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泥生光輝──濃淡皆宜
在上古時期中國各地先後出現了各種陶藝,有彩陶、紅陶、黑陶、灰陶、白陶等,其中在陶器上做畫最有特色的,是彩陶文化上的紋飾,有的具象、有的抽象,多樣而具創造力。而陶胎薄,手藝精緻,表面光滑為特點的當屬黑陶文化。
白衣彩陶碗形缽/仰韶文化/高11.7公分,口徑26.2公分/鄭州博物館藏
此缽為敞口,尖唇,腹部下收,小平底。缽口沿及腹上部施有白色陶衣,其上用褐彩繪弧線三角紋、圓點紋、線條紋等組成的圖案,構圖簡潔和諧,線條迴旋流動,暢達圓轉。陶器質地細膩、造型優美,彩陶花紋圖案豐富,構思巧妙、佈局嚴謹、色彩絢麗、線條流暢,在仰紹文化中獨樹一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黑陶蛋殼杯/龍山文化/高26.5公分/山東省博物館藏
這是一件典型的蛋殼黑陶杯,整個器形可分為三段,上面是一個敞口杯,中間是透雕中空的柄腹,下面為底座,由一根細管將三段連接起來。燒成後毫不變形,輕巧秀緻,可見當時製陶技術已達到很高水準。尤其陶身上的紋飾,是用竹棍或者刀子在上面刻出來的。
戰國
中國在商、周時就知道使用「釉」,到了戰國發明「鉛釉」,它是一種低溫釉。
漢代
到了漢代,則開低溫釉陶大量生產之先河。
鉛釉:這種釉陶器,胎體是陶,釉是以銅和鐵的氧化物作呈色劑,鉛的氧化物作助熔劑的釉。鉛釉陶燒成溫度低,大多為700℃,所以叫低溫鉛釉陶器。
綠釉大鍾/漢代/高48.2公分,口徑16.5公分/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敞口、高頸、闊肩、縮腹、圓底足。口、肩、腹上有整齊的弦線紋,器身施綠色釉,造形精美。
唐代
釉料到了唐代發揮到極致,不但色彩亮麗並利用多色交叉混合上釉技術,使之變化無窮,彩色斑爛。
三彩人馬俑/唐代/三彩陶/高41公分,寬36×10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釉料的使用到了唐代,發展出以黃、白、綠為基本釉色的唐三彩 ,釉色以色澤豔麗著稱。
這是一件男子騎馬的塑像,馬形壯碩,四肢勁立於長方板上。男子正身而坐,雙手近馬首如勒韁繩。灰黃陶胎,施白色陶衣,罩飾低溫三彩釉,黃、綠、白、褐色相間。唐人崇尚厚葬,當時的貴族高官「競為厚葬,偶人象馬,雕飾如生,徒以炫耀路人。」三彩鉛釉,色澤亮麗,最宜於葬儀隊伍炫耀遊街,蔚為風尚。
宋代
進入成熟期,生產瓷器種類多,器形和釉色多樣化,製作精美,達到中國瓷器藝術的高峰。
粉青紅斑碗/宋代/高8.9公分,口徑15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飲末茶時,時用碗、琖來盛裝,並配置瓷質或漆器的盞托。本件作品為宋代飲茶之用,器形為斂圓口,弧形壁,小圈足。器壁上大小不一的銅紅斑,可能是以銅粉塗抹在坯面的粉青釉底下,入窯後便呈現出的銅紅斑塊。
月白釉出戟瓷尊/宋代/高32公分,口徑26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尊的造形與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鈞窯紫紅釉出戟尊同式,係鈞窯仿古銅器式樣燒製。口、底外撇,腹部凸出,頸、足、腹三部分均四面出戟。造形古樸莊重,氣魄宏偉。通體月白釉,潔淨素雅。
北宋汝窯青瓷蓮花式碗/高10.1~10.5公分,口徑15.9~16.2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碗呈十瓣蓮花式,碗腹壁深稍呈圓弧,直口稍斂,圈足稍高。釉色呈青藍,有細開片。全器滿釉,圈足內底以五支釘墊燒,支釘點極細,支釘痕胎土呈灰黃色。此器形同時出現在漆器、金屬器和陶瓷器中的蓮花式溫碗,造形不僅是宋代的經典,它同時也深受高麗人士喜愛,成為高麗青瓷中流行的器類。
