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風景觀察的方式
風景畫可以描寫題材相當多樣之外,觀察的點或角度不同,也會導致作品的面貌不同。
同樣是畫大自然景色,觀察景物的視野可以是大遠景,從整體的大場域去看,而使作品具有一種寬廣遼闊的氣勢;也可以近景特寫的角度去寄情於周遭的小角落;或表現介於兩者之間的中景視野,呈現一種悠哉且親切的感覺。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元代/水墨 紙/33×639.9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描繪的是黃氏晚年山居的景色,畫面描寫的視野極大,有春明村、廟山、大嶺及富春江等一帶的山川景致。畫中有水坡沙岸,房舍散聚,以及岡陵起伏,山勢層層疊疊,林木交錯。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皴畫山石皆用披麻皴法,運筆時快時慢,線條有長有短且不平行排列,組合交錯巧妙。
廖德政/清秋/1951年/油彩 畫布/91×72.5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此畫描寫的場域是畫家本人住家後庭院的一隅,畫面給人一種空間較近,視野較小的感覺。雖然只是一個家庭後院,但仍可看出其用心描寫安排下,畫面所呈現的一種鄉土樸質的美感。
對於景物觀察的視角又可分為:俯視、仰視、平視。
除了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畫面感受外,作畫時運用移動視點與定點透視的表現,在畫面上所傳達出的境界也很不同。
馬白水/達見吊橋/1958年/水彩 紙/55×79公分/私人收藏
視角由高而低稱為俯視,可以表現出居高臨下的壯闊視野。這是一張俯視視角的風景畫作,整張作品雖是看似簡約的淡彩,但是卻在濃淡色系排列與對比結構中,逐漸構成無盡寬闊的深度感,畫中山勢岩石的肌理特質、半露的河床,以及人們來往吊橋上的情景,在畫家快速簡潔的透明水彩筆下,生動的記錄下來。
米勒/奧威爾紐山牧場/1869年/油彩 畫布/81.5×99.9公分/芝加哥藝術協會藏
視角由低而高,稱為仰視。仰視的視角構圖常會給觀者一種雄偉的美感。此幅畫作,作者由坡地下方向上仰視的角度,緊接著藍天的是山的稜線,給人有爬過這個山頭會是什麼樣景色的期待心理。
柯洛/意特的初萌枝葉/1842~1860年/油彩 畫布/24×39公分/私人收藏
視角水平看出,稱為平視。以平視的角度表現,作品常給人一種平靜安穩的感覺。此幅作品透過前景中景遠景層層表現出畫面的深遠度。
畫家在面對自然景物創作時,關注的點不同,也是風景畫作品如此豐富多樣的原因。例如:同樣是畫天空,有人注意到其浩瀚無垠、鮮麗明朗之美,而透過構圖與色調及空間感的掌握來表現;有的人則是關注空氣中氣流的迴盪,而用主觀的線條、色彩與畫中元素的構成來強化。
希斯金/午後的莫斯科郊外/1869年/油彩 畫布/111.2×804公分/莫斯科國立特列季亞科夫畫廊藏
天空占了長形畫面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積。從所占面積的大小,到色彩的深淺,景物的實虛,畫家都用對比相映,使這幅以天空為主的畫,散發出鮮麗明朗的美。
孟克/吶喊/油彩 畫布/1893年/91×73.5公分/奧斯陸國家畫廊藏
在這幅畫中,畫家表現了極度不安的個人體驗,並將他的不安傳達給觀眾,天空捲起的雲朵,覆蓋在藍黑色的峽灣及城鎮,使人們感受到畫中人物充塞寰宇的吶喊。
同樣是畫建築物,有人觀察到的是城市建築錯落排列的律動性;有人則是注重照射在建築物上的光線色彩變化。
莫內/日光下的盧昂主教堂/1894年/油彩 畫布/110×73公分/巴黎奧塞美術館藏
陽光照射在主教堂單調灰暗的正面牆壁上,所產生的強烈光線變化效果,激發作者連續畫了三十幅同一主題的油畫。這一組連作再現了從清晨到黃昏的不同景象。
甚至同樣是以樹作為創作的題材,一個畫家在不同時期因為關心的點不同,對於樹這樣的題材詮釋的結果就迥然不同。
(上)蒙德里安/開花的蘋果樹/1912 年/油彩 畫布/78×106公分/海牙市立美術館藏
(中)蒙德里安/灰色的樹/1911 年/油彩 畫布/78×107.5公分/海牙市立美術館藏
(下)蒙德里安/樹/1912年/油彩 畫布/53×70公分/東京富士電視畫廊藏
第一幅畫裡的樹雖然不完全寫實,但是可以看出是一棵樹。中間作品的樹就改變很多,色彩已不見藍或綠,而以銀灰色為主交錯的樹枝,表現畫家心中所感受到的韻律。至於下面作品的樹,更是不見樹形,如果不看畫題,怎麼也想不到所畫的是樹!這全然是畫出畫家自己感受到的韻律感與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