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貴族的榮耀與頹廢
17世紀的歐洲正是領土擴張,戰爭時起,新舊教權力之爭相互糾纏的時代。巴洛克藝術誕生於羅馬,後擴展至整個歐洲。這種新藝術既注重情感的表露,也兼含幻想式的華麗,人類的戲劇情節成為巴洛克繪畫生命力的元素,並以富於表現性的和誇張的姿態呈現,以強烈的明暗對比和豐富的色彩組合。
卡拉瓦喬/艾瑪斯的晚餐/1601年/油彩 畫布/141×196.2公分/倫敦國家畫廊藏
耶穌復活後遇到兩位從耶路撒冷要到艾瑪斯的使徒。卡拉瓦喬呈現的即是當天傍晚使徒用餐時,耶穌向他們顯身的時刻。祂賜福晚餐的方式讓使徒們驚覺這是他們已逝的主人復活了。他們的驚訝被描繪得栩栩如生,酒館老闆則一臉迷惑與不解地看著這一切。
卡拉瓦喬/聖母之死/1605~1606年/油彩 畫布/370×244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委託創作此作〈聖母之死〉的教會以畫作冒犯聖者的理由拒絕接受此畫。謠傳畫中的聖母是根據一位溺死的妓女所畫的,這的確令人頗為震驚,光線冷酷而堅定地照在屍體蒼白而衰老的臉上,聖母的腳卻毫無遮掩地伸在床上,腳上還有污泥,令人震撼的是死亡與悲傷的真實感,一切事物都不經掩飾,連異味也散發出來,如果聖母真是人,那她的確是死了。一個貧窮、年老、歷經風霜的聖母,就神學的觀點,是相當合理的,此圖呈現聖母的方式一反傳統升天的方式。我們面對的既是屍體也是人類的損失,身體上方飄動著一大片紅布,靜默地暗示著身為聖子之母的神祕,血紅代表激情的愛,代表實質上的殉難,代表其靈魂的升天。抹大拉 瑪莉亞蜷縮在悲傷中,腳邊有一個銅盆,她一直在清洗聖母的身體,而周圍使徒們的哀悼方式或許不同,哀傷之情卻無異。畫中每一處寫實的細節都更加突顯這幅作品的宗教性,這是西方文化中最為神聖的聖像之一,它的影響極深遠。
貝尼尼/聖泰雷莎之幻覺/1645~1652年/大理石/與真人大小/羅馬維多利亞聖母院
這件作品是由聖徒泰雷莎和小天使兩個人物組成。這個源自16世紀西班牙修女泰雷莎在札記中所記述的自己在一次幻覺中所看到的情景,表現了她對神的愛。
貝尼尼/聖泰雷莎之幻覺/1645~1652年/大理石/與真人大小/羅馬維多利亞聖母院
作品栩栩如生地表現了泰雷莎在失神狀態中遇見上帝的一瞬間,泰雷莎被愛情之箭所刺,平靜如水的心泛起了漣漪,既痛苦又甜蜜。
魯本斯/亨利四世的神聖化/約1621年/油彩 畫布/391×727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此畫在同一畫布上描繪出兩個獨立事件──國王的辭世和遺孀的攝政。畫作的左側亨利四世被帶往天堂尊奉為聖,帶領他的是手持鐮刀的農神薩杜恩,時間與死亡之神將他交予自奧林匹亞下凡來接他的裘比特主神。畫作右邊,備戰的法國女神跪下,並將象徵王權的寶球呈現給面帶哀淒的國王遺孀。飾有可怕的蛇髮女怪梅杜莎斷頭的恐怖盾牌,是戰爭與智慧女神米娜娃的象徵物,佩爾修司為感激米娜娃的幫助,將梅杜莎的頭送給米娜娃作為禮物,這斷頭依舊具有將活人變為石頭的能力。
林布蘭/夜巡/1642年/油彩 畫布/359×435公分/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藏
