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美術(二)/第七章 圖文並茂的藝術創作
職業學校/美術/第七章 豐富你我生活的設計之美
普通高中/美術(三)/第三章 從傳統藝術中找尋美的感動
普通高中/美術(二)/第八章 雕塑造形的禮讚
普通高中/美術(一)/第四章 生活中的設計藝術
普通高中/美術(三)/第四章 攝影與電腦所開創的影像藝術
普通高中/美術(一)/第一章 視覺藝術面面觀
普通高中/美術(二)/第六章 看懂現代藝術
發現天賦,創造自我,形塑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面對青春洋溢的學生,教育的重點之首是協助他們啟動夢想。華興就是老師們的最佳夥伴,不只為學生找到熱情,更提供全方位協助,讓未來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實。
發現天賦,創造自我,形塑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面對青春洋溢的學生,教育的重點之首是協助他們啟動夢想。華興就是老師們的最佳夥伴,不只為學生找到熱情,更提供全方位協助,讓未來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實。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第七章 數位風潮—新媒體.新意象
20世紀西方藝術最大的變動,乃根基於技術社會的成形所形塑出的一種新文化視野體驗,當代藝術的蓬勃發展,原因之一,不外是新媒材的不斷更替,技術社會介入藝術創作,當中的新技術、新媒材自然地造就人們處於不同於過去的精神狀態。為此,不同的精神狀態所表現出的藝術型態,自然帶有一份新奇感,予人一種新的視覺經驗。新媒材延展的意義,不單在於自身的新奇意義,更在於其間所提升新面向的開啟(思考模式、藝術觀點)導致藝術性質的演變。近年來科技的快速發展,不僅改變當前各領域產業生態的面相,也成為刺激文化發展的一股動力,藝術家隨著時代的進展,透過新媒體作為一種創作的媒介,實現無窮盡的想像力,為當下藝術發展帶來更多元、更新穎的藝術創作表現面貌。
新媒體(New Media)
新媒體不是自發、孤立的出現,而是順應時代科技發展下,從舊媒介的形式、內容及類型逐漸脫胎出來的媒體,具有依附新技術之上的資訊傳播手段等特質。
一、影像新視界——攝影藝術
19世紀中葉,由於化學與光學的進步,進而發明攝影術,攝影逐漸被當成一種藝術媒介,不但改變了藝術的普遍特徵,更使藝術的性質發生變化,而在21世紀的今日,攝影媒體已成時代性的表徵,人手一機(手機),在溝通、娛樂、記錄乃至藝術表現中,變得司空見慣且不可或缺。
尼埃普斯
(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 1765-1833)
窗外/1827年
1827年,法國科學家尼埃普斯把塗上一層薄薄瀝青的白蠟板放在暗箱內,在自家的閣樓對著窗外曝光了8個小時,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從此,照相機和攝影術登上了人類的歷史舞臺,開啟日後影像藝術表現形式的新起點。
畢卡索/臥讀女子/油彩 畫布/1939年
96.5×130公分/巴黎 畢卡索美術館藏
攝影的誕生,促使繪畫藝術從客觀再現與複製真實之中解放出來,逐步走向更多元的表現形式。藝術家用主觀視點與審美經驗,朝向全新的藝術道路發展。此圖畢卡索跳脫單一視點客觀的寫實描繪,以多視點及個人獨特的審美觀,表現臥讀女子的形象,充分展現現代藝術自由奔放的力量。
光學影像
攝影成像原理,主要是光學鏡頭將物體反射的光聚焦在相機的內部形成影像,不管是傳統相機或是數位相機(Digital Camera),其原理幾乎沒什麼不同,最大的差異在於,傳統相機利用光線和底片材質產生化學反應,因此影像得以記錄在底片上,而數位相機是利用CCD或是CMOS感光元件,將被攝主體所反射的光影像轉換為電子訊號,再由相機中的「影像處理器」進行解像,以數位方式儲存於記憶體。由上述可知,不管是傳統或數位相機,其原理是一樣的,以照相機為工具,利用光源、構圖、曝光、掌握之主體,所創造出的一種影像藝術。
數位相機
是一種利用CCD或是CMOS感光元件(電荷耦合元件)把光學影像轉換成電子數據的相機。有別於傳統照相機通過光線引起底片上的化學變化來記錄圖像,數位相機為同時將被捕捉的影像數據加以處理儲存於記憶卡上,可隨拍隨看。我們常接觸到的數位相機,大致有簡易型數位相機(DC)、類單眼數位相機(SLR-LIKE)、單鏡反光相機(俗稱數位單眼相機,DSLR),與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EVIL)。不同類型的數位相機各有其特色,如簡易型方便攜帶,操作簡單;類單眼接近單眼相機的功能與品質,但無法更換鏡頭;數位單眼相機具專業高品質,可變換不同功能的鏡頭;微單眼機身小無反光鏡,也可變換不同功能的鏡頭,接近單眼相機的畫質。
單眼相機內部構造
光與影的藝術
攝影一般被視為光與影的藝術,相機控制光影的三大機制就是「光圈」、「快門」與「ISO值」。適切的曝光取決於光圈、快門、ISO值三個數值的相互搭配。
適切的曝光量,畫面不致於過亮或過暗。
適當
過亮
過暗
光圈(aperture)
光圈的兩大功用:「控制曝光量」與「控制景深」,是用來控制進入相機的光量,也可以改變主體周圍影像的模糊或清晰程度。
景深
是指相機對焦點前後相對清晰的範圍。如對焦點清晰前後區域模糊,一般稱之為「淺景深」(景深短);對焦點前後區域的清晰範圍較寬廣,一般稱之為「深景深」(景深長)。如要拍出「淺景深」照片,可透過三個方法呈現:加大光圈、使用長焦段鏡頭、相機靠近拍攝主體或主體和背景的距離夠深遠。
光圈
