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臺灣的你,是否曾經造訪過位於臺北外雙溪的國立故宮博物院,並對院中展出的各項精美藝術品嘆為觀止!如果沒去過,對於鎮院之寶,如王羲之書法作品〈快雪時晴帖〉,或〈翠玉白菜〉〈肉形石〉等文物相信也不會感到陌生吧!
事實上,每年到臺灣地區觀光、參訪的國外遊客,有相當比例都會選擇國立故宮博物院為拜訪的景點之一,原因無它,因為在其有限的館藏空間中,蘊涵了無限的中華文物與藝術的光輝,而成為可以與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羅浮宮等量齊觀的世界級博物館。
翠玉白菜/清代/玉石/長18.7公分,寬9.1公分,厚5.07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翠玉白菜以青、白二色之玉石琢磨而成,其上並有螽斯小蟲,以天然巧色加以工匠妙思而成此玉器面貌,其精妙處令人稱絕,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中最為知名的文物之一。
追尋遠古文明
大約七、八千年前,人類開始能製作較為精良的石器、陶器等,此即新石器時代,其重要文明現象是農耕、畜牧、弓矢等器具的製作及陶器的發明與運用;在精美的工藝品中以玉石及陶器最具代表性。
玉鉞/新石器時代/玉石/16.3×13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為發展於距今四、五千年前長江流域下游之良渚文化之文物,玉鉞是當時的護身器及用以隨葬的器物,其數量之多寡可表徵亡者生前的身分與財富地位。
勾葉紋雙耳尖底瓶/新石器時代/陶器/高23公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此為廟底溝類型,耳的位置至為科學,具力學作用。此瓶為打水器,雙耳繫繩,置器入井或入河取水時,尖底即自動傾斜汲水。此件彩陶印證了先民藝術家極度熱愛生活,對一件生活實用器物投入、傾注如此藝術創作的熱情,創造一件匠心獨運、生活實用品藝術化的經典作品。
中國自1899年在河南省安陽縣殷墟出土大量的甲骨片至今,各地陸續發現的考古遺址近八千處,出土文物難以數計。中國幅員廣大,各地發現之文物均有其不同之特色
甲骨片/殷商/河南安陽出土/臺北中央研究院藏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文字之一。現今可見的甲骨片以商晚期的殷墟為主,多為河南省安陽小屯村出土。甲骨文依內容分為「卜辭」與「記事刻辭」兩類,此片所載應屬「卜辭」。當時的商王幾乎無事不卜,從祭祀祖先的貢品選擇、天氣好壞、農作是否豐收、有無天災、出征狩獵是否適宜,甚至於生育、疾病、作夢等等都要占卜,以此作為事前的參考。
旋紋雙耳高頸壺/新石器時代/陶器/高31公分,口徑9公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中華陶瓷源遠流長,在世界陶瓷史上獨樹一幟。此作為馬家類型,旋紋是其特色,作品形象除了各種幾何紋、象徵符號外,亦出現了動植物以及人形紋的彩繪。
彩陶
指坯體上有紅、黑、赭、白等彩繪圖案的陶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因最早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主要分布於河南、陜西、山西、河北、甘肅、青海一帶。在類型的區分上則可分為北首嶺、半坡、廟底溝、西王村等。
黑陶
陶器的一種,其胎體堅密,薄如蛋殼,表面漆黑光亮,最早在山東省龍山鎮城子崖發現,又名龍山文化。黑陶器形有盆、杯、斝、罐等,體制規整,分布於山東、河南、陜西、河北等黃河中下游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