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高貴的情操與奔放的熱情
1749年龐貝古城的發掘促發對古代的憧憬,從18世紀中葉到末葉之間,歐洲的知識分子對古代希臘、羅馬的興趣高漲。新古典主義藝術家要的是一種能夠傳達如正義、榮譽與愛國心等嚴肅道德理念的藝術風格。渴望重建古代希臘與羅馬在古典時代所擁有的莊嚴、尊貴的藝術風格。
大衛/歐哈斯三兄弟的宣誓/1784~1785年/油彩 畫布/335×427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三名英勇的羅馬人正誓言為國不惜拋棄性命,他們伸直手臂從父親手中接過刀劍的姿態,顯示其目標的正直無私。巨大而對稱的拱門穩定了立誓的動作,並提供高貴的背景;簡樸而清晰的色彩,則強調了他們強烈無私的愛國情操。相對於結實強壯、全神貫注且積極主動的三名男子,房間的另一邊則蜷曲著心亂如麻、被動柔弱的婦女與幼童,兩者間形成強烈的對比。
大衛/馬拉之死/1793年/油彩 畫布/162×125公分/比利時布魯塞爾畫廊藏
大衛將〈馬拉之死〉塑造成革命聖像,畫家投入法國大革命極深,他曾在議會上慷慨陳詞,並和許多人一樣深為革命所衝擊。在畫中被大衛美化為現代聖徒的馬拉為保皇派的夏洛特.柯戴所行刺,被謀害前還先齋戒祈禱一番,實際上,馬拉是一位相貌可怕的政治家,因罹患嚴重的皮膚病而必須經常沐浴,而大衛將他畫成容貌清秀,在為大眾利益努力時遇刺喪失生命的革命烈士,但表象上是否真實在此並不重要,大衛畫的是他所相信的,是一種有意義的宣傳行動,而就是這種對革命和革命的神聖力量的狂熱信仰,賦予這幅作品的龐大力量。如果我們能忘卻馬拉本人並將此作一般化,它就成了一幅純粹的死亡圖像。畫中的每一個細節都令人聯想到基督教的殉道者,光線從黑色背景的右方照射過來,彷彿天國的榮光正在等待垂死的聖徒。
法國自從大革命之後,洛可可風格的美術便失去其魅力,很快地在繪畫、雕刻、建築方面由新古典主義取代其地位,而這其實就是理性主義對享樂主義的反動。
卡諾瓦/斜躺的寶琳娜/1804~1808年/大理石/約真人大小/羅馬伯亥斯博物館藏
這件高達2公尺的大理石雕刻中,寶琳娜公主以右手臂支撐著頭和身體,左手拿著得自特洛伊王子巴里斯 (Paris) 在選美評判中所給予象徵勝利的蘋果,扮成維納斯的形象。人物姿態的端莊和諧,刻畫手法的細膩精巧,衣紋線條的極度流暢,把寶琳娜公主的聰明、美麗與無憂無慮完美地呈現出來。
主要建築師為蘇芙婁/先賢祠(外觀及內部)/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
為了給拿破崙的赫赫武功戴上燦爛的光環,法國建築從羅馬帝國雄偉、莊嚴的建築中找到了靈感和典範。它們尺度巨大,外形單純,追求形象的雄偉、冷漠和威嚴。先賢祠的穹頂內徑20公尺,最高處高達83公尺,氣勢非凡。外觀形體簡潔,其正面直接採用了古希臘、羅馬神殿的典型結構,6根19公尺高的圓柱和山牆構成了正面的柱廊。這種風格的思想和社會基礎非常薄弱,因而拿破崙敗亡後它便隨之消失。
浪漫主義的走向是趨近現代而非崇尚古典,而且著重狂放外現。
浪漫主義的藝術家拋棄理性主義,進而高度發揚個人、情緒、奇幻和想像的主張,創作題材比較偏向戰爭、屠殺與絕望的題材,他們勇於創新,迷戀東方異國情調。
哥雅/巨人/1810~1812年/油彩 畫布/115×105公分/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藏
哥雅的畫帶有某種黑暗、憤怒與狂野,它代表我們心靈的某個部分。此畫副標題是「驚慌」。畫面前方的人物都在狂奔,如螞蟻般四散奔逃,想要逃離一種難以想像的恐怖──暗喻西班牙歷史上一場血腥的戰爭。哥雅將這種恐怖視覺化,賦予實質的形象,畫中的巨人其實正望向民眾奔逃的相反方向,他甚至可以被聯想為一個帶有保護意義的巨人,是全力出擊挑戰拿破崙的西班牙守護神。
呂德/馬賽曲/1836年/石製雕像/法國巴黎
這是法國凱旋門外牆西側四組浮雕中的一組,另外三組分別為〈1810年勝利〉〈和平〉與〈抵抗〉。〈馬賽曲〉是法國國歌,呂德借用這一曲名作為題名,以宣傳法蘭西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也讓此浮雕成為象徵民主思想的紀念碑。他塑造了為法蘭西而戰的革命時期英雄群像,他們手持武器,雄赳赳地走向戰場,為自由、為平等、為博愛而戰。一位帶翅膀的女神右手持劍,飛翔在人群之上,正在號召人們向敵陣攻擊,在下面的人群中,有一個滿臉鬍子的戰士最為突出,他右手高舉,左手牽著他的兒子走向戰場,正在為新生的共和國而戰鬥。
德拉克洛瓦/薩丹納帕路斯之死/1827年/油彩 畫布/395×496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德拉克洛瓦以其熟稔的油畫技巧與鮮明色彩的運用,使畫面充滿著活力、狂野,甚至放肆不羈的生命力,活生生地以畫筆記錄下這件歷史上充滿暴力的宮廷悲劇。薩丹納帕路斯是西元前7世紀的一位亞述暴君,生性殘暴的他與外敵抗戰兩年之久,情勢相當危及,終於不敵而兵敗城倒。位於尼尼微的王宮即將被圍陷,眼看大勢已去,因害怕成為階下囚,而選擇自行了斷。但,不甘眼前的榮華富貴轉眼成空,所以,命手下將所擁有的一切,包括了金銀財寶、馬匹、姬妾與侍從,全都群聚在他的宮室,陪他一起火葬。當他親眼目睹屠殺行動已徹底執行後,則在床下已架好的巨大柴堆上,引火自焚。
納什/英國皇室布萊頓度假別墅/1815~1823年/倫敦
浪漫主義在藝術上強調個性,主張用中世紀的藝術風格與學院派的古典主義藝術相抗衡。這種思潮運用在建築上的表現,則以追求超塵脫俗的趣味和異國情調為理想。它在各個國家的發展不盡相同,大體說來,在英國、德國的流行較早且較廣。英國浪漫主義建築可以皇家布萊頓別墅為代表,其用折衷的手法融合了拜占庭、伊斯蘭建築的風格和裝飾,同時又加入了新的變化和發展,特顯奇異而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