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大放異彩的東洋畫
東洋畫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1927年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中特別設置的「東洋畫部」。「東洋畫」涵蓋的範圍包括南畫(以水墨表現意境的文人畫)、彩墨以及在日本帝展所稱呼的日本畫等。
林玉山/蓮池/1930年/膠彩 絹/147.5×215公分/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此作將大自然的豐盛生命力躍然於畫上。畫面採俯視的場景,地平線高出於畫外,作者擷取水塘一角,高處只見荷花根部。畫面所見,荷花、荷葉高舉,高低有差,花葉相互掩映。鷺鷥覓食,巡於蓮花之下,姿態自若,淺塘靜水,漫淫一片,共同營造一種寧靜的氛圍。
文人畫
亦稱士夫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是以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
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朝董其昌稱文人之畫,近代陳衡恪認為文人畫有四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才能完善。
通常文人畫多取材於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藉以抒發性靈或個人抱負。他們標舉士氣、逸品與崇高品藻,講求筆墨情趣,略脫形式,強調神韻,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之締造。
「臺展三少年」的林玉山、陳進和郭雪湖,因將實地寫生的清新感帶入作品而獲得入選,明顯可以看出主辦單位意圖切斷傳統書畫的脈絡,轉而鼓勵近代寫實觀念並導入日本畫風。
陳進/悠閒/1935年/膠彩 絹/136×161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臺展三少年
在1927年臺展入選名單揭曉時,在東洋畫部展出的四十件作品中,只有三位名不見經傳的臺籍畫家入選,他們是年僅18、19歲的郭雪湖、林玉山以及陳進,這三位青少年被稱為「臺展三少年」。
而原先被視為臺灣繪畫代表的大家如蔡雪溪、李學樵、潘春源、呂壁松等人卻全部落選,引起水墨畫界的強烈不滿,認為日本人帶有偏見,故意選三個少年來侮辱臺灣的傳統水墨,為了證明自己的優越,也為了顯示臺展的不公,在臺展中遭到挫敗的傳統水墨畫家仍於各地舉辦與臺展一較高下的書畫展覽,1928年於臺北舉辦「全島書畫展覽會」後,又陸續在善化、新竹等地舉辦書畫展覽賽會。「全島書畫展覽會」的舉辦,並未能扭轉傳統水墨的頹勢,反倒因作品的遜色而加速了傳統水墨的沒落。
盛極一時的東洋畫隨著日本的撤退與戰後時局的轉變,漸漸萎縮,後改稱「膠彩畫」。
膠彩畫
所謂的膠彩,是以提煉自鹿或牛身上的膠質,混合天然礦石研磨而成的粉末,以水調勻,並以毛筆沾染在紙、絹或木板上作畫。膠彩畫原是中國古代「丹青」傳統,也是「工筆重彩畫」,當然與北京的重彩有相當關係,卻又不盡相同,但同為中國繪畫重要的一支。膠彩畫是中國傳統畫種,曾發生名稱之爭議,到民國51年,由林之助教授提出,經學術性辯證後,「膠彩畫」名稱始行決定。
郭雪湖/圓山附近/1930年/膠彩 絹/147.5×215公分/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問題討論
郭雪湖以作品〈圓山附近〉(見上頁圖)積極參與第二屆臺展比賽,首次獲得特選而肯定其畫壇的地位。此作構圖及用色繁複卻有條不紊,畫面上筆觸穩健,色彩沉穩,巧妙經營難以駕馭的綠色基調,充滿了靈秀之氣,是大自然的謳歌。
郭雪湖選擇濱臨基隆河,風景優美的圓山作為寫生的藍本,光定稿〈圓山附近底稿〉就花了半年的時間,正式繪製又花半年,過程勞苦且曾思慮成疾,直到收件前一天才完成。從作品你能感受到畫家在創作上的用心嗎?請描述一下你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