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5-1 翠玉白菜/清代/玉石/長18.7公分,寬9.1公分,厚5.7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翠玉白菜以青、白二色之玉石琢磨而成,其上並有螽斯小蟲,以天然巧色加以工匠妙思而成此玉器面貌,其精妙處令人稱絕,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中最為知名的文物之一。
圖5-2 玉鉞/新石器時代/玉石/16.3×13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為發展於距今四、五千年前長江流域下游之良渚文化之文物,玉鉞是當時的護身器及用以隨葬的器物,其數量之多寡可表徵亡者生前的身分與財富地位。
圖5-3 勾葉紋雙耳尖底瓶/新石器時代/陶器/高23公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此為廟底溝類型,耳的位置至為科學,具力學作用。此瓶為打水器,雙耳繫繩,置器入井或入河取水時,尖底即自動傾斜汲水。此件彩陶印證了先民藝術家極度熱愛生活,對一件生活實用器物投入、傾注如此藝術創作的熱情,創造一件匠心獨運、生活實用品藝術化的經典作品。
圖5-4 甲骨片/殷商/河南安陽出土/臺北中央研究院藏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文字之一。現今可見的甲骨片以商晚期的殷墟為主,多為河南省安陽小屯村出土。甲骨文依內容分為「卜辭」與「記事刻辭」兩類,此片所載應屬「卜辭」。當時的商王幾乎無事不卜,從祭祀祖先的貢品選擇、天氣好壞、農作是否豐收、有無天災、出征狩獵是否適宜,甚至於生育、疾病、作夢等等都要占卜,以此作為事前的參考。
圖5-5 旋紋雙耳高頸壺/新石器時代/陶器/高31公分,口徑9公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中華陶瓷源遠流長,在世界陶瓷史上獨樹一幟。此作為馬家類型,旋紋是其特色,作品形象除了各種幾何紋、象徵符號外,亦出現了動植物以及人形紋的彩繪。
圖5-6 毛公鼎/西周後期/青銅器/高53.8公分,口徑47.9公分,重34.7公斤/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鼎是古代青銅禮器中主要的炊食器,用於烹煮或盛魚肉以供祭祀或宴享用。三足、兩耳、有一定深度的腹腔為其基本結構。形狀多為圓形,但也有方形四足鼎形式。鼎數量的多寡是判定墓主人身分高低的標準。
圖5-7 黃觚/商晚期/青銅器/高27.3×口徑16×底徑9.5公分/上海博物館藏
所知最早的銅觚出土於二里岡文化期,盛行於商代,西周早期以後逐漸式微。商代墓葬中,觚與爵的配對是當時通行的基本禮制。
圖5-8 銅奔馬/漢代/青銅/長45公分,高34.5公分/甘肅省博物館藏
其姿勢的優美,在遺存的漢青銅馬中是無與倫比的。銅奔馬亦稱「馬踏飛燕」。昂首揚尾,三足騰空,雕鑄師別具匠心地把支撐馬身全部重量的右後足放在一隻飛鳥身上,既表達了飛奔馬「矢激電馳」的速度超過飛鳥,又巧妙地利用飛鳥的軀體擴大了著地面積,保證了奔馬的穩定。
圖5-9 人物龍鳳圖/戰國時期/帛畫/31.2×23.2公分/湖南省博物館藏
1949年2月出土於湖南長沙戰國楚墓的帛畫,畫一身著華美衣裙的女子,雙手拱拜,昂首飛舞的鳳和蜿蜒飛動的龍似向天國飛升。龍鳳是傳說想像中的生物,龍能降雨祈禱豐收,又象徵皇權;鳳凰風姿綽約高貴,是吉祥幸福的化身。
圖5-10 顧愷之/女史箴圖卷(局部)/東晉/設色絹本/24.8×348.2公分/倫敦大英博物館藏
此幅作品最能代表顧愷之的繪畫風格,並呈現出他的思想與繪畫技巧,為當時最高的繪畫水準,可見到中國畫對布局的處理式樣。此幅畫共分成九段,圖畫與文字相間排列,顯得古樸典雅。
圖5-11 韓幹/照夜白圖卷/唐代/水墨紙本/30.8×33.5公分/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一匹白馬拴於柱子上,昂頭嘶鳴,四蹄騰驤,顯現欲脫韁奔馳之姿態,有種不甘受羈縛的剛烈氣息,構思巧妙且生動。
圖5-12 黃筌/寫生珍禽圖卷/五代/水墨絹本/41.5×70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有各類飛禽、昆蟲、龜約二十餘種。形象準確生動,筆法工細,賦色柔麗,寫生功力極高;構圖沒有特別著重章法,鳥蟲互不呼應,畫幅左下方署小字一行「付子居寶習」,應是傳子習畫的範本。
