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探索美的要素
視覺藝術是一種藝術形式,在本質上是以強調視覺目的為重點。從事藝術相關活動時,需要一些描述視覺意象的辭彙來作為我們和美術作品溝通的媒介,這個媒介稱為「視覺要素」。
視覺要素的學習,猶如在我們心中建立一套基礎的視覺探索工具,它可以強化我們對視覺作品的敏銳度和感受力,並且深化增加我們對藝術的認識與了解。「視覺要素」一般是指形體、色彩、光影、質感、空間等造形要素的組構。如果再作更深入的研究,還包含了內容與意涵的探討。
形體
形體是由點、線、面等基本幾何元素組合而成的。
點,是一種最簡單的形體,它能以不同大小、方向和位置的關係存在,如線性排列或方向、聚散的不同,而呈現出豐富多變的構圖。
線條,是點的移動軌跡,藉著粗細、疏密、曲直、虛實、緩急等變化,我們可以觀察線條的性格,感受作品想要傳達的意圖與情感。直線表現出剛毅、理性的感覺;曲線則讓人覺得比較柔軟、感性。
圖1-10 2009年高雄世運會主會場
日本建築設計師伊東豐雄的設計作品。不完全封閉式的圓形造形,有如河流一樣自然的流動感,藉由管線直接將多餘電力從主場館輸往臺灣電力公司,是我國太陽能光電運用的超大案例,不但符合節能減碳的趨勢,更是運動場館建築的新指標。
面,是點的擴大,也可以是線條加寬或延伸後所形成某個範圍內的形態面貌。以面的形式作為素材,可以表現出簡潔俐落的視覺效果。
圖1-11 單色服飾與條紋服飾
圖為同樣色系的衣服及領帶,以條紋呈現和以單色色塊呈現者比較,以大色塊呈現的通常會給人較為簡潔俐落之感,以條紋呈現者則會給人層次較為豐富的視覺感受。
體,是許多面形素材建構而成的,具有體積感與重量感,可分為幾何形和非幾何形兩大類。幾何形具有理性、規矩的感覺;非幾何形則較為感性與活潑。近代有幾個著名的造形主張,如:蘇聯的構成主義,荷蘭的新造形主義、風格派,德國的包浩斯運動等,對於工藝、設計與建築等實用藝術的影響很大。
新造形主義
新造形主義出現在超現實主義及達達派之後的1920年的荷蘭。當時蒙德里安提倡一個進一步的抽象主義,後來就稱為「新造形主義」。畫家放棄一切有形象的造形,企圖以水平線與垂直線及單純色調的正方形與長方形的配置來構成畫面。新造形主義的繪畫看起來呆板,如同報紙上一格一格的版面、紐約一棟一棟的方形超高大樓,其實那些大大小小的方格及不同顏色長短不同的線條所產生的和諧與韻律,是極具音樂性的。
風格派
是荷蘭的一些畫家、設計家、建築師在1918-1928年之間組織起來的團體。該運動提倡採用最簡單的結構元素,風格派一個共同的主張即絕對抽象的原則,他們主張藝術應脫離於自然而取得獨立,藝術家只有用幾何形象的組合和構圖來表現宇宙根本的和諧法則,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對和諧的追求與表現是風格派藝術設計師們的共同目標。
色彩
色彩是影響視覺感受最直接的因素,是一種視覺情緒的表達語言。在視覺傳達設計中,色彩的運用更是吸引目光焦點的第一要件。善用色彩的配置,可以適切的傳遞各種情緒與效果,例如:喜與怒、樂與哀、寒與暖、動與靜、收與放、前與後等等;明度與彩度的變化,可以營造出對比或調和的視覺感受。一件設計作品是否成功,能得到眾人的青睞,以及帶來無限的商機,跟色彩的運用是否恰當合宜有著絕對的關聯性。
圖1-13 鞋子設計
2009新一代設計展,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參展作品。色彩鮮豔的造形鞋立即吸引眾人的目光,為足上藝術增添了無限風情。