為鏡頭內的一個孔徑,由許多葉片控制孔徑的大小,可通過放大和收縮孔徑來控制入光量,調整照射在感光元件(底片)上的光量。符號以f值來標示,數字越小、光圈越大,通過的光線也越多,也會得到較短的景深。圖例說明為光圈大小與景深長短的相對關係。
使用大光圈拍攝的照片
對焦主體清晰,背景模糊以凸顯主題,使畫面更富韻味。通常在拍攝人像、靜物、花卉、運動競賽中會應用大光圈達成短景深效果。
使用小光圈拍攝的風景照
可讓景物細節更清晰銳利,細膩的呈現景物的深度與廣度。通常風景、建築及大型活動、群像攝影會應用小光圈達成長景深效果。
快門(shutter)
控制曝光時間的長短,亦即決定光線進入感光元件(底片)時間的長短,另一功能則是可表現影像靜態或動態的視覺效果。
快門
是以數字表示,常見的快門速度數字: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秒。數字越大表示快門速度越快,曝光量就越少。基本上,快門與光圈兩者相互配合,能讓影像獲得適切的曝光量,不致於過亮或過暗。善用快門速度,亦可營造畫面影像的動靜效果。
菲利普・哈斯曼(Philippe Halsman)
原子達利/1948年/銀鹽相紙
25.8×33.3公分/紐約 現代美術館藏
達利擅長以「漂浮」的狀態在畫面呈現原子的陽子、中子相互結合成無懈可擊的物質平衡,匈牙利攝影家菲利普・哈斯曼則著迷超現實繪畫,鍾情達利的畫作,於是他們便共同合作拍攝這件作品〈原子達利〉,經過28次反覆拍攝後,最終畫面中達利的表情與貓的躍動、水的潑動、漂浮的桌椅、畫架上的作品〈原子麗達〉,成功地以高速快門凍結在半空中,呈現近乎完美的無重力攝影作品。
運用慢速快門,呈現人物一靜一動的有趣組合畫面。
ISO值
即感光度,是傳統相機的底片或數位相機感光元件的感光效能,數值越高、感光效能越靈敏,但是也代表拍出來的相片雜訊(顆粒)越多。不過在數位相機上,ISO值可因拍攝環境條件而隨時作調整,ISO值的改變,會直接影響快門與光圈的調配,因此在現代攝影觀念,ISO與光圈、快門同等重要。
藍嘉村(1969-)/夜光之城/2014年
數位攝影/16.4×25.3公分/義大利
數位相機便利的感光度調整功能,讓拍照更有彈性,尤其在不能使用閃光燈的博物館或微光的室內、夜晚低光街景等場合,可將ISO值提高(例如從ISO 100提高至ISO 1600以上),如此拍攝主體可獲得加倍的明亮度,即使現場光線不足,亦能有效避免手震產生模糊影像的情況發生。一般數位相機預設為 "Auto ISO",讓相機根據當下的光圈和快門,自動選取最合適的ISO值。
拍攝模式
有些相機通常備有多種拍照模式選項,可能是位於機頂的圓型轉盤,或直接從螢幕選單中進行選擇,主要有A(Av)、S(Tv)、M、P、AUTO等模式,可直接操作,選擇最適合的拍攝組合。
相機模式選單
善用A模式(光圈優先)與S模式(快門優先),可更輕易表現長短景深、凍結或動感影像,試著熟悉自己相機,才更能掌握拍照要領。
攝影的關鍵技巧
好器材並不會附贈好的技術與創意,善用手邊相機,一樣可以創造美好的畫面、捕捉精彩瞬間。每一張觸動人心的攝影作品,基本上涵蓋了主體的選擇、構圖的安排與光線的表現等重要元素。
主體
攝影就如同一切的視覺藝術,以影像傳達攝影者的意念或是美感意象的呈現,因此攝影主體的選擇,往往是作者表現核心意涵的主要部分,是畫面結構的中心,也是引人注目的焦點。留意周遭特殊造型與色彩之景物或有感的人、事、物,都能成為拍攝的主題。
亨利.卡提爾-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聖拉扎爾車站後面/1932年/法國
前景的跳躍男子,水中的倒影恰好跟背後牆上海報中跳躍女郎相似,前後呼應形成一幕有趣的畫面主體。一個平常不過的動作,卻在攝影師獨到的眼光與精準的拍攝時機掌控之下,變得不同凡響。
亨利.卡提爾-布列松
亨利・卡提爾-布列松是法國著名的攝影家,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為知名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創辦者之一。其「決定性的瞬間」觀點堪稱影響世世代代的攝影後輩。30年代起,布列松視角踏及世界各地,以其瞬間攝取影像的直覺與構圖能力,捕捉世界轉瞬即逝的片刻,為20世紀動盪的年代,留下一幕幕歷史的見證。
構圖
指的是畫面布局與安排,通常在光線、形狀、色彩、質感、時機及各種攝影技巧之間達到和諧與平衡。一般來說,構圖有許多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如三分法、地平線、視覺引導線、透視比例、層次律動……等,創作者常會根據其中元素,達到畫面的和諧與平衡性。然而,創意往往是不受限的,有時漠視規則,也能拍出成功或是表現超乎預期效果的作品。重點在於確認主體與主題後做最適切的呈現,便是最佳的構圖。當我們觀察身邊的事物時,不妨變動視角,如站高、蹲低、左移右動等等,看看不一樣的角度,如何呈現不同的視覺意象。
三分法,井字構圖的應用,畫面主題正好落於井字形交叉點上。翠綠的湖面,讓畫面中的主題顯得簡潔有力。
羅珠碧(1969-)/池上風光/2017年
數位攝影/16.8×25.3公分/臺東
保有活力的風景照,地平線通常不會位於畫面中央,如此會顯得過於平衡乏味,此張照片天空的雲團燦爛,將地平線放在畫面底部三分之一處,適切地強調天空的壯闊景致。
亨利・卡提爾-布列松/聆聽/1932年
銀鹽相紙/24×35.6公分/法國
視覺引導線是構圖常用的一種元素,善用引導線可將觀者的視線引導到趣味面,同時賦予影像具有律動感與韻味。這張作品的重點在於以螺旋狀的階梯扶手形成完美的構圖,透過螺旋線將視覺引導到左上角騎單車的男子,模糊的身影正好顯示單車飛馳而過的速度感,使得畫面有趣生動,也成為視覺焦點所在。
柯錫杰(1929-2020)/風箏/1976年
銀鹽相紙/37×56公分/淡水
