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設計的表現風格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報導:今年春季服飾流行「普普風」、這件公共藝術非常的「超現實」、那棟建築屬於「解構主義」等諸如此類的形容,到底它們所代表的意涵是什麼?當你看到許多傑出的設計作品時,可以馬上辨別出它是屬於哪一種風格嗎?究竟,「風格」是什麼?
圖2-9 傅慶豐 / 巨足 / 400×200×700公分 / 2005年 / 屏東縣屏北高中
超現實主義喜歡表現神奇的、讓人難以置信的藝術效果;描寫的內容是超乎現實世界的、不可能發生的。偌大的校園中,突然出現一雙巨足,或許從天而降,或許拔地而出,以為自己身處幻境中,顛覆了我們對真實現象的認知。
風格可以說是氣氛的呈現,它能給人一種整體的感覺或印象。一般而言,設計師在解決了機能性與實用性的問題之後,接下來就運用各種視覺元素營造視覺美感了。何謂視覺元素?它涵蓋了(1)概念元素:點、線、面、體。(2)視覺元素:形狀、大小、色彩、肌理。(3)關係元素:方向、位置、重心與空間。(4)實用元素:內容、意義。透過這些設計元素創造出特定的視覺法則,然後營造一個完整的視覺美感氛圍,這就是所謂的設計風格。
圖2-11 高跟鞋浴缸
1987年成立的SICIS公司是義大利最優秀的馬賽克生產商,以設計理念著稱。此款精心打造的高跟鞋浴缸,呈現出奢華的裝飾風格,色彩奪目、線條起伏波動,有一種動態的華麗感。搭配室內同一系列的陳設,整體充滿巴洛克藝術的氛圍。
設計風格,除了反映時代美學之外,也說明了科技演進的過程,以及生活文明的形態,具有文化史和科技史的歷史意義。每一個時代的設計風格,可以顯示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十九世紀的藝術與設計比較偏向於歷史題材,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急於創造新的設計語言,直到1960年代後現代主義的出現,設計師才又重回歷史之中汲取靈感,從過去的藝術、設計、建築風格中得到啟發。了解各種設計風格的特色,有助於各類藝術品與設計的鑑賞與創造,以下列舉幾項重要的設計風格以供參考。
新藝術風格(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之交)
起源於1890年的比利時與法國,是一種以感性、有機曲線與非對稱架構為主的裝飾風格。新藝術風格大量取用動植物題材,如流水、花卉、昆蟲、鳥雀、動物、少女的身段等,呈現出較為細膩且富於裝飾性的效果,因此又被稱為「柔性藝術」。代表人物首推比利時藝術家亨利.文得.菲爾德、西班牙的高第、美國的提芬尼。
高第
高第於1852年在西班牙雷屋斯出生,其最著名的建築─聖家堂(又稱沙格拉達教堂),位於巴塞隆納,1884年興建,塔尖鑲玻璃,主體以陶瓷片與磚塊建成。高第另有米拉公寓、巴特婁公寓、文森公寓、巴塞隆納的吉爾公園等作品,屬於典型的新藝術風格。
圖2-12 安東尼.高第 / 巴特婁公寓 /
1905-1907年 / 西班牙巴塞隆納
建築設計歷史上經典之一。牆面布滿了七彩的磁磚,屋頂鋪滿上釉的鱗狀磁磚,以聖喬治和惡龍的故事為背景,煙囪上的十字架可以說是刺在龍脊上,造形怪異的陽台則是受難者的骨頭。是新藝術風格的代表建築。
圖2-13 提芬尼 / 彩色玻璃屏風 / 1900年 / 玻璃 / 私人收藏
和諧炫麗的色彩,精細描寫秋收的蔬菜、水果、花卉,以模仿自然植物的方式進行設計。這是新藝術風格最具說服力、最動人的作品。
裝飾藝術(1920至1930年代)
藝術裝飾風格是1920至1930年代主要的流行風格。結合了工業文化所興起的機械美學,放棄波浪式優雅線條,而朝向抽象的設計。在形式方面具有強烈的直線與幾何形態的傾向,又從自然汲取靈感,喜好描繪動物與女性身體之美,同時也取材中東、希臘、羅馬、埃及與馬雅等古老文化的物品或圖騰,然後去繁瑣為單純。在色彩方面的特徵為:使用強烈原色、金與銀等金屬色彩、粉蠟筆調的中間色,還有從日本漆藝與中國黑陶發現的黑色之美。現在常見的配色方法很多都是在裝飾藝術時期所創造的。裝飾藝術的特色為:幾何造形的組合、大膽的配色、閃閃發亮的質感,呈現出一種優雅且奢華的迷人風格,一直深受大眾喜愛。
圖2-14 裝飾藝術風格
平面的、重複的幾何圖形,搭配鮮艷生動的色彩,營造出令人著迷的低調奢華感。
圖2-15 麥康納 / 碧巴(Biba)女裝的品牌商標 / 1969年
金屬色彩搭配日本漆藝與中國黑陶之黑色呈現一種高貴的視覺感受。
現代主義(1920年代之後)
現代主義的特徵為:簡潔、抽象、幾何造形。探討其發展背景,可以發現它受到超現實、超理想的烏托邦精神以及當代知識分子與反戰人士的影響,不受理智、美學標準或道德偏見的限制。因此建築師與藝術家的訴求也開始強調「精神」與「抽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致力提升人類生活水準的理想。主張「形隨機能而生」,以簡單的造形取代繁複的裝飾;應用新科技、新材料與機械生產的方式,創造出現代的產品設計美學。
圖2-16 凡德羅 / MR單椅 / 1927年 / 德國
簡潔的造形,強調機能與實用性,去除多餘的裝飾,是現代主義的特色。
圖2-17 高俊宏 / 樸風硬頸 / 2005年 /
不鏽鋼、玻璃、石 / 桃園縣客家文化館
秉持客家簡樸精神,將現代主義後期之極限精神融入作品中。交錯的線條代表著在歷史上幾經民族遷徙,卻依然保有民族特性的客家硬頸精神。
普普藝術(1960年代之後)
普普藝術約起源於1950年代的英國,流行於1960年代的美國。普普為Popular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二次世界大戰後,大眾傳播媒體的流行,也帶動了普普藝術的流行。普普藝術表現手法並沒有一定的形式,生活中的各種事物都可作為普普藝術表現的題材。大量的「重複」使用大眾熟悉的形象、物件與符號,運用短暫、量產、年輕化、商業化的流行圖像,舉凡廣告招牌、標誌、照片、漫畫等都可入畫,是一種結合通俗文化的藝術風格。
圖2-18 傑瑞米 / Sketchel T-shirts、大側包 / 澳洲
把廣告商品、連環漫畫、海報的局部放至極大,並以誇張高明度的色彩以及使用黑線勾勒輪廓作畫,是普普藝術的特色之一。
後現代主義(1960年代之後)
後現代主義起源於1960年代的歐美,並於1970與1980年代流行於西方的藝術。它的出現主要是為了反對現代主義的理性風格。後現代主義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建築領域,主張反形式主義、反唯美主義;提倡解構主義、複合媒材等兼容並蓄的藝術表現形式,強調精緻藝術與大眾文化的結合。藝術的表現內容呈現出社會性、包容性與多元化的風格。
圖2-20 艾托雷.索特撒斯 / 書架 / 1981年 / 孟斐斯
這是孟斐斯設計團隊知名的設計作品,鮮明的色彩、庸俗的樣式、大膽的幾何造形,充滿顛覆與挑戰。