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美術家在這片土地上,早已辛勤奮鬥了一段很長的時間,而彩繪出一片斑斕的藝術世界。親近臺灣的美術、了解臺灣的歷史,是件刻不容緩的事,就讓我們馬上拉開這段歷史的序幕吧!
黃土水/水牛群像/1930年/青銅/250×555公分/臺北市中山堂藏
此畫面洋溢著濃濃的臺灣鄉土情懷,作者以寫實細膩的手法刻畫出在芭蕉樹下,三位幼童與五隻牛悠閒片刻的美好時光。牧童與水牛間的相互呼應,把鄉土民情野趣,充分傳達出來。此作屬淺浮雕,地平線很低,畫面背景並無深遠的透視表現,以浮凸的高低深淺,來暗示出景物的前後空間。
一 閩習風格的水墨畫
明末清初的臺灣,還是個新闢的墾殖社會,中原文化移殖較慢,直到清末,經濟重心北移,城市逐漸興起,社會領導階層已從開拓英雄移轉為豪門士紳,上層階級漸有餘裕追求文化活動,大陸的流寓畫家來臺旅居。閩習風格的水墨畫就成為此時文人墨客最喜愛的文化點綴。
閩習
清朝乾隆之後,常有雅好文藝的書畫家來往於海峽兩岸,他們在臺灣備受禮遇,加上開臺先民對中原文化懷有孺慕之情,於是共同建構了臺灣最早的水墨風格。
而此風格又多受大陸福建地區的畫風所影響,發展出恣肆揮灑的道釋人物和強調高風亮節的「四君子」為書畫的主流,故有閩習風格之稱。
當時被延聘或流寓來臺的畫家,如謝琯樵、呂世宜等,因待在臺灣異鄉日久而定居,被稱為「流寓畫家」。他們不墨守成規,敢於創新的特點,對臺灣當時的書畫藝術影響極深刻。
林朝英/墨荷/水墨 紙/94×46.5公分/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荷莖飛白轉折勁健有力,筆筆用力,筆筆生風,充滿崢嶸律動的力量。筆韻有徐渭瀟灑之趣,墨韻表現則另有新意。
林覺/歸漁圖/約1821~1850年/水墨 紙/27×20公分/楊文富藏
畫漁翁呵寒而行。款:江湖滿地一漁翁。
辛卯孟冬寫於臺陽城。
板橋的「林家花園」就設有「汲古書屋」,經常聘請江南一帶的書畫家、名士來臺講學,著名的書畫家謝琯樵就是座上客。
謝琯樵/墨竹/1851~1861年/
水墨 紙/168×50公分/德門居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