攝影師在恰到好處的時機點,以低角度捕捉到舞者一前一後的美妙舞姿,猶如高飛的風箏。舞者體態大小層次鮮明,具有強烈的透視視覺美感,兩者輕盈跳躍的身體,在廣闊的天空襯托下,充滿生命的律動。
光線
攝影的本質,就是光影的捕捉與記錄,從主體的掌握與構圖安排,進一步透過光線的質地,渲染畫面整體氛圍,詮釋出空間中不同層次的視覺效果。因此,善用光影或實體與虛影的關係,往往可將平凡的現實景象,幻化成魅力非凡的照片。
特倫特・帕克(Trent Parke, 1971-)
雪梨地鐵市政廳站/2006年/彩色沖印
澳洲
攝影師逆光拍攝,大膽的運用光線效果,充分塑造城市中建築、街景與行人的立體感和空間感,加上強烈的色彩明暗對比,增強視覺的衝擊力與光影氛圍的渲染性。
羅珠碧/影喻/2010年/數位攝影
16.7×25.3公分/臺北
些微失焦的影像模糊了景物的虛實,單純的光影鋪陳出神祕與靜謐之美。
影像的力量
1839年,法國科學家達蓋爾(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 1787-1851)發明銀版攝影法,宣布攝影術的誕生,作為關照世界的呈現方式,攝影的本質從來沒有改變,皆是人們拿著相機對準世界、取得影像,不同的是器材演進、攝影的態度及表現方式,與觀者對攝影的理解。因此,攝影不再單是純粹現實影像的擷取而已,而是從實用範疇提升至有意識的構思,乃至創造性與主觀性的探索,不只能從中淬鍊深具人文意涵或富有藝術美學的影像,亦能獲得觀賞者內心之共鳴。
達蓋爾/巴黎聖殿大道/1839年
銀鹽相紙/16.2×21.6公分/法國
1839年,達蓋爾利用水銀蒸汽對曝光的銀鹽塗面進行顯影的方法,成功發明「銀版攝影技術」,之後法國科學與藝術學院購買了攝影術的專利公布於世,攝影術自此誕生。攝影從單純的技術演進至今日成為藝術形式之一,數位時代更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張攝於巴黎街頭,曝光時間約十多分鐘,左下角被擦鞋的人正巧進入畫面,成為史上第一張拍攝了人的照片。
不管是視覺美學的追尋或是紀實影像中的人道關懷和議題探索,影像的思維與力量,終能激起美感的悸動或深刻的省思與關注。
紀實影像
紀實攝影係攝影技術出現後的一種形式,具有真實性和敘述性,強調客觀反映的攝影形式,同時藉由影像訊息的傳播,提供社會大眾認知人類的各種制度、環境與行為。最大的特色在於其主題性與參與性,表現出作者對社會現狀的觀察與看法,例如關懷環境、尊重生命等,藉著影像的力量,往往能使攝影成為參與改造社會的工具。
亨利・卡提爾-布列松/穆夫塔爾街
1952年/銀鹽相紙/36.6×24.7公分/法國
這是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膾炙人口的名作,照片題材單純,一個小男孩兩隻手各抱一個大酒瓶,自信且驕傲地走在巴黎 左岸的街道上,似乎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布列松提出了攝影史上最著名的「決定性的瞬間」觀點,他以攝影再現了世界轉瞬即逝的動人瞬間,生動地捕捉日常生活最真實的一面,讓人感受到生活中平凡的景致竟是如此的撼動人心。
約瑟夫・休德克
(Josef Sudek, 1896-1976)
工作室窗前的靜物/1944年/銀鹽相紙
30×25公分/捷克
攝影師透過最簡單的事物與最細微的光影變化,挖掘現實中完美的景物意象,作品充滿詩意的美感。
張才/賣土芭樂的小孩/1950年代
銀鹽相紙/50.8×40.6公分/臺北
早期臺灣的芭樂即所謂「土芭樂」,瘦小酸澀,通常乏人問津,然而有生意頭腦的小男孩卻拿來廉價出售給同齡孩童,讓缺乏零嘴的孩子們得以解解饞。
張才(1916-1994),臺灣攝影家,與同時期的鄧南光(1907-1971)、李鳴鵰(1922-2013)並稱為「攝影三劍客」。以真誠的情懷、平實的方式,透過觀景窗直接反映當下的社會,真切呈現街頭和百姓最樸拙的一面。作品單純有力,不僅打動人心,也成為臺灣紀實攝影的典範。
柯錫杰/等待維納斯/1979年
轉染法相紙/39×59公分/希臘
柯錫杰,臺灣攝影家,其作品偏好運用幾何元素與高反差光影,建構其造型簡潔且富抽象美感的獨特影像風格。由此幅作品可看出自然景色被抽離到只剩純粹的幾何色塊線條和光影,畫面元素極其簡單,在簡約中亦凝聚出一股寂靜的力量。
張照堂(1943-)/萬華/1978年
銀鹽相紙/40.6×50.8公分/臺北
匆匆經過而面貌模糊的行人,對照背景中傳統面痣命相圖上的臉孔,形成一股無以名狀的神祕感,看板人物彷彿具有生命般的靜靜凝視觀者,平凡影像中透露出抽象的敘事意味及超現實的奇異氛圍。
張照堂,臺灣攝影家,作品以具有強烈的故事性影像風格著稱,大都取材自庶民階層的生活情境,往往帶有一股虛無、茫然、孤絕、苦悶、荒謬與詼諧的特質,深刻探索其處境中的荒誕與壓抑。
阮義忠(1950-)/屏東縣牡丹鄉旭海/1986年/銀鹽相紙/40.6×50.8公分/屏東
(見下頁圖)
取景地點位於臺灣南端的小村子,幾戶人家被圈在島內最神祕的軍事基地裡,並等待搬遷,一排村民正在進行誰的觔斗能翻最多次的比賽。攝影師不只捕捉住這一剎那,也直覺想起「人類在土地上重複著『生、老、病、死』的輪迴,累積著貪嗔癡疑的業力,卻一同注目著顛倒的人生而毫無所覺」。
阮義忠長年深入民間,記錄土地與勞動的人們真實的生活態度,並致力於推動臺灣攝影的發展,2016年成立「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希望持續肯定華人的攝影成就,讓攝影藝術裡頭的溫度和厚度,能被更多人看見。
屏東縣牡丹鄉旭海
張乾琦(1961-)/紐約唐人街偷渡客
1998年/銀鹽相紙/尺寸視展出場地而定
美國
