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品味空間美學
雕塑品本身的形態或存在於空間的樣式,使得作品有不同的特質與欣賞方式,一般可分為圓雕、浮雕、透雕與線刻。
■ 圓雕
完全立體存在於空間中,觀眾可繞著作品觀賞,這種方式使作品更具真實性與生命力。
黃清呈/頭像/約1940年/石膏/高26.5公分/高雄市立美術館藏
圓雕可以呈現各個角度的造形美感,具有視覺上的真實感。本件是日治雕塑家黃清呈留學日本時期的作品,是以石膏翻模而成的雕塑,表面肌理的處理看似粗糙,但人物五官表情卻又有細膩的刻畫,具有一種內蘊的生命活力。這件作品已由文建會(今文化部)於97年度古物審議委員會中,指定為「重要古物」級文物,是一件相當珍貴的臺灣文化財產。
■ 浮雕
在平面底板上做出半立體的深淺形象,雕像存在於一個假想的背景上面,兼具了繪畫與雕刻的表現特色。
依深淺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深浮雕、淺浮雕與薄浮雕等。
吉柏爾蒂/天國之門(局部)/1425~1452年/青銅/高56公分/佛羅倫斯洗禮堂
吉柏爾蒂為佛羅倫斯洗禮堂門扉(東門)左右兩排製作十面浮雕,本圖為其中之一。作者巧妙地運用遠近法而產生繪畫般的效果。
■ 透雕
又稱為鏤雕,是在浮雕的樣式上將背景鏤空,材料以木材居多,常見於民間木構建築或民俗器物中。
螭虎圍爐透雕花窗一對/清代/木材/長83.5公分,寬40公分,厚2.5公分/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藏
透雕常見於民俗器物上,此花窗透雕螭虎「瓶」安如意造形,瓶身彩繪青色螭虎,為傳統花窗樣式。器物的線條流暢,造形對稱,在建築的裝飾上表現出常民對吉祥平安的期望。
■ 線刻
又稱為平雕,是在平面上以「線」的表現方式刻畫紋理,沒有明顯的凹凸效果,所以只能從正面欣賞。
可分為陽刻與陰刻兩種表現方式:
陽刻:保留圖案,刻除背景使圖形凸出。
陰刻:將圖形部分刻凹下去,背景則保留平面。
雲龍罍/春秋/青銅/高40.5公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青銅器身細密的紋飾即是線雕的表現,繁複的雷紋與龍紋布滿器身,增添了器物的精緻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