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邁入下一個新時代
■ 觀念藝術
許多60至70年代的藝術家致力於更進一步探究藝術品真正的定義,開始出現以記錄想法、行動表演、或建構裝置等為形式的藝術—先有了中心觀念,再找適合的工具來實踐它。觀念藝術的概念啟迪了許多接下來的藝術家。
科史士/一張椅子及三張椅子/1965年/椅子的照片 木椅 椅子在字典裡的定義/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什麼是椅子?真實的椅子與照片中的椅子,還有字典裡面對椅子的定義,都是椅子嗎?
「表演藝術」(Performance Art)也是其中之一,它指的是一種模糊在藝術、劇場和真實生活三者之間的藝術形式,也被稱為「行為藝術」、「偶發藝術」。
藝術家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動,在過程中有音響、有動態、有持續性的時間、有情緒感覺的宣洩,事物的外型與內觀都會隨著時間不斷的變動,所以這整個表演過程就是藝術。
也因為每一次表演都是偶發性的,即使重複演出,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樣,所以通常須以攝影或錄影留下紀錄。
媒介不重要,重要的是創作的過程,所以這也打破了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等藝術的邊界,推著現代藝術邁向後現代的新時代。
克萊因/人體測量20──吸血鬼/1960年/油彩 畫布/109.2×76.2公分/私人收藏
法國藝術家克萊因請來裸體模特兒,在她們身上塗抹油彩,隨著現場演奏的音樂,在觀眾面前滾印到大張紙上,然後再將作品框襯完成,創作的過程與結果被視為同等重要。
克萊因的這件作品,不管是創作過程或結果,在整個情境設計與安排中,男性都穿著正式服裝,擔任觀賞的角色,而女性身體是創作的工具且是被觀賞的對象,這是值得我們省思與檢討的富有爭議的做法。
■ 更多的包容與邁向新世代
大約從1960年代起,我們會看到更多更具包容力的藝術創作,更多反省權威、打破藝術單一性質的作品出現,例如:利用更多複合媒材的裝置藝術(Installation),可被視為廣義的雕塑、走出戶外的地景藝術(Land Art),擁抱普羅大眾生活的普普藝術(Pop Art),也看到許多藝術家挑戰著傳統固有的價值觀,如提倡婦女權益的女性藝術等。
派克/冷暗物質/1991年/約400×500×500公分/英國泰德美術館藏
喜歡用不因循傳統方式創作的英國藝術家派克,在室內裝置了如宇宙誕生的場景。派克把一個燒焦的花棚、老舊的爆裂物,及遭戰爭炸毀的碎片等等別人不要的廢棄物懸吊起來,中心裝置燈泡,閃爍的光線在整個室內空間裡產生像宇宙大爆炸的景象。
華德.瑪莉亞/閃電的曠野/1977年/鋼柱柵欄 閃電 地景藝術/高628.6公分×直徑5.08公分,鋼柱400根,間隔約67公尺,排列成約1.6平方公里的矩陣/美國新墨西哥州
60年代中期以後,有藝術家將他們的創作移到戶外,利用自然環境成為其立體創作的部分媒材,將人為的作品與大自然結合。地景藝術具有一種反工業和反城市的美學傾向,同時也具有環保意識省思。
游擊隊女孩們/女人一定要裸體才能進入大都會美術館嗎?/1989年/廣告海報/巴黎龐畢度中心藏
「在現代美術的展區裡女性的作品數少於5%,但卻有85%的作品是女性的裸體!!」1989年美國紐約有一群自稱為「游擊隊女孩們」的匿名藝術家,挑戰美術館收藏品鮮少有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卻充滿著裸體的美女畫作,如19世紀安格爾的畫作〈宮女〉美則美矣,卻有被用來服務男性觀眾喜好之嫌,於是「游擊隊女孩們」設計了一張海報,把〈宮女〉美麗的頭換成了大猩猩的面具(游擊隊英文諧音大猩猩),非常具有反諷的效果。
在資訊化與全球化的浪潮下,族群對抗與政治議題也深深地影響當代的藝術創作。另外,對於國家與社會制度的批判及人權與自我意識的抬頭,也是藝術家關心的題材。
塔悠/殖民圍巾/2004年/裝置/第8屆里昂雙年展
在蛇形的吊桿上,繫上花色不同但形狀略同的各種圍巾,而其中暗藏世界各國國旗。作品探討民族情感與後殖民情境下的國際議題。
阿瑞洽/猜忌的花園/2004年/裝置/2006臺北雙年展
以電子監視器布置成的大樹,如同一個社會的花園,人們既受其保護,也受到監視。
多元發展是當代藝術的重要特質,創新與前衛之外,也有許多藝術家從傳統文化中擷取元素成為新的創作意象。
而傳統的平面媒材創作在當代仍然繼續蓬勃發展,包容與尊重是欣賞當代藝術創作時,我們所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