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人文主義的啟發與嶄新時代的開始
「文藝復興」一詞,其意指「再生」,當時的學者懷念古希臘、羅馬的黃金盛世,並開始鑽研古典時代的文學、建築與雕刻。在人文主義的激勵下,文藝復興時代洋溢著樂觀的氛圍,人們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自我,肯定了萬物的各種現象。不同於中世紀,這是一個以人為重的時代,人類的理性勝過於上帝的啟示。
喬托將《聖經》故事畫成寫實的人間劇,指引進入一個以人類實際存在為圖畫表象依據的新階段,實為文藝復興的濫觴。
喬托/猶大之吻/約1305~1306年/壁畫/200×185公分/帕度亞亞連那教堂藏
猶大是出賣耶穌給羅馬當局的使徒,後來他受不了內心煎熬而自縊。喬托的畫描繪猶大為大祭司和士兵以吻指認耶穌,現場火把熊熊燃燒著,一片刀光劍影。背叛者和遭背叛的人形成畫面的重心,猶大黃疸色的披風覆蓋著耶穌的身軀,彷彿要將祂吞沒。
喬托/猶大之吻/約1305~1306年/壁畫/200×185公分/帕度亞亞連那教堂藏
然而,耶穌凝望著使徒猶大眼裡的虛偽友善,當那代表真理的耶穌帶著感傷的愛面對謊言時,內心卻只有悲傷的沉靜。
對科學精準和更寫實的手法追求,在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的作品中,達到極限。
- 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 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
- 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 1483~1520)
達文西/瑟西莉亞.卡拉拉妮/約1485年/油彩 畫布/54×39公分/波蘭札托里斯基博物館藏
達文西將米蘭公爵維洛基歐的情婦瑟西莉亞高貴沉靜的氣質描繪得維妙維肖,極為引人入勝。畫中透露出一種內在渴望的氛圍,其營造的氣氛相當迷人。
達文西/聖母、聖嬰和聖安娜/1510年/油彩 畫布/168×130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達文西安排此畫異於傳統描繪聖母的畫作,畫中人物的身姿處在輕柔的空間裡,背景籠罩在灰濛大氣的重岩疊峰中,瑪莉亞橫坐在她的母親聖安娜的腿上,充滿愛意地探身向前去扶持想要和小羊去玩的愛兒,聖安娜則面露微笑地看著這情景。
米開蘭基羅/摩西像/1515年/大理石雕刻/高235公分/羅馬聖彼得鎖鍊教堂藏
在羅馬聖彼得鎖鍊教堂,〈摩西像〉是整個教皇朱利斯二世陵墓的一部分。陵墓被安置在教堂的陰暗處,傳說是聖彼得被囚禁的地方,祭壇上懸掛著傳說中在兩千年前鎖過聖彼得的鐵鍊。摩西是猶太民族的領袖、先知,祂頭上長角,目光炯炯,祂在西奈山接受神頒布的十誡,帶領著流亡子民出走,開闢紅海。米開蘭基羅讓摩西不再是年老的長老,祂手臂的肌肉使人相信祂可以扛起巨大沉重的十誡石板,祂在胸前鬈曲翻動的長髯,使人相信祂可以憑藉超人的意志使紅海的波濤分出一條路來。
拉斐爾/雅典學院/1510~1511年/壁畫/基部寬722公分/羅馬梵蒂岡宮簽署大廳藏
〈雅典學院〉這幅畫中,拉斐爾把不同時期的人全都集中在一個空間,古希臘、羅馬和當代義大利五十多位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薈萃一堂,表現自己篤信人類智慧的和諧與對人類智慧的讚美。
北方文藝復興則以范艾克、波希、布勒哲爾、杜勒等人,展現不同於義大利的北方風貌。
范艾克/阿諾菲尼夫婦/1434年/油彩 木板/81.8×59.7公分/倫敦國家畫廊藏
此幅肖像畫是范艾克在顛峰時期的代表作。畫中阿諾菲尼夫婦倆人一塊兒站在臥室中央,含情脈脈地兩手相疊,流露出終生相託的情感和忠貞不渝、患難與共的象徵。床、唯一燃燒的一根蠟燭、水果、年輕新郎舉起一手準備放在未婚妻手上、兩人結合的莊嚴時刻、赤腳(因為這是神聖結合的地板)……等,這些全都結合在鏡子的映像中。
范艾克/阿諾菲尼夫婦/1434年/油彩 木板/81.8×59.7公分/倫敦國家畫廊藏
更特別的是,從鏡中可知畫家范艾克本人及身旁可能是正式的證婚人皆在現場。