圖5-13 范寬/谿山行旅圖/宋代/水墨絹本/206.3×103.3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范寬以陜西的華山、終南山為主要活動的範圍,黃土高原上大山直立高聳的氣勢成為他繪畫風格的來源。畫面由下而上分三段布局,分別代表前、中、後的距離,是中國早期山水畫中常見的空間表現手法。刻寫山石渾厚蒼勁,氣勢雄渾、高不可攀的主峰極為醒目。中景的低矮小丘間有一隊商旅正趕著驢子,在巨山的襯托下更顯渺小。畫幅右角樹叢之中有作者隱藏自己所簽范寬名款。
圖5-14 郭熙/早春圖/宋代/水墨絹本/158.3×108.1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早春〉,顧名思義,畫的是初春瑞雪消融,大地甦醒,草木發枝,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整個畫面氤氳著一種潮濕的水氣,散發著一種早春時節萬物生發的喜悅。「卷雲皴」的山石畫法是郭熙的特色,筆墨清潤,構圖綜合高遠、深遠、平遠法,呈現了可行、可望 、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意境。
圖5-15 李唐/萬壑松風圖/宋代/水墨絹本/188.7×139.8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萬壑松風〉是北宋末年最重要的一張山水畫,畫上有李唐親筆的紀年:「皇宋宣和甲辰春」,「宣和甲辰」是西元1124年,幾年後北宋滅亡,宋代政權失去了北方的土地,遷都到南方,稱為南宋。李唐在戰亂中輾轉逃到南方,由北宋入南宋,是山水畫史上過渡期的關鍵人物,影響至深。
圖5-16 夏圭/溪山清遠(卷)/宋代/水墨紙本/46.5×889.1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清遠〉採用「長卷」的款式寫水,對於表現「水」的流動與視覺移動的效果甚佳。畫家運用仰視、平視和俯視等不同角度取景,時而山峰突起,巖壁層疊,時而河流蜿蜒;在各個獨立的表現空間中,可見到構圖變化的異趣。
圖5-17 梁楷/李白行吟圖/宋代/水墨紙本/81.2×30.4公分/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此作以唐代大詩人──李白為題。行吟是邊散步邊想詩句或邊吟唱詩句之意。梁楷創造「減筆人物」的畫法,化繁為簡,不出十數筆線條之間,就將一位獨行,一臉瞇笑,氣質飄逸的仙人,筆簡形具地呈現於觀者眼前。
圖5-18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局部)/元代/水墨紙本/28.4× 93.2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為好友周密畫了此幅〈鵲華秋色〉,以荒疏簡淡的筆法抒寫內心對田園山林的嚮往。線條表現自然靈轉,繪寫波渚房舍、漁人泛舟或捕魚的形態簡略,側重於寫意多於寫實。
圖5-19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局部)/元代/水墨紙本/33×636.9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八十歲左右的作品,以中鋒筆法構成渾厚的山勢,一般人稱他的皴法為「披麻皴」,與南唐畫家董源與巨然的風格有關。〈富春山居〉的視覺移動特別豐富,山巒時遠時近,此種視覺的轉移是中國長卷繪畫的特色,也被黃公望發展到了極致。
圖5-20 倪瓚/容膝齋圖/元代/水墨紙本/74.7×35.5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橫向的山石,加上橫勢的皴法,將立軸畫面分割成幾個段落,然後以挺直的樹幹將畫面挺直起來,增添了疏闊曠遠的氣氛。
圖5-21 藍瑛/秋壑飛泉圖/明代/水墨設色絹本/389×102公分/長春吉林博物館藏
此作採用高遠、深遠的多視點構景法,濕潤厚重,鮮麗燦爛。賦色雅妍沉著,於尺幅中層層推入,變化無窮,繁而不雜。
圖5-22 沈周/貓圖/明代/水墨紙本/34.8×54.9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沈周每作一畫,落筆不苟,善用「粗筆」,厚重凝練,〈貓圖〉以強調筆墨的趣味為主,形體構圖更見意趣橫生。
圖5-23 文徵明/古木寒泉圖/明代/水墨設色紙本/191.3×59.3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中,一棵柏、一株松相依而生,柏之枝幹如虯龍般張牙舞爪,松則兩幹並伸,直衝雲霄。背景石壁緊臨二樹,其後高處飛瀉出一道瀑布,使通幅作品別具奇趣。
