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
人的體重無論過重或過輕都不好,理想的體重和婀娜多姿的體態是許多人一生追求的目標。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改善,糧食充足、便利食品逐漸增加,伴隨而來的是人們改變飲食攝取的種類和烹調方式。此外,工商社會生活忙碌,也導致外食人口比例快速增加,造成高熱量或僅能提供熱量卻沒有營養成分的空熱量,如巧克力糖、薯條等攝食量偏高,熱量的攝取增加,但營養素的攝取卻相對較少,加上上班族及勞動人口的活動量日益降低,生活型態也趨向靜態化,導致體重過重或肥胖者日益增加。
早在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就清楚的將肥胖定義為一種疾病。醫學研究發現,肥胖者比較容易產生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骨關節炎及癌症等疾病;體重過輕者容易發生電解質平衡不穩、因骨質疏鬆容易導致骨折、因心律不整而提高猝死的發生機率、腎臟及生殖系統也容易發生疾病。因此,不要讓自己過重或過輕,做好體重控制,也是邁向健康人生的重要腳步。
早在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就清楚的將肥胖定義為一種疾病。醫學研究發現,肥胖者比較容易產生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骨關節炎及癌症等疾病;體重過輕者容易發生電解質平衡不穩、因骨質疏鬆容易導致骨折、因心律不整而提高猝死的發生機率、腎臟及生殖系統也容易發生疾病。因此,不要讓自己過重或過輕,做好體重控制,也是邁向健康人生的重要腳步。
體重控制的認知
體重過重與肥胖是現代人常有的問題,也是人類健康的剋星之一,肥胖也已被證實與許多慢性疾病有關,是全球關注的重要問題。
2-1 肥胖易引發慢性疾病
要維持標準健康體位,需要從飲食、運動與生活習慣著手,吃得巧、動得好,擁有良好曲線、緊實有致的體態,而非僅追求體重數字上的變化,才是真正的健康享瘦。
因此,體重控制對競技運動員和一般民眾同等重要,而體重控制有增重、減重和維持原來的體重三種,無論是哪一種,都必須在不影響健康的情形下進行。
2015年於日本名古屋舉辦的亞太肥胖會議所提出的名古屋宣言,向各國政府倡議「肥胖不僅是慢性病的危險因子,應視為是一種疾病並積極治療」的觀念,指出應該正視肥胖所造成的健康問題,積極預防及治療肥胖所引起的慢性病併發症。除了肥胖問題外,體重過輕也會對身體健康帶來負面的影響,不能為了追求苗條的身材而忽略。
體重控制與基礎代謝率的關係
人體消耗熱量的管道有日常活動、消化食物和基礎代謝率三種,而減重最主要的原則是熱量消耗高於攝取,大部分的人在減重時往往著重於少攝食、多運動,卻忽略了提高基礎代謝率的重要性。事實上,基礎代謝是人體消耗熱量的主要管道,因此設法同時提高基礎代謝率,對於減重會有更大的幫助。
由於人體在自我保護機制下,基礎代謝率會隨著攝食與身體活動的情形而產生調節。因此,當吃得少也動得少時,身體便會適度的減緩代謝,所以搭配比平常多且強度稍強的運動,以較高的活動量提高基礎代謝率,才能真正消耗更多的熱量而達到減重目的。處於青少年、青年階段想減重的人,更應該清楚了解並身體力行。
體重控制的步驟
進行體重控制前,必須先評估體重是否在理想範圍,並不是憑感覺或周遭人們的觀感,就認定自己的體重過重或過輕。當自我感覺或他人好言提醒自己過胖或過瘦時,可以依據以下方式自我檢核:
一、了解自己的體重
行政院衛生署(現改制為衛生福利部)雖然公布了成人理想體重計算方式並訂有標準,但由於青少年正處於生長發育期間,身高、體重的變動較大,因此還必須應用身體質量指數計算結果,並依據年齡、性別對照重高常數、重高指數及青少年肥胖定義表等體位標準判讀,以便了解自己的體重標準。
(一)重高指數法
體重(公斤)÷身高(公分)÷重高常數
此為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以青少年身高、體重設計之計算公式。例如:身高160公分,體重54公斤的17歲女性,對照表2-1重高常數對照表,可知重高常數為0.299,重高指數則為54÷160÷0.299=1.129,再對照表2-2重高指數體重狀況對照表,可知重高指數介於1.10~1.19間,屬體重過重。
(二)身體質量指數計算公式
體重(kg)÷身高2(m)
行政院衛生署所訂的理想指數對照表在未成年部分依年齡、性別而有不同標準,由於16至18歲的高中、職學生正處於生長期,因此還是以身體質量指數換算後,依據年齡、性別對照表2-3青少年肥胖定義表較為精準。
例如:身高172公分,體重66公斤的17歲男性,身體質量指數則為66÷2.5984=25.4,對照定義表後,25.4落於過重範圍並接近肥胖,必須進行體重控制。
(三)體脂肪測量
體脂肪測量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皮下脂肪測量法、生物電阻法、超音波法、雙能X光吸收法、紅外線法等,測量結果男性體脂肪高於15%、女性高於25%就屬於肥胖。