在紀實攝影的最高殿堂——馬格蘭攝影通訊社裡唯一的華裔攝影師:張乾琦,絕大多數作品的主題都在思索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連結,透過鏡頭的視角,呈現人權關懷與社會關照。此作是「紐約唐人街偷渡客」系列作品之一,在休假日,許多移工會擠在狹小的防火梯上睡覺,每天打工甚至高達十小時以上,其勞工權益問題,由於張乾琦的報導攝影,使美國政府不得不開始正視。
手機攝影——即時定格
在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時代,不只隨走、隨拍、隨看,也有網路隨時分享的便利性,更重要的是大幅降低攝影的門檻。手機攝影雖不及單眼數位相機,具有高畫質或豐富的功能及操作技巧,但只要善用手機的機動性,以及掌握基本構圖能力,進一步思考、觀察,了解攝影主體與有意識的取捨,再透過內建軟體或照相編修App,也能化平凡的紀錄為充滿美感、藝術性與故事性的影像,產生動容的作品。
手機照相App——Snapseed
一款功能非常強大的手機照相App,內含多種濾鏡與基礎修圖功能,可自行手動微調,若妥善運用,可為照片營造不同風采。
梅格皮卡(Meg Pickard)/火車上的藝妓
數位攝影/9.5×12公分
手機攝影的最大優勢在於它的便利性,作者迅速的在剛好的時間與正確的位置,用手機輕快地拍下這幕特殊的時刻。
翁孝齊(1989-)/花店/2018年
數位攝影/14×25.3公分/臺北
真誠的影像往往來自生活,像是去過的地方、看過的風景,和見識到的人事物。辛勤工作是生命中最美的一份尊嚴,此件作品是作者經常路過的市場花店,隨手拍下再透過手機App修圖,虛化周圍場景,聚焦工作環境主體。
陳書淳(2000-)/歲月/2018年
數位攝影/11.6×20.3公分/高雄
善用手機的機動性,遇見美好,立即捕捉——質感、光影永遠都可以成為鏡頭下的主角。
現今手機的相機拍照功能除了一般自動模式(Auto),也都有支援專業相機的M手動模式,此模式如同單眼相機,能更精準地調整功能,像是白平衡:修正色偏機制,藉此還原影像「真實」的色彩;曝光補償值:依據個人的判斷或喜好,改變預設的曝光程度,自行微調畫面明暗度;對焦模式:可選擇自動對焦(AF)或手動對焦(MF)進行拍照。各功能的參數可以自行決定,或事後利用相片編修軟體處理,以達到理想的拍攝效果。
翁孝齊/橋下/2014年/數位攝影
16.8×25.3公分/臺北
利用手動對焦模式,刻意失焦讓畫面呈現抽象朦朧的光影美感。
相片編修軟體——Adobe Lightroom
傳統相機以底片記錄影像,並經由暗房進行顯影、定影沖印,如今數位相機盛行,可即刻取得影像,亦可藉由攝影編修軟體進行後製處理。Adobe Lightroom為一套相片資料庫編修軟體,具備影像管理、編修、風格套用及匯出等功能,廣受專業攝影師喜愛。圖為檢視影像編修前後分割的對照畫面。
問題討論
①攝影術的發明對繪畫藝術的發展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攝影與繪畫作為藝術的傳播媒介,兩者間又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②有沒有發現,課文有許多攝影作品圖例都是黑白照片,彩色相片明明在20世紀中葉後就逐漸普及,為什麼攝影家還是喜愛選擇黑白影像作為表現的形式?
③紀實攝影常會藉由影像訊息,透露社會具爭議或不公不義之事,藉以達到大眾的關注與省思。環顧生活周遭,有什麼現象是令你感到不妥或疑惑,想要藉由影像的訊息去發聲?
二、數位新視域——電腦繪圖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個人電腦普及、繪圖影像處理應用軟體的研發,加上數位相機、掃描器、繪圖板、輸出器材等周邊設備的多樣搭配,電腦科技無論在設計、影視和動畫等傳播領域都有被廣泛的應用,也提供了多元的藝術創作媒介,電腦繪圖(computer graphics,簡稱CG)的名詞也應運而生。
最早的創作為1952年美國的班・賴波斯基(Ben F. Laposky, 1914-2000)使用電腦作出一個抽象的圖像並陸續發展創作出彩色的電子影像,這可以算是電腦繪圖的先驅。1960年,德國奧斯賓(Kurd Alsleben, 1928-)及菲特(William Fetter, 1928-2002)共同發表電腦藝術圖像作品,及至80年代個人電腦的普及、90年代繪圖軟體發展成熟,軟硬體科技的應用發展,開啟了電腦與繪畫結合、無限可能的想像面貌。
班・賴波斯基/示波4/1952年/電腦繪圖
40.6×33公分
班・賴波斯基所創作、史上第一個電腦圖像作品,其圖形類似於聲波紋路。
威廉・菲特/波音人/1960年/電腦繪圖
18.2×24公分
菲特是第一個使用電腦繪製人物形象的人,1960年創立了《波音人》,這是第一個3D動畫,而線框圖仍然是早期計算機圖形的標誌性圖像之一。
電腦繪圖的特性
利用電腦軟體繪製或處理圖形影像創作,即可稱為電腦繪圖。電腦繪圖的最大特色是將腦中意象、紙面或現實的圖像數據化,並可任意作修改、剪貼、縮放、合成、複製、材質轉換、色彩變換等數位處理,其處理之圖像能普遍運用於視覺藝術與視覺傳達設計。
繪圖軟體的種類
電腦繪圖之應用軟體種類,依其組成圖形格式的不同,可區分為點陣式圖形(bitmaps)與向量式圖形(vecter)。
點陣式圖形
點陣式圖形最為常見、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圖像處理方式,便是數位照片,其用一個一個色點或稱像素(pixel)來組成圖形,也就是將圖形用固定的長、寬像素,以陣列的方式來儲存,特色是容易呈現出圖像豐富細膩的質感與細緻的色彩變化。不過,缺點是以點為單位,圖形放大至一定比例後容易失真,產生鋸齒狀馬賽克與色調不連續的現象,且會占用較大的記憶體空間。點陣圖與影像解析度息息相關,解析度越高、表現的細節也就越多。一般常用的點陣式影像處理軟體有:Photoshop、PhotoImpact、Painter、小畫家等。
