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寫實與理想的歌頌
從希臘、羅馬以來,西方傳統藝術一直在追尋「真、善、美」的使命 ,具象與寫實幾乎是西方傳統美學的重要根基,直到20世紀現代藝術才得以解脫傳統的包袱,朝向多元的發展。
希臘雕刻的理想主義與完美性造就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不像埃及與西亞以君主為主的雕刻,希臘的雕刻顯得比較貼近人文主義的表現,即使表現神像,也具有平易可親的人性。
羅馬人比較務實且著重現實,崇拜祖先的習俗與喜愛雕刻偉人紀念的習慣,所以肖像雕刻相當興盛,故事性與歷史性的雕刻則以浮雕的形式表現於凱旋門、紀念柱、陵墓等。
西方中世紀美術是在基督教的影響下發展的,但由於毀棄偶像令的頒布,禁止禮拜偶像,雕刻多只是用來裝飾教堂的牆壁、門扉與柱子等,雕塑的具體形象有時成為象徵神的榮光,有時則成為對一般文盲平民闡述《聖經》意涵的圖像。
聖母訪問/約西元1230年左右/法國藍斯主教堂
這時期的雕塑仍以裝飾建築為主要目的,中世紀的人物雕刻少有圓雕,多是附屬於建築結構的裝飾浮雕,所以多有拉長變形,在這個時代,繪畫與雕塑是附屬在建築主體之下,缺乏自由表現的空間。
歐洲文藝復興將人類從中古時期的思考邏輯解放出來,也發展出人文主義式的藝術,雕塑也同樣得到解放。雕像脫離了教堂的牆壁與柱子,成為了獨立式的雕像,追求生命的喜悅也成為這時期藝術家的表現重點。
唐那太羅/加達美拉塔像/1447~1453年/雕像為銅質,底座為大理石/像高335公分,長396公分,加上底座共7.8公尺/義大利巴都阿的聖安東尼廣場
唐那太羅生動地表現出威尼斯統帥的騎馬雄姿,栩栩如生的表現手法,成為日後騎馬像的範本。這是15世紀最重要的騎馬雕像。
羅丹是近代最重要的雕塑家,他追求真實的表現,開創了新的美學觀,羅丹不再只是表現人物理想美的一面,對他來說人生即使有平凡或醜陋的地方,其實也會有另外一種生命喜悅的美感。
羅丹/地獄門/1880~1917年/青銅/635×400公分/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藏
這是羅丹畢生的大作,死前仍繼續從事這件工作,青銅鑄造是其死後才做的,取材自但丁《神曲》的〈地獄篇〉,他將苦惱的人世表現在作品中的180具人物裡,門中央上部有稱為詩人(但丁)的「沉思者」正在沉思人類的行為與命運等。〈沉思者〉、〈吻〉及許多著名的作品都是從這件大作中,放大獨立出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