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臺灣當代藝術的特點
「傳統」與「現代」共存
臺灣社會因現代化所造成的「文化失落」和「物化」現象,使得藝術家一直陷在傳統與創新的掙扎處境中,有時希望能突顯本土文化風格與特性,以便有效地保留臺灣傳統優質文化;有時藝術家則傳承前衛藝術的實驗性、批判性和挑戰傳統的手法來面對臺灣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層面的種種問題。
郭振昌/臺灣聲音-1/2007年/複合媒材/100×80公分
藝術家將畫布與人偶木雕圖騰結合,並繪以傳統樣式化圖象與各國國旗,最後再用富有特色的臉譜畫法及色彩,組合成一件多元衝突又自成一格的作品。
前衛性格與裝置的崛起
陳龍斌/紐約佛像計劃/2003年/紐約電話簿 木/300×300×190公分
紐約的電話簿,被雕刻而成巨大的四面紙佛像,團團包圍住中心內在佛陀頭像,藝術與社會、藝術與宗教的對話不言可喻。
本土意識的覺醒
楊茂林/熱蘭遮記事L9301/1993年/油彩 壓克力 畫布/112×194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楊茂林的「MADE IN TAIWAN」系列是以反諷揶揄的方式重新「解讀」臺灣歷史,作品中可以明顯的看出作者想透過作品引發觀眾對臺灣這塊土地歷史源頭的省思與重建之企圖。
媚俗文化的批判與迴響
林明弘/裝置藝術/臺北市立美術館:2000年9月9日─2001年1月7日/192坪
2000年臺北雙年展推出「無法無天」策展主題,進入會場大廳的粉紅底大花圖案地毯,本身就是裝置藝術。把藝術拉回到草根性、通俗化。
PEM | Peabody Essex Museum
FreePort [No.5]: Meet Michael Lin
(採訪林明弘)
資訊、影像科技的風潮
王建揚/我們都要相親相愛喔/
2013年/噴墨輸出 藝術相紙/
80×120公分/藝術家收藏
藝術家慣用拍攝手法,捕捉對象的瞬間姿態,運用燈飾、沙發、櫃子等家具,混搭玩具、公仔、充氣動物氣球,將衝突感的景物融合,呈現出典型的網路影像世代新人類們在他們自己私密空間的小宇宙中,無限想像力及虛擬與真實難以劃清界限,遐想與實踐可以同時進行。
政治議題的大量運用
吳天章/關於蔣介石的統治/1990年/油彩 畫布/310×330公分/玟秀收藏室藏
吳天章的「史學圖像」系列,意象強烈,充滿了批判威權的意識。
女性藝術的活躍
自從90年代以來,臺灣藝術環境中出現大量的女性藝術家,而其展露的才華、能力與競爭力更令人刮目相看,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下也促成了臺灣 「女性主義藝術」的發展。
吳瑪悧與竹圍工作室/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2010年/文件紀錄 裝置/藝術家收藏
2011~2012年藝術家與當地社區及學校合作,組織社區早餐會、社區劇場、流動博物館、跨界藝術教育及綠生活探索等一連串活動,促進社區住民對於環境、生活的關注,並思索藝術介入社會參與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