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適能為20世紀初葉美國特有的產物,但真正引起世人的注意則要追溯到1953年克勞斯韋伯體適能測驗,由其結果意外的發現美國青少年體適能水準遠比歐洲數國落後。後來,以美國總統名義召開青少年體適能會議,討論青少年體適能水準低落的問題。接著,美國健康體育休閒協會在華府召開會議,提出青少年體適能測驗計畫,於1957年至1958年間進行全國性體適能測驗,並公布測驗結果與青少年體適能常模。
我國在當時亦實施青少年體適能測驗,與美國、日本、琉球比較,發現除了敏捷性外,其他各項體適能均較遜色。之後,各國各種不同體適能測驗紛紛產生,但多以競技運動為導向。直到1979年,美國健康體育休閒舞蹈協會公布把體適能分為健康體適能與運動體適能兩種,形成最新的體適能趨勢。
體適能一向是體育課程的核心,我國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成立後即積極辦理國民體能的施測與訂定常模,教育部亦頒布體適能證照制度,由此可見政府對體適能的重視。
體適能的意義及重要性
體適能的意義
所謂體適能是指每個人的肌肉、骨骼、心臟、肺臟等身體系統有效的共同發揮作用的能力。體適能好的人可以較不費力完成大部分身體活動,能夠積極的參與學校各種休閒活動,而且對工作及休閒活動更能勝任愉快。若要增進或維持一個人的體適能,必須費一番努力才能得到,但其結果是值得的。相對的,體適能不好的人勢必沒有充沛活力享受生活。
體適能的重要性
養成規律的運動,維持良好的體適能,不僅可以預防上述運動不足所產生的疾病,對促進健康具有正面的影響,而且可以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提升生活品質,增加生活的樂趣。
體適能的分類與內容
健康體適能
心肺耐力
是指整個身體長時間運動的能力。心肺耐力為身體運送氧氣和利用氧氣能力的指標。這種體適能須具有強壯的心臟、健康的肺臟及清澈的血管,以便供應身體氧氣。
肌力和肌耐力
肌力是指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力量;肌耐力則是指肌肉持續收縮的能力。肌力好的人能有效的完成日常工作,肌耐力好的人則能長時間反覆動作而不致過度疲勞。
柔軟度
是指關節活動範圍的大小。柔軟度好的人,肌肉及韌帶比較不易拉傷。
身體組成
是指體脂肪和脂肪以外組織(肌肉、骨骼和其他)所占體重的百分比。體脂肪百分比在適當範圍的人較能避免疾病,死亡率也較低。
運動體適能
速度
是指短時間內身體移動的能力,尤指同一方向的連續動作而言。腿速度快的人能跑得快;而手臂速度快的人能擲得快。
反應時間
是指接受刺激到產生反應的時間。它對短距離起跑、游泳的出發入水或網球截擊等動作都是相當重要的。
爆發力
是指快速運用力量的能力。它包含力量和速度,爆發力好的人適於投擲、跳遠、短距離跑項目。
平衡性
是指身體在靜止或移動時保持均衡的能力。平衡性對體操、舞蹈、溜冰等運動非常重要。
敏捷性
是指整個身體迅速而正確改變方向的能力。敏捷性對需要急停或閃躲的籃球、足球等運動極為重要。
協調性
是指執行一種動作時,身體的神經肌肉、感覺等系統按照動作目的協同一致的能力。手、眼或眼、足協調性好的人,在打擊與踢球方面的表現較佳,如棒球、網球與高爾夫。
實務操作
快走
目的
增進心肺耐力。
方法
1.穿著寬鬆舒適的運動服裝及鞋子,運動之前做五分鐘左右的暖身活動,運動後亦做緩和運動。
2. 以每分鐘80公尺至120公尺的速度或以最高心跳率(220-年齡)60%至90%走完1公里,每週做三至五次。如果一、二週後覺得輕鬆時,走路距離可以逐漸延長至1.2、1.4、1.6公里……,速度亦逐漸增快,運動時間亦逐漸加長。
伏地挺身或膝跪伏地挺身
目的
強化肌力和肌耐力。
方法
1. 伏地挺身(男生):臉部朝下,雙臂伸直與身體成直角,腳尖著地,頭、軀幹成直線俯臥撐姿勢,然後屈臂至肘關節小於90度,反覆進行。
2. 膝跪伏地挺身(女生):臉部朝下,雙臂伸直撐地,膝蓋著地,由直臂至屈肘,肘關節小於90度,反覆進行。
3. 每次運動時,以接近自己最大能力的次數為原則,每週實施三次,等到漸感輕鬆時再增加一、二次,並且可考慮由一節增至二節。
直立前彎
目的 增進柔軟性。
方法
1. 雙腳與肩同寬伸直站立,上半身徐徐往下前屈,雙臂往下伸展到極限,固定在一定位置靜止伸展10~20秒,然後放鬆,反覆3~5次,每週實施3次。
2. 正確的伸展是關節伸展到略感吃力,但不疼痛的程度,如有疼痛現象應停止活動。
測量上臂皮脂厚
目的 瞭解體脂肪。
方法
1.受測者雙臂自然下垂,測量者以左手拇指與食指捏緊上臂後側(肩與肘中間)的皮下脂肪,再以皮脂夾夾住測量部位,以公厘為單位。
2.男生9.22~13.79公厘,女生15.50~21.04公厘屬於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