像素
數位影像的計算單位與記錄方式。當影像呈現在畫面上時,是由非常多的點(小方格)組成的,這一個個小點就叫「像素」。
影像解析度
解析度是指點陣影像的精細度,測量單位是每英寸的像素數目ppi(pixels per inch)。解析度越高,像素緊密排列,影像的細節就越多,一般而言,較高解析度的影像在輸出時可獲得較佳的品質。而輸出解析度是指每英寸可列印的墨水點數量dpi(dots per inch),每英寸點數越多,列印輸出的品質也就越高。一般在印刷(輸出)解析度的設定需依據輸出品的性質調整,如海報約150 dpi、畫冊和書籍則需300 dpi以上。
陳品宜(學生作品)/寂致/2018年
Photoshop影像處理/31.5×21公分
以多重影像素材做合成編修,影像材質變化細膩、色調層次豐富。Adobe Photoshop為專業影像處理軟體,通常是對已有的數位影像進行編修、合成以及特效製作,廣泛地應用於視覺傳達設計、影像創意與多媒體設計及數位藝術創作等領域。小圖為點陣圖過度放大產生的馬賽克現象,影像極度不清晰。
寂致
寂致(局部):為點陣圖過度放大產生的馬賽克現象,影像極度不清晰。
陳放(1969-)/弟弟/2013年
painter數位繪畫/57×75公分
Painter是一款可以擬真手繪畫筆媒材筆觸與質感的點陣繪圖軟體,搭配繪圖板的使用能更完善地展現真實手繪媒材繪畫效果。
繪圖板係輔助電腦繪圖周邊裝置,具備壓力感測的功能,利用電磁感應原理搭配「壓力感應筆」,可讓使用者依據作畫的施力方式,呈現筆畫之粗細與顏色的濃淡。不論進行數位繪圖、編修或設計,能更加輕鬆自如。
繪圖板
向量式圖形
向量式圖形是以數學運算方式來記錄影像內容,以點和路徑製作而成,利用基本的直線、曲線等線條,配合數學公式的演算後畫出。因為圖形採用數學運算式來定義線條和色塊,其優點是執行放大、縮小、旋轉等步驟時,電腦系統會重新運算,絲毫不影響圖像銳利度,能保有原來的品質且檔案所占的容量小。不過,也由於圖像是以線條和色塊為主,所以不易製作出寫實精緻的圖像質感及細膩複雜的色調變化。常用的向量式繪圖軟體有Illustrator、CorelDRAW、Flash等。
郭曆娟(學生作品)/文創悠遊卡貼設計
2017年/Illustrator電腦繪圖
5.4×8.6公分分
具有平整的外形與色面為向量式圖形的特徵。Adobe Illustrator為專業向量圖形設計軟體,廣泛地應用於識別設計、造形圖像、專業插畫、網頁圖形與多媒體設計等視覺設計領域。
文創悠遊卡貼設計
文創悠遊卡貼設計(局部):放大時圖形線條依然平順,保有原來的清晰度。
電腦繪圖是當代數位藝術創作與設計的基本工具,點陣式影像與向量式影像各有特色,在繪圖與影像處理的製作過程中,會借用各自的優點、交互運用以完成作品。除了上述介紹以平面2D(2 dimension)影像為主的數位繪畫與影像處理應用軟體外,也包含技術門檻較高的3D(3 dimension)繪圖應用軟體,如建築或室內設計的Auto CAD、動畫的3Ds Max、Maya等,因應不同的工作目的與功能需求,採用的應用軟體也有所不同。
免費軟體
許多專業繪圖軟體通常需付費購買,不過,網路上也有不少免費應用軟體,相當適合初學者的學習與摸索。
陳品宜(學生作品)/繪本插畫/2018年
Artweaver數位插畫/16.5×15公分
以Artweaver所繪製的少女角色插圖。
問題討論
①校慶活動通常會輸出大圖作為舞臺設計背景布置,請問應用什麼類型的軟體來繪製,能保有大圖輸出的銳利度且檔案不占空間?
②如今,我們隨時都能在網路上取得喜愛的偶像明星、動漫角色或公眾人物影像,請問我們可以任意下載進行影像編修創作嗎?如果有需要使用時,該如何進行以避免侵權問題?
三、科技新思維——數位藝術
在21世紀的數位時代,網路和個人資訊設備的普及,在在影響人們的生活型態與工作環境,藝術領域也不例外,作為時代現象的見證,科技和藝術兩者間的融合,也產生許多新的美學思考方向與演化為一種新型藝術類種。
數位藝術源起與發展
數位藝術的起源可以回溯到1950年代,如班・賴波斯基「示波」系列,以及一些具有科學或數學背景者,相繼跨入藝術領域,透過程式語言創造電腦圖像。然而在70年代之前,這些人並未受到重視,那時的電腦藝術家被藝術圈視為圈外人,一直無法得到認可,更重要的是,因電腦設備造價昂費且體積龐大,不只藝術工作者,連一般大眾也對於電腦科技十分陌生。
不過70年代末,蘋果電腦誕生,開啟了「個人家用電腦」的時代,隨後IBM、PC加入,個人電腦日漸普及,過去高不可攀的設備,逐漸成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除此之外,作業系統和繪圖應用軟體不斷翻新演進,學習電腦也變得更簡單,藝術家無須專精程式,只要熟練操作繪圖軟體,就能夠在螢幕前享受無邊的創作自由,也催化了數位藝術創作的開端。
那什麼是數位藝術?泛指數位時代中所呈現的數位形式藝術,舉凡利用數位工具:電腦及周邊設備、程式軟體、資訊網路、影音科技,所進行創作的作品,或以數位意象為主體,賦予創作意念的作品,都可概稱之為「數位藝術」。包含數位攝影、動態影音、錄像藝術、多媒體藝術、互動媒體裝置……等。因創作媒體或以數位概念介入藝術詮釋的關係,通常也稱之為「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科技藝術」。
數位藝術的多元樣貌
隨著數位化風潮與電腦科技發展快速,聲音、影像都可輕易整合,觸控感應裝置和虛擬實境的發明,進一步提供藝術家更多元的選擇性與發展性,數位科技的多元化、專業性及其連結互動的特質,更挑戰藝術家的思考與創造路徑,許多人嘗試結合不同專業領域的共同創作,也開啟了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多面藝術型態。
袁廣鳴/棲居如詩/2014年
單頻道錄像/5分鐘循環播放
