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的發展在1960年代西方現代藝術資訊的大舉湧入後,開啟了臺灣現代藝術的啟蒙,到了1970年代,鄉土主義的盛行,某種程度的展現本土意識的反撲。
邁入1980年代,隨民主潮流勢不可擋的社會能量大釋放,百花齊放時代變革,造就多元與活力的臺灣當代藝術現象。
施並錫/望鄉/1979年/油彩/80×100公分
這張作品是施並錫在1979年「吾土吾民」個展時展出的作品之一,對鄉土的情懷在這件作品中自然流露出來,畫中男女青年面向無限延伸消失在遠方土地與天空交接的地平線上的火車軌道,心情想必是何等的惆悵。
一 臺灣當代藝術的時空環境
政治
從1987年起,黨禁、報禁、戒嚴令、票據法刑責相繼解除,大陸探親、出國觀光也相繼開放,中央民代全面改選……使臺灣的政治正逐步走向民主。
鄭政煌/立法院(吹風機加熱前)/1994年/變色顏料/138×90公分
作者認為「觀眾參與」是作品的重點,因而採用變色顏料作為創作的媒材,在〈立法院〉這件作品中以變色顏料的媒材諷刺政客的表裡不一。
經濟
臺灣經濟在80年代蓬勃發展,帶動藝術市場興盛。
梅丁衍/戒急用忍/1998年/彩色壓克力透明串珠/400×1300公分
社會
當政治的解放還權於民,經濟的爆發得錢於民,初嚐有權有錢甜美滋昧的人民,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也就易建構出脫序的社會。
文化藝術
臺灣史在90年代成為顯學,而臺灣藝術史當然也不例外。
80年代是臺灣文化建設的萌芽時期,最明顯的就是各縣市文化中心與美術館紛紛落成啟用,硬體結構的相繼出現,鼓舞了軟體創作的能量。
二 多元面貌的呈現
臺灣擁有不同文化同時相互激盪的客觀現象,同樣的,臺灣文化藝術有著極為豐富的景觀。
臺灣當代藝術不僅語彙複雜,形式也是如此,從往昔的文人水墨、架上油畫、立體造形、空間裝置、攝影錄像,一直到行為藝術、觀念藝術等,都有極為嶄新的變貌。
從80年代至今,創作形式之多元,面貌之豐富應有盡有,不勝枚舉。加上後現代主義的特色,是各種元素相互滲透參雜。多種媒材的混用,使得以媒材面貌的分類相當困難。
作品「形式」為主要分類依據,而約略概分為下列七類:
- 平面藝術Ⅰ(西方傳統媒材)
- 平面藝術Ⅱ(東方傳統媒材)
- 立體、造形藝術
- 空間、裝置藝術
- 攝影、錄像藝術
- 身體、行為藝術
- 總體、觀念藝術
平面藝術Ⅰ
西方傳統媒材所發展出的平面作品
表現面貌非常多樣,有風格類似於新表現主義形式的情緒化作品,也有意圖喚起人們夢幻似知覺的新意象繪畫,以及以寫實主義觀點描寫真實世界和類似超現實主義的繪畫風格。
常陵/小漁村女孩/2013年/油彩
畫布/162×130公分/藝術家收藏
來自淡水的童年記憶,畫面上五官模糊的小女孩和母親,在漁港邊散步。藝術家以感性直率的筆調與色彩,使觀眾強烈的感受到作者內心自我省思的不安。
黃銘昌/秋日禾「水稻田」系列之21/1994年/油彩 畫布/140.5×
202公分
綿亙不絕的水稻,一畝接著一畝,秋天的稻穗映著太陽的光輝,發出金黃色的光。這個混雜有濃郁撲鼻稻香的畫面,是臺灣鄉村特有的景色。
平面藝術Ⅱ
東方傳統媒材所發展出的平面作品
有的在傳統書畫表現形式上試圖超越前人所未達之境,有的則借直接跳脫傳統書畫的表現形式,試圖開創新的方向。
鄭善禧/農家樂/2014年/彩墨 紙/69×137.8公分/藝術家收藏
傳統以筆墨氣韻為尚的水墨創作,在有心人士的努力實踐上,仍然不斷吸取新的繪畫觀念與技巧而開創新的面貌。
黃致陽/北京生物之春No.01(局部)/2013年/墨 絹本/475×140公分×5件 / 藝術家收藏
完全跳脫傳統水墨畫的審美觀點,是當代水墨畫家創作前衛水墨作品時共通的現象之一。這張以傳統水墨繪製於絹上的大型黑白作品,其筆觸之張揚,形態之狂異,令人聯想起中國書法中的草書,也向觀眾發出一種視覺上巨大的噪音,那是一種古怪、靜翳又喧鬧的感覺。這張作品從微觀的生物細胞角度,呈現了一個熙熙攘攘、動態的北京之春,其間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湧動。