二、擬訂計畫前的認知
確定實際體重與理想體重的差距,檢核自己是否過重或過輕以決定增或減體重。控制體重的過程中,須注意:
(一)增加能量消耗、提高新陳代謝率。運動結束後的1小時,新陳代謝率仍會高於安靜值,應避免攝取高熱量飲食以防體重回升。
(二)運動有助於身心健康,增進體適能的功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經常做運動,也是避免減重後再次復胖的重要手段。
(三)減重期間要確保身體有足夠水分,且較適宜採用有氧運動達到負能量平衡(熱量消耗大於攝取量);採阻力訓練則有助保持肌肉的質量。
2-3-1 有氧運動
2-3-2 阻力訓練
(四)增重期間,應著重力量訓練多於有氧訓練,以激發肌肉的生長。如果增重期間並沒有參與任何運動訓練,所增加的重量便主要是脂肪;在增重期間同時進行運動訓練(重量訓練),所增加的重量便主要是肌肉或瘦體重(fat-free weight)。要確保增加的重量是肌肉或瘦體重,就要同時進行劇烈的運動訓練(特別是重量訓練),而想增重的運動員應該於運動結束後的1小時內攝取蛋白質為主的食物。
(五)理想體重的控制計畫包括運動、飲食和行為改變法。學生正處於發育階段,減重時宜多運動,不要過於限制能量攝取,以免造成營養不均的狀況。最佳運動方式為有氧運動,可以維持較長的運動時間、不會太激烈,且可以消耗較多的能量。
(六)沒有局部減重的方法。局部運動(如仰臥起坐)只能增加腹部肌肉的彈性及線條美,並不能有效消減腹部脂肪。要減輕體重時,可以增加體力活動和進行輕度節食;要增加體重時,可以進行阻力訓練,以增加非脂肪體重,主要進食複合碳水化合物(如飯、麵包),以增加卡路里攝取量。
理想的體重控制不外乎是運動配合營養攝取,在第三冊已學習到運動時身體能量的機轉與來源、運動與營養攝取等內容,除了參考第三冊的內容外,也可以搜尋營養素的相關資料,取得更清楚的食物營養資訊,結合自己喜歡或方便實施的運動,進行減重計畫的行動方案。
2-4 運動配合營養攝取以達到理想的體重控制
三、擬訂行動計畫的認知與原則
為達到控制體重,要先檢核目前的生活概況,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加入更多生活化、多元化、樂趣化的身體活動,同時不能忽略控制食物攝取是控制體重較佳的方法,具體的實施計畫可參考以下內容,再依據自己的條件擬訂並確實執行。
(一)運動介入的認知與原則
1. 增加日常身體活動,避免使用節省勞力的器械,例如以走樓梯取代搭乘電梯、以步行取代坐車。
2. 低強度長時間的運動比高強度短時間的運動,更能使總能量消耗達到最大。
3. 採有氧運動是去脂體重(減重計畫),而無氧的阻力訓練是增肌體重(增重計畫)的理想方式。
4. 每天參與各種運動,尤其是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減重期間每日應至少實施2小時的有氧運動,持續進行有氧運動可增加熱量消耗,造成熱量不足、消耗囤積的脂肪。除了重量訓練外,較劇烈的運動如球類活動、技擊運動、游泳等也可以搭配有氧運動進行。
2-5 游泳是有助於減重的運動之一
5. 激烈運動後的1小時內,人體的新陳代謝率仍高於安靜時的,因此藉由運動提升新陳代謝率是不能忽視的。
6. 被動性震盪器式運動器材並不能去掉過剩的脂肪組織,身體的自主運動才能真正的達到效益。
7. 進行運動計畫時,可以選擇自己擅長、喜愛、方便實施的項目與地點,也可以選擇喜愛但還不會的運動,透過學習熟練運動技巧。
8. 與友伴運動會更具樂趣也更能持續進行,可以找家人或朋友一起進行,共同享受運動、相互保護與分享心得,並一起獲得運動效益。
(二)注意飲食攝取
1. 注重營養均衡,吃多樣性食物、不偏食。
2. 選擇富於穀類、蔬菜、水果的食物。
3. 減少油炸、油煎、油酥等富含油脂的高熱量食物。
4. 減少含糖及精製糖類食物,如蔗糖、果糖、含糖飲料等。
5. 選擇少鹽食物,少吃醃漬、煙燻、滷等調味食物。
6. 搭配運動攝取食物,以維持或改善體重。增重或減重必須是在不影響健康的前提下,以漸進的方式實施。
2-6 為了達到控制體重,應少吃調味食物
7. 減重時的飲食與認知:
(1) 確實理解減重不能速成,必須持之以恆。
(2) 減掉的體重應是脂肪,不可一味的節食而減掉淨組織(如肌肉)。
(3) 雖然運動會消耗熱量,也不能因此便大吃大喝。
(4) 單靠控制飲食雖具效用,但容易快速復胖,配合較長時間的有氧運動會減得更健康、有效。
(5) 避免選擇減肥藥或偏方,以免傷及健康。
8. 增重時的飲食與認知:
(1) 每日蛋白質攝取應增加到每公斤體重約1.5克的量。
(2) 增加的體重應是肌肉,而不是脂肪成分。
(3) 每天應吃健康三餐及健康點心。
學習評量
❶請說明為什麼運動是增、減體重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❷請說明在減重期間除了運動外,飲食上應注意哪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