2018年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
袁廣鳴是臺灣數位藝術領域的先鋒創作者之一,《棲居如詩》運用精湛的數位影音科技技術,策動一場棲住水下居家無預警的瞬間震爆。閒適的午後,浸泡水中的客廳,顯得異常安詳,細微的氣泡輕飄,家具不自主地擺動,顯露出些許不真實,而突如其來的一聲巨響,炸碎所有物件飄散於水中。緩緩漂浮水中的殘骸碎片,倏忽回歸原有狀態,恍若夢一場。
平面數位影像
1987年Illustrator、1990年Photoshop等應用軟體的相繼問世,創作者可以個人的藝術涵養,利用攝影影像為媒介,結合繪圖軟體技術進行藝術創作。也因為有了數位科技的輔助,使藝術家如虎添翼般能隨心所欲選擇、複製、拼貼、組合、疊加或重現各種現實影像,重新塑造嶄新的圖像意涵。例如藝術家李小鏡(1945-)以中國神話為基礎的數位影像作品《十二生肖》,充分利用影像處理軟體的特性,形塑出半人半獸一般的新型物種。
李小鏡/十二生肖/1993年/數位影像
182.5×203公分/臺中 國立台灣美術館藏
《十二生肖》是藝術家結合攝影與Photoshop影像處理技巧,將不同人物肖像與十二生肖動物特徵,進行扭曲、混合與變形,呈現一系列似人似獸的「半獸人」肖像影像,沉靜的表面,看似斯文,然而其眼神又透射一絲獸性。李小鏡試圖藉由數位科技彰顯人內在隱藏的動物本性,試圖將人與動物相仿之性情與氣質做一赤裸呈現。
袁廣鳴2002年的〈城市失格——西門町〉,是另一件以影像處理為創作的經典作品。2014年的〈能量的風景——靜態〉,再次藉數位影像處理技術將真實景象中的人物抽離,形成不存在又真實的海灘場景,引領觀眾一種新的觀看世界的方式、一種想像的開端與議題的省思。
袁廣鳴/能量的風景——靜態/2014年/數位攝影/103×152公分
臺北 關渡美術館藏(見下頁圖)
此作品是藝術家以墾丁南灣沙灘為定點,不同時間,拍攝近百張照片,藉由人的移動所產生的無人區域,再透過數位影像處理技術「剪下」、「貼上」的反覆動作,擬造一幅艷陽高照下,只剩陽傘林立、沙灘椅、背包及海灘鞋等物件,卻空無一人的海灘景象,原是熱鬧歡樂的海灘,遊客卻莫名消失,遠方聳立的兩座核能發電廠緊鄰在後,似乎隱涉一股潛在的危機籠罩其中,傳達當下人們生存的處境,訴述文明科技的發展與居住議題的難解狀態。
能量的風景——靜態
加拿大藝術家傑夫・沃爾(Jeff Wall, 1946-)的作品〈疾風〉,動用道具、演員拍攝,及影像後製合成,重現葛飾北齋(1760-1849)版畫〈富嶽三十六景之駿州江尻〉畫面情境,其細膩的手法,呈現近乎真實又虛幻的戲劇效果。
傑夫・沃爾/疾風/1993年
燈箱照片陳列/22.9×37.7公分
倫敦 泰特美術館藏
〈疾風〉挪用自葛飾北齋版畫〈富嶽三十六景之駿州江尻〉的情境,演員裝扮建築工人與測量員,擺拍出被風吹得手忙腳亂的姿勢,如同原作中的農民樣態,照片中遠方的建築取代了象徵日本精神的富士山,農田則是溫哥華郊區實景。傑夫・沃爾用電腦把大量照片一一合成,成就這幕疾風吹襲的影像,虛構了當代文明的真實視野。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之駿州江尻
1830-1832年/木刻版畫/24.2×36.2公分
東京 富士美術館藏
數位媒體裝置——互動性
數位媒體介入藝術創作後,開啟了新思維,不只帶給觀者有別於過去的視覺驚艷與感受,甚至轉換了觀看藝術的模式,過去看展的經驗中,常會看到「禁止觸碰作品」的告示或導覽員提醒著不可觸碰作品,但在數位創作的領域中,藝術家透過電腦程式與感應媒體的結合,將觀眾被動單向欣賞作品的角色,轉為作品創作的介入者,甚至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奧地利藝術家松墨爾(Christa Sommerer, 1964-)與法國藝術家米諾奴(Laurent Mignonneau, 1967-)的《互動植物生長計畫》,是利用電腦程式系統與觀眾互動融入的代表作品,呈現出人與自然、虛擬植物間的相互對應關係,並由參與互動的過程中獲得即時性回饋。
松墨爾與米諾奴/互動植物生長計畫
1993年/互動裝置藝術/尺寸依場地而定
德國 卡斯魯爾藝術與媒體科技典藏
藝術家在展示空間中裝置了5盆真實的綠色植物,當觀眾觸摸時,透過感應器與電腦系統的連結,前方的大型銀幕隨即投映出植物生長的虛擬影像,隨著不同參與者觸摸的不同植物,螢幕中的虛擬植物將不斷的生長、疊層上去,形成一個虛擬的數位影像發展過程。
藝術團體teamLab在2015年的數位科技互動裝置作品《花與人,不為所控卻能共生——度時如年》,透過電腦程式演算,呈現四季花開花落的過程,讓觀眾觸摸或踩踏移動過程中參與創作,影像與觀眾在不斷的互動中創造出屬於欣賞者自己獨一無二的情境畫面。
teamLab/花與人,不為所控卻能共生——度時如年/2015年/互動數位藝術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2015年臺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展出(見下頁圖)
teamLab是由一群不同領域背景的專業人才所組成的團體,有程式工程師、數學家、建築家、CG動畫、藝術家等,致力結合藝術與數位科技的創作,探索數位藝術與人們之間嶄新的關係性,希望能打破傳統藝術的界線,超越畫框的限制,使觀眾成為藝術品的一部分,讓藝術不再只是單方面溝通。在這件作品中,teamLab藉由科技與電腦程式即時運算,將花開花落的過程濃縮在一個展覽空間裡,當觀眾觸摸、踩踏環繞自身的投影花朵,會在一瞬間盛放或凋零枯萎,所有情境的變化都來自與觀眾的互動,過程中觀眾不只是欣賞者,同時也和周圍的陌生人一起參與創作、彼此產生連結,不僅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拉近藝術、作品與觀眾的距離。
花與人,不為所控卻能共生——度時如年
