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畫壇的權力易位
1947年,發生了震撼臺灣全島的「二二八事件」,產生嚴重的族群撕裂問題,左翼木刻版畫家以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留下不朽的歷史作品。
黃榮燦/恐怖的檢查—臺灣二二八事件/1947年/木刻版畫/14×18.3公分/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藏
這幅木刻版畫作品直接以二二八當天查緝私煙的現場作為題材。此畫黑白分明、對比強烈,並以誇張的造形,樸拙的視覺效果,來展現十足的震撼力。
1940年代末,許多中原書畫名家與西畫家隨著國民政府遷居來臺,為臺灣的美術創造了另一新局面。其中透過國家文化政策的運作,中原傳統國畫創作的地位驟然躍升,膠彩畫逐漸淡出臺灣畫壇的舞臺。隨政府來臺的三位水墨畫家溥心畬、張大千與黃君璧,被稱為渡海三家,帶來了中原正統的國畫傳統,在臺灣畫壇極具影響力,此外在西洋繪畫的領域上,也帶來了不同的創作風潮。
溥心畬/鍾馗(局部)/1958年/水墨 紙/101.5×43.7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託管
溥心畬渡臺後,每到端午節常愛揮灑數幅鍾馗以鎮邪祈福,並以此反映和諷刺現實的意味。鍾馗飽讀詩書,富有正義感,但因容貌醜陋不受帝王的悅納,然而在鬼怪世界當中鍾馗卻能駕御諸鬼,畫家藉著鍾馗來隱喻世人。在畫家筆下將鬼王與小鬼間的關係表現得詼諧逗趣,其生動的神態與肢體語言,令人不禁感嘆不已。
張大千/廬山圖(局部)/1982年/水墨 絹/180×1080公分/私人收藏
此畫既寫實又寫意,水墨青綠,深淺虛實。畫面上除包含著無具體形象的大面積抽象,還保存著部分用筆線勾畫的具體景物,憑著觀者的自由聯想,令大片潑色變作青翠的山林,如碧的峰崖或晴嵐陰雨。
黃君璧/松巖觀瀑/1941年/水墨
紙/96×49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本作品顯示奇岩突石上橫出一株老松,作者以濃墨、重墨寫出偃仰之姿,迎向平波直下、飛奔的瀑布。寥寥數筆,即見瀑布的質感和衝擊的力道,並在蒼松的襯托下,更顯氣勢磅礡。作者在畫面左邊安排岩壁作為近景,以營造空間,並作為瀑布的掩映之用,多一分含蓄之美。
馬白水/長春祠/1969年/水彩 紙/60×3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構圖上採用了高視點鳥瞰河山水布局的透視方法,是西方水彩畫較少見的,反而顯出東方構圖的特色。延向左方的黑墨叢呼應了中前段的緊迫氣勢,若隱若現在墨韻後方小小的房舍,呈現在眼前含有現代水墨的淋漓快感,加上後方的淡藍樹影,隱現於路面的一些不規則圍欄,使得作品產生了一點動態。
楊英風/農夫立像/1952年/銅/102×30×26公分/私人收藏
此作以泥塑的手法成模,再翻模為銅。這位抬頭挺胸的農夫,下半身,尤其是整個右半側,幾乎完全隱沒在堆疊的泥土之中,人似乎正從這些泥土之中自我成型,挺然而出。
問題討論
- 左側畫作為畫壇老頑童劉其偉的自畫像,與其他畫家的自畫像表現有何不同?
- 猜猜看,作者所使用的混合媒材為何?是利用何種表現手法作成的材質變化?
- 你有觀察到畫面中出現的文字與劉老的簽名嗎?覺得如何?
劉其偉/愁悶的日子—自畫像/1986年/混合媒材 紙/50×36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