圖5-24 唐寅/看泉聽風圖/明代/水墨絹本/72.67×34.76公分/南京博物院藏
唐寅此作寫兩位隱士盤坐山崖之下,靜賞流泉風聲。右上題詩借用俞伯牙、鍾子期以琴會友、覓得知音之典故,以傳達內心之想望。
圖5-25 仇英/雲溪仙館/明代/水墨設色紙本/99.3×39.8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採取高遠的構景,右側山崖突出,崖後方有幾重雄渾、陡峭的峰岫,相當具有氣勢。山腳下寫溪畔、茅舍,樓閣以細緻精整的方法繪製,仙山樓閣敷染青綠色澤,表現文人淡雅秀麗的氣質。
圖5-26 八大山人/湖石雙鳥圖/清代/水墨紙本/136×48.7公分/上海博物館藏
八大山人善畫山水花鳥竹木,筆情豐沛,用墨技巧純熟,強調思想的傳達。圖作正中矗立碩大的卵石,石巔一鳥俯首拱背,單足支身,張嘴鳴叫,石下凹處繪一鳥低頭覓食。山石以中鋒行筆,融入了篆意筆調,乾濕濃淡相兼;率意的揮灑中蘊含著多元變化,代表八大山人風格的成熟時期。
圖5-27 石濤/山水蔬果花卉冊(局部)/無年款/水墨設色紙本/28×21.8公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此為石濤山水蔬果花卉冊中其一,前景帆影僅以船桅數支點出,近處樹叢則採沒骨法寫出,遠山以花青加墨染成,整體觀之自然而寫意。
圖5-28 王時敏/仿王維江山雪霽/清代/ 水墨設色紙本/133.7×60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雪景,筆墨清潤,設色秀雅,以石綠、赭石、白粉為主;傾斜走向的山岩,奇特充滿動勢的山形,少皴紋,有追法唐代青綠沒骨山水畫的特質。
圖5-29 金農/玉壺春色圖軸/清代/水墨設色絹本/131×42.5公分/南京博物館藏
金農擅長梅花繪寫。此作構圖狹長,梅幹姿態粗壯卻也秀雅,墨色典雅淡美;寫梅細緻巧妙,給人春意盎然、欣欣向榮之感。
圖5-30 鄭燮/懸崖蘭竹圖軸/清代/水墨紙本/127.8×57.7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鄭燮為「揚州八怪」之一。此作布局奇美絕妙,懸崖由左下角斜揚至頂,幾乎占滿畫面,全以淡墨勾皴;行草筆意寫出蘭葉,附生於懸崖側沿,蘭根淡入岩壁,搖曳生姿。
圖5-31 任伯年/荷花鴛鴦圖/清代/水墨紙本/畫心尺寸:直徑27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任伯年的花鳥畫富有創造巧趣,早年以工筆見長,倣北宋人法,純以焦墨鉤骨,賦色醇厚,近陳老蓮。後吸取惲壽平的沒骨法,陳淳、徐渭、朱耷的寫意法,筆墨趨於簡逸放縱,設色明淨淡雅,形成兼工帶寫、明快溫馨的格調,這種畫法開闢了花鳥畫的新天地,對近、現代水墨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圖5-32 吳昌碩/紅梅圖/民國/水墨設色紙本/159.2×77.6公分/上海博物館藏
此作為畫家晚年居於上海時所繪。畫家寫梅先以數筆濃重墨線,做出梅花主幹,其後再寫小枝。梅花則用寫意筆法勾勒,復填朱色。通幅作品乍看似無定法,然細細觀之,則可見畫家在筆墨濃淡變化與朱梅聚散安排上的用心。
圖5-33 徐渭/黃甲圖/清代/水墨設色紙本/114.6×29.7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作筆墨淋漓奔放,螃蟹爬行的造形雖然簡單,但卻是融入許多筆法方能繪出,不論在形狀、質感表現與神態上都極為生動。這幅畫藉著螃蟹粗魯橫行的形象,來嘲諷那些胸無點墨,卻依靠關係或金錢攀附權貴的人。
圖5-34 陳洪綬/昇庵簪花圖/清代/水墨絹本/143.5×61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陳洪綬所畫人物,構圖簡明,造形誇張,線條勁挺,富有節奏感,顯現一種靈動的趣味。
圖5-35 龔賢/木葉丹黃圖/清代/水墨紙本/99.5×64.8公分/上海博物館藏
龔賢主張革新,強調以自然為本,抒發自己的情感,自成一家風格。以乾筆淡墨勾描皴點,另加上星星點點的濃色,通幅明秀,此種「白龔」較之於「黑龔」的墨色渾厚淋漓顯得更加明快動人。
題2-1 羅聘/丁敬像軸/清代/水墨絹本/108.1×60.7公分/浙江省博物館藏
題2-2 大衛/謝利薩先生的肖像/1775年/油彩畫布/129×96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