數位裝置藝術——多媒體性
數位時代的藝術家大都經由個人或團體整合多種媒體進行創作,如影像、動畫、影音錄像、文字等,再將數位科技與聲光影音結合空間場域之裝置,營造多重的視覺、聽覺感受,與一種氛圍情境之體驗,或意念之傳達。如泡菜與薯片(Kimchi and Chips)的《光之結界Ⅱ》為一件動態光影裝置藝術,藝術家以獨特手法賦予光的實體質感,交織聲響的繚繞,引領觀眾體驗場域中的光影循環變化,訴說生命的議題。
泡菜與薯片/光之結界Ⅱ/2015年/凹面鏡 投影 掃描/尺寸依場地而定
2017年第12屆臺北藝術節展出(見下頁圖)
泡菜與薯片由韓國藝術家Mimi Son和英國藝術家Elliot Woods於2009年所創立,《光之結界Ⅱ》作品的主體是由數百個凹面鏡構成一個蜂窩狀的巨大鏡像裝置,上方的投影機分別發出強光,經過凹面鏡間反射,聚焦在空中,懸浮的光線呈現出實體般的質感。裝置背後設有電子控制,用以集中光束與創造光影,同時還運用不同音響聲道創造沉浸式的音樂氛圍,營造出極具詩意的虛擬場域。在幽暗的空間中,隨著光線的忽明或乎暗、擴散或聚集、旋轉或閃爍,緩緩詮釋著關於出生、死亡、重生的議題。
光之結界Ⅱ
光之結界Ⅱ
臺灣藝術家林珮淳(1959-)的作品《夏娃克隆創造計畫》,採用了數位輸出、投影、3D動畫與數位影音等多重媒體形式展演,傳達自身對生命的體認與對宗教的體悟,延伸對現代科技與人類互存關係的批判與省思。
林珮淳/夏娃克隆創造計畫/2016年/數位輸出 投影 3D動畫 數位影音
尺寸依場地而定/2017年臺北新苑藝術節展出(見下頁圖)
是藝術家延續其2011年以來以「夏娃克隆」作為創作主體的系列作品,「克隆」就是英文的「複製人」,夏娃是神所創造的第一個女人,而人類卻企圖以複製科技挑戰神,再創造一個自認為的「理想的女人」。此作品藉由數位科技技術結合夏娃克隆與達文西〈維特魯威人〉的手稿,表現「夏娃克隆」擁有達文西手稿中完美的人體黃金比例,在結合過程中企圖呈現人類對當代科技技術的自信與迷戀,體現欲望的本質,並反思人類科技文明發展到極致,可能會帶來最終毀滅性的反噬結局。
夏娃克隆創造計畫
數位科技與藝術展演
科技載體——行動裝置美學
今日,我們都身處在一個高速進化的網路世代中,隨身行動裝置,如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已成為日常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不只悄悄地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與溝通模式,也混淆現實與虛擬世界的真假,這些都促使創作者與應用媒體再次跨界思考。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行動裝置App應用與數位藝術展演的結合,開啟一種新的行動影像美學,代表科技介入藝術觀看的新模式與互動美學的產生。
虛擬實境
是指利用電腦技術模擬一個高擬真的3D空間虛擬世界,當使用者穿戴頭戴式顯示器裝置(VR眼鏡)進入後,能產生彷彿身歷其境的臨場感。顯示器內容所產生的影像通常是以數位動畫完成,因此可以製作出創作者所想要呈現的虛擬世界影像。
擴增實境
是一種在現實空間上擴增虛擬資訊的技術,它並非要取代真實空間,而是藉由攝影的辨識技術與電腦程式的結合,通過螢幕、投影或其他顯示方式上的虛擬物件與現實世界進行結合與互動。大家所熟知的「寶可夢」就是應用擴增實境技術,將遊戲中的虛擬物件透過手機螢幕與真實場景相嵌合的一款行動平臺遊戲。
陶亞倫(1955-)的《國美館NO.1》則是應用虛擬實境動態裝置科技,結合展場空間,將視覺作為觀者意識與身體的延伸,觀眾在全白的展覽空間,透過穿戴VR裝置,跟隨展場電動軌道前後移動,產生完全不一樣的現實感。
陶亞倫/國美館NO.1/2018年/3D數位影像VR虛擬實境/Unreal程式 電腦 動力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年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見下頁圖)
此作是藝術家陶亞倫以其在第9屆MADATAC馬德里現代數位科技影音藝術節「最佳新媒體藝術裝置獎」得獎作品,再結合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場空間,所製作的同系列VR虛擬實境裝置作品。現場觀眾依序處在電動軌道,並戴上VR眼鏡隨軌道前後移動,進入到虛擬實境的時空中,感受現實與虛擬時間維度的不一性。觀者穿越在巨大的延伸空間中,過程中雖可自由選擇觀看視角,探究荒蕪的虛擬場域,但在片刻後又被帶回現實的展場,有著置身場中又不在其中的虛幻感,經歷一場似實還虛的短暫旅程。
國美館NO.1
國美館NO.1
俄羅斯藝術家回收集團(Recycle Group)的作品《封鎖內容》,則是應用AR技術,讓展覽場域具有真實與虛擬的雙重性。展覽空間作品是由銳角的白色幾何形體組構而成,形體面上標記黑色幾何框線,乍看之下有如科幻場景的雕塑裝置,不過其特別之處在於,觀眾必須先在行動裝置下載App,再以App對準黑色幾何框線掃描,即可從手機或平板電腦螢幕中看到原本隱沒在白色幾何形體中的虛擬影像,透過真實形體與虛擬形象的疊合,帶來另種觀看的趣味。
回收集團/封鎖內容/2017年/數位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2017年
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俄羅斯館展出
以行動裝置下載App,即可呈現現實世界觀看不到的影像:一群被禁錮的人體湧現在螢幕中,指涉虛擬世界與人工智能的道德,以及數位不朽的幻想概念。
