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新時代新表現
20世紀「美」的意義趨於多樣,繪畫不再只是記錄,更是畫家表現自我理念與創造藝術風格的工具,寫實逼真已不再是畫家追求的唯一目標。
塞尚認為萬物皆是由球體、圓錐體與圓柱體組成,空間深度與寫實質感並不是他的興趣,反覆描繪以追求色彩與造形的和諧才是他的目的。畫面物體幾何構成的理論影響日後畢卡索的立體派藝術,所以被尊稱為「現代繪畫之父」。
塞尚/紅色沙發上的塞尚夫人/1877年/油彩 畫布/87×70公分/聖保羅美術博物館藏
作者認為萬物皆是由球體、圓錐體與圓柱體組成,空間深度與寫實質感並不是他的興趣,藝術家在畫人像與靜物時的態度可能沒有多大差別,反覆描繪以追求色彩與造形的和諧才是他的目的。畫面物體幾何構成的理論影響日後畢卡索的立體派藝術,所以塞尚也被尊稱為「現代繪畫之父」。
立體派的肖像畫
雖然是透過寫生創作,但畫出來形象卻往往是變形的主觀呈現。
畢卡索/自畫像/1972年/粉彩墨水 紙/65.7×50.5公分/私人收藏
維也納畫家—克林姆
以寫實的肖像結合獨特的裝飾性圖案風格。
克林姆/伊莉莎白.巴赫芬—艾希特肖像/1914年/油彩 畫布/180×
128公分/私人收藏
有些畫家則以變形的臉孔與扭曲的身體傳達人物內心情境。
代表性的畫家如奧地利的希勒。
希勒/自畫像/1915年/油彩 畫布/46×30.5公分/布拉格國立美術館藏
中國畫家—蔣兆和
將傳統筆墨的表現與西方素描融合一起,描寫動盪中國下層百姓的影像。具有強烈的社會主義思想,被譽為「中國的林布蘭」。
蔣兆和/與阿Q像/1938年/水墨設色 紙/97×52公分/私人收藏
低頭沉思似乎有所行動,但左手無力地抱著右拳,莫可奈何,充分表現出在混亂的時代中,平民的無奈與不幸。
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
以投幣式攝影機拍下收藏家斯卡爾夫人的各種表情,並將這些影像排列做成絹印版畫。
安迪.沃荷/36幅艾塞爾.斯卡爾夫人/1963年/絹印版畫/202.6×
363.9公分/紐約惠特尼美術館藏
臺灣現代人物畫的創新
黃銘哲/臺北東區的一群女人/1992~94年/油彩 畫布/180×180公分
作者放棄早年寫實的表現形式,改以變形的手法表現,這是表現90年代金錢氾濫的臺北東區,以貓的形象與女性浪漫情調結合成為畫家新的表現方式。
陳永賢/盤中頭—草生/2001年/錄像裝置/6分鐘/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以自己的頭顱當作表現工具,創作靈感來自於禪宗的禪定觀念發展,擺脫生活雜念,以達到涅盤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