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前輩畫家筆下的臺灣情
在臺灣早期前輩畫家中,李梅樹是少數同時活躍於藝壇和政壇的人物,畢生投入於三峽祖師廟的重建工作,這些經歷使他對民間藝術和臺灣風土民情有了更進一步深刻的體認。
李梅樹/小憩之女/1935年/油彩 畫布/162×130公分/李梅樹紀念館藏
此作為畫家贏得第九屆臺展的「臺展賞」之榮耀。
日治來臺任教於臺北師範學校的石川欽一郎,與臺北高等學校美術教師的鹽月桃甫帶來的西洋畫風,深深影響了臺灣的學生。
石川欽一郎/福爾摩沙/1930年/水彩 紙/38×45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作者擅長英國風的水彩技法表現風景,以輕淡、重疊並刻意模糊色面間接觸的輪廓,來表現多層次的感覺,畫者留下許多描繪臺灣風光的畫作。
鹽月桃甫/山地之花/1930年/油彩 畫布/22.6×15.5公分/私人收藏
其作品以臺灣原住民生活為主要題材,他對臺灣的民俗藝術、原住民原始藝術有著強烈的探究欲。
石川採用寫生教學,強調對自然的觀察與對地域色彩的領悟,並以英國式的透明水彩風格引導學生入門。西方近代繪畫的寫實精神從此在臺落土生根。我們從石川的學生藍蔭鼎、李澤藩的水彩畫作裡,即可欣賞到臺灣各地的山光水色。
藍蔭鼎/人物寫生/1928年/水彩紙/34×49公分/私人收藏
藍蔭鼎描繪著兩個人在高山平臺上寫生的情景。畫中人物在畫面對角線的左下角上,呈現穩定的三角形構圖。作者對人物的形體動作掌握得宜,線條流利、輕快,帶著中國水墨畫的筆法。背景的天空與遠山也以大筆刷染,筆調輕鬆活潑、自然天成。
李澤藩/青草湖暮色/1950年/水彩 紙/80×103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在題材上,一般畫家極少描繪的新竹、苗栗一帶景色,卻是李澤藩的最愛。〈青草湖暮色〉是李氏以彩筆來表達對家鄉故里真摯情感的最佳寫照。畫中他運用大筆多次刷洗畫面塑造出豐富的肌理,以及層層堆疊暈染的技法創造出微妙變化的色彩,將整張畫統一在溫煦的灰黃色調裡。
受業於石川門下的弟子還有倪蔣懷、陳澄波、廖繼春、陳植棋、李石樵、郭柏川等。
陳澄波/我的家庭/1931年/油彩
畫布/91.5×117公分/畫家家屬收藏
廖繼春/有香蕉樹的院子/1928年/油彩 畫布/130×97公分/畫家家屬收藏
日本第九屆帝展入選之作。此畫不僅顯示紮實與敏感的寫生技巧,也充分反映臺灣南部自然和人文的氣息。
李石樵/市場口/1945年/油彩 畫布/149×148公分/李石樵美術館藏
這幅作品是李石樵第一次在省展中展示的作品。著旗袍的女孩為當時社會的新現象,以之入畫,實為一幅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佳作,此作也反映了李石樵於臺灣光復後所主張的藝術觀,即是「從現實中探索美的題材與富有美感價值的藝術」。
郭柏川/黃刺梅/1946年/油彩 宣紙/31×40公分/畫家家屬收藏
1944年郭柏川開始嘗試以紙張代替畫布,將油畫顏料畫在宣紙上,表現出富東方神韻的筆調和氣勢,此為其畫風之轉捩點。此幅畫作黃花綠葉搭著豔麗的明五彩瓶,線描的筆法畫得瀟灑而飄逸。
身為石川最早弟子的倪蔣懷非常傾心老師筆下透明繽爛的水彩世界,其一生執著於水彩畫的創作,並在石川的勸阻下,倪蔣懷放棄前往東京美術學校求藝,而留在臺灣致力於藝術的贊助事業,造就不少後起之秀,如以礦工生活為創作題材的洪瑞麟,就是最好的例子。
洪瑞麟/等候/1957年/水墨淡彩
紙/39×54.5公分/私人收藏
除了石川的學生外,尚有對藝術之熱愛,追求藝術不遺餘力者,如楊三郎和顏水龍等人。
顏水龍/紹峰畫像/1946年/油彩
畫布/72.5×61公分/藝術家家屬收藏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民間畫會團體
1934年11月,廖繼春、顏水龍、陳澄波、陳清汾、李梅樹、李石樵、楊三郎、立石鐵臣(日籍畫家)等八人,聯合組織了當時最大的民間美術團體臺陽美術協會,簡稱為臺陽美協。
臺陽美協從1934年到1944年結束時,共舉辦了十次展覽,作品以西洋畫為主,東洋畫、雕刻為副,網羅了當時臺灣重要的的中堅畫家與雕刻家,再加上原本發起的八名核心成員,匯成了臺灣民間新美術運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