而清華大學在2018年舉辦「印象清華物聯網科技藝術節」,其中蔡宜婷(1990-)的《光譜原色》,為5個漂浮在校園成功湖上的「光譜原色」三角發光體,白天就像一般雕塑裝置,隨光線折射出七彩霓虹光芒與池面波光輝映,夜晚時則變身為光彩奪目如彩鑽的形體,參觀民眾也可利用手機掃描作品介紹牌上的二維條碼與作品互動,成為作品主導者,操控燈光顏色的變換。
蔡宜婷/光譜原色/2018年
數位互動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
新竹 清華大學
觀眾可掃描作品解說牌的QR code並下載APP,點選5個三角立錐體的其中一個做點燈互動,在湖邊悠閒觀賞作品,把玩燈光變換的奧妙以及感受光影色彩的美好。
跨域媒介——數位新世界
隨著數位藝術的蓬勃發展,也促進了更多跨領域媒介的整合創作與展演型態的可能性,激盪出更多火花與豐沛的創作能量。董陽孜製作的《騷2016》,就是結合現代舞、爵士樂即興、多媒體影音的書法藝術跨界劇場。
董陽孜/騷2016/2016年
書法藝術跨界劇場
書法家董陽孜近年致力於將書法美學融入當代生活與跨藝術領域創作中,彰顯書法藝術的當代性。2016年製作的《騷2016》書法藝術跨界劇場,即結合多媒體影音、爵士樂即興、舞蹈,透過舞者身體的線條,爵士樂音符的線條,交織動態數位影像中,所呈現書法藝術快疾流暢、輕重濃淡的線性美學,讓各種線條流竄於視覺、聽覺感知下,飛舞於劇場空間。書法、音樂、舞蹈、影像彼此互為融合或撞擊,造就一場別具興味的視聽藝術饗宴。
日本蠢蛋一族(Dumb Type)為當代著名的跨領域藝術團體,團員來自視覺藝術、表演藝術、音樂、錄像藝術家、編舞家、電腦工程師等不同領域,他們集體創作發想,盡其可能的在觀念撞擊中嘗試各種創作類型的可能,並開發一種新的、多元的展演型態。其作品《炫旅》運用數位聲光科技與大量影像設計,巧妙融入劇場,呈現新穎的劇場作風與思維,前衛的創作手法是常被討論的跨界作品。
Dumb Type(蠢蛋一族)/炫旅/2002年
跨界劇場/臺北新舞臺展演
此作在創作之初並未設定主題,由藝術家各自分組進行創作,統合後,反倒有一種共同的主題——失去方向性、不知身在何方的旅人的迷失感。作品以數位聲響與影像設計,結合舞者表演與鏡面地板,倒映著舞臺上發生的一切:雪山、樹影、草原、海洋和飛行圖等影像,經由地面反射產生如幻境般的流動場域,引領觀眾進入心靈世界的虛擬旅程。
問題討論
①看完了數位藝術的介紹,相信同學都會感到十分酷炫、新奇。你認為以傳統媒材(油彩、水墨、壓克力、雕塑等)創作的作品與數位藝術作品有何不同之處,又有何相同之處?
②未來的科技發展必然超乎我們的想像,而未來的藝術也必然伴隨新科技的發展,展現新的風貌。試想未來藝術會是如何呈現、展演?請天馬行空的發表一切可能性。
學習活動①
6個攝影練習題
試著結合課文所提光圈、速度、ISO值概念與主體表現及構圖要素,捕捉日常生活中一切可能的美感事物,分享自己的美感視點與攝影學習心得。
學習活動②
負笈時光 —— 一個月的拍照計畫
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將上下學途中及校園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作為鏡頭下的故事:某處唯美的光影、有趣或有感觸的畫面、校園活動或同儕間的互動、嬉鬧……都可成為主題,最後用30張影像串連成一個月的故事,彙整主題與內容,上傳社群網站,或以PPT呈現表述,亦可紙張輸出陳列展演發表分享「一個月的影像故事」,引領同學共同驚艷自己鏡頭下的影像故事!
學習活動③
電繪悠遊卡貼
悠遊卡已是不少民眾日常必備的工具,不管搭乘交通運輸工具、購物、借車、停車、加油,或圖書借閱等,都可以用悠遊卡「嗶!」一下完成,十分便利。
請參考下列製作方法,用電腦繪圖軟體設計一張個人獨有的悠遊卡貼:
①以現有電腦安裝的繪圖軟體或下載免費版繪圖軟體繪製(向量或點陣圖形皆可)。
②設定8.6公分×5.4公分尺寸規格的畫面進行設計繪製,亦可設定8.6公分×5.4公分、圓角半徑0.3公分的尺寸繪製。(可參考空白草圖)
空白悠遊卡貼畫面,可先做手繪草圖發想。
③解析度設定為300 dpi。
④擬定特定主題,較容易表現,如以「閱讀・悅讀」為概念進行發想創作。
⑤存檔後列印於標籤貼紙或膠質貼紙,進行裁切並黏貼至卡片,最後再修剪圓角弧度,就可完成一張個人獨有的悠遊卡圖。
陳沛晴/悅讀——悠遊卡貼設計/2018年
應用免費軟體MediBangPaintPro繪製
學習活動④
製造意義 —— 平面數位影像創作
近年來空汙問題慢慢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意識到PM2.5(細懸浮微粒)對人體傷害甚鉅,而燃煤發電、機車廢氣、金紙燃燒、烹煮油煙、工業、工地粉塵、農業及海洋飛沫等,都是PM2.5的主要來源。減少汙染源與環保工作,是我們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圖例學生作品〈看不見的微笑〉以挪用手法,借用〈蒙娜麗莎〉及相關物件(口罩和空汙圖)進行數位影像編修合成,喚起大家正視今日我們所面臨嚴重空汙問題。
陳書淳/看不見的微笑/2018年/數位影像合成
數位藝術可以是高科技技術展演,也可以是單純的平面數位影像編修,本活動嘗試以簡易的平面數位影像編修方式,完成一幅具有議題性的數位影像創作。
步驟:
①擬定一個主題,如人權、性別平權、環境保護等議題。
②針對主題發想並搜尋相關圖片資料。
③透過點陣式影像處理軟體進行影像編修,只要利用「橡皮擦去背景」、「放大縮小旋轉」與「色彩調整」功能就可進行創作。
④先將影像物件一一去背,再將各自去背的影像物件移動貼上重疊,調整適合的比例大小與相對應位置,做合成動作並調整色調,即大功告成。同學發表作品主要議題內涵與分享創意及表現技巧,師生針對作品提供意見交流與回饋。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