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繪畫的崛起與關懷鄉土的運動
臺灣光復後不久,國民政府遷臺,隨著政府遷臺的水墨畫家有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傅狷夫、呂佛庭、高一峰、馬壽華、趙春翔等人。西畫家有梁鼎銘、劉其偉、席德進、李仲生、馬白水及停留較短的朱德群。
由於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因素,傳統水墨畫取代東洋膠彩畫成為主流;西洋繪畫方面,當時以印象主義及野獸主義為主流,變化比較不大。
溥心畬/梔子花/無年款/水墨紙本/38×23.5公分/臺北華岡博物館藏
此作為畫家隨筆之作,畫中之梔子花,一枝三花,構圖簡明,花姿各異,一含苞、一盛放、一初綻,且向背之勢各異。通幅觀之,用筆簡練,設色淡雅,甚具文氣。
張大千/敦煌莫高窟佛像/1943年/設色紙本/64×37公分/私人收藏
工筆細寫繪的佛像,身著紅色僧衣,古韻豐滿,雙掌合十。設色鮮艷、對比強烈、敷染勻整,正是張大千佛畫的風格。
張大千
現代畫家,單名爰,四川內江人。少與母習畫,年輕時留洋日本專攻繪畫及染織工藝。一度出家,法號大千,後還俗故世稱大千居士。喜臨摩石濤作品,幾可亂真。擅長山水、花卉、人物,尤擅寫荷,獨樹一格。與齊白石齊名,並稱「南張北齊」。中年後長期居住巴西,晚年定居臺北雙溪摩耶精舍。其作品工筆寫意均稱精妙,譽為「五百年來一大千」。
傅狷夫/濤/1980年/水墨紙/50×66公分/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生命歷程幾乎橫跨二十世紀的水墨畫家,以「傅家山水」開創了中國傳統水墨的新意境。傅狷夫在行遍臺灣島的寫生創作中,體悟山水的精神,忠實呈現雲、海、霧、浪的流動翻轉及臺灣特有的地貌與岩質,創造「裂罅皴」皴法。在固守傳統之餘,不忘挹注豐沛的創作活力於現實環境之中,拓展出屬於臺灣本土水墨的新風貌。
傅狷夫
生於民國前2年,浙江杭州人。幼承家學,酷愛丹青。及長入西冷書畫社,潛心研究山水、書法、花鳥及書畫理論,奠定深厚的傳統繪畫根基。進而師承造化,凡遊蹤所至,無論絕壁險灘或煙巒雲樹,無不留意觀察,取景造境,自成佳妙。並自創裂罅皴、先點後皴、直點皴及點潰法諸國畫新法。無論畫山、畫石、畫樹、畫海濤、畫泉瀑,用筆、用色皆不為古法所範,自成一格。一生致力於寫生與創作,尤其他將傳統中國畫法,活用於臺灣自然山水,創出富於臺灣本土特色的水墨作品,對近代中國繪畫之發展具有重大貢獻。
六○年代由於李仲生的倡導,臺灣的現代繪畫開始萌芽,美國文化成為大家崇拜的對象,加上資訊不完備,抽象繪畫似乎成了現代繪畫的代表。霍剛、蕭勤等人成立東方畫會,強調吸收新觀念、破除舊思想,在繪畫方面才能和世界同步;郭東榮、劉國松等人組織五月畫會,主張汲取現代西方理論,倡導中國繪畫的現代化。這些團體大部分的會員均擺脫了形象的描寫而投入抽象的領域。
李仲生/抽象畫/1963年/油彩畫布/37×27公分/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畫風揉合佛洛依德藝術思想與抽象藝術理念,並存在著東方獨有的神祕思維與現代前衛性風格。
李仲生
廣東韶關人,畢業於東京日本大學藝術系西洋畫科,曾任教於杭州藝專。早年在廣東美專、上海美專就讀時受倪貽德指導,到日本更受教於藤田嗣治,並為兩科會及黑色洋畫會之會員。1949年抵臺灣,1951年於臺北市安東街開課授徒,指導現代繪畫,當時有臺北師範學生及任職空軍者多人求教。其學生有蕭勤、霍剛、歐陽文苑、夏陽、吳昊、李元佳、陳道明、蕭明賢、劉芙美。後來這些學員組成了東方畫會,推動現代繪畫,李仲生因不同意其組織畫會,而遷居彰化。但仍有很多人繼續追隨他。李仲生可以說是臺灣抽象繪畫的播種者。
劉國松/破曉/2005年/綜合媒材/110.52×57.5公分/私人收藏
畫家嘗試以不用傳統毛筆描繪的方式進行創作,並將中、西方藝術觀念及技法融為一體,包含撕、揉、拼貼等手法,進而形成個人的創作風貌。
劉國松
山東益都人,14歲開始學習國畫技法,20歲改習西畫。國立師範大學畢業,隨即創立五月畫會,鼓吹現代藝術。1961年起倡導國畫現代化運動,為建立一個屬於二十世紀的中國繪畫新傳統而努力,迄今不懈。後任東海大學客座教授。劉氏致力於水墨畫各種新技法的試驗,並創出許多種不同形式的個人畫風,曾獲得多次國際獎項。其在世界各地已舉辦個展超過百次,其名字亦載於中、美、英、法與瑞士出版的八本美術史籍中,其成就受到了國際藝壇的肯定。
七○年代大家開始重視臺灣周遭的環境,藝術家也常以鄉土素材為題來創作,如席德進大量描繪古厝,廖修平以民間工藝及臺灣廟宇門神為訴求題材創作;本土民間藝師如朱銘的雕塑得到極佳的評價;洪通和吳李玉哥的素人繪畫也受到重視。
朱銘/太極拱門/2000年/青銅/210×275×375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此作品造形兼具莊嚴與優雅。草根性一直涵藏於朱銘的生命深處,而在他的雕塑生命中所關懷的是比草根性還要屬於藝術課題的精神性,特別是生命力中的精神性,「太極系列」便是這個基本關懷的表現。
朱銘
1938年生於苗栗通霄,早年從事民間工藝之雕刻,並從事廟宇等相關雕刻工作。技法純熟,後來接受楊英風之指導,拓展創作方向。早期以木雕作為主要的創作方式,〈牛車〉系列之創作尤其受到大家的注意。後來增加許多複合媒材之創作,如〈太極〉系列、〈三姑六婆〉系列等題材,均為中國民間鄉土的情懷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