波希/聖安東尼的誘惑(中間鑲板)/約1505年/油彩 畫布/132×120公分/里斯本安提卡國立美術館藏
波希是位相當特別的畫家,他的風格獨特、自由出奇,他生動的象徵手法讓人印象深刻。在波希奇妙而恐怖的畫作裡,表現出強烈的悲觀主義,並反映出當時社會與政治的不安。此三聯屏的中間鑲板〈聖安東尼的誘惑〉是件充滿魔鬼的奇異畫作,描繪跪著的聖安東尼正為惡魔所折磨,這些惡魔長相相當古怪、奇異,如一個以薊為頭的人和一隻半身為平底舟的魚……等。但在波希的時代,人們對此並不陌生,因為這些圖像大多來自當時法蘭德斯的諺語或宗教術語。在波希筆下噩夢似的世界,似乎具有不可理解的超現實力量。
布勒哲爾/雪中獵人/1565年/油彩 畫布/117×162公分/維也納藝術史美術館藏
此畫所刻畫的寒冷世界不僅給人感官的震撼,在情感上也能扣人心弦。由村莊、山脈、湖泊、光禿樹木、細小的村民,及無遠弗屆的鳥兒所交織的神祕空間,在我們眼前一覽無遺。
杜勒/自畫像/1498年/油彩 畫布/40×52公分/華盛頓國家藝廊藏
此畫是作者著名的三幅自畫像之第二幅,所呈現的是一位修長、帶有貴族氣息、高傲、浮華的年輕人,他滿頭鬈髮,神情泰然而冷漠,時髦、高貴的裝扮顯示他就像窗外精彩的山景一樣,暗示著寬廣的視野,並不局限於某一地域,畫家所要強調的是他的尊嚴,也是要他人了解其特色。
晚期則以矯飾主義為文藝復興時期畫下完美的句號。
矯飾主義(Mannerism):矯飾主義一詞來自義大利文maniera,16世紀這個字指的是一種帶有優雅意味的風格。矯飾主義繪畫大約興起於16世紀初期文藝復興開始式微之際,也就是從1520~1580年,為期約60年。影響矯飾主義藝術的盛期文藝復興畫家包括米開蘭基羅與拉斐爾。從現代的眼光來看矯飾主義的畫作的確是矯揉做作了點,但是「風格」卻還是矯飾主義中重要的元素。矯飾主義畫家的作品特色是有自覺的造作,通常很人工、帶有誇張的優雅、偏好流暢的線條、顏色對比強烈而鮮豔、布局複雜且相當富有創意,以及精湛的技法。
彭托莫/卸下聖體/1525~1528年/油彩 畫布/312×190公分/佛羅倫斯聖菲利西塔教堂藏
畫中神祕光線營造的發光局部和透明感,原是為彌補教堂光線不足而安排的,但卻反映出畫作本身強烈的情感張力。濃厚瀰漫的脆弱感和失落感,讓健美、四肢修長並具古典美的身軀,與焦慮、困惑表情之間的對比更加強烈。
帕米加尼諾/長頸聖母/1534~1540年/油彩 畫布/215×132公分/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藏
此畫作〈長頸聖母〉是帕米加尼諾最為人知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聖母瑪莉亞宛如天鵝,置身於一個不甚合理的古蹟和簾幕前,延長的部分除了頸子還有身長,膝上高雅而修長的聖子,左側的長腿天使嫵媚而動人,她是一群相似的優美女子中的第一位,一如後面的圓柱,每個人物的動作都是向上,彷彿朝著天堂飄去,並帶著我們一路緩緩而上。
除了繪畫、雕刻外,此時期的建築亦有著明顯不同於中世紀晚期的表現。
文藝復興建築的理念是調和,並透過比例來表現這項理念,這項不同於中世紀建築的理念特色,源於理性主義與人文主義。建築也透過科學方法的檢驗,架構有憑有據的建築理論,進而促成建築書籍出版的興盛。此外,從建築進而探究城市,產生文藝復興時期特有的理想城市論。
圓頂設計者布魯內勒斯基/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1470年完工/義大利佛羅倫斯
佛羅倫斯有一座13世紀末動工,卻尚未完工的聖母百花大教堂,為了順利完成這座大教堂,必須有建築師全權負責。布魯內勒斯基一一檢證義大利諸多古羅馬建築文化遺產,思考出嶄新的創見,完成大教堂工程,為文藝復興建築揭開序幕。
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圓形屋頂一直被認為是建築師布魯內勒斯基最偉大的成就。屋頂直徑長45公尺,外部大理石骨架發揮巨大的向心力來支撐整個結構。屋頂外部八個面是由連續的自身承載的砌石系統所固定,這套系統本身即是結構工程的絕佳成就。這座圓形屋頂完成於1418年,後來便成為佛羅倫斯的地標,訴說著佛羅倫斯之為文藝復興時期文化重鎮的歷史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