生護士的剎那鏡頭,來傳達當時美軍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日戰爭勝利的喜悅。據聞此士兵在廣場上連續親吻了多名女士,而在親吻照片中的護士後還被打了一巴掌。
電腦繪圖
早期的電腦圖像,其系統多是為了實用目的或科學領域而建立的,較少有藝術家會選擇運用它來進行創作。但如今,電腦對現代藝術與當代科技造成的影響和衝擊,已使其不僅只是一種媒材,更使藝術創作與資訊結合,進而成為一種新的創作方向。
電腦相對於傳統工具,除了具有精確性、複製性、變形性以外,其創作的形式,更可分為衍生、模仿、創新等。
電腦繪圖現今已成為流行的美術創作方式之一,即使不具徒手繪圖能力,如能熟悉電腦操作並具備基本的美感,亦能創作出許多精美的作品,以補手工不足之處。
今日電腦藝術已在藝術領域裡占有一席之地,成為一種藝術工作者可以選擇運用的創作媒材之一。
電腦藝術
依據Edward Angel於1990所作的定義,電腦藝術即:「舉凡藝術作品,在創作產生和展示過程中,曾經使用電腦創作的作品。」亦即運用電腦作為創作媒介之作品。
向量式繪圖軟體
目前向量式繪圖軟體的代表有Freehand、CorelDRAW、Illustrator。事實上,CorelDRAW、Illustrator這兩套軟體同時具有PC和MAC的版本,CorelDRAW在PC系統較常被選擇運用,Illustrator則是MAC領域中較常被使用。
向量式
將圖案利用基本的直線、曲線等線條,配合數學函式的演算後畫出圖象。
鄭又慈 繪/綠光/2005年
使用Illustrator軟體所作的電腦繪圖作品。
點陣式繪圖軟體
常見的點陣式繪圖軟體有Photoshop、PhotoImpact和小畫家。Photoshop可說是電腦繪圖技術和觀念的先驅者,亦是業界較受歡迎的一套影像繪圖軟體。PhotoImpact功能與Photoshop相近,也常用於圖片之修飾與設計;小畫家則是附屬於視窗作業系統中的簡易繪圖軟體,功能較少,使用較不方便。
點陣式
指將圖形以固定的長、寬像素來儲存,利用最小之單位「像素」(pixel)來組合,使影象圖檔呈現出來。
電腦繪圖應用欣賞
電腦繪圖現今已成為流行的美術創作方式之一,即使不具徒手繪圖能力,如能熟悉電腦操作並具備基本的美感,亦能創作出許多精美的作品,以補手工不足之處。
隨著電腦的普及,電腦繪圖的應用範圍也隨之擴大。例如海報設計、封面設計、卡片設計、商品包裝設計、工業產品設計、空間設計、建築設計或是動畫製作等,電腦繪圖的應用都已經十分普遍。
張盛權/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漢字吉語文字造型設計邀請展暨2014會員創作展專刊封面/2014年/電腦繪圖紙本/30×18公分
設計者透過電腦繪圖將「漢字吉語」四字巧妙的融入中國結之中,使其與本書之主題相結合,既富現代感,又充滿濃濃的東方味。
庄野真廣/剎那/1997年/電腦繪圖紙本/120×160公分
設計者以電腦繪圖軟體設計出一系列與「眼睛」相關的片段圖像,以突顯其對「剎那」此一主題的認知與感受。
楊政霖/3D室外效果模擬圖/2009年
隨著電腦繪圖軟體的不斷研發改進,現在運用電腦製作出具有立體視覺效果的圖片或影片已不再是困難的工作。
曾斐莉/綺麗春景/2004年/電腦繪圖紙本/15×11公分
以Photoshop軟體製作,將物體以繪圖版手繪線稿以及改變圖像色彩的方式為表現手法;將圖片做合成處理。呈現出春天繽紛色彩的感受,就好像是興奮的旅人遨遊世界各處,感受世界萬物蓬勃發展的美好。
多媒體藝術
多媒體一詞譯自英文multimedia,顧名思義是指多種信息載體的表現形式和傳遞方式,而多媒體藝術即是整合運用電腦、網路、攝影、錄像等多種媒體與技術來完成之藝術創作。
袁廣鳴/盤中魚/1992年/單槍液晶投影機、白色大瓷盤、DVD放影機/錄像
藝術家藉由金魚影像的定點反覆活動概念,影射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行為往往也受到整體社會環境的制約。
就其特質而言,多媒體藝術除了有強烈的虛擬性外,因其將現代科技與藝術相結合,使其亦常帶有流行性與公共性。
多媒體藝術的出現不僅使藝術創作方式更加多元,以虛擬形態來完成作品,亦使多媒體藝術不一定非得以一個具有實體的作品形態來呈現,此一情況更改變了人們對於藝術作品必須在一個具體的空間中進行陳列與展示的傳統認知。
崔廣宇2004年〈城市精神〉完成於他駐村倫敦時,內容共有三個片段:
- 在鴿子聚集的廣場或公園中,拿著保齡球上前發球,成群的鴿子因為迎面滾動來的球而瞬間同時飛散,如同在球道上一球擊出Strike。
- 在馬路口,交通號誌由紅燈轉為綠燈的片刻,迅速上前揮舞黑白格旗子,使街道彷彿成了賽車場。
- 在倫敦市區中的各個安全島或公園裡的草坪上揮桿打高爾夫。
崔廣宇在城市裡進行這些活動時,儘管場合不對但卻非常自然,如一場他與這個城市共同演出的戲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