粉青釉瓷爐/宋代/高8.3公分,口徑12.5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為哥窯產品。爐塑雙魚耳,通身布滿大小相間的紋片,大紋呈黑色,小紋呈褐色。釉色粉青,器形典雅精美。
印花雲龍紋瓷盤/北宋/高4.8公分,口徑23.2公分/上海博物館藏
盤內印雲龍紋,紋飾清晰,是典型的定窯製品。盤口包有銅圈,為宮廷御用器物。定窯裝飾手法有刻花、劃花、印花及剔刻花,而以印花為主。印花模具的質地堅硬細緻,花紋刻劃精細,脫模技術水準很高。因而印出的紋飾極為清晰精美。
貫耳瓶/宋代/高23公分,口徑8.6公分/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宋代流行的一種瓶式,器形直徑較長,腹部扁圓,頸部兩側對稱貼豎直的管狀貫耳,故名。這貫耳瓶,仿商周青銅壺器形,頸腹間飾凹弦紋,器身飾凸棱。足脤兩側有長方穿孔。釉粉青瑩潤,有金絲冰裂炆。器口器壁棱角處顯現淺紫胎色,足底無釉露鐵色胎骨。
元代
元代青花和釉裡紅的興起,使白瓷成為瓷器的主流,帶動了明、清兩代的瓷器發展。
青花:瓷器釉下彩裝飾手法之一,又名「釉下藍」、「釉裡青」、「白釉藍花」。先在瓷坏上用鈷料描繪紋飾,再上無色透明釉,1200℃以上高溫,供氧不足,燃燒不充分的還原焰燒成。
釉裡紅:瓷器釉下彩裝飾手法之一,創燒於元代,是元代 景德鎮窯創燒的一種瓷器釉下彩繪。釉裡紅即釉下的紅色。它以氧化銅在瓷坏上繪畫圖案,然後施透明釉,1300℃還原焰燒成。
青花鴛鴦蓮紋盤/元代/高7.3公分,口徑46.4公分,足徑29.8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盤上的主題紋飾為內底所繪人們喜聞樂見的蓮池鴛鴦圖,這種蓮池小景是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見的裝飾題材。有的只繪蓮池,有的在蓮池中繪有禽鳥(只見鴛鴦、鷺鷥),多畫在大盤、大碗的內底,亦有畫在大罐外壁開光內者。
明清
以青花、多彩瓷為主要產品,而彩瓷又可分為鬥彩、五彩、粉彩等。
鬥彩:也稱豆彩,鬥彩創燒於明成化時期,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先在胎上畫好圖案的青花部分,罩上透明釉,入窯焙燒;燒成後,在留出的空白處用低溫彩料填繪,再入烘爐中烘烤,即成鬥彩。
五彩:瓷器釉上彩的一種,又稱「古彩」、「硬彩」。基本色調以紅、黃、綠、藍、紫等為主,是在已燒成的素器上以多種彩料繪畫圖案花紋,再於770℃~800℃彩爐中二次焙燒而成。其線條明朗,燒成溫度稍高於粉彩,不及粉彩柔和,故又稱為「硬彩」。
粉彩:瓷器釉上彩裝飾手法的一種,又名「軟彩」。是在清康熙年間在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瑯彩的影響而產生的新品種,是在彩繪時攙加一種白色的彩料「玻璃白」,具有乳濁效果,畫出的圖案可發揮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現一種粉潤的感覺。
粉彩開光花鳥雙連瓶/清乾隆/高20公分,最寬8.2公分,口徑4.2公分,底徑5.9×2.8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粉彩的藝術效果,以秀麗雅致,粉潤柔和見長。
此瓶作扁圓形,為凸顯別出心裁的造形,兩隻扁圓瓶以前後錯開但腹部相連的形制出現。雙連瓶的形制,已見於乾隆之前的官窯和民窯。乾隆官窯為表現其卓越的承造能力,故於前人的基礎上無不盡力燒造足以展現技術與想像的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