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臺灣原住民族
將視覺造形藝術表現在生活上,如:衣飾、家屋與器物裝飾,既美觀又實用。
內容多是圍繞著泛靈信仰、神話歷史與生活經驗,都是發自內心真誠的創作。
華麗的服飾與裝飾美學表現出他們獨特的品味,純樸的原始雕刻藝術則呈現力與美。
排灣族女祖先像/木/高165公分/臺灣大學人類學標本室藏
這件古老木雕雖然雕刻刀法單純,卻有著強烈的造形魅力。雙臂的殘缺無損其震撼人心的氣氛,就如同〈米羅的維納斯〉像那樣迷人。
原住民族傳統物質文化收藏地
早期珍貴的物質文化,目前多存放於國立臺灣博物館與臺大人類學系標本室。
光復以後,又有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臺東卑南史前博物館、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等加入收藏研究。
民間重要收藏則有臺北順益原住民博物館、北投文物館、陳澄晴先生收藏等。
一 古老美麗的邂逅
從卑南遺址出土大量且精緻的陪葬品,可以知道古代卑南人具有相當程度的美感與工藝技術,出土的玉器飾品無論是數量、形式與工藝,都是臺灣古代玉器工藝最具代表性。
人獸形玉器至今出土約十餘件,是相當珍貴的藝術遺產。
在這些玉器中最獨特、精美的即是—人獸形玉玦耳飾。器物基本造形多是兩個對稱的人物,頭頂著一隻動物,而動物的四肢則形成兩個人物的頭部,人物的姿勢為雙手插腰,兩腿張開站立於一橫狀物上。
人獸形玉玦耳飾/7.01×3.96×0.45公分/玉石/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藏
1984年出土,具有現代設計美感。在簡潔中卻又有正確比例的美感,獨特而神祕。
十三行史前文化遺址
遺址出現多樣的陶器,可看到十三行住民強盛的藝術創造力。
陶偶/金石並用時代/陶/7.4×5.9×2.4公分/十三行博物館藏
人面陶罐/金石並用時代/陶/高22.9公分/十三行博物館藏
人面陶罐是十三行文化出土古物中最奇特的陶器。
十三行史前文化遺址位於新北市八里區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是臺灣北部重要的史前文化遺址,年代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屬於臺灣史前之金石並用時代,是目前臺灣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可能是平埔族凱達格蘭的祖先。在此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保留遺址面積約一公頃,並在遺址旁設立十三行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