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近代來臨前的東西方世界
漢寶德教授主講
七世紀到十二世紀左右,東方的宋朝,政府怯弱,但是民間工商業蓬勃發展,
知識份子也擺脫了門第的影響,平民可以通過考試制度光宗耀祖。
西方的民族國家在此時逐漸興起,各國的教堂也以市民為中心,
建築技術經幾世紀的發展,哥德式教堂在此時活潑登場。
宋朝與神聖羅馬帝國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歴史中經濟相對最發達的時代之一。市民文化興起、商品經濟繁榮與印刷術的發明…等一系列背景下,宋朝優秀文人輩出,文學、史學成就更是古今罕匹。
神聖羅馬帝國,是西元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一個封建君主制帝國。版圖以德意志地區為核心。神聖羅馬帝國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國,中世紀時,演變成承認皇帝為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帝國自由城市的政治聯合體。
近代來臨前的東西方世界5-1:
制度化的宋朝建築
宋朝國力怯弱,但是民間商業興盛,宋中期開始,「坊里制度」開始變成「街道制度」,以符合民間生活需求。
屋頂的變化從宋朝也開始邁向制度化,
傳統的屋頂有:懸山頂、硬山頂、歇山頂和廡殿頂,
懸山頂和硬山頂是民宅使用,
歇山和廡殿則是官方使用,
封建的階級,也開始影響建築的規格。
拍攝時間:2012/10/13
地點:天下文化人文空間。
近代來臨前的東西方世界5-2:
清明上河圖中的宋朝建築
宋朝建築雖然也沒有留下來,但是這時期的繪畫,非常寫實的幫助後世人了解當時建築,最重要的作品是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述市街景象,並兼有建築物之寫實表現,我們可以看到:城內市民住宅以懸山為主,窗為直櫺。屋頂有自由交叉的情形,或為十字形,或為丁字形,形成頗有變化的外觀,為後世所無。
宋代的界畫,以描述想像中的山水情境之樓閣為多,可稱為「仙山樓閣」類,如黃鶴樓、 滕王閣等名勝。但仍加了想像的成份。畫家們在各種長卷中所描寫的建築,提供了當時建築的訊息,是很值得研究的。
拍攝時間:2012/10/13
地點:天下文化人文空間。
近代來臨前的東西方世界5-3:
遼、金、元建築的多元發展
宋朝晚期的建築,華北尚有少數實例,大多是遼、金、元留下來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幾個重要的發展過程:
1.斗拱自大而小,自柱頭發展到補間,補間的斗拱又有各種變樣。
2.屋頂坡度開始發生變化。在唐代,屋頂坡度很平,只有在很遠處才可能看到建築的全貌。在宋朝,重要建築的屋頂上開始用琉璃瓦,為了使屋面為觀者所易見,提高屋脊是必須的措施。
3.內部柱子的自由安排木造建築的柱梁配置,原本應以整齊為原則。可是在此過渡階段,匠師似未受法式的規範,有「移柱」與「減柱」的作法。因為在廳堂中,有些空間的用法需求不同,比如佛殿中,佛像前面需要較大空間,就有減柱以擴大空間的必要。這在今天現代結構系統是很簡單的事,在十一、二世紀的中國,需要一些匠師的智慧。
拍攝時間:2012/10/13
地點:天下文化人文空間。
近代來臨前的東西方世界5-4:
哥德建築登場
十二、三世紀的天主堂是市民的生命的一部份。這是人類史上少有的現象。法國的天主堂被視為典型哥德教堂。技術的發展也是自此開始的。哥德建築出現的第一步是「六分拱頂」,用筋拱砌成半圓而形成的拱頂,最有名的例子是巴黎聖母院。在此後略晚,就出現了尖拱。
就是把半圓形的筋拱從中間斷開,分成兩段。這樣做可以使拱的高與寬不必對半,可以有較大的彈性。
尖拱出現後,屋頂的重量減輕,中殿的寬度可以加大,高度加高,使天主堂出現了崇高的面貌。在飛扶壁出現之後,在外觀上,除去了石造建築的厚重感。建築似乎線條化,輕量化了。
拍攝時間:2012/10/13
地點:天下文化人文空間。
近代來臨前的東西方世界5-5:
細看哥德建築
法國哥德教堂都是市鄕的中心建築,多面對廣場,所以是面對公眾的形象。以巴黎聖母院為例,西向正面共三層,橫三門,可以畫為井字形。地面層的中央是大門,左右另有一間略小的門樘。由於墻壁非常厚,開門時就有一退凹門樘,有層層雕刻。
第二層的左右各有一高大的圓栱窗,中間則為一巨型圓窗,由於內架如花朵,俗稱玫瑰窗。後來又因裝飾繁雜,被稱為火焰窗,是哥德教堂的代表性標誌。
第三層已經高過屋頂了,所以是左右對稱的兩座鐘塔。巴黎聖母院的正面,是較早的作品,尚有仿羅馬遺風。在美學上無出其右。到了後期,石工過於雕鑿,反而有些裝飾化了。
拍攝時間:2012/10/13
地點:天下文化人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