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歷史已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在這片土地上也有許多不同的族群聚集、共同生活,因此,在臺灣社會的美術活動可說是十分多元而豐富的。
臺灣的原住民何時開始移居至此迄今無法確定,但是從已知的出土遺址及文物可知應當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從出土的石器、陶器、雕刻及裝飾物件等皆可看出此地質樸的文化特色。
十五份文化遺址
巴圖形石斧與網墬/景隆軒工作室鄭景隆提供
此為2007年於臺北市文山區興隆公園一帶發現的十五份遺址中之文物,巴圖尺寸介於13至23.5公分,網墬則多介於2至7公分,為先民漁獵、生活用具。據科學檢測後推斷應為距今約2000至2500年前之新石器時代晚期先民文物。
臺東卑南考古遺址的陪葬陶器/
轉錄自宋文薰、連照美:《卑南考古1986~1987》
卑南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出土的陪葬陶器是環太平洋與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圖中圓底、素面之器形為石板棺內的陪葬品,以雙豎把圈足罐為典型。
臺灣的史前遺跡
1896年,日本學者在臺北市芝山岩發現了史前遺址,至今共發現五百多個遺址,分布全省各地。臺灣史前遺址出土許多新石器時代之文化器物。遺址分別在北部如芝山岩、圓山、十三行、大坌坑……等。中部的番仔園、牛罵頭、牛埔、大馬璘……等。南部的鳥松、牛稠子、鳳鼻頭、墾丁、鵝鑾鼻……等。東部的卑南、泰源、白桑安、新社……等遺址出土了許多陶片、石器及少數之玉器雕刻物件。
近年則於臺北市文山區發現「十五份遺址」,依其所遺文物判斷,約為距今2500至2000年左右之新石器時代晚期文明。
樸實的原住民藝術
臺灣的原住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孕育出許多獨特且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原住民的藝術常是與生活結合在一起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實用、美觀兼具,技法、形制各異的作品;或是與各部族神話相關的作品;抑或合乎自然、表現希望與幻想的作品。
排灣族木雕匙/臺中國立科學博物館藏
原住民中有許多族皆擅於木雕工藝,圖為排灣族人以木料雕成,兼具質樸美感與實用功能的生活器具。
排灣族石板雕刻/臺中國立科學博物館藏
排灣族人在自築的石板屋內外經常會裝飾一些石板浮雕,人形、百步蛇或簡單的幾何圖形是石雕作品中常常出現的題材。
顏水龍/魯凱小姐/1982年/油彩畫布/80×65公分/私人收藏
魯凱少女的側面像,原住民少女古銅膚色搭配亮麗的雙目、狹長的濃眉與飽滿厚實的雙唇,呈現純樸、天真燦爛的健康美。富原住民圖騰特色的服裝、冠飾頗能反映出魯凱族裝飾華麗、色彩鮮豔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