立體、造形藝術
著重造形本體,不強調與空間對話
當代雕塑在臺灣,風格多元龐雜:
有的是在常用的媒材中追求精簡與凝鍊的純粹造形,有的是運用新的媒材來從事立體作品的創作,也有些作品是以拼組的方式呈現。
高燦興/我心深處/1990年/鐵
不鏽鋼 玻璃/142×125×163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高燦興擅長將鋼鐵「再造」,利用脫臘鑄造、切割或焊接的手法,將鋼鐵蛻變成與原來形體全然不同的結構,以達到內心所想的精神表現,或是藉此作思想上的比喻。
黃麗絹/鏡花水月/1999年/布 針 線/183×290×8公分
每一朵花都代表一個女人、每一針都是女性過往的刺痛,女性的生命在當代社會中是否還是如鏡花水月般的無奈與虛無?
空間、裝置藝術
裝置於空間、與空間產生依存關係的藝術作品
游文富/竹變/2006年/竹子
壓克力顏料/關渡自然公園
作者以源於西方的地景藝術思維,先將竹子染色,隨著竹子生長而產生顏色的自然變化,加上風吹搖擺,產生竹與竹間互擊的竹音,完成的作品與大自然互相對話,會令觀賞者身心愉悅,亦會欣賞到作品隨時間質變而產生的驚喜。
羅森豪/太陽能與蕃薯能/1996年/綜合媒材
作者以「蕃薯」作為創作的元素。將其梗葉用壓克力板合拼後,排排併置垂掛在天花板下,蕃薯則一顆顆依序地排列於地上。這件作品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生命力的讚嘆—梗葉與蕃薯一上一下地相互呼應著,梗葉日漸枯萎、消逝,而蕃薯則不斷發出嫩芽,重新開始新的生命。
攝影、錄像藝術
以攝影照片或錄像影片為表現手法的藝術作品
陳順築/集會.家庭遊行—澎湖屋/1995年/裝置
每張照片特定的家人都清晰可辨、具有穩固的身分,卻在集體性中消失了個人性。
袁廣鳴/微笑的小木馬/2011年/錄像裝置/46秒/藝術家收藏
袁廣鳴的作品裡,總是以科技媒體為媒介,展現出人對生命本質的追求。此作品中失去重力般的搖擺影像,令人迷惘於物件與影像的交互關係。然而,在感受影像的張力之際,透過同步影片投映的裝置,卻似乎也強化清晰地呈現出「空間」議題的明顯位階;空間是人們與世界之間的連結,人們在這個世界經驗著不同的空間概念。
身體、行為藝術
以自己的身體為傳達媒介,部分含有行為動作在內作品
西方藝術盛行於50、60年代的身體議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轉譯積累,至80年代才得以在臺灣發聲,正式成為臺灣藝術生態中的新類別。
總體、觀念藝術
作品的觀念凌駕於其他的藝術作品,若具有兩種以上的形式並存則稱為「總體藝術」
此類作品其真正的「作品」不在於視覺形式及內容,而是所傳遞出的訊息。這種思想觀念勝於物件實體的藝術形態,到了90年代後期才有較成熟的作品出現。
施工忠昊/美術館檳榔攤/2002年/綜合媒材裝置 行動藝術/260×
360×345公分/臺北街頭流動展
行動藝術運用了臺灣通俗文化中,當今最熱門的檳榔西施與鋼管秀的元素。以「反女體販賣、健康訴求」的創作理念。在作者眼中,不論是好是壞的評價,「檳榔西施」已然是一種文化,它表現出臺灣無限的生命力,絕對有記錄的價值。
三 臺灣當代藝術的特點
「傳統」與「現代」共存
臺灣社會因現代化所造成的「文化失落」和「物化」現象,使得藝術家一直陷在傳統與創新的掙扎處境中,有時希望能突顯本土文化風格與特性,以便有效地保留臺灣傳統優質文化;有時藝術家則傳承前衛藝術的實驗性、批判性和挑戰傳統的手法來面對臺灣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層面的種種問題。
郭振昌/臺灣聲音-1/2007年/複合媒材/100×80公分
