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 劇 Mime
基於畫質及光碟容量之考量,本內容所包含之影片資料多為mp4格式,建議您使用KMPlayer作為預設影片播放器,如您尚未安裝KMPlayer,請點選右側小圖示進行安裝。感謝您!
注意:本資料內容僅供學校教師授課參考之用,禁止一切商業行為之用。
默劇介紹
Mime-默劇,一詞出自於希臘文mimos,意為模仿,是一種以身體表現的藝術。
多數的歷史戲劇學家,將默劇視為劇場演出中的一個劇種,其實,在古希臘羅馬時代,亞理斯多得已經將默劇,這一項表演劇種,是唯一個獨立的個體,並且經其定意為「直接的模仿」。
Mime - 默劇與馬歇‧馬叟
演出者基本不用文字語言,只以自己身體的形體動作,表現出不同的情緒、情節與故事。 在很多現代默劇表演中,演出者甚至不用任何道具,只以動作讓觀眾感受幻想中的無形道具。 有些默劇藝術家為令觀眾注意力集中在其身體而非面部表情,會戴上素白的面具演出。 70年開始,後現代默劇(Post-Modern Mime)在表演時大多加入說唱、道具、電腦投影等。
默劇緣起和演變-上古時代
默劇在上古時代,是一種自我表達的媒介。在人類開始使用語言前,默劇用來表達個人的需要。當人類開始發展語言的階段時,默劇才漸漸地轉入作為娛樂的用途。
默劇緣起和演變-希臘羅馬時期
默劇開始進入劇場演出是在古希臘時期,當時期的默劇演員所演出的內容是用複雜的動作與手勢來闡述每日生活的片斷。那時的默劇演出原則是建立在動物行為學上,是以教化人心,端正品格為主。
從希臘羅馬時代發源的默劇,其實一直存活於正式劇場演出的邊緣。以諷刺或是滑稽的方式呈現於觀眾眼前。
默劇緣起和演變-義大利即興喜劇
默劇娛樂大眾至到高峰是在
中世紀16世紀的義大利,為
義大利即興喜劇,在市場或
是市集的地方演出。街頭演
出者開始帶著誇張古怪的面
具,以彌補技能的不足。
劇團會離開家鄉到外地去巡迴,傳播至歐洲各地。默劇藝術在法國廣為流傳時期,許多傳統默劇手勢與默劇肢體變得更加世所周知。
現代默劇
西元1811年,Jean Gaspard Batiste Deburau將粗鄙的默劇鬧劇形式轉換成現在大家所知的默劇藝術。
默劇再次受到新的刺激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Charles Dullin。
另外, Etienne Decroux 創立默劇舞台模式的演出,後來 Etienne Decroux 與Jean-Louis Barrault 發展出現代默劇。
二次世界大戰過後,馬歇馬叟展露了頭角。
默劇中的三種模仿模式:
1. 狀況中的模仿-模仿一個事件的發生。這是在默劇中最常見的模仿方式,如說,拉繩子,摸牆壁等。
2. 舞蹈中的模仿-在舞蹈動作中,模仿事件的方發生。
3. 單純的模仿-意即是與戲劇或是舞蹈無任何關連,只是單純的利用身體述說事件本身,不存在任何固定的形體作為模仿的對象。
默劇之形體動作
默劇從古希臘劇場到今天,形式變動很多,但以形體動作作為主要表達工具一直未變。
在古希臘劇場,基於是全面具演出不能發聲(靠旁述),所以靠清晰的形體動作是必需,從古羅馬市集詼諧劇表演到十五世紀意大利鬧劇(Commedia dall’arte)多是半面具,雖然可以出聲,但誇張的形體動作對吸引觀眾依然重要。
過去默劇和舞蹈(通常指芭蕾舞)的形體運動是有分別。
過去的舞蹈是離開地面,而默劇是腳踏實地。
默劇進入後現代時期,形式與一般人所認知默劇界線愈來愈糢糊,但默劇基本特色—形體動作—並未改變,默劇從古希臘劇場到今天皆以形體動作作為主要表達工具。
默劇的形體動作。頭、頸、胸、腰,膝、踭、臂、腕、掌、指,是默劇的表演工具,認識它們,掌控它們,你便是一個出色的默劇表演者。
卓別林Charlie Chaplin(1889-1977)
卓別林是一位英國喜劇演員及反戰人士,後來也成為一名非常出色的導演。他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的基礎,與巴斯特·基頓、哈羅德·勞埃德並稱為「世界三大喜劇演員」,卓別林戴著圓頂硬禮帽和禮服的模樣幾乎成了喜劇電影的重要代表,往後不少藝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查理•卓別林
在無聲電影時期卓別林是最有才能和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卓別林最出色的角色是一個外貌流浪漢,內心則一幅紳士氣度、穿著一件窄小的禮服、特大的褲子和鞋、戴著一頂圓頂硬禮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著一撇小鬍子的形象。
他自己編寫、導演、表演和發行他自己的電影。
卓別林的幽默默劇(3:26)
Charlie Chapl in The Lion's Cage卓別林的精彩默劇-在獅子籠
馬歇馬叟
Marcel Marceau(1923-2007)
馬叟先生於1947年創作“畢普先生”(Bip)而聞名全世界。畢普是個白臉小丑,總是穿著條紋工作服,並戴著老舊的高高圓筒帽
馬歇•馬叟
"Bip" 這個小丑角色,著水手裝與喇叭褲且面容憔悴,頭帶別花的絲質大禮帽,象徵著人生脆弱一面的模樣,也展現馬叟的另一個面向。 馬叟其自成一格的默劇演出,被公認為無人能出其右。
Marcel Marceau Sketch(1:31)
在First Class裡他就同時扮演了17個不同的角色。
在電影Shanks裡,他則是結合了自己的默劇藝術,飾演一個又聾又啞的木偶操縱者角色。 (右圖)
當代默劇作品-麗翠‧畢普-獻給馬歇‧馬叟
上默劇劇團藝術總監的孫麗翠曾於一九八五年至八七年間,就讀於馬歇馬叟成立的巴黎國際默劇學校,受到深刻的影響。她將轉化成馬叟生前所創的經典角色「畢普」,推出新作《麗翠˙畢普》,其中含括了許多段孫麗翠當年在課堂上呈現給馬歇馬叟的作業成果,頗具紀念意義。
紀念馬歇馬叟 孫麗翠默默化身畢普
女弟子化身畢普 默劇紀念馬歇馬叟(1:48)
為紀念默劇大師馬歇馬叟逝世五周年,有感於世紀經典的沒落,世人漸遗忘樸素的藝術。
當代默劇作品-姚尚德的流浪默劇
2011年,姚尚德走出劇場,變化場域。透過雲門流浪者計畫,他至中國大陸江蘇、四川、雲南、甘肅、內蒙、北京等地,深入民眾生活街廓,進行「默劇出走」街頭演出。 2012年再延伸該計劃,開始走訪「台灣小角落」,試圖讓身體重回社會與人的連結裏,並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尋找共感的生命力。
2011 雲門流浪者計畫 - 姚尚德 / 默劇出走(11:03)
專訪肢體默劇探索人姚尚德默劇演員姚尚德在雲南(上圖)與蘇州(下圖)演出。
默劇演員姚尚德2012年回到台灣開啟「台灣小角落」,用走出劇場的方式直接接觸觀眾、認識自己。
野孩子肢體劇場:帶著默劇走進台灣小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