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日新月異的設計風
工業革命後,設計應該為大眾服務的觀念被提出來。
英國「美術工藝運動」創始人威廉.莫里斯對於工業化造成醜陋的產品感到厭惡,推崇中世紀講究設計、注重工藝品質的產品。
美術工藝運動
源於19世紀下半葉英國的一場設計改良運動,意在重建手工藝的價值,以反抗當時因工業革命後機械化大規模生產的粗糙產品。
起因是針對裝飾藝術、家具、室內產品、建築等,因為工業革命的批量生產所帶來設計水平下降而開始的設計改良運動。大規模生產和工業化方興未艾,美術工藝運動意在抵抗這一趨勢而重建手工藝的價值。
主要成員是威廉.莫里斯等。美術工藝運動是英國19世紀末最主要的藝術運動,並影響了日後的設計史發展。
莫里斯公司設計的室內
威廉.莫里斯喜歡用自然界的花草圖案及中世紀風格做設計的元素。
壁紙花紋
威廉.莫里斯採用了動、植物等有機形體所設計的壁紙,此種設計風格已成為他的設計作品特徵。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新藝術運動」是一個廣泛的設計藝術運動,不同於莫里斯的重視中世紀風格,新藝術主要參考自然萬物形象,發展獨特的曲線與有機造形,是一種自然風格的藝術表現。新藝術運動放棄各種傳統的裝飾風格,一切的造形元素源於自然。
新藝術運動
新藝術運動是19世紀末發源於法國的運動。起因是當時人們對於工業化時代的一種恐懼和厭惡,以及19世紀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的反動。
新藝術運動的名字源於薩穆爾.賓在巴黎開設的一間名為「新藝術之家」的商店,他在那裡陳列的都是按這種風格所設計的產品。
此藝術運動是在20世紀之初,是大眾文化最高點的藝術和設計風格。
巴黎地鐵
法國設計師赫克多.基瑪在1900~1904年間,用新藝術風格總共設計了一百四十多個不同的地下鐵入口。
裝飾藝術是20世紀初,在法國、美國和英國展開的特殊設計運動,與歐洲的現代主義運動幾乎同時發生及發展,因此在材料的使用及設計形式上都可看到現代主義影響的痕跡,是一種結合裝飾與機械化的新美學風格。
裝飾藝術
是一個裝飾藝術方面的運動,但同時影響了建築設計的風格。
它的名字來源於1925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國際裝飾藝術及現代工藝博覽會。
在1920年代初成為歐洲主要的藝術風格時,當時並未在美國流行,直到大約1928年,快到現代主義流行的1930年代前才在美國流行。
克萊斯勒大廈
克萊斯勒大廈是由凡.艾倫為克萊斯勒公司所設計的。克萊斯勒大廈被認為是裝飾藝術 建築學的傑作。
現代主義設計在建築方面,現代主義完全取消裝飾,採用了水泥、玻璃、鋼材等現代建築材料,大幅降低建築的成本,此外以功能主義為設計的基本原則,也成了現代建築基本面貌。1919年在德國成立的世界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設計學院—包浩斯,設計與教育結合的觀念以及當時設計的產品(見右圖),直到今日仍然對我們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現代主義
從文化的歷史角度來說,是藝術家為了反抗19世紀末期的舊時代美學,轉而用一種感情上更真實的方式,來表現出大家真正的感受與想法。
現代主義是以科學為基礎,講求理性邏輯,實驗探證。
其中牛頓的力學理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及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對自我的研究等,為現代主義奠定重要的基礎。
有些人將20世紀區分為現代時期與後現代時期,有些人則認為它們是同一個大範圍時期的兩個階段。
包浩斯(Bauhaus)
是一所德國的藝術和建築學校,講授並發展設計教育。
Bauhaus是德文裡Bau-Haus組成(Bau建築,動詞bauen為建造之意;Haus為名詞,房屋之意),由建築師沃爾特.葛羅佩斯在1919年時創立於德國威瑪。
由於包浩斯學校對於現代建築學的深遠影響,今日的包浩斯早已不單是指學校,而是其倡導的建築流派或風格的統稱,注重建築造形與實用機能合而為一。
包浩斯的影響遠不止於建築領域,對於工業設計、現代戲劇、現代美術等的發展也都具有深刻的影響。
現代尊重環境、資源再利用的觀念也反映在設計作品中。表現在建築上,便產生了建築與周邊環境共生共存的理念。
國立新美術館
國立新美術館的概念是「森林中的美術館」
,外觀全部使用玻璃的建築形式,並栽種許多植物的庭園包圍整棟建築。
國立新美術館內部
為日本目前樓地板面積最大的美術館。由於外觀全部使用玻璃建成,陽光透過玻璃灑在美術館地板上的光影,豐富了美術館建築呈現的美感。
八八風災後重建的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規劃之初即以「永續式淨零耗能」的綠建築精神為設計主軸。
校舍採用環保的鋼構、木構建材,設置風力、太陽能發電系統,並運用巧妙的設計達到高的節能效率,如:學校屋頂是斜的,夏天開窗,可藉由南風帶進楠梓仙溪的冷空氣,直接把熱能帶走;而壁面及屋頂因為運用建築絕緣概念的設計,冬天氣溫較低時緊閉窗戶就能保溫。
臺灣第一座達到「淨零耗能」要求的校園圖書館
郭英釗建築師設計,結合了亞熱帶與溫帶建築的優點,成為臺灣往後綠色圖書館的新典範。
綠建築
歐美國家近代建築設計上的「省能建築」和「生態建築」的建造手法,引進臺灣地區後,被統稱為「綠建築」,泛指建築設計中的環保、生態、節能、永續等新觀念。
綠建築實踐了提高建築物所使用資源(能量、水及材料)的效率,同時減低建築對人體健康與環境的影響。
其他常見的用詞包括了持久設計及綠色建築物。
「植生牆」除了有減碳的效果,又具有美化綠化的功能,在都市裡也具有拉近人和大自然距離的功能。
勤美誠品
位於臺中市的勤美誠品原本是棟舊建築,設計師運用鵝掌藤、馬櫻丹、吊蘭、法國莧、花丁子等自然植物構建植生牆,除了有綠化城市的功能外,也具有柔化建築生硬線條的效果。
問題討論
你覺得現在興建的建築必須有什麼樣的特色與條件,才能迎合未來時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