藝術家將畫布與人偶木雕圖騰結合,並繪以傳統樣式化圖象與各國國旗,最後再用富有特色的臉譜畫法及色彩,組合成一件多元衝突又自成一格的作品。
前衛性格與裝置的崛起
陳龍斌/紐約佛像計劃/2003年/紐約電話簿 木/300×300×190公分
紐約的電話簿,被雕刻而成巨大的四面紙佛像,團團包圍住中心內在佛陀頭像,藝術與社會、藝術與宗教的對話不言可喻。
本土意識的覺醒
楊茂林/熱蘭遮記事L9301/1993年/油彩 壓克力 畫布/112×194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楊茂林的「MADE IN TAIWAN」系列是以反諷揶揄的方式重新「解讀」臺灣歷史,作品中可以明顯的看出作者想透過作品引發觀眾對臺灣這塊土地歷史源頭的省思與重建之企圖。
媚俗文化的批判與迴響
林明弘/裝置藝術/臺北市立美術館:2000年9月9日─2001年1月7日/192坪
2000年臺北雙年展推出「無法無天」策展主題,進入會場大廳的粉紅底大花圖案地毯,本身就是裝置藝術。把藝術拉回到草根性、通俗化。
PEM | Peabody Essex Museum
FreePort [No.5]: Meet Michael Lin
(採訪林明弘)
資訊、影像科技的風潮
王建揚/我們都要相親相愛喔/
2013年/噴墨輸出 藝術相紙/
80×120公分/藝術家收藏
藝術家慣用拍攝手法,捕捉對象的瞬間姿態,運用燈飾、沙發、櫃子等家具,混搭玩具、公仔、充氣動物氣球,將衝突感的景物融合,呈現出典型的網路影像世代新人類們在他們自己私密空間的小宇宙中,無限想像力及虛擬與真實難以劃清界限,遐想與實踐可以同時進行。
政治議題的大量運用
吳天章/關於蔣介石的統治/1990年/油彩 畫布/310×330公分/玟秀收藏室藏
吳天章的「史學圖像」系列,意象強烈,充滿了批判威權的意識。
女性藝術的活躍
自從90年代以來,臺灣藝術環境中出現大量的女性藝術家,而其展露的才華、能力與競爭力更令人刮目相看,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下也促成了臺灣 「女性主義藝術」的發展。
吳瑪悧與竹圍工作室/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2010年/文件紀錄 裝置/藝術家收藏
2011~2012年藝術家與當地社區及學校合作,組織社區早餐會、社區劇場、流動博物館、跨界藝術教育及綠生活探索等一連串活動,促進社區住民對於環境、生活的關注,並思索藝術介入社會參與的意義所在。
四 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
臺灣當代藝術以無所畏懼的態度接納來自各方的藝術型態,但也勇於面對自我的審視當下處境。
未來的路還很遠,從形塑到建構自我的歷程將更令人期待,臺灣當代藝術應該還有更為精彩的展現,讓我們站穩自己的腳跟,繼續關切末來的臺灣當代藝術。
學習活動
依課本所介紹到的臺灣當代藝術特點,分組進行課本圖例以外之資料蒐集與報告。分組報告參考主題:
- 臺灣當代繪畫中的類型風格舉例分析。
- 臺灣當代女性主義藝術的發展與舉例分析。
- 臺灣本土意識的藝術表現與舉例分析。
- 臺灣當代藝術中以政治議題為表達內容的舉例分析。
- 臺灣當代藝術作品中運用資訊、影像科技手法的藝術家及其作品之舉例分析。
- 臺灣當代藝術家對於媚俗文化有兩種創作態度,一種是批判,另一則為附和,請舉例並分析。
學習活動 分組討論並提出心得報告
同學們分成若干組,各組選擇至少一個重大議題(生命、人權、海洋、消費者保護、生涯發展、性別平等、法治、環境、永續發展、多元文化)為觀點,去參觀或蒐集臺灣當代藝術作品資料,將其中符合議題之元素整理分析。報告時,以說故事的方式講述分析每件作品的表現風格,與藝術家所賦予元素在作品中的人文意涵,並試著分析作品與時代現象或社會氛圍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