此畫描述弗爾斯.班寧.柯克上尉所指揮的民兵連群像,為歡慶法王亨利四世的遺孀瑪麗.德.麥迪奇訪問阿姆斯特丹的熱鬧場面。此幅畫的重要特點之一即是畫面的強烈動勢,這支紛紛湧上街來的隊伍,給人一種要將觀賞者裹扶進畫裡的感覺。其二特點是畫中的空間感,包括畫幅的空間、街道的空間和觀賞者的空間,且藉由上尉伸出的手引領進入了觀賞者的空間。特點三是全畫的色彩及光線安排,使畫面的明暗表現相當強烈,來自左側的光源,凸顯出重要人物,同時也將另一群人物隱入暗影中,留待觀賞者去發現,以增添觀賞的情趣以及無限深遠的想像空間。
這時期的建築亦然,建築物正面和內部處處充滿了裝飾,大量採用弧線的整體造形,往往使人產生興奮、動態和戲劇性的感覺,得以誇耀教會的財富與權勢。
愛爾拉赫/卡爾教會聖查理斯教堂/1716~1737年/奧地利維也納
文藝復興時期對建築構件採嚴格、理性的處理,而巴洛克建築則拋棄古代藝術風格,投入一種突破既定的界線和傳統的新藝術。華麗風格的展現,追求令人感到驚奇的、如戲劇般的效果,使此一藝術處處充滿著豐富的感染力。此時的建築師也開始注意建築物四周的景觀,例如:配以十分考究的庭園、廣場、噴泉以及雕像等等。
西方都市計畫的歷史是從巴洛克時期開始的,那時最醒目的建築物是教堂與宮殿。
巴洛克建築師認為建築物是根據許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個獨立的總體,所以,巴洛克建築的外觀看來就像一尊大型雕塑。
亞桑/聖約翰尼波穆克教堂/1736~1741年/德國慕尼黑
巴洛克建築的主要特徵包括:戲劇性地使用光線,強烈的光影對比;大量使用裝飾品,多用鍍金、石膏或粉飾灰泥、大理石等施工技法,使建築充滿高度的感染力;巨大尺度的天花板壁畫;錯視畫法般的虛幻效果,使繪畫與建築混合……等。
18世紀初期,洛可可風格形成於法國,「洛可可」是指一種使用貝殼花紋圖案和其他裝飾用石材所做的室內裝飾風格。
洛可可藝術又可說是遊樂繪畫,給人一種甜美輕快、精巧華麗的印象,且不食人間煙火,以不同於過去的莊嚴之藝術。
諾曼/凱瑟大廳/1737年/德國烏茲堡
洛可可建築的外型滿足於有節奏的布局、自然的建材或加上一層簡單的色調,而內部裝潢則五彩繽紛,形式多樣。最大特點是明顯帶有人生的享樂主義,它是人生現世享樂生活的舞臺,主要體現在王宮貴族為自己修建的宮殿上。此建築物的室內裝飾採用許多優美的小弧形,可說是典型的洛可可藝術風格。
華鐸/登陸西塞島/1717年/油彩 畫布/129×194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華鐸開創了一種「遊樂繪畫」的新畫風。畫中的情侶吟唱歌舞,互通款曲,在傳說中的戀人島──西塞島上,面對濃蔭下的愛神維納斯互許盟誓,愛的誓約讓他們成為無法分離的愛侶,但卻不得不離開此島。愛情將不再是如此輕易得到,離開維納斯與世隔絕的隱居處,脫離他的庇蔭,他們都將面對風險,幸福就此橫生波折。華鐸筆下的情侶雖獲得愛的滿足,舉止卻憂傷緩滯,處於迷失的邊緣。
布雪/黛安娜出浴/1742年/油彩 畫布/57×73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黛安娜是貞節的代表,通常被視為狩獵女神,一如此畫所呈現,常在髮際佩著新月的標幟。此畫基本上是一幅閨房畫,一位美麗的年輕仕女坐在昂貴的絲綢上,身邊有侍女服侍,只是這位仕女正好是黛安娜女神,為她擦腳的是一名虔誠的仙女,而且地點是在一處隱密的林間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