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人畫的承繼
清朝時,板橋的林本源家族修建華麗宅院,並聘請能書善畫的謝琯樵等擔任教席,且備加禮遇,影響當時文風甚大。另當時因行科舉取才之制,有意科舉功名者,莫不勤讀工書,或亦兼擅水墨畫。
也許是地緣關係,臺灣的水墨畫大體承繼了福建的閩南風貌,有所謂的閩習風格,如林朝英、林紓、陳邦選等人之作品看來皆有文人畫的氣息,同時也具有鄉野地域之趣味。
謝琯樵/墨竹/清代/水墨紙 /168×50公分/德門居藏
此作竹子自左邊斜出,枝條輕巧,姿態靈活,寫竹葉茂盛之狀;短筆觸的筆法配合疏密和空間虛實的安排,使全作顯得蕭疏自然;背景單純,飄逸灑脫中可見文人氣韻。
林朝英/墨荷/清代/水墨紙/46.5×94.0公分/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本作品是傳統水墨的表現形式,應用「沒骨法」繪成,形體的傳達,以墨痕呈現,應用水墨團塊的表現手法達成空間的經營,透過濃淡、輕重與花梗聚散的安排,不加任何勾勒的線條,使畫面更具活潑脫俗之美。
陳邦選/指畫壽星/清代/水墨紙/131×72公分/私人收藏
陳邦選描繪的題材多為典型的明清文人畫。其善用手指蘸墨寫山水、人物,暈染自然淋漓,比之清代高其佩的指畫作品,筆趣更為多采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