光影與明暗
由於光線的存在,人類才能觀察萬物,而展開視覺影像的閱讀。在藝術的領域中,光影與明暗的表現是一種凸顯作品視覺焦點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光影變化的效果常被用來營造建築物的氣氛。在劇場表演或演唱會,燈光效果更是不可或缺,它是營造氣氛、帶動情緒的最佳魔法師。
質感
「質感」是物體表面的性質與特徵,用於藝術創作時,指的是物體表面的描寫程度,例如:像石頭般的堅硬感、陶土般的粗糙感、絲綢般的光滑感等,也可以說,就是我們接觸材質的感覺。藝術家們喜歡運用不同的材質,透過拼貼與裝置之手法,凸顯出異於平面作品的特殊質感。許多從事設計的工作者也都喜歡尋找特殊素材,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圖1-15 古又文 / 服裝設計
臺灣新銳服裝設計師古又文以具有雕塑般線條的風格著稱,他形容自己:「我織毛衣好像雕塑一般。」其作品常能創造出不同於一般衣料素材的特殊質感。
空間
所謂「空間」,意指物體自身所存在的量感,或物體與四周環境所構成的間隔、距離或區域的意象。空間可分為實體空間和想像空間兩種,實體空間是在真實的三度空間裏的立體表現,如雕塑、建築;想像空間則是在平面的二度空間裏,營造出視覺上的立體空間。
常見的空間表現手法有下列幾種:
透視性空間
是指運用透視法的概念來構成畫面空間效果,畫面上的物體依循單點透視或多點透視的規範,在一定的大小變化條件下所形成的空間感。以基本形體的大小、顏色、形態等逐漸改變,產生由遠到近的空間感覺。
虛實空間
虛實空間好比是「圖地反轉」的概念,它會形成多義圖形,就是有二個意義以上的圖形。許多藝術家利用這種視覺表現,製造令人驚奇的效果。在圖與地的錯視表現中,最著名的為〈魯賓之杯〉。
圖1-16 魯賓 / 魯賓之杯 / 1915年 / 丹麥
丹麥心理學家魯賓稱這種當作視覺對象來看的物體為「圖」(Figure),把包圍「圖」的空間稱為「地」(Ground)。
錯置空間
顛覆一般人既定的視覺印象,呈現假像、錯亂、虛擬的空間感,表現出荒謬、矛盾或充滿趣味性的視覺空間。
圖1-17 錯視空間
畫面人物的腿從畫框伸出,由虛擬而踏入現實場景,在虛實之間產生一種無法辨識真偽的錯覺,具有超現實的表現意圖。
內容與意涵
一件藝術品、一場表演活動,甚至是一項創意商品或產業,想要獲得大多數人的肯定,並不容易。其關鍵在於如何打動人心或如何說服群眾以取得認同,除了要做到前面所提的視覺要素之外,還必須關照人們的心理與文化層面。首先,看看它的主題內容是否夠吸引人?有沒有符合社會的脈動與時代的精神?再來,感受一下它所傳遞的意涵能否引發人們心底的感動?其中,「有故事性」是重要的條件之一。
電影《阿凡達》算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片中呈現的壯麗景致、珍奇異獸、科技武器戰艦,令人嘆為觀止。除了能滿足視覺特效的娛樂性,在劇情方面也符合時代精神與反映真實人性,涵蓋了環保反戰、英雄主義、背叛、愛情、大自然反撲等豐富內容,雖是商業電影,但內容與意涵卻頗發人省思。
圖1-18 《阿凡達》 / 導演詹姆士.柯麥隆
/ 2009年
拜現代科技之賜,影視媒體所呈現的視覺震撼,已經超乎我們的想像,看電影猶如走進神奇科幻的聲